袁晶 倪娜 宋健
摘要:目的? 研究中醫(yī)院校貧困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和人格特征。方法? 于2017年3月~9月,按照分層隨機抽樣的原則選擇某中醫(yī)院校800名在校貧困生,采用癥狀自評量表(SCL-90)和卡特爾16PF人格因素問卷進行群體心理測評。結(jié)果? 貧困大學生的心理問題的檢出率為27.95%;在16PF個性因素得分方面,貧困生在“有恒性”“敏感性”“懷疑性”“憂慮性”“自主性”“緊張性”“樂觀性”“穩(wěn)定性”“興奮性”“敢為性”方面得分高于常模,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穩(wěn)定性”“自主性”“自律性”能正向預測心理健康水平,解釋量分別為14.00%、15.00%、11.00%。“興奮性”“憂慮性”負向預測心理健康水平,解釋量分別為9.00%、8.00%。結(jié)論? 貧困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需要給予足夠的重視,人格是影響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學校應對于貧困大學生采取必要的政策扶持和有針對性的心理健康教育。
關(guān)鍵詞:貧困生;人格特征;心理健康狀況;中醫(yī)院校
中圖分類號:G444?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9.01.040
文章編號:1006-1959(2019)01-0131-03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and Mental Health Status of
Poor Students in Chinese Medicine Institutions
YUAN Jing,NI Na,SONG Jian
(Shaanx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Xianyang 721046,Shaanxi,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mental health status and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of poor students in Chinese medicine schools. Methods? From March to September 2017,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 of stratified random sampling, 800 poor students in a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were selected. The symptom self-rating scale (SCL-90) and the cartel 16PF personality factor questionnaire were used to conduct group psychology. Evaluation. Results? The detection rate of psychological problems of poor college students was 27.95%. In terms of 16PF personality factor scores, poor students were "positive", "sensitive", "suspicious", "anxious", "autonomy", "tension" and "optimistic". Sexuality, "stability", "excitability" and "dareness" were higher than the norm,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stability", "autonomy" and "self-discipline" were positive predictive psychology. The level of health was 14.00%, 15.00%, and 11.00%, respectively. "Excitability" and "anxiety" negatively predict mental health, with an interpretation of 9.00% and 8.00%, respectively. Conclusion? The mental health status of poor college students needs to be given enough attention. Personality is an important factor affecting mental health. Schools should adopt necessary policy support and targeted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for poor college students.
Key words:Poor students;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Mental Health;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貧困生作為大學校園中一個特殊的群體,有其獨特的心理特征和行為傾向,是心理疾病的高發(fā)人群。據(jù)調(diào)查,貧困生存在心理障礙的比例比非貧困生高出20%[1]。研究貧困生的人格特征及心理健康狀況,探討對貧困生心理扶助措施,對于幫助貧困生健康成長,進一步落實國家政策,提高貧困大學生資助工作的成效具有重要意義。基于此,本文于2017年3月~9月選取某中醫(yī)院校800名貧困大學生作為研究對象,應用癥狀自評量表(SCL-90)和卡特爾16PF人格因素問卷進行測試,從而分析中醫(yī)院校貧困生的人格特征和心理健康狀況及兩者之間的關(guān)系。
1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按照分層(年級×專業(yè))隨機抽樣的原則,從某中醫(yī)院校貧困生庫中抽取800名在校貧困生為研究對象進行施測,有效測試結(jié)果730份。其中男生268人,女生462人,年齡17~24歲,平均年齡為(20.13±2.04)歲。
1.2方法
1.2.1調(diào)查工具? ①心理健康狀況分析采用Derogatis編制的癥狀自評量表(SCL-90)的中文譯本,分為5級評分:1分表示沒有該情況;2分表示在頻度和強度上較輕;3分表示中等;4分表示較重;5分為嚴重。在SCL-90中,一般以因子均分≥2作為有心理問題的標準。②人格因素分析采用美國著名心理學教授卡特爾(Cattell)編制的16PF人格因素問卷進行測試,該問卷共有187道題,采用三級評分,用16種基本個性因素反映個體人格特征,具有較好的信效度。統(tǒng)計上將原始分轉(zhuǎn)為成1~10的標準分(M=5.5),1~3為低分特征,4~7為正常范圍,8~10為高分特征。
1.2.2調(diào)查方法 于2017年3月~9月發(fā)放調(diào)查問卷,每次約50人進行集體施測,由專門的測驗人員使用統(tǒng)一指導語,統(tǒng)一地點進行指導,填寫問卷。
1.3統(tǒng)計學處理? 本研究所有數(shù)據(jù)采用SPSS 19.0軟件進行處理,計數(shù)資料采用(%)表示,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變量間因果關(guān)系分析采用多元線性回歸分析。以 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jié)果
2.1心理健康狀況? 730名被試中有204名學生至少有一個因子均分達到2分以上,檢出率為27.95%。檢出率排在前4位的因子是強迫癥狀、人際關(guān)系敏感、偏執(zhí)和敵對,分別是51.00%、46.80%、42.00%和41.90%,見表1。
2.2人格特征分析? 在所具人格特征方面,貧困大學生在“有恒性”“敏感性”“懷疑性”“憂慮性”“緊張性”等主要人格因素得分較常模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貧困大學生“樂觀性”“穩(wěn)定性”“興奮性”“敢為性”等人格因素方面得分低于常模,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多元逐步回歸分析? 以SCL-90總分為因變量,以16PF的16個主要因子作為自變量,進入回歸方程。結(jié)果顯示:“穩(wěn)定性”正向預測心理健康水平(β=0.37,P<0.05),解釋量為14.00%;“興奮性”負向預測心理健康水平(β=-0.03,P<0.05),解釋量為9.00%?!皯n慮性”負向預測心理健康水平(β=-0.03,P<0.01),解釋量為8%;“自主性”、“自律性”正向預測心理健康水平(β=0.05,P<0.01;β=0.04,P<0.01),解釋量分別為15.00%、11.00%,見表3。
3討論
本研究中貧困大學生的心理問題檢出率為27.95%,高于我國大學生樣本的檢出率13.05%[2],這說明貧困大學生在校學習期間,除了要承受經(jīng)濟方面的壓力,也會背負著心理方面的壓力。在中醫(yī)院校,由于來自欠發(fā)達地區(qū)的學生較多,貧困大學生所占的比重也較大,這對于學校的貧困生資助工作和貧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都是一項挑戰(zhàn)。
貧困大學生的主要問題集中在強迫癥狀、人際關(guān)系敏感、偏執(zhí)和敵對。這與前人的研究結(jié)果大致相同[3]。本研究發(fā)現(xiàn),在人格因素方面,貧困生比非貧困生在“有恒性”“敏感性”“懷疑性”“憂慮性”“自主性”“緊張性”等主要人格因素得分高,說明貧困生并非沒有個性優(yōu)勢,相反,與非貧困生相比,他們在行為上更加認真有原則性,重良心;在態(tài)度上更加現(xiàn)實、理性、腳踏實地; 在為人處世上更加的真誠、合作、寬容、信賴隨和。但同時,他們的“樂觀性”“穩(wěn)定性”“興奮性”“敢為性”等人格因素方面得分高于貧困生,說明他們的思想負擔會比非貧困生重,做事情會更加容易瞻前顧后,且更容易有情緒困擾。學校應格外重視對憑空大學生進行自信心教育、表征思維教育和人際交往方面的教育。
本研究通過回歸分析,發(fā)現(xiàn)“穩(wěn)定性”“自主性”“自律性”等人格特質(zhì)能正向預測心理健康水平,說明情緒穩(wěn)定、積極主動、能夠約束自己的人心理健康水平更有優(yōu)勢。相反“興奮性”“憂慮性”的人格特質(zhì)負向預測心理健康水平,說明那些整日憂心忡忡、情緒不穩(wěn)定的人其心理健康水平較低。
綜上所述,提升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有必要對于不同類型心理健康問題的貧困大學生進行人格的塑造與完善,同時,良好人格特質(zhì)的培養(yǎng)也離不開心理健康各個層面的提升。
參考文獻:
[1]任揚.淺析構(gòu)建高校貧困生心理支持體系[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電子版),2016(8):75.
[2]孫春陽,徐學琴,劉曉蕙,等.1925名中醫(yī)院校大學生心理健康現(xiàn)狀及影響因素研究[J].中國中醫(yī)藥現(xiàn)代遠程教育,2017,7(14):1-3.
[3]張梅,孫冬青,辛自強,等.我國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變遷的橫斷歷史研究:1998~2015[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18,5(13):625-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