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永利
(焦作師專覃懷文化研究院,河南 焦作454000)
紫陵寨位于紫陵鎮(zhèn)①紫陵村東部,是一處古代軍事建筑,1987年1月7日,沁陽縣人民政府公布為沁陽縣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目前,一些學者僅從建筑考古角度對紫陵寨及寨內關帝廟進行過調查,且描述相對簡單,未從創(chuàng)建者角度論及建于明代崇禎年間的紫陵寨及關帝廟,也未對其具有的社會功能進行論述[1-2]。
筆者通過實地調查紫陵寨,從紫陵寨創(chuàng)建及紫陵寨關帝廟的社會功能角度對其研究,以期進一步深化對河內縣(今沁陽)明代寨堡的認識,并以此文求教于專家。
紫陵寨為正方形,邊長120米,寨城占地20多畝,現僅剩寨門及寨門正北的關帝廟。紫陵寨城墻用土夯筑而成,寨墻僅存南墻西部、西墻南部,其余毀壞不存,現存部分寬5-7米、高2-5米不等,夯土層厚20厘米左右,有明顯夯窩。
紫陵寨坐北面南,南邊城墻開城門,城門為青磚白灰壘砌,城門為拱券式單檐硬山頂,灰筒瓦覆頂,脊獸不存,城門兩側開八字墻,券洞面闊2.32米,進深8.06米,高4.35米。券洞的內部分為上下兩層,呈樓閣式,由木板隔開。
紫陵寨內街道,民間稱“四十八道街”,現剩下寨門通往關帝廟的縱向街道,正中道路寬2.5米,寨內中部一道橫向街道,寬為1.66米。寨內南部的橫向街道不存。
紫陵寨寨門相對應的北部是關帝廟,呈四合院布局,面積300多平方米。山門為牌樓式大門,山門門墩石雕獅子不存,大門為木質,門額刻“武成殿”。山門為組合建筑,面闊三間,當心間開門,兩側間為耳房,進深一間,山門前墻、山墻為青磚壘砌,后墻為瓳墼壘砌,山門左側耳房前墻中間開一神龕。山門灰筒瓦覆頂,脊剎及大吻殘缺不全,脊剎為兩個向背的龍首組成,中間為一根矗立鐵棍,龍口朝外,與大吻龍口相對,殘缺的脊剎及大吻均造型精美,山門屋頂前坡左側垂脊不存,右側垂脊僅存一半,垂脊上端為龍首瓦作,龍口吞脊,龍眼怒睜,造型夸張精美。山門檐下置飛子、撩檐槫、斗拱,山門明柱上置額枋、普拍枋,額枋與普拍枋斷面呈“T”字型。山門前后檐斗拱各四朵,明間補間鋪作兩朵,為一斗三升交龍首斗拱,瓜栱兩端雕刻為花卉枝葉,后檐斗拱的龍首不存,柱頭斗拱龍首為梁栿頭砍削而成。山門耳房為卷棚頂,灰筒瓦蓋頂。門樓脊檁墨書:“時皇清道光六年歲次丙戌二月癸丑朔七日己未重修門樓?!鄙介T創(chuàng)修年代不詳,由脊檁墨書題記可知,山門在清道光六年重修過。
關帝廟東廂房為火神殿,供奉火神,明間開門,右次間開窗,面闊三間,進深四椽栿,單檐硬山,灰筒瓦覆頂,脊獸殘缺不全,前墻為瓳墼壘砌,其他墻面為青磚白灰壘砌,山墻墀頭磚雕雕刻瑞獸、人物。檐下置飛子、斗拱,屋外看不見柱子,內部可見柱頭鋪作層,明間補間鋪作一朵,次間無補間鋪作,柱子上有額枋、普拍枋,柱頭科為四鋪作單下昂,屋外觀察僅可見昂嘴和耍頭,柱頭刻耍頭為四椽栿出墻梁頭,角科鋪作四椽栿出墻梁頭為耍頭,雕為如意。殿內四椽栿上為蜀柱拖平梁,平梁上為叉手、蜀柱支撐脊檁。東廂房脊檁墨書:“時皇清道光六年歲次丙戌二月癸丑朔七日己未重修火神殿三間?!睎|廂房創(chuàng)建年代不詳,據墨書題記可知清道光六年重修。
關帝廟西廂房為廣生殿,供奉送子觀音,面闊三間,進深四椽栿,明間開窗,右次間開門,單檐硬山,灰筒瓦覆頂,脊獸殘缺不存,前墻下部為青磚壘砌約一米,青磚第三層為花磚,花磚組合連接成帷幔式,上部瓳墼壘砌,其他墻面為青磚白灰壘砌,前墻收殺明顯。檐下置飛子、撩檐槫,柱頭上置額枋、普拍枋,柱頭鋪作為四鋪作單下昂,耍頭為四椽栿出墻梁頭,明間次間一朵,次間補間無鋪作,角科四椽栿出墻為耍頭,梁頭雕成如意。山墻墀頭磚雕刻“瑞獸麒麟”“仙桃石榴供果”等,寓意“麒麟送子”“石榴多子”,即子嗣眾多之意。殿內梁架結構同東廂房。西廂房脊檁墨書:“時皇清道光六年歲次丙戌二月癸丑朔七日己未重修廣生殿三間。”西廂房創(chuàng)建年代不詳,據墨書題記可知清道光六年重修。
關帝廟大殿,明間開門,面闊三間,進深四椽栿,單檐懸山,灰筒瓦覆頂,脊獸殘缺,脊剎為兩個向背的龍首組成,中間為一根矗立鐵棍,龍口朝外,與大吻龍口相對,正脊兩端為龍吻,龍口大張,怒目圓睜,正通脊瓦作龍,浮雕花卉,屋頂瓦作制作精美。大殿墻面下部為青磚壘砌,上部為瓳墼壘砌,山墻墀頭磚雕刻瑞獸、人物。檐下置飛子斗拱,柱頭上置額枋、普拍枋。明間柱下置復合式柱礎,柱礎為三層,下方上圓,一、二層為六面,一層柱腳轉角處雕刻獅子頭,上部斜面浮雕蓮花瓣,二層各面浮雕花卉,三層為扁鼓型,其上浮雕動物。殿內正上方普拍枋上置單件柁墩,雕刻盛開的牡丹。殿內梁架結構為四椽栿對前札牽,四椽栿與札牽平行對接置于內柱上。明間補間鋪作兩朵,次間補間無鋪作。柱頭鋪作與明間補間鋪作都無泥道栱,僅僅是櫨斗上置一單耍頭,耍頭為札牽出墻的梁頭,札牽頭雕刻為如意。內柱與前墻下部青磚壘砌,置隔扇門。殿內四椽栿上為蜀柱拖平梁,平梁上為叉手、蜀柱支撐脊檁。大殿脊檁墨書:“民國六年歲次丁巳十一月庚寅十九日戊申合寨等重修關帝圣君大殿三間,合寨仝立?!?/p>
關帝廟小巧玲瓏,每座建筑風格各不相同,木作雕刻精美,磚瓦作亦制作精良,堪稱古建精品,極具觀賞價值。大殿雖在民國六年重修,但殿內梁架風格具有元明時期建筑風格,其墻體用材與東西廂房及山門用材不同,說明大殿修建早于其他建筑。關帝廟各殿斗拱制作不盡相同,大殿斗拱不如東西廂房斗拱復雜,東西廂房斗拱制作亦不如山門前后檐斗拱制作精美。大殿墻面四周墻壁為瓳墼壘砌,東西廂房及山門僅有一面為瓳墼壘砌。大殿及東西廂房屋頂瓦作風格一致,只是東西廂房正通脊瓦作為素面,不如大殿及山門有浮雕龍及花卉圖案。關帝廟建筑雖然部分屋頂及墻面有損壞處,但整體保存相對完好,是研究焦作地區(qū)明清建筑手法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
(1)紫陵寨
鄧宏禮認為紫陵寨為“紫陵唐城”遺留建筑[1]。紫陵鎮(zhèn)在唐武德四年設縣,尋廢,未見有修建縣城之事[3]。
由于紫陵寨門洞墻壁鑲嵌的《紫陵寨記》碑刻左側殘缺,無法斷定立碑時間,據碑文所寫“崇禎二年……五年……六年……□善相聚為建寨之謀……生員任思聰極意修寨,詢謀□□眾謀□□□生員□□□□□等其呈道臺及代知縣事張給文修理□□地(下泐)卜則開工于□□□年五月初六□,合諸(泐)戶□(下泐)百零三,張總督則有劉應軻、?;帧醴郑ㄣ睿┤斡瘢ㄣ睿┟竦认嗯c協力”②來看,紫陵寨由紫陵鎮(zhèn)生員、百姓以及河內縣官員共同修建,屬于紳民共建寨堡。紫陵寨內關帝廟大殿東山墻鑲嵌的清同治六年碑記寫道,“紫陵寨筑自明季崇禎年間”③。明崇禎五年,李自成軍隊由山西進入河內縣,攻破清化。崇禎六年,再次搶掠河內縣。崇禎十三年,河內縣盜賊蜂起。崇禎十七年,李自成遣大將劉芳亮攻打懷慶府,攻下府城后,選人員為河內縣令[4]。這期間,河內縣到處戰(zhàn)亂,盜賊蜂起,正如《紫陵寨記》所寫:“六年□□一□大□南渡民望□□生(泐)后遇兇□□□□□,□饉頻仍,土寇大作,□□□□落□虜(泐)民□□無解衣之安,進□□容身之窟?!雹?/p>
在紫陵鎮(zhèn)南不遠的柏香鎮(zhèn),此時修建了軍事寨堡善建城。據《創(chuàng)筑柏香善建城碑記》載:“崇禎十年辛未之秋,寇數萬蜂食清化,踏修武,躪及柏……”[5],《創(chuàng)筑柏香善建城碑記》保存完好,善建城修建時間明確,由此推測,紫陵寨城與善建城修建時間相差不遠,大致在崇禎六年至崇禎十年間。
據清同治六年《紫陵寨地畝志》可知,紫陵寨內及寨外田地共37畝6分7厘零7絲2忽,寨墻與寨外護寨地及寨內公路、廟宇占地共21畝6分7厘零7絲2忽(即現存紫陵寨的面積),剩下院地16畝,這16畝院地承擔了紫陵寨內外所有田地的稅額③?!白o寨地”即維修紫陵寨經濟來源的田地?!皬R宇”即紫陵寨寨內北部的關帝廟。
清同治六年,鄉(xiāng)民在對關帝廟重修時,恐“地糧或不相符”于舊有地契,合寨居民又公請“里總、里書、牙行復為清丈”,因“絲毫不錯”,就將原來墨書于關帝殿墻壁上的地契摹刻上石,以求永久為證③。這反映了鄉(xiāng)民土地產權意識,畢竟與納稅繳糧有關,涉及切身利益。也反映了清代土地確權時,必須請“里總、里書、牙行”來丈量土地,作為官方的認可憑證。
入清以后,紫陵寨除了“寨墻與寨外護寨地及寨內公路、廟宇占地”,“凡買寨內院地者,每一畝取中地糧一畝柒分九厘五毫九絲二忽,取下地糧五分五厘八毫五絲③”,紫陵寨內院地村民可以自由買賣,并按要求完糧即可,由碑文“中地”“下地”,可知清代繳納糧稅,是按土地等級繳納。由此也可以知道,清以后,紫陵寨的軍事功能消失,世俗的功能凸顯,并且開始有鄉(xiāng)民因購買寨內院地入住寨內。由于寨內住戶以任姓為多,紫陵寨被鄉(xiāng)民又稱為“任寨”。
(2)關帝廟
關帝廟創(chuàng)修于何時,已不可考。由大殿的建筑風格推斷,關帝廟大殿應與紫陵寨同期建設,關帝廟大殿墻體用瓳墼壘砌,殿內梁架為四椽栿對前札牽,用三柱。據大殿脊檁墨書題記可知,民國六年紫陵寨合寨住戶對其進行了復修。由大殿及門樓屋頂瓦作風格及用材來看,道光六年大殿也行了重修,從此也可以看出,民國六年大殿維修僅僅是更換了檁椽等木作。據門樓、東西廂房脊檁墨書題記可知,門樓及東西廂房在清道光六年進行了復修。又據清同治六年《紫陵寨地畝志》③可知,清同治年間關帝廟也進行了復修。
據《紫陵寨關帝圣會地畝志》④可知,鄉(xiāng)民在紫陵寨關帝廟成立有關帝圣會,關帝圣會何時成立已不可考,清同治六年碑記并未談到,其關帝會的田產亦未談到?;蛟S關帝會的田產非紫陵寨原有田產。據碑文可知,關帝會田產分布于“長溝斜地”“窯坑地”“棋盤地”“寨河東邊地”“寨東墻外官地”“棗園”“寨東、寨西”,土地較為分散。碑文“寨東中地一段計地一畝有零”一列下方刻一副田產圖,圖中左側為“一塊長方形土地”,右側為“一塊三角形土地”,三角形直角長邊與長方形長邊重合,圖上標注“田產尺寸”,使閱者一目了然,比文字描寫的“土地長寬四至”更為直觀。圖中標注有“西至寨河地”,碑文中有“寨河東邊地”,由此可知紫陵寨的外圍開挖有寨河。碑文詳細記錄關帝圣會的田產又繪圖其上,可見鄉(xiāng)民的土地產權意識非常強烈。關帝會的田產收入即用于祭祀及維修廟宇所用。
1949年之后,紫陵寨曾作為倉庫、學校等,在關帝廟大殿的墻上有朱書題記,可看出被移作他用的痕跡。2014年,村民籌劃復修紫陵寨關帝廟,并將廟前空地清理干凈,大殿重新供奉關帝圣君,西廂房供奉送子觀音,東廂房供奉火神。
(1)軍事功能
明崇禎年間,李自成部隊擄掠河內縣。《紫陵寨記》②開頭便寫 “崇禎二年,□□自秦逾焉猖獗,山寨維時即有唇齒之慮”,作為中原地區(qū)西北的河內縣紫陵鎮(zhèn),已經有了保命憂慮。紫陵鎮(zhèn)有人便開始倡言修寨,“□善相聚為建寨之謀”,雖然有人發(fā)起修寨呼聲,但寨仍未開始修建。到崇禎六年,“□饉頻仍,土寇大作,□□□□落□虜(泐)民□□無觧衣之安,進□□容身之窟”,紫陵鎮(zhèn)“生員任思聰極意修寨,詢謀□□眾謀□□□生員□□□□□等其呈道臺及代知縣事張給文修理□□地(下泐)卜則開工于□□□年五月初六□”,為了能保平安,能有容身之地,紫陵鎮(zhèn)紳民開工修建紫陵寨,其目的就是躲避流寇,保命保財。由于紫陵寨修建之后,明崇禎年間,紫陵鎮(zhèn)未發(fā)生大的戰(zhàn)亂。牛會乙在《牛氏家譜·諦觀譜敘記》中寫道:“明自永樂后二百有余年中國安寧,塋在紫陵寨北不遠,孫曾林立孰敢毀壞碑記耶?即明季流寇頻興,吾鄉(xiāng)未大擾,古廟神堂宋元碑石俱存,獨吾塋碑記見毀耶。”[6]由此記載來看,明末紫陵鎮(zhèn)相對來說較為平安。
(2)祈福功能
紫陵寨正北為關帝廟,關帝廟大殿供奉關帝圣君,關羽作為三國時期的劉備麾下的武將,為忠義仁勇化身,受到歷代官方民間崇奉,有明一代,關羽顯圣于軍事戰(zhàn)場多有記載,軍人在用武之時,祈禱關帝必獲佑護[7]。紫陵寨關帝廟山門門額木板雕刻“武成殿”,亦在突出“武成”,作為軍事建筑的紫陵寨,供奉關帝,其意亦在祈求關帝保護。
關帝廟東廂房為火神殿,供奉火神,由于神像遺失,亦無相關記載,具體供奉哪位火神,不得而知。供奉火神的目的,是為了保衛(wèi)鄉(xiāng)民安全,保護財產以及祈求農業(yè)豐收,這是中原地區(qū)人民信仰火神的普遍心態(tài)[8],具體到豫西北焦作一代,更是如此[9]。
關帝廟西廂房為廣生殿,供奉送子觀音,在“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的孝道思想影響下,鄉(xiāng)民為了傳宗接代,延續(xù)家族命脈,多祈求于具有送子功能的神祇。在農業(yè)社會里,為了提高生產效率,在農具得不到變革之時,人力就是唯一可以增加勞動效率的方式,繁衍更多的后代,就成了鄉(xiāng)民們普遍的心里訴求[10]。由廣生殿山墻墀頭磚雕亦可以看出鄉(xiāng)民的心理,墀頭磚雕為“瑞獸麒麟”及“仙桃石榴”。
紫陵寨創(chuàng)建于明末崇禎年間,是明代末期河內縣紳民合作修寨的又一實例,是保命保財的軍事建筑,它反映的是紳民面對流寇入侵擄掠之時,抱團抗爭,相互合作的關系,而非中原其他地區(qū)紳民疏離的關系[11]。寨內關帝廟,起初亦是紳民為祈求關帝圣君保佑而建設,與其他單純的軍事寨堡又有不同。之后又增修火神殿及送子觀音殿,從而體現出和平年代,鄉(xiāng)民追求多子多福的愿望。關帝殿現存的碑刻,原本墨書于關帝殿的墻上,鄉(xiāng)民為了防止毀壞,又摹刻上石,反映了鄉(xiāng)民對土地產權的重視,碑文詳細記載了紫陵寨的土地所有權以及關帝圣會的土地所有權,是研究清代、民國時期,“會社”財產的實物文獻,價值相對較高。
寨內關帝廟小巧玲瓏,每座建筑風格不盡相同。東廂房斗拱置于墻體內,只露頭部。西廂房前墻有明顯收殺。大殿梁架為四椽栿對前札牽,四椽栿與札牽平行對接置于內柱上,柱頭斗拱為札牽頭出前墻砍削成如意狀至于櫨斗上,其梁架結構營造特征具有元明時期的風格。山門前后檐鋪作雕刻龍首花卉,為清代風格。各殿木作雕刻精美,磚瓦作亦制作精良,既有懸山頂,又有硬山、卷棚頂,堪稱古建精品,極具觀賞價值,關帝廟實乃研究焦作地區(qū)明清民間建筑手法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
總之,紫陵寨對深入認識明末河內縣寨堡建設有著重要的研究價值。
注釋:
①紫陵鎮(zhèn)位于沁陽市西北25公里處,北為太行山,南臨沁河水,為豫西北重鎮(zhèn),唐武德三年于此置紫陵縣。
②紫陵寨記,左側殘缺,無紀年,高76厘米,殘寬55厘米,厚16厘米,由鑲嵌的方式看,應為后來鑲嵌,非建造時鑲嵌,在紫陵寨門洞內東墻鑲嵌。
③紫陵寨地畝志,長方形,青石質。長79.5厘米,寬49厘米。原碑無碑題,根據內容擬定為《紫陵寨地畝志》,在紫陵寨關帝廟東墻鑲嵌,同治六年正月二十四日,合寨居民仝立。④紫陵寨關帝圣會地畝志,長方形,青石質,長69.5厘米,寬46厘米,刻于1922年,碑無題,根據碑文內容擬定為《紫陵寨關帝圣會地畝志》,在關帝殿西山墻鑲嵌。
作者附言
由于焦作地區(qū)獨特的地理環(huán)境,在戰(zhàn)爭年代,使得這里是兵家必爭之地。在戰(zhàn)亂時期,修筑寨堡,是焦作地區(qū)的一大特色。其中,明末崇禎年間,李自成農民起義軍攻占懷慶府,加上當地土匪猖獗,各縣紳士、鄉(xiāng)民紛紛修筑寨堡,抱團抗爭,保命保財。筆者僅以紫陵寨為例,講述焦作地區(qū)明末崇禎年間的寨堡特色。寫作此文,還基于以下幾點想法。
一是目前還鮮有關于焦作地區(qū)寨堡的研究。僅有李留文先生的《明末中原地區(qū)寨堡述論》一文涉及焦作地區(qū)的一些寨堡。焦作地區(qū)寨堡特點有別于中原其他地區(qū)的寨堡。焦作地區(qū)明末寨堡多為紳民合作修建。除了紫陵鎮(zhèn)紫陵寨外,還有西向鎮(zhèn)常樂村的水寨(以水為寨)、柏香鎮(zhèn)的善建城。所以李留文先生為中原寨堡下的結論,就有待商榷了。
二是學者們僅僅從修建寨堡的主導者入手研究寨堡,并沒有對寨堡內附屬的一些神廟等建筑進行研究,這就割裂了寨堡的整體性。這些神廟奉祀的神靈,反映了紳民的精神訴求。紳民們在修筑寨堡時,往往會修建關帝廟,奉祀關帝。比如沁陽九渡村的九渡寨,九渡寨入口處修建有關帝廟。
三是對于寨堡的長時間段變遷的研究也沒有。當戰(zhàn)亂過去后,寨堡又承擔了何種作用呢,又發(fā)生了哪些變化呢?這也值得考究。紫陵寨,在和平年代,就發(fā)生了變化,寨內土地可以出賣,有鄉(xiāng)民在內蓋房修屋,甚至連寨名也發(fā)生了變化。鄉(xiāng)民又在關帝廟內供奉了其他神靈,人間的香火味更濃了。
再者,紫陵寨關帝廟的建筑也體現了焦作地區(qū)清代的寺廟、宗祠建筑特點。焦作地區(qū)清代的建筑特點是多保留中國早期建筑的風格,尤其是梁架結構。
筆者通過實地調查紫陵寨,從紫陵寨創(chuàng)建及紫陵寨寨內關帝廟的社會功能角度對其研究,希望能進一步深化我們對焦作地區(qū)明末寨堡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