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訊 2018年11月12日晚8:00—9:00,《中學語文》讀者群邀請到淮陰師范學院劉飛老師和復旦大學附屬中學王召強老師就“現(xiàn)代文閱讀的理解能力類型與訓練路徑”與網(wǎng)友展開討論。
劉飛老師認為,在語文能力體系中,閱讀理解能力應是處于核心層面的一種能力,它是學生在長期的閱讀理解過程中形成并表現(xiàn)出來的一種較為穩(wěn)定的個體心理特征和行為特征,而現(xiàn)代文閱讀理解能力作為一種特殊的閱讀理解能力,它不僅是學生現(xiàn)代文學習質(zhì)量和學習結果的重要表現(xiàn),更是決定學生語文閱讀素養(yǎng)高低的一項重要評判指標。
劉老師從現(xiàn)代文閱讀理解能力的構成要素、目標要求、高考表現(xiàn)與訓練路徑等方面進行一番分析與總結。在平日的“教”與“學”中,究竟應該怎么來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呢?劉老師總結了三點:
1.目標導向,評價前置,聯(lián)動一致地進行閱讀教學
“聯(lián)動一致教學”主要是一種將“評價前置”的教學設計或教學思想。有了學習目標,下一步不是進行教學活動的設計,而是進行針對或基于目標的評價設計。目標是一種方向,評價是一種判斷,目標和評價的無縫銜接,就不僅決定了教學的方向還決定了教學的目的地。它既能幫助學生知道學什么,還能幫助教師知道學生有沒有學會,如果沒有學會,那么學生現(xiàn)在學到什么程度,離目標還有多遠。評價的前置,可以加速并保障教學信息的反饋,直接而到位,它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教師的教育教學質(zhì)量,能夠幫助師生更好地實現(xiàn)目標,達成目標。
2.確定考點,設計方法,有針對性地進行習題演練
不管是從閱讀理解能力結構成分來看,還是從高考語文三類文體的考查要求來說,在備考路上都需要進行專題性的教學設計,只有教學專題化,才能對癥下藥,讓考點“無處遁形”。
劉老師以2017年全國卷Ⅰ“現(xiàn)代文閱讀”中“論述類文本”的第1題為例談備考設計應該注意三點:首先,明確命題立意——考什么、為何考。其次,具體來看解題過程——怎么考。最后,分析題目價值——怎么做。
如果能針對高考語文試題進行一次完整的知識梳理與考點分析,不僅能夠讓學生了解這一考點的閱讀理解能力要求,還能使他們習得很多有針對性的解題方法,下次再遇到這類題目時,自然能夠準確定位并能有效答題。
3.觀念轉(zhuǎn)型,價值重構,春風化雨般進行素養(yǎng)提升
閱讀是一種理解,一種能力,一種素養(yǎng),一種生命存在。
閱讀的對象不僅僅單指那些我們能看得見的文字、信息等,還有那些看不見的心靈符碼。揣摩他人的心理,這就是對他人的一種閱讀;感受海上吹來的涼風,這就是對大海的閱讀;體驗世間的磨難,這就是對人生的一種閱讀。閱讀的含義是寬泛的,絕非我們教學視域中的“閱讀”?;蛘邠Q種說話,在學校中所談論或接觸的“閱讀”都可以稱為“小閱讀”,而校園外的,尤其是面對社會的“閱讀”完全可以稱為“大閱讀”。學校中的“小閱讀”一定離不開社會中的“大閱讀”,而社會中的“大閱讀”也一定離不開學校中的“小閱讀”,前者是后者的基礎,后者是前者的積淀,兩者相輔相成,共生共長。
劉老師認為真正意義上的“閱讀”必然需要走一條從“理解-實踐-能力-素養(yǎng)”的路。有了這樣的認識后,再回頭看課堂中的“小閱讀”,需要的就不僅僅是為了應對高考的那些零散的閱讀技巧了,還有閱讀觀念的轉(zhuǎn)型,尤其是閱讀價值理念的重構。而這種“轉(zhuǎn)型”和“重構”絕非朝夕之功,需要日常點點滴滴的澆灌,需要時時刻刻的傾注,需要長長久久的投入。
王召強老師試圖通過體系化的教材來訓練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從2009年開始,王召強老師把主要精力放在了現(xiàn)代文閱讀訓練上,力圖編選一套適合公民閱讀的現(xiàn)代文閱讀手冊??偰繕艘浅C鞔_,就是指向“培養(yǎng)獨立自主的完整的人”,指向培養(yǎng)現(xiàn)代社會的合格公民。
從現(xiàn)代文拓展閱讀的實際教學需求出發(fā),王老師把公民閱讀手冊分作六冊,每冊十個單元,每個單元兩篇文章。其基本的出發(fā)點是高中三年,每個學期一冊;每個學期以平均二十周計算,每周閱讀一篇,兩周完成一個單元。每個單元要有總體目標,每篇文章要有分目標,最終的指向都是公民教育。六冊的主題為:閱讀人格、閱讀記憶、閱讀上海、閱讀世界、閱讀文藝、閱讀理智。
六本手冊的體例大體上是相同的,每個單元都會有個200字左右的導語,大體上闡述了單元組合的意圖,每篇選文設定了4-5個閱讀目標,以疑問句的形式提出來,放在正文的上方,提示讀者閱讀本篇選文時應該主要關注的問題。這些問題主要指向現(xiàn)代文閱讀的理解能力訓練,這些問題都是啟發(fā)誘導式的,編者并不預設標準答案,只是起到一個導引的作用。根據(jù)每篇選文性質(zhì)的不同以及相關資料的多寡,在每篇選文之后,都會附有2-4則拓展閱讀推薦的書目,以供學有余力的讀者深入研習之用。
問題的設計時一般會遵循由易到難、由局部到整體、由文本內(nèi)部到文本外部(拓展延伸)的原則,在現(xiàn)代文閱讀的能力訓練上主要關注以下幾種技能:1.信息篩選能力;2.概括能力;3.理解能力;4.解釋能力。這4種能力是訓練非虛構類作品的核心技能和主要目標。
如關于胡適先生的選文《播種者胡適》一文,其“閱讀導引”的五個問題為:1.你覺得應當如何理解作者所說的對于胡適在中國“建立非政治的文化和思想基礎”的夢想而言,“五四顯然是一條岔路”這個論斷?2.作者為什么說胡適先生是四十年來唯一的能夠“一以貫之”地相信他所相信的,宣傳他所相信的,而在四十年間,沒有迷茫、沒有轉(zhuǎn)變、沒有“最后見解”的人?3.作者認為胡適先生的真精神具體是什么?作者為什么說“能夠抓到這種新精神而加以肯定,我們才能肯定胡適在中國現(xiàn)代史上的真價值和真貢獻”?4.作者為什么說胡適先生“是一個寂寞的人”?作者為什么“真希望胡適之是過了時的人了”?5.有人說,胡適與魯迅,一個是燭光,一個是閃電;一個是清水,一個是烈酒;無論如何不同,魯迅與胡適的精神,都會給文化的發(fā)展帶來長長的投影。胡適與魯迅,你更喜歡欣賞哪一個人?談談你自己的看法。
除了以上這種問答式的閱讀訓練,王老師認為更好高級的訓練方式是訴諸于寫作教學了。在編選《閱讀上海二十課》的過程中,王老師發(fā)現(xiàn)木心的《上海賦》寫得很好,全文長約兩萬字,對上海里弄文化的描述力透紙背,對于上海這個市民社會的深刻理解和深切同情,寫得那么真切細膩、富于感情,真是令人嘆為觀止。木心在《上海賦》的“后記”中說,這篇文章原擬九章,可惜只寫成了六章就意興闌珊了,尚欠“黑眚乾坤”“全盤西化之夢”和“論海派”三章。木心意興闌珊之處,恰恰給后人留下了可以大做文章的空間,王老師在給學生講解《阿房宮賦》的時候,就順便給學生推薦閱讀了木心的《上海賦》,然后布置了一個創(chuàng)意寫作的作業(yè),讓學生從飲食文化的角度寫一篇“魔都賦”,美其名曰“舌尖上的上?!?。
江蘇吳謙、湖南周志恩、云南自永軍、廣州王芳、安徽丁學松等老師積極參與了本次研討,大家認為劉飛老師和王召強老師的分享非常接地氣,開闊了大家的眼界,極具啟發(fā)性。
[作者通聯(lián):合肥市蜀山區(qū)第三十五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