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論語》作為最為典型的儒家文化典籍,是外國人了解中華文化的最佳途徑。在不同時期,國內(nèi)外眾多譯者對《論語》的翻譯都具有不同的特色,而筆者認(rèn)為,國學(xué)經(jīng)典須由國人翻譯,才能最好地向世界展示我國文化的精髓。本文將從目的論視角出發(fā),對比分析兩個生活在不同時代譯者--辜鴻銘和吳國珍的《論語》譯本。
【關(guān)鍵詞】《論語》;目的論;辜鴻銘;吳國珍
【Abstract】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as the most typical Confucian cultural classics, is the best way for foreigners to understand Chinese culture. In different periods, many translators at home and abroad have shown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in their translation of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the Chinese classics must be translated by Chinese in order to best show the essence of the Chinese culture to the worl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kopostheorie, the author will make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two versions of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by Gu Hongming and Wu Guozhen, who live in different times.
【Key words】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Skopostheorie; Gu Hongming; Wu Guozhen
【作者簡介】馬沙娜,吉林師范大學(xué)外國語學(xué)院。
《論語》是儒家學(xué)派的經(jīng)典著作之一。兩千多年來,儒家思想一直是中華文化最重要組成部分?,F(xiàn)如今在全世界都將目光投向中國時,經(jīng)典外譯,尤其是《論語》外譯,無疑是讓世界了解中華文化的絕佳途徑。從第一部拉丁文譯本《中國的哲學(xué)家孔子》在1687年問世之后,到目前為止,《論語》的英譯本數(shù)量已超過60種,眾多譯家因來自不同時代,出于不同目的,采用了不同的翻譯策略,因此譯本各有特色。本文將從目的論視角出發(fā),對比分析兩個生活在不同時代的國人譯者-辜鴻銘和吳國珍的《論語》譯本。
一、目的論概述
德國功能派的奠基理論“目的論”(Skopostheorie)的創(chuàng)立者弗米爾和賴斯根據(jù)行為學(xué)的理論提出:“翻譯是一種人類的行為活動,而且是有目的的行為活動,而‘制約翻譯過程的首要法則便是翻譯行為的目的”。弗米爾在目的論中提出了三大原則,即目的原則,連貫原則和忠實原則。三大原則中,目的原則居于首位。翻譯的目的在于使譯文在目標(biāo)文化中發(fā)揮作用,并且能夠以目標(biāo)讀者所期望的形式呈現(xiàn),以滿足其閱讀需求。因此,翻譯技巧與策略的選擇是由翻譯行為所要達(dá)到的目的決定的。
二、譯者所處時代背景與翻譯目的
1.辜鴻銘所處時代與其翻譯目的。辜鴻銘(1857-1928)是滿清時代精通西洋科學(xué)、語言兼及東方華學(xué)的中國第一人。1840年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西方列強(qiáng)用大炮轟開了中國大門,中國不得不睜眼看世界。為了擺脫落后局面,掀起了向西方學(xué)習(xí)的浪潮,對于西方文化不論好壞,一概吸收。辜鴻銘并不贊同這種做法,他認(rèn)為中國儒家文化才是拯救中國的良方。19世紀(jì)晚期,辜開始潛心翻譯《論語》,希望西方人通過其翻譯了解中國古代先賢智慧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他譯《論語》也是表達(dá)對理雅各譯本的不滿,認(rèn)為其中不少是對中國文化和古老智慧的曲解,會使西方誤讀中國。辜鴻銘的《論語》譯本在1989年出版,他也成為了第一位翻譯《論語》的中國人。然而,在辜所處的時代,中國地位落后,面對西方強(qiáng)勢文化,“東學(xué)西漸”似乎不可能實現(xiàn)。因此,辜鴻銘在譯文中引用西方名人名句、典故神話等,意圖使《論語》的內(nèi)容和思想易于被西方讀者理解和接受。
2.吳國珍所處時代與其翻譯目的。吳國珍,1945年10月出生,畢生致力于教育事業(yè)。吳先生與新中國一同長大,見證了新中國的成立和發(fā)展,尤其是改革開放四十年以來國家經(jīng)濟(jì)的騰飛。如今的中國已經(jīng)實現(xiàn)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qiáng)起來的歷史性飛躍,中國正在慢慢回歸世界舞臺的中央。而此時,西方卻處于發(fā)展停滯不前的尷尬期,他們需要了解中國,用古老神秘的東方智慧來指導(dǎo)他們走出發(fā)展困局?,F(xiàn)今,孔子學(xué)院在全世界遍地開花,掀起了世界學(xué)習(xí)漢語、了解中國文化的熱潮,可是孔子是怎樣的一個人?他的思想是什么?他為何能代表中國形象走出國門?這就需要通過像《論語》這樣的經(jīng)典外譯來給出答案。盡管《論語》譯本眾多,但正如吳國珍先生所說,雖然《論語》的英譯版有十余種之多,但卻并不盡如人意,所以“非重譯恐有誤后輩青年”。2005年退休后,吳國珍一直潛心翻譯《論語》,經(jīng)過多番修改校對后,《<論語>最新英文全譯全注本》終于在2012年出版,這也是第一部由中國人翻譯的通篇用英文注釋的典籍。該書現(xiàn)已成為漢辦和孔子學(xué)院總部推薦讀物。
三、譯本對比分析
1.辜鴻銘譯本特點。辜鴻銘學(xué)貫東西,為使西方讀者更好地了解中國儒家思想,改變西方人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固有的偏見,使《論語》更易于為西方讀者理解和認(rèn)識,在其譯本當(dāng)中,“只要可能,一概不用中國人名、地名”,他還創(chuàng)造性地援引西方讀者熟悉的名人名言,也將《論語》中的人物和故事與《圣經(jīng)》中的圣徒和人物做類比,以去除儒家文化在外國人眼中的陌生感。此外,辜氏還在譯文的語句結(jié)構(gòu)方面采用了符合英語表達(dá)的層次分明、結(jié)構(gòu)嚴(yán)謹(jǐn)?shù)摹靶魏稀苯Y(jié)構(gòu)。辜的譯本正是因為迎合了西方的價值觀,才讓當(dāng)時處于弱勢的中國文化得以進(jìn)入西方世界。
2.吳國珍譯本特點。吳國珍的《論語》譯本體例獨特、釋義確切、通俗易懂。譯本第一部分是外國讀者不易理解的關(guān)鍵詞語解釋。第二部分是一篇關(guān)于孔子生平的人物傳記。第三部分除了英譯正文,還在每節(jié)譯文下面增加了原文注解、原文現(xiàn)代漢語版本、原文主旨大意以及與其相關(guān)的歷史小故事和作者評論。在人名、地名的處理上,吳譯本全部用拼音譯出,并在注釋中附上人物資料或古代神話傳說,使讀者能輕松理解譯文內(nèi)容。在譯文下加詳注的方式,不僅保留了原文的特色,讓讀者領(lǐng)會到中國古代典籍的語言特色和神韻,還能更好地幫助他們理解儒家思想和中華傳統(tǒng)文化,迎合了時下世界想要了解原汁原味的中國文化的需要。
3.舉例對比分析。本部分將選取兩譯本中的具體譯例,結(jié)合目的論,對兩個譯本譯文風(fēng)格做出評析。
例1: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辜譯:Confucius remarked, “There are three things which a wise and good man holds in awe. He holds in awe the Laws of God, persons in authority, and the words of wisdom of holy men.”
吳譯:Confucius said,“A man of virtue holds three in awe: destiny, the superior and the words of sages. ”
目的原則是目的論的最高法則,指“翻譯目的決定翻譯方法”,從例1可以看出,不同翻譯目的下譯文會有很大的區(qū)別。辜鴻銘為讓西方讀者迅速理解文中的儒家思想,采用了歸化的翻譯方法,將“天命”譯為“the Laws of God”, 給孔子思想蒙上了一層西方宗教的色彩。這樣翻譯雖會給西方讀者以親切感,但其中的儒家思想?yún)s被誤解了。因孔子不講怪、力、亂、神,所以這樣的翻譯并不恰當(dāng)。吳譯本將天命譯為“destiny”,并在下文注釋中闡釋了“君子畏天命”的含義,這樣不僅讓譯文貼合原意,也為讀者理解掃清了障礙,實現(xiàn)了譯者精確傳遞原文之意的目的。
例2:子曰:“學(xué)而時習(xí)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yuǎn)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辜譯:Confucius remarked, “It is indeed a pleasure to acquire knowledge and, as you go on acquiring, to put into practice what you have acquired. A greater pleasure still it is when friends to congenial minds come from afar to see you because of your attainments. But he is truly a wise and good man who feels no discomposure even when he is not noticed of men.”
吳譯:The Master said, “Isnt it a pleasure to learn and constantly practice what is learnt? Isnt it delightful to have friends coming from afar? Isnt he a gentleman who is not annoyed for not being understood?”
連貫原則指譯文需符合語內(nèi)連貫的標(biāo)準(zhǔn),強(qiáng)調(diào)譯本的可讀性和可接受性,關(guān)注譯文是否能讓讀者理解。連淑能曾指出,古漢語與其他語言相比,遣詞造句重意合而不重形合,較少使用或不用連詞,擺脫形式的束縛。例2中辜的譯文將原句中的疑問句直接譯為陳述句,并采用增譯法,加上了greater, still, because of, but 等詞語,加強(qiáng)了語內(nèi)的連貫性和邏輯性,符合英語表達(dá)。而吳則堅持異化的翻譯方式,譯文中用了三個反問句,表現(xiàn)出原文中以疑問表肯定的行文特點。
例3 :子曰:“有教無類?!?/p>
辜譯:Confucius remarked, “Among really educated men, there is no caste or race-distinction.”
吳譯:The Master said, “Let there be education for all regardless of learners background.”
忠實原則是指原文和譯文之間語際的連貫,強(qiáng)調(diào)原文與譯文的關(guān)系。例3中對“有教無類”的翻譯,辜氏譯文回譯過來是“在真正受過教育的人中,沒有等級或種族區(qū)分?!倍囊馑紤?yīng)為“人人我都教育,一視同仁沒有區(qū)別”?!墩撜Z》中有記,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币馑际恰爸灰栽改弥畻l干肉為禮來見我的人,我從來沒有不給他教誨的。”相比之下還是吳國珍譯文比較恰當(dāng)。
四、結(jié)語
著名翻譯家劉重德先生曾說:“經(jīng)無達(dá)詁,譯無定法?!惫P者認(rèn)為,譯者所處的不同時代背景,各自的翻譯理念和目的,內(nèi)在的知識結(jié)構(gòu)和對文本的認(rèn)識理解,都是造成經(jīng)典外譯多元性的因素。也許辜鴻銘采用歸化策略只是在強(qiáng)勢文化壓力之下的無奈之舉,但畢竟使得《論語》在當(dāng)時處于話語強(qiáng)權(quán)的西方傳播開來,而吳國珍版本則在新的歷史時代背景下,為我國的經(jīng)典外譯開啟了新的篇章。通過分析的《論語》兩個譯本,依據(jù)目的論提倡的翻譯標(biāo)準(zhǔn)多元化,我們可以看到,兩個版本都實現(xiàn)了各自的翻譯目的。
參考文獻(xiàn):
[1]吳國珍.《論語》最新英文全譯全注本[M].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11,2.
[2]辜鴻銘.辜鴻銘英譯《論語》[M].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12,1.
[3]易飛.《論語》英譯中的“異化”與“歸化”翻譯策略——以辜鴻銘和吳國珍譯文為例[J].英語廣場,2017(09):61-63.
[4]秦藝,李新德.譯家經(jīng)典,譯事典范——吳國珍《〈論語〉最新英文全譯全注本》評析[J].浙江萬里學(xué)院學(xué)報,2014,27(01):80-84.
[5]王晨婕.翻譯目的論視域中的辜鴻銘《論語》英譯本研究[J].淮南職業(yè)技術(shù)學(xué)院學(xué)報,2010,10(04):9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