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齊東 劉 娟 王 磊
實習在當前學術界得到很多種闡述:美國學者漢密爾頓認為社會工作實習是“在意識上有計劃的一組實驗,在實務情景中,讓學生從最基本的了解、技巧和態(tài)度,到有自主能力的社會工作務實表現”。職業(yè)教育199企業(yè)導報2010年第6期將近40%的大學生在實習打工過程中受到不同程度的傷害,其自身合法權益難以得到保障,即使在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選擇各種途徑維權的也僅占13.9%,選擇忍氣吞聲的占86.1%。《Team》雜志對國內企業(yè)的一項調查表明:超過70%的企業(yè)已經開始不愿意接收實習生,認為實習生不方便企業(yè)管理的有63%,有81%的企業(yè)不會為實習生安排補貼。據共青團中央學校部和北京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調查,高達52.4%的大學生將“缺乏社會經驗”視為最困擾大學生實習就業(yè)的因素。面對這樣的現象,可以明顯感到大學生實習形勢嚴峻。
(一)專業(yè)類型與實習崗位的相關性分析。利用IBM SPSS Statistics 22軟件做典型相關性分析,結果如表1所示。從表1可以看出Spearman相關系數r=0.406,表明學科門類與工作類型中度相關,相關性(顯著性)sig=0.119>顯著性水平0.05,學科類型與實習時的工作類型存在相關性,但是顯著性水平不大。
六種學科類型包括:工學、理學、文學、管理學和經濟學、教育學、藝術學;六種工作類型包括:技能型、研究型、事務型、經管型、社交型、藝術型。
(二)除理學外專業(yè)類型與實習類型相關性分析。針對表1出現的結果,分析除了理學與研究型之外的學科與工作類型的典型相關性。從表2中可以看出Spearman相關系數r=0.764,學科門類與工作類型高度相關,相關性sig=0.042<顯著性水平0.05,學科門類與工作類型之間相關程度大,相關性顯著。
表1 專業(yè)類型與實習類型相關性分析表
表2 除理學外專業(yè)類型與實習類型相關性分析表
五種學科類型包括:工學、文學、管理學和經濟學、教育學、藝術學;五種工作類型包括:技能型、事務型、經管型、社交型、藝術型。
此外,將工作類型為研究型的實習生進行獨立研究發(fā)現,在從事研究型的實習生里面,86%都是來自理學專業(yè)的,9%是工學專業(yè)的,5%來自藝術學的學生。
(一)大學生安排實習階段,各抒己見。實習在大學生涯中是不可忽視的一部分,有些人把它安排在低年級,有一些人把它安排在高年級。把實習安排在低年級的原因經了解主要集中在高年級要考研或者出國留學、低年級時間多、提前適應職場環(huán)境,提前實習以反饋給學習生活、確定自己的發(fā)展方向、借助用人單位了解自己的潛力和定位。經過統(tǒng)計,可得出28%的學生覺得低年級時間多,會選擇在低年級,24%提前實習以反饋給學習生活。另外,高年級要考研或者出國留學的人占15%。
(二)專業(yè)類型決定工作類型,理學實習單位廣泛。在回收的問卷中得出專業(yè)為工學的學生中有85%實習時的工作類型是技能型,理學的學生有70%實習時的工作類型是技能型,30%是研究型,教育學的學生82%實習時的工作類型是社交型,經濟學與管理學的學生有72%實習時的工作類型是經管型。通過做Spearman相關性分析,發(fā)現除了理學之外,其他五種工學、文學、管理學和經濟學、教育學、藝術學和五種工作類型包括:技能型、事務型、經管型、社交型、藝術型存在明顯的相關關系。
(三)專業(yè)知識的重要性以及全面發(fā)展的必要性。根據企業(yè)的用人標準,對已實習大學生調查分析表明,在實習時,用人單位最看重的是大學生的溝通能力、專業(yè)知識和技能以及社會實踐能力與經驗,并分別占有78.1%、77.78%和70.59%選擇比例,其它品質的重要性依次是團隊精神(65.36%)、創(chuàng)新精神(62.09%)、發(fā)展?jié)摿?58.17%)、自學能力(52.94%),以上的品質都有五成以上的支持率,其中最不被用人單位看重的是大學生的外語能力,可見在我國的大學生實習單位里,外語用到的可能性并不是很多,不要求大學生具有超強的外語水平。通過對專業(yè)知識與能力的重要性研究可知,有55.23%實習過的人認為專業(yè)知識在實習過程中非常有用,僅有6.54%的人覺得基本沒有作用。
(四)大學生實習過程中多被侵權。在調查過程中,發(fā)現很多大學生在實習過程中都有被侵權的情況,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實習薪酬缺乏統(tǒng)一的規(guī)定:實習生的報酬低于當地最低工資標準;實習生遭遇過拖欠、克扣報酬現象。二是加班現象較普遍且多數單位不給加班報酬。三是實習過程中事故傷害難濟,自己或者實習單位及學校均未為其實習過程中可能遭遇的意外傷害購買保險。大學生在實習過程中的權益被侵犯,進一步了解到在大學生的權益被侵犯時,怎樣維護自己的權利。在調查中權益被侵犯時找過相關部門檢舉4%;沒什么大事,就忍氣吞聲算了43%;想舉報,不知道向誰舉報23%;找上級理論,無果8%,沒有過22%。大學生的權益意識弱,在被侵權時無法通過有效的途徑維護自己的權利;很多學生想要維護自己的權益,但是沒有途徑去維護;大學生找上司理論,但是得不到相應的回應。大學生作為弱勢群體,無法在企業(yè)單位保障自己的權益。
(一)合理規(guī)劃大學生涯,指導未來工作。不管是選擇在高年級實習還是在低年級實習,需要根據學生自身的規(guī)劃來安排,大學實習已經成為大學課程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所以除了要注重理論知識外,更要多注重實踐,培養(yǎng)一些技能;在實習中積極主動的工作,多問、多思、多想,不斷自我反思和自我總結;了解實習最初的目的與意義,增強社會適應能力,鍛煉品質,提高能力,將學校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踐中,指導自己將來的工作。
(二)重視專業(yè)知識的學習,促進全面發(fā)展。調查分析證明,專業(yè)知識與能力對實習過程有很大的幫助,因此大學生還是要把學習專業(yè)知識放在很重要的位置。大學生應該明確其學習目的,樹立明確的奮斗目標,并了解自己是“為什么而學”,認識到專業(yè)知識的重要性,建立自主學習的主體思想觀念。保障大學生全面發(fā)展的有效途徑:一是改進我國高校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方式;二是積極發(fā)展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學生思想道德修養(yǎng);三是加強課外活動體系和高校教育機制建設,提高大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實踐能力。
(三)在實習中找準定位,不斷完善自我。調查結果顯示,大部分同學存在對自身能力認識不清、對自身的定位不準確的狀況,對實習企業(yè)、實習工作及實習薪水要求比較高。在畢業(yè)生心中已形成一種高薪工作的心理,學生自身定位偏頗,是極不利于選擇就業(yè)的。在面對實習時,薪資的多少不應該成為影響大學生實習的主要因素。從自我角度看,大學生應加強對自我認識,以全面和發(fā)展的眼光看待自己,辯證地看待自己的優(yōu)缺點,切勿眼高手低。從外部環(huán)境看,當前不斷變化的思想觀念、社會生活環(huán)境等都對大學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大學生必須快速適應緊張的社會生活節(jié)奏,加強對社會的認識,看清本身與專業(yè)在社會中的定位,不能自視過高,應正視自身與專業(yè)的不足,珍惜實習機會,在實習中學習、探索,不斷地自我反省和自我總結、完善自我。
(四)提高實習效果,高校建立實習信息共享平臺。研究結果表明,大學生在實習過程中學校和政府的保護力度不夠,大學生自身得到的實習信息也不多,而且缺乏基本權益保護意識。高校建立實習信息共享平臺可以有效地解決這些問題,高校應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改善大學生實習現狀。第一,為學生實習建立信息平臺,使學生能及時了解實習信息,并根據自我的職業(yè)能力,提早為實習做準備。雖然很多高校為學生建立了就業(yè)信息平臺,然而真正在實習方面建立健全信息平臺的高校并不是很多,高校并未將實習和工作放在一個等同的地位。實習又確實是工作的一個序曲,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高校加強對實習的重視十分重要。第二,政府應大力支持學校信息共享平臺的建立與完善,成為企業(yè)與學校的橋梁。第三,學校應建立自己的實習基地,擁有自己的合作企業(yè),經調查合肥學院的學生發(fā)現,該校為大多數學生安排了實習,其實習單位都與學生自身的專業(yè)有很大的關聯,主動加強與社會的聯系。
實習,就是把在學校所學的理論知識運用到客觀實際中去,使自己所學的理論知識有用武之地,只學不實踐,那么所學的就等于零,理論就應與實踐相結合。另外,實踐可為以后找工作打基礎。大學教育作為大多數人進入社會的最后一層教育,擔負著重大的使命,因此對大學生實習的重視是非常有必要的,不僅社會需要對大學生實習盡一份力,作為大學生自己也要對實習重視起來,讓自己學有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