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陽剛氣質的女性主義解讀

    2019-02-20 20:28:42林存秀
    山東女子學院學報 2019年1期
    關鍵詞:父權制父權女性主義

    林存秀

    (山東女子學院,山東 濟南 250300)

    人們可以像帶兒子一樣帶大他們的女兒,但幾乎沒有人敢像帶女兒一樣帶大兒子。

    一、隱而不見的男性性別

    在女性和性別議題中,往往不把男性性別作為討論的中心,使得男性性別隱而不見。其實,父權比較多的是關心男人之間發(fā)生了什么事,女人受壓迫當然是父權體制中重要的一部分,但矛盾的是,它卻不是父權體制的重點。如果我們不從這個視角來看,很多問題其實切不到性別壓迫的實質和要害。例如當下對男性陰柔氣質的討論,往往譴責其氣質女性化,而問題的根本則是對男性氣質的擔憂。當下制造的陽剛氣質危機,以及對陰柔氣質的攻擊變成非常普遍的現象。諸如所謂“偽娘”“娘炮”等詞語,其本身就含有文化建構的痕跡,含有性別歧視的涵義。我們不帶著偏見來看,這些人也可以是指背叛了普遍意義上的男性氣質的人群。在父權制下,男性氣質和女性氣質的劃分,成為性別控制的手段。陽剛、勇敢、果斷、有事業(yè)心是既定的男性氣質;而女性擁有的則是嬌小、柔美、溫柔等具有陰性的、沒有威脅性的氣質。與這兩種氣質相對應的,是社會生活中公私內外的性別分工。如果對這種兩分法進行挑戰(zhàn),就會受到懲罰和攻擊。例如有些男性不愿意接受這種控制與支配的游戲,愛和女生玩在一起,想回避具有攻擊性的行為,不想加入嘲弄女性的行列。他們或者不太敢于嘗試,情感很敏感、脆弱,這些背叛了男性性別氣質的行為,就會受到懲罰,而且懲罰是非常厲害的,會被叫“怪胎”,受到侮辱和挑釁。所以一些性格偏向安靜的男生常常遭到校園欺凌。究其原因,是因為這種消弭男性氣質、破壞男性團結的行為,觸到了男性的“阿喀琉斯之踵”。大多數的男人在早年就學會借由挑戰(zhàn)鍛煉男性氣質來提升自己,這幾乎是無所不在的一種社會現象。相比而言,女人偏離陰柔特質時,社會上的反應則大不相同。女生著男裝,被認為是認同男性,是社會上可以接受也是被優(yōu)勢集團認同的行為。

    另一方面,性別議題常常被看作是女性和從女性自身來考慮,將壓迫定義為受壓迫的人的問題,這種做法跟壓迫本身一樣長久和古老。男性性別及其氣質特質越是不被看見,例如暴力和歧視等性別問題,就越容易跟女人劃上等號,我們也就越不容易去正視父權體制作為一種壓迫系統(tǒng)的存在。例如,我們常常在新聞上看到各種男人犯下的罪行:毆妻、尾隨跟蹤、謀殺,以及因對社會不滿而在大街上砍人等,我們卻很難聽到簡單明了的陳述:這些暴力幾乎都是男人干的。我們也不會去認真想,男人如此普遍地使用暴力,為我們了解事情的來龍去脈,提供了什么樣的線索。例如,思考男人主導的行事法則是不是和暴力的使用有關;也沒有人建議,應該有一種方法,限制男人傷害他人的機會。

    男性性別的隱而不見,使得我們僅僅停留在這些問題的表面,而看不到父權制的運作及其性別政治。在1970年出版的《性政治》一書中,Kate Millett使用了“性別政治”這個概念。通常政治指的是政府、政黨、社會團體和個人在內政及國際關系方面的活動。但這里政治的定義為,“將權力結構化的關系和安排”[1]。這種權力是日常生活中一種隱性、流動、網狀的權力關系,通過話語和知識的運作來產生。性別政治的概念提醒我們,要去質疑一般人視為理所當然、天經地義的想法或價值規(guī)范。思考性別問題時,若能留意到社會上針對男性與女性存在的差別待遇,就不難發(fā)現性別政治運作的痕跡。所以我們不應受限于傳統(tǒng)的角度,反倒應該以自身經驗為基礎,正視權力關系和其運作,及其對個人所造成的影響。

    第二波女權主義運動中,一個響亮的口號是“個人的就是政治的”。女權主義者們對等級制度非常敏感,認為這是對人類性格、人際關系的破壞。同時又指出,對于這種制度的控訴,不應該過度聚焦于女性的受害地位,而應該對男性權威進行政治批判。這種批判也不是簡單地對資本主義體系的批判,而是構建一種新型的女性價值觀和文化,在女性文化中,努力消除等級、限制和壓迫,強調通過建立可以替換的機構促進社會進步。在女性文化構建的社區(qū)中,一種真誠的人際關系將改變人們的隸屬關系。人們相互了解,經常碰面,形成一種完整而不疏遠的親密關系。隨著這種組織的增多,也會變成一種社會變革的力量。如果這種小的實驗性的團體,變成在大社會中的權力交往模式,那么,個人的也就可以轉變?yōu)檎蔚?。但是,這種以姐妹情誼為基礎的空間建構,在父權制的包圍中,只是一個烏托邦的幻想。必須正視父權制作為一種壓迫系統(tǒng)的存在,并且要從根本上去認識它。對于父權制的分析,從經濟和政治角度的論述已經很多,但是從文化和心理上的論述尚不多見。父權制文化在精神上,存在一種控制和恐懼交替的機制。

    二、父權制下的恐懼和控制機制

    父權體制的真面目是什么?父權體制是指一種社會,而社會指的不只是一群人而已。既然如此,父權體制不是指個體男人或者男人的集體,而是一種男人和女人都參與其中的社會。一個社會是父權的,就是它有某種程度上的男性支配、男性認同和男性中心[2]。如果把父權體制比作一棵大樹,那么大樹的根就是控制和支配的核心價值信念,原則就是男性支配、男性認同和男性中心。樹的干是制度層面的,如經濟制度、國家政權和家庭結構;而葉是我們參與體系的每個人,以及組成我們每個人生活模式的團體、組織、社群、商業(yè)、工作團隊、學校等等。樹干是強大的,從根系不斷汲取營養(yǎng),加強父權觀念,但是樹缺少了葉子也會慢慢枯萎。

    簡單地說,男性支配,就是男性處于權威的位置。在政治、經濟、司法、宗教、教育、軍事、家庭內部,一般都是男人占據主導權。男性支配制造了男女之間的權力差異,在這個體系中,男人不但可以獲得較多的收入和財富,還可憑借這種優(yōu)勢地位,形塑那些反映并服務他們集團利益的文化。例如可以控制電影和電視內容,借由大眾傳媒,在性騷擾案件中,使得受審的不是加害者而是受害者。盡管偶爾有少數幾個女人在權力機關充當門面,但整體而言,男人是被舉認為優(yōu)越的群體。在這個意義下,盡管男人在個人生活中未必有很大的權力,但是在父權制社會中,男性對權威的壟斷加強了每個男人對女人的優(yōu)勢關系。男性認同,就又一次牽扯到陽剛和陰柔氣質的問題。盡管陽剛和陰柔氣質也是在社會化中形成的,但是兩種氣質卻被賦予了不同的價值。陽剛氣質被認為是契合社會核心價值的。這些控制、競爭、決斷的氣質,與父權制社會和工作價值相關,例如商業(yè)、政治、戰(zhàn)爭、運動、法律和醫(yī)學。相反,同情、照顧、合作、脆弱等氣質被認為是與陰柔和女性相聯(lián)系的,并且被極度貶低。

    總之,控制是父權體系的基礎,是整個社會組成的核心原則。而從情感和情緒的因素來講,促使父權制成為一個循環(huán)體系的,是控制與恐懼之間的動態(tài)關系。父權制一方面鼓勵男人尋求安全感、地位和其他通過控制所得來的酬賞,男人控制女人成為父權式男子氣概的精髓,但是,另一方面,男人卻又時刻恐懼其他男人有控制并傷害他們的能力。和控制不一樣,恐懼可能是人類最有力和最原始的動機,沒有一樣東西比恐懼更能使我們扭曲得不成人形。最強有力的壓迫系統(tǒng),就是那些組織起來以便引發(fā)恐懼的體系。女人有許多害怕男人的理由,但是這并非是形塑和定義父權制作為一種生活方式的原因。男人害怕其他男人才是重點。父權制之所以被驅動,是靠男人如何引發(fā)父權以及如何對它作出回應。

    矛盾的是,在父權制下,控制是他們恐懼的源頭,也是他們唯一可以解決恐懼的方法,這逐漸變成一種循環(huán)。男人借此重新定義親密關系,他們被鼓勵將每件事和每個人都視為他者。但可悲的是,父權建立的“彌天大謊”對于社會需求的解決之道是脫離社會關系和掌有控制權,而不是建立關系、分享與合作。我們同時也發(fā)現,正是父權制的男性控制-恐懼造成對女性的暴力和壓迫。

    父權制度是如何捍衛(wèi)和維系的?其中一個關鍵的方式,就是付諸戰(zhàn)爭的神秘。父權制的宣傳體系主張,為了要保衛(wèi)社會與家庭,男人必須要有攻擊性,并發(fā)展出暴力的能力。這種暴力的男人作為保護者的形象是與父權結合的,男人行使暴力的能力與攻擊性不可避免地將導致男人對于女人、小孩與財產的宰制,因為男人必須比他們所保衛(wèi)的人更有力。戰(zhàn)爭的存在,也是因為父權特質及與其作連結的控制結構有這個需求。

    用戰(zhàn)爭來正當化父權體制與男性宰制,需要用戰(zhàn)爭的浪漫形象來美化,例如正義、自我犧牲。但是我們知道這與真正的戰(zhàn)爭和男人并不符合,自我犧牲并不是父權文化中所重視的男性主流氣質。事實上,兩次世界大戰(zhàn)及殖民主義的侵略戰(zhàn)爭,都不是男人對女人和孩子的愛和責任,事實上,在戰(zhàn)爭中,死亡最多的不是士兵,而是婦女和兒童。自由和獨立才是父權反抗女神宗教及其男人受“自然奴役”的關鍵。戰(zhàn)爭只是男人用來實現“榮譽”與“英雄主義”的工具,他們以英雄式的暴力來捍衛(wèi)女人、小孩、領土、榮譽以及其他受害者,這是一種展現特殊男性氣質的版本。那些被保護的人并不重要,而這也是為什么女性的經驗很少成為關注焦點的原因。

    戰(zhàn)爭是恐懼和控制的父權體制的極端表現,而日常生活中的男性暴力行為,就是這種文化的副產品。社會上之所以對所謂的“娘炮文化”進行攻擊,就是因為這種氣質破壞了父權制中陽剛氣質的界定,破壞了男性氣質的團結。在父權之下,女人被視為擅長處理情感生活——有同情心、敏感,而且善于與人建立關系,懂得照顧別人,這些特質都是超越于“控制-恐懼”這個無解循環(huán)的。但是,支持女性壓迫的父權意識形態(tài),卻竭力貶損這種人類特征,并將其放在低等的位置上。

    三、不走阻力最小的路

    對于各種性別問題,我們應該如何解決,或者如何尋找解釋的途徑?我們傾向于“走阻力最小的路”,但卻忽視了問題,且延續(xù)和加固了父權制的運轉。父權是一種體制,它提供了阻力最小的路,以無聲無息的方式,鼓勵男人接受自己的性別優(yōu)勢以及對女性的持續(xù)壓迫。它提供的是阻力最小的路,也鼓勵女人接受和適應她們受壓迫的地位,這在某種程度上會削弱婦女運動帶來的改變。

    無論是男性還是女性,都認同既定體制下的角色扮演,將會受到比較小的阻力。在父權制體制下,男性得到很多好處,例如支配和控制的地位,在經濟和政治上的主導地位等。他們的自信、力量和自尊,也可以在更為弱小的女性和兒童那里得到維護。正是因為“我們”(女性)安于這些固定的“好處”,父權體系才可以不停地運轉下去。沒有“我們”,父權體制就不可能發(fā)生。性別歧視和種族歧視等社會問題,不是由于“壞人”的過錯,或者是沒有好人的“壞體制”所致。相反,社會問題會產生是由于體系和人們持續(xù)作用的結果,這是一個形塑社會生活的螺旋過程。它不是由男性或體系本身所單獨造成的,而是男女兩性共同造就而成,若想要改變它,就不能不同時注意兩者。

    在這一點上,自由主義女性主義就不能給我們提供解決之路了。例如,自由主義女性主義寧愿爭取女人加入軍隊的權利,而不去質疑戰(zhàn)爭作為一種國際關系的手段。自由主義女性主義的基本問題是,由于它太聚焦于個人,使它無視社會體系的力量,這也是為什么女性主義從不把父權視為需要認真對待的原因。自由主義女性主義缺乏歷史觀點帶來的嚴重后果,使得父權成為一個影子概念,沒有成為真正的分析對象來幫助我們了解性別的意義?;乇芨笝嗯c壓迫也符合自由主義女性主義將焦點放在個人,視其為人類生活的全部,而沒有注意到感情、動機、想法和行為都是因參與了像父權這樣大的社會脈絡而深受形塑這樣的特點。另外,自由主義女性主義單純地將焦點放在女人與男人平等的權利上,以男人的方式來做男人做的事,而并沒有去質疑這個世界的組織方式。也即,其目的不是拆解宰制者的房子,并是把門破壞之后進駐到房子里面去。

    父權體制最吊詭微妙的情況是,雖然它獨尊男性,但是很多男性卻很難感受到自己生活中的優(yōu)越,并且感到當個男人需要付出相當大的代價。這是因為一個把控制視為最高價值的人,無法去處理任何可能弱化或戳破控制表象的關系,因此,這樣的人幾乎無法建立親密關系、平等關系或是信任關系,因為這些關系都需要以放棄那些控制感為前提。父權男性的形象,也讓男性失去生命的核心,即生命最重要的價值:歡樂、愛、親密、分享和共處。當男人覺得自己不夠重要的時候,阻力最小的路也是責怪女人,這比挑戰(zhàn)父權制要容易得多。男人不去檢視父權體制,理解自己在其中的位置,而是毆打、強暴、折磨、謀害、壓迫女人和小孩,以及男人彼此;男人發(fā)動愚蠢的戰(zhàn)爭,把自己送上殺戮的戰(zhàn)場。男人所欠缺的不是女人拿走的,也不能靠女人把它還回來。

    同樣,對于女性來說,盡管暫時可以從阻力最小的路中得到好處:如果女性接受被設定的角色,放棄“自由”,接受被保護的角色,就會得到明顯的好處,即可以避去承擔真實“存在”的壓力,看起來幾乎不必為自己的生活負擔了,但正如波伏娃在《第二性》中講到的,人可以放棄自由,然而,明明是主體,卻接受他者的角色,往往會引起沮喪和精神分裂[3]。在父權制下,女人有獨立的成就與其設定的女性氣質是相沖突的,因為“真正的女人”必須是客體。

    在大眾文化的時代,媒體對于性別文化的傳播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很多人對女權主義的了解僅僅源自媒體的報道,但是媒體中充斥的卻都是對女性主義的反挫力量。反挫力量并非是某個組織主控,被利用的人也往往渾然不覺,有些男權思想重的人甚至還自認為是女權主義者。大部分反挫行動都是分散的個別事例,并無一貫的目標或者做法,而且整體來看,都是把男性和女性推回“能令人接受”的角色,或者是父親的好女兒,或是招蜂引蝶的多情女子,或者是賢妻良母,或者是被動的愛情玩物。而男性則是陽剛的、控制的,甚至是暴力的角色。反挫勢力會化明為暗,同時帶上各種面具:有些是虛情假意地表示關心,有些抱著看熱鬧的心態(tài)。它采取分化手段,使單身和已婚女性對立,職業(yè)女性和家庭主婦對立,中產階層和勞工階層婦女對立。它凸顯遵守其規(guī)范的女性,貶抑孤立不聽話的女性,把古老的神話包裝成新發(fā)現加以鼓吹。若遭到指責,它便否定自身的存在,消失無形,并以更隱蔽的方式,對女性主義大加鞭笞[4]。例如在美國的1990年代,席卷媒體的對女性主義的“反挫”力量,變成美國知識界與社會大眾潮流背離的一大奇觀。報章雜志、電影電視等傳播媒介,刻意制造一種“都是女權惹的禍”的論調。在反挫勢力的宣傳下,一些成功的女性為求得社會生存,反而亟于塑造并不在乎事業(yè)成就的形象,有些人則宣告退出婦運領域,只剩下少數的女性主義者在苦苦奮爭。在60%以上中國女性參加工作,性別關系日趨平等的今天,也要警惕這種對女性地位提升的反挫和回潮。

    四、結語

    媒體對于婦女研究“回潮”的反應,表達了主流社會對巨大的社會變化的驚恐不安,特別是兩性關系的變化,婦女地位的提升,對成長在傳統(tǒng)價值社會中的男人和女人來說,有很大的直接的利益沖擊。這些年來,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女研究生數量的增加等,都制造出一種陰盛陽衰的假象。而且并不是每一個女性都對自己地位的提升或者變化表示欣喜。那些接受了傳統(tǒng)價值觀念的婦女,并不歡迎自己地位的變化,對變化的恐懼使得她們對婦女研究特別是女權主義很有抵觸。

    對男性來說,婦女研究挑戰(zhàn)了他們生存的每一個條件,面對巨大的兩性關系的變革,他們失去的是很多過去認為理所當然的特權。失去特權對每一個男性都是挑戰(zhàn),并不是每個男人都能平靜地接受性別特權的喪失。在攻擊女權主義的理論中,有些男性就是從自己特權岌岌可危的恐懼出發(fā)的?;爻卑l(fā)生的媒體效應在社會上對女權主義理論,以及婦女研究者的形象產生了很大的負面影響。一般沒有經過任何婦女研究學術訓練或女權主義理論學習的人,很容易被媒體的宣傳操縱,他們對道聽途說來的一知半解更感興趣。

    要找到父權的出路,遲早需要男性的加入。只要女性主義談的是父權,男人就有潛力貢獻許多的經驗和不同的分析角度。另外,對女性主義的各種反挫表明,性別特權圍繞著一股隱晦的男性連結,它是推動改變最大的阻力。在某種程度上,不同階層、種族以及身份的男性連結的力量不太可能被削弱,除非男性想做些什么來改變。如果男性和女性可以公開合作,一起對抗父權制度和文化,事情就會戲劇性地改變,各種性別迷思就會被打破。盡管拆除父權的“違章建筑”,可能還是沒有觸及到體制的根本,但是在當下,無論是男人還是女人都能行動起來,積極去改變父權價值和男性特權的組織方式,以及日常生活中的一點一滴,也會漸漸推動大的改變。這對每個個體來說,也有極大的意義。

    猜你喜歡
    父權制父權女性主義
    論利維坦的父權路徑
    哲學評論(2017年1期)2017-07-31 18:04:03
    陳染小說父女情感探析
    壓迫、瘋癲和“勝利”
    李安家庭三部曲下的現代父親形象
    戲劇之家(2016年14期)2016-08-02 13:33:20
    淺析《夢回藻?!分械纳鷳B(tài)女性主義
    試析《憤怒的葡萄》中的母親形象
    青年文學家(2015年5期)2016-05-09 13:10:09
    《人·鬼·情》中的女性主義
    文學教育(2016年27期)2016-02-28 02:35:09
    淺析女性主義翻譯
    人間(2015年18期)2015-12-30 03:42:11
    胡適的父權缺失與母權凸顯——兼論中國傳統(tǒng)女性在社會轉型中的作用
    《飄》的女性主義解讀
    語文知識(2014年7期)2014-02-28 22:00:18
    关岭| 阿拉善右旗| 天全县| 棋牌| 崇信县| 洛隆县| 增城市| 清远市| 梁河县| 卓尼县| 长乐市| 肃北| 丹东市| 沂南县| 阿拉善盟| 宜州市| 沭阳县| 财经| 伽师县| 堆龙德庆县| 阿城市| 吉木乃县| 西华县| 鞍山市| 馆陶县| 阿克陶县| 泊头市| 定结县| 南皮县| 满洲里市| 新乡市| 会泽县| 类乌齐县| 巴楚县| 同仁县| 新竹市| 广南县| 涪陵区| 盐源县| 寿宁县| 台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