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雷磊
(三明學院 文化傳播學院,福建 三明 365004)
鄭文寶,字仲賢,汀州寧化(今福建寧化)人。據(jù)劉善群主編《寧化縣志》載,鄭文寶為寧化水茜鄉(xiāng)廟前村鄭家坊人,生于五代南唐保大十一年(953),鄭彥華之子。[1](P855)作為南唐遺臣,對李后主十分忠心,得到李后主的贊賞?!俺跏四咸评詈笾?,以文學選為清源公書記,遷校書郎。后主歸宋,封隴西郡公,南唐故臣皆錄用,仲賢獨不自言,落魄梁楚間。后主以環(huán)衛(wèi)奉朝請,不納客謁,仲賢披蓑荷笠,作漁者以見,寬慰備至,后主嘉嘆其忠?!保?](P253)李后主亡后,鄭文寶重新參加宋朝科舉,登太平興國八年(983)進士,歷官修武主簿、穎州通判、陜西轉運副使、兵部員外郎等。
學術界關于鄭文寶詩歌研究比較零散①,之所以零散,這與鄭文寶詩歌流傳下來不多有關。據(jù)《全宋詩》統(tǒng)計,鄭文寶詩歌完整版有十六首②,殘句十六句③。這些詩歌有的寫寒食日和僧人的交往與交流,有的寫被貶途中愁思,還有的借古人抒發(fā)感情等。存世詩歌不多,給深入研究鄭文寶詩造成了客觀困難。目前對這些流傳下來零散詩歌的研究,主要是從文學的角度,探討其詩歌題材、內(nèi)容和藝術特色等方面的特點,研究方法略顯傳統(tǒng)。若從鄭文寶詩歌傳播的角度進行研究的話,則會給我們提供另外一種新的視角和方法。宋人對鄭文寶詩歌的傳播相當頻繁?!吧w宋代巨公傳誦鄭句,不一而足。惜乎皆零璣碎玉,無由睹全璧也!”[2](P255)歸納起來,鄭文寶詩歌主要通過題壁和刻石二種方式來擴大傳播力和增加影響力。
“題壁,是指將有關文字或圖畫題寫在寺壁、驛壁、屋壁、橋梁等建筑物的壁面上,以傳播信息、發(fā)表言論、發(fā)布文學或書法繪畫作品等。是一種真正的原始意義上的‘平面’媒體?!保?](P46)鄭文寶七言絕句《題緱氏山王子晉祠》:“秋陰漠漠(《金石續(xù)編》作秋風寂寞)秋云輕,緱氏山頭月正明。帝子西飛仙馭遠,不知何處夜吹笙。”[4](P640)最初是題寫在祠堂墻壁之上。宋人何汶在《竹莊詩話》中道:
《西清詩話》云:“緱氏,王子晉升仙之地,有祠在焉,鄭文寶嘗題一絕。后晏元獻見之,取白樂天語書其后,云:‘此詩在在處處有神物護持?!保?](P319)
何汶記載的是大文豪晏殊看到鄭文寶題壁詩后,對其進行的品題。作為題寫在墻壁上的詩歌,本來就使得南來北往的讀者可以閱讀到此詩,擴大了詩歌的傳播力和影響力,再加上有名人晏殊的品題,可以進一步提高鄭文寶的知名度和美譽度,使詩歌迅速傳播,樹立起鄭文寶的詩歌品牌,這是傳播學上的“名人效應”。在這里,大名人晏殊為小有名氣的鄭文寶做了一次“免費廣告”。
《題緱氏山王子晉祠》是一首懷古詩,作者懷念王子晉,并表達出對王子晉成仙的向往之情。蘭壽春認為這首詩“風格淺切清雅,意境空靈幽遠”“效法白居易的閑適詩,多寫流連光景的閑適生活”,屬于“白體”詩歌。理由是鄭文寶是“白體”詩人徐鉉的弟子,受到徐鉉的影響。[6](P40)蘭先生從學術思想師承角度來看鄭文寶詩歌風格,有其合理性。但是若從傳播學的角度來看,鄭文寶的這首題壁詩是題寫在祠堂墻壁之上,墻壁作為傳播載體,有它特有的傳播特性。
除此之外,鄭文寶還有詩歌題寫在道觀墻壁上。如他的《溫泉》(又名《題靈泉觀》):
潺湲如燎嶺云陰,玉石魚龍換古今。只見開元無事久,不知貞觀用功深?;\無解語衣無雪,堆有黃沙粟有金。惆悵群邪負恩澤,始知夷甫少經(jīng)心。[7](P639)
靈泉觀就是唐時的華清宮,位于陜西臨潼,自唐以來,題詠很多。宋人張師正在《倦游雜錄》一書《華清宮題詠》中,認為三人題詠精妙④,并且指出鄭文寶題詩“皆為知音所賞”[8](P81),說明鄭文寶此詩在士人之間進行人際傳播,已被讀書人知曉,并且非常認同和賞識此詩,對此詩評價極高。
在唐代,文人士大夫通過題壁傳播詩歌已很流行。宋初,雖然有了印刷術,但技術發(fā)展還不成熟,大量雕印詩歌受限。因此,文人更多選擇題壁的方式,利用“這一免費便利的自然條件將詩作置于人們的眉睫目前,或口耳相傳,或抄寫散播,通過流動大眾將詩文廣播社會民間……這樣,題壁詩就通過人的復制,而非紙的復制將作品在社會上交流傳播”?!邦}壁是詩人‘發(fā)表’作品的途徑之一,也是文學傳播的重要方式。”[9](P176)
題壁這一文學傳播方式自由靈活,不受限制,只要是屋壁,都可作為題寫的載體和場所。詩歌題寫在屋壁上面,既能使詩歌得以“發(fā)表”,又能供南來北往的人閱讀和抄寫,增加讀者數(shù)量,擴大讀者范圍,傳播作者詩歌,彰顯作者名氣。鄭文寶《寒食訪僧》也是通過題壁傳播,阮閱在《詩話總龜》卷之十六《留題門》中道:
郢中寺壁有鄭文寶詩親筆,寒食訪僧舍云:“客舍愁經(jīng)百五春,雨余溪寺綠無塵。金花何處秋千鼓,粉頰誰家斗草人?水上碧桃流片段,梁間歸燕語逡巡。高僧不飲客攜酒,來勸先朝放逐臣?!保?0](P182)
《詩話總龜》所載此詩與《全宋詩》所載略有不同。⑤從阮閱描述來看,《寒食訪僧》為鄭文寶親筆題寫在郢州寺壁之上,至于哪座寺廟,則有待考證。之所以強調(diào)“親筆”,應該是與鄭文寶作為書法家,工篆書有關。盡管記者沒有明確說出鄭文寶“親筆”書法的文字之美、藝術之美,但這種賞心悅目的書法藝術也會刺激和促進詩歌本身的進一步傳播。讀者可能會想由領略書法而進一步深入到欣賞詩歌,從而帶動詩歌在士人之間傳播。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士人同時又兼書法家的詩作,在傳播效果上面,要比普通士人的詩作略勝一籌。無論是題壁傳播,還是書法藝術傳播,題壁和書法作為兩種傳播媒介可以相輔相成,相互配合,共同帶動詩歌乃至文學的傳播。詩歌和書法彼此之間構成一種“融媒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得益彰。
鄭文寶除了《寒食訪僧》這首詩題寫在郢州寺壁上面?zhèn)鞑ネ?,還有《郢城新亭》等詩,通過題壁供南來北往士子抄寫和誦讀,進而促使詩歌廣泛傳播。宋代釋文瑩在《玉壺清話》中也有清楚輯錄:
文瑩頃游郢中二邑,僧壁尚有公之詩,《郢城新亭》曰:“每到新亭即厭歸,野香經(jīng)雨長松圍。四檐山色消繁暑,一局棋聲下翠微。冰片角巾簪潤月,錦紋拳石砌苔磯。近來學得籠中鶴,回避流鶯笑不飛?!薄逗吃L僧》云:“客舍愁經(jīng)百五春,雨余溪寺綠無塵。金花開處秋千鼓,粉頰誰家斗草人。水上碧桃流片段,梁間新燕語逡巡。高僧不飲客攜酒,來勸先朝放逐臣?!逼褰^,不能盡錄。[11](P161-162)
從釋文瑩的描述來看,郢中寺壁上所題寫鄭文寶詩歌應該不止《寒食訪僧》和《郢城新亭》兩首,而是多首。這些詩“篇篇清絕,不能盡錄”,導致現(xiàn)在流傳下來此類題壁詩歌不多,不能不說是一大遺憾,也為后人研究鄭文寶詩歌增加了資料方面的困難。如果僅僅從這兩首詩的內(nèi)容來看,寫出了鄭文寶被貶后,并沒有意志消沉,而是通過描寫四處游玩,欣賞風景,在寺廟中與僧人飲酒、喝茶、下棋等行為,反映出作者閑適的心情。作者被貶期間,“學籠中鶴”,委曲求全,忍辱負重,從而“回避流鶯”,防止奸臣誣陷?!靶Σ伙w”既是作者的處世原則,采取低調(diào)、謙虛姿態(tài),又體現(xiàn)了作者豁達心胸,笑看升貶,看淡得失。同時,也間接表達出作者希望能夠得到朝廷重新重用的心理。
詩歌刻寫在石頭上面,通過刻石傳播,是宋人文學傳播的一種重要方式。宋人對石頭的傳播特性有過深入的思考和總結,比如朱長文在《閱古叢編序》一文中道:
古之圣賢有三立:上曰德,次曰功,次曰言。得其一,可以名天下。猶謂其傳之不遠也,于是托之于物。物之久者莫如金石,故可以寓焉。吉日之題,岐陽之鼓,比干之墓,正考父、仲山甫之鼎,后世類有傳焉。[12](P152)
朱長文認為,德、功、言,只得其一,便可名揚天下。只是擔心它們的傳播不會久遠,于是,借助于媒體把信息保存下來,而能長久保存與記錄者,非金石這一類載體莫屬?!耙允套鳛閭鞑スぞ摺⒚浇榈挠^念,宋人十分明確。在宋人看來,石刻既可以穿越時間的障礙使作品、文字傳播‘無窮’久遠,又可以超越空間的阻隔‘傳布四方’。”[3](P23)
譚新紅把石刻傳播的特點及功效總結為四個方面:“不可移動性”“融文學、書法、雕刻為一體,是一門綜合藝術”“可以復制,傳播范圍廣泛”“堅固耐久,傳播時間久遠”。[13](P27-30)除了以墻壁作為媒介外,鄭文寶詩還通過石刻傳播。如《過信陽軍白雪驛》就有石刻記載,王得臣在《麈史》中載:
鄭工部文寶將漕陜西,經(jīng)畫靈武。后謫監(jiān)郢州京山縣稅,過信陽軍白雪驛,作絕句,久而湮沒,莫有知者。先君皇祐間尉是邑,重書于碑,后亦亡。郢刊工部詩集亦無之。[14](P45)
從王得臣的記載來看,該詩為鄭文寶從陜西轉運使被貶為京山縣稅,途中路過信陽軍白雪驛時所作。該詩作畢,經(jīng)過一段時間傳播,后又失傳。王德臣先君皇祐年間主政京山時,曾刻石傳播,但隨著時間的流逝,詩歌亦消亡。雖然詩歌暫時消亡了,但詩歌通過石刻單篇傳播這樣一種形式卻被后人保存,并不斷得到利用。
王得臣道:“郢刊工部詩集亦無之”,這說明鄭文寶詩歌在當時郢州還被編集,并刊刻,以書冊形式印刷傳播。這是宋代印刷術普及后,詩歌及文學得到廣泛傳播的又一種方式。只不過該詩集隨著流傳時間的長久,已不存在。
同樣,鄭文寶《寒食日經(jīng)秀上人房》一詩,也在京山通過刻石傳播:
工部在京山,又有《寒食日經(jīng)秀上人房詩》云:“花時懶看花,來訪野僧家。勞師擊新火,勸我雨前茶?!逼湓娮瓡淌诳h多寶寺中。[14](P45)
王得臣關于《寒食日經(jīng)秀上人房》這首詩記載的內(nèi)容十分詳細,不僅記錄了它刻石傳播的信息,還告知石頭上面文字是篆書字體,石碑立在京山多寶寺中。一般而言,作品以書法藝術形式刻石,既有助于讀者的觀賞、把玩,還可提醒讀者,注意對石刻文本的保護,有利于石刻文本的長久流傳。歐陽修請求書法家蔡襄為其作品《集古錄》作序,就是如此追求。他在嘉祐七年(1062)《與蔡君謨求書集古錄序書》一文中寫道:
修啟:向在河朔,不能自閑,嘗集錄前世金石之遺文,自三代以來古文奇字,莫不皆有。中間雖罪戾擯斥,水陸奔走,顛危困踣,兼之人事吉兇,憂患悲愁,無聊倉卒,未嘗一日忘也。蓋自慶歷乙酉,逮嘉祐壬寅,十有八年,而得千卷,顧其勤至矣,然亦可謂富哉!竊復自念,好嗜與俗異馳,乃獨區(qū)區(qū)收拾世人之所棄者,惟恐不及,是又可笑也。因輒自敘其事,庶以見其志焉。然顧其文鄙意陋,不足以示人。既則自視前所集錄,雖浮屠、老子詭妄之說,常見貶絕于儒者,往往取之而不忍遽廢者,何哉?豈非特以其字畫之工邪?然則字畫之法雖為學者之余事,亦有助于金石之傳也。若浮屠、老子之說當棄而獲存者,乃直以字畫而傳,是其幸而得所托爾,豈特有助而已哉?仆之文陋矣,顧不能以自傳,其或幸而得所托,則未必不傳也。由是言之,為仆不朽之托者,在君謨一揮毫之頃爾。竊惟君子樂善欲成人之美者,或聞斯說,謂宜有不能卻也,故輒持其說以進而不疑。伏惟幸察。[15](P111)
歐陽修對石刻上面的古文奇字達到了癡迷程度,即使生活顛踣、動蕩不已,對于金石文字的集錄一日不輟。歐公認為,貶絕于儒者的釋、道詭妄之說,是因為字畫之工所傳。歐陽修《集古錄》也想借助蔡襄的書法藝術得以流傳?!翱淌怯脙?yōu)美的書法字體書寫名篇佳句,再由名工巧匠雕刻而成,是融文學、書法、雕刻為一體,具有非常高藝術欣賞價值的文化載體?!薄翱淌坏珜ㄒ蠛芨撸瑢Φ窨碳夹g也非常講究。必須得名家高手鏤鐫,才能充分顯示書者的筆法、筆意和神韻,否則會失去原作之真。”[13](P28)正是通過石刻一代一代的流傳,使得我們?nèi)匀荒軌蛞欢绵嵐珪ǖ娘L采。
總之,唐宋之際是中國詩歌重大轉型時期,“五代處于唐、宋之間,……過去長時期中,一般認為五代有兩個特點:一是時間短促,……二是南北分裂割據(jù),戰(zhàn)爭頻繁,社會動亂,歷史進程中沒有什么發(fā)展。也正因為如此,五代史研究一向是中國古代史及古代文學史研究中的薄弱環(huán)節(jié),通常將其作為隋唐史的延續(xù)?!鴱纳鐣l(fā)展的角度來說,雖然這幾十年中沒有出現(xiàn)過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但應當說這是一個值得重視的歷史階段?!瓘奶颇╅_始,歷五代幾十年,詩歌語言的日常生活化、通俗化的傾向,對宋詩風格的形成,有著直接的影響”。[16](P1-2)
五代時期,君臣宴游集會頻繁,文人雅士云集,詩文創(chuàng)作氛圍濃郁,文人創(chuàng)作熱情高漲。鄭文寶作為五代宋初詩人,是唐代與宋代之間一個承上啟下的人物,研究鄭文寶詩歌的傳播情況,既可以探測到他對唐代詩歌的接受與發(fā)展,又可以窺測到他對宋初詩風的開拓與創(chuàng)新。同時,作為一個過渡性的人物,研究他的詩歌傳播情況,還可以窺一斑而見全貌,了解整個五代詩人詩歌狀況,甚至下啟宋初,觀測到宋初詩壇風貌。鄭文寶存世詩歌盡管不多,但這些詩歌或詠史懷古,或抒發(fā)羈思,篇篇清絕,為宋代詩歌傳播史研究作出了自己的貢獻,在宋代詩歌傳播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注釋:
① 蘭壽春《客家文學史》(廈門大學出版社,2012年)第二章第二節(jié)“北宋客籍文人的創(chuàng)作”中,認為鄭文寶為客家第一詩人,從題材上,把鄭文寶詩主要分為懷古詠史類和羈旅行役類兩大類,并分別對這兩大類詩作出了分析。畢琳琳《鄭文寶及所著南唐二史研究》(復旦大學2012年碩士論文)第一章第三節(jié)“鄭文寶著述與文學創(chuàng)作考”中,對鄭文寶詩歌作了一番考述,論文把鄭文寶的詩歌分為贈友詩、唱和詩和題壁詩等。
② 這十六首保存完整的詩歌為:《寒食訪僧》《郢城新亭》《寒食日經(jīng)秀上人房》《過信陽軍白雪驛》《送曹緯劉鼎二秀才》《送枝江秦長官罷秩》《溫泉》《讀江總傳》《爽約》《題松滋東禪院》《雙筍石》《香木檀》《題緱氏山王子晉祠》及《絕句》三首。
③ 這些殘句分別為:“水暖鳧鹥行哺子,溪深桃李臥開花”(《綠野堂》),“百草千華路,華風細雨天”(《春郊》),“過關已躍樗蒲馬,誤喘猶驚顧兔屏”(《重經(jīng)貶所》),“星沉會節(jié)歌鐘早,天半上陽煙樹微”(《洛城》),“越絕曉殘蝴蝶夢,單于秋引畫龍聲”(《贈張靈州》),“杜曲花光濃似酒,灞陵春色老于人”(《長安送別》),“滿帆西日催行客,一夜東風落楚梅”(《送人歸湘中》),“失意慣中遷客酒,多年不見侍臣花”(《南行》),“舊井霜封仙界橘,雙溪晴落海邊鷗”(《棲靈隱寺》),“人辭碧落春風晚,花老朱陵古渡頭”(《送人知韶州》),“承露氣清駒送日,觚棱人靜鳥呼風”(《永熙陵》),“鬢間相似雪,峰外寂寒煙”(《邊上》),以及“眼界入云中”“久欠游山債”“偷分暇日工”“登臨雖未立”等。
④ 這三人分別是陳文惠、張文定和楊正倫。陳文惠詩曰:“百首新詩百意精,不尤妃子只尤兵。爭如一句傷時事,只為明皇侍太平?!睆埼亩ㄔ娫唬骸爱敃r不是不窮奢,民樂升平少嘆嗟。姚宋未亡妃子在,塵埃那得到中華!”楊正倫詩曰:“休罪明皇與貴妃,大都衰盛兩相隨。惟憐一派溫泉水,不逐人心冷暖移?!?/p>
⑤ 《全宋詩》載,“金花何處秋千鼓”句中“何”為“開”,“梁間歸燕語逡巡”句中“歸”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