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銳
技法點撥
如何把作文寫得波瀾起伏,引人入勝,古人對此有深刻的體會。古人云:文似看山喜不平。峰回路轉的景色,易引起人們的游興;抑揚婉轉的樂曲,能撥動聽者的心弦;曲折多變的文章,能吸引讀者一步步進入文章的境界。元好問說:“文章當有曲折,不可作直頭布袋?!比绻狡降?,直來直去,必然使讀者一覽無余,倦心頓生。
我們從平時讀到的很多經典文學作品中總能感受到這種曲折多變,一步一景。如《史記》中最精彩的篇章之一《鴻門宴》,記載了楚漢相爭初期劉邦和項羽之間一場驚心動魄的斗爭。故事整體上按照“宴前—宴中—宴后”來敘述,但每一部分正側相應,虛實相生,人物相襯,詳略相形。比如“宴前”部分,劉邦勢如破竹直入咸陽后,約法三章、封閉府庫、登記吏民,還軍霸上,“待諸侯至而定約束”,本來居于主動,安心等候即可。偏偏橫生枝節(jié),曹無傷告密劉邦欲反,項羽大怒,下令“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形勢頓時緊張,戰(zhàn)爭似乎一觸即發(fā)。此時卻忽然出現了轉機,項伯為報恩夜訪張良,勸他逃走。形勢似乎更趨緊張,可是張良也為報恩,告訴了沛公。沛公大驚,急問“為之奈何”,張良卻不急于回答,只問劉邦:“誰為此計?”劉邦說明后再問“為之奈何”,張良才說“請往謂項伯。言沛公不敢背項也”,于是又生出張良憶舊,劉邦攀親,項伯建言和連夜回去說情的情節(jié)。整個故事一張一弛,環(huán)環(huán)相扣,劉邦的內心也由松到緊,由恐懼到焦急再到渴望再到盤算,最后到驚喜與狐疑并存。
其實經典作品中這樣的范例還有很多,我們非常熟悉的《林黛玉進賈府》一節(jié),小說一口氣安排了如此眾多的人物出場,如果沒有高超的技巧,一定會平庸不堪,而作者在人物出場的安排上卻變化多姿,閱讀起來絲毫沒有冗長乏味之感。我國古典小說都非常注重敘事的曲折多變,如“三打祝家莊”“三打白骨精”“三調芭蕉扇”“三顧茅廬”“三氣周瑜”等故事,都極盡騰挪跌宕、回旋曲折之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