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蘊華,劉貽珍
(吉林大學 外國語學院,長春 130012)
20世紀60年代以來,語碼轉換成為許多學科的熱門話題,如社會學、心理學、語言學等。在語言學領域,語碼轉換受到了社會語言學、語用學等分支的關注。學者主要研究不同語言間或同一語言內方言與標準語間的語碼轉換,而很少研究書面語和口語間的語碼轉換。為了彌補這一研究不足,本文擬從社會語言學和批評性語篇分析的視角研究《中國日報》和《搜狐新聞》(2013—2017)關于水污染的新聞報道中書面語與口語間的轉換,并試圖闡述語碼轉換的作用。
國外對語碼轉換的研究大體集中在以下3個方面:(1)Gumperz按成因將語碼轉換分為情景型語碼轉換和喻意型語碼轉換[1]。這兩種語碼轉換揭示了情景變化是語碼轉換的誘因之一。(2)Myers-Scotton運用標記模式將語碼轉換分為無標記語碼轉換和有標記語碼轉換[2]。(3)Giles運用“言語順應理論”對語碼轉換現(xiàn)象進行解釋,指出語碼轉換過程中存在語言靠攏與語言偏離[3]。國外學者為語碼轉換研究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但對語碼轉換的作用并未給出明確答案。
國內對語碼轉換的研究起步較晚。黃國文借助Grice的方式準則研究漢英語碼轉換,并分析其動機[4]。依據(jù)標記模式和言語順應理論,陳立平對常州話和普通話間的語碼轉換進行定性和定量研究[5]。杜輝指出語碼轉換不僅存在于雙語或不同變體間,也存在于同一變體內[6]37。這一研究擴展了國內語碼轉換的研究范圍。
本文以Sridhar對語碼轉換的定義為基礎,并在語料分析過程中運用了van Dijk的批評性語篇分析理論。
Sridhar認為,語碼轉換可在同一語言內的不同變體間發(fā)生,即“從一種語言變體(區(qū)域方言、正式或非正式語體等)轉換成另一種變體”[7]。杜輝指出,語碼轉換不僅局限于交際雙方的對話過程中,書面語中也存在一定數(shù)量的語碼轉換[6]39。本文中的語碼轉換主要是指不同語體間的轉換,即口語與書面語間的語碼轉換。
同時,筆者借助van Dijk的批評性語篇研究中的語境模型來闡釋語碼轉換的真實意圖。語境模型存儲于人們的情景記憶之中,并具有圖示的特點。它的存在使得人們對話語作出調整,以適應特定的交際環(huán)境。van Dijk的語境模型包括以下3個方面:“背景、參與者、交際及其他行為/事件”[8]。語境模型在社會團體、社會表征、社會成員的心理模型和具體的話語之間建立起聯(lián)系,可以用來解釋話語的個人屬性及社會屬性。本文中語碼轉換的表現(xiàn)形式暗含著不同的語境模型,語境模型則反映了交際者的真實意圖。
本文的語料取自《中國日報》和《搜狐新聞》(2013—2017)關于水污染的新聞報道。筆者共找到“水污染”相關報道409篇,從中隨機選出100篇進行人工查閱,找出所有含有語碼轉換的報道,將其按表現(xiàn)形式分為4類,并從每一表現(xiàn)形式中抽取5個片段作為分析的對象。對于附帶視頻的新聞報道,筆者將根據(jù)分析需要對視頻中的部分語句進行轉寫。由于篇幅的限制和部分語碼轉換的相似性,本文分析部分共引用9個例子。
本文提出了2個研究問題:(1)“水污染”新聞報道中存在哪些語碼轉換的表現(xiàn)形式?(2)本文中的語碼轉換起到什么作用?筆者將分別從這2個方面對水污染新聞報道中的語碼轉換現(xiàn)象進行分析。
筆者收集的新聞報道主要采用書面語,也存在一定數(shù)量的口語表達。兩者的交替使用,實現(xiàn)了新聞語篇內部的語碼轉換。
在所選取的語料中,筆者共發(fā)現(xiàn)4種口語和書面語間語碼轉換的表現(xiàn)形式。
第1種表現(xiàn)形式為:同一人在采訪過程中書面語和口語間的轉換。即說話人為達到某種交際目的而進行的語言靠攏或語言偏離行為。
例1 記者:“還有活的嗎?”
張先生:“有活的,不多了?!?/p>
記者:“咱賠了多少錢?”
張先生:“怎么也得十幾萬吧?!?/p>
記者:“那您清楚水污染的源頭在哪嗎?”
張先生:“源頭就在上面。”
此新聞報道的標題為《濟南魚塘4萬條鯉魚一夜死亡 疑因工廠偷排污水》。從例1可以看出,在該記者的采訪過程中,其措辭存在由口語向書面語的轉換。在記者的語境模型里,他與受訪者并不熟悉,為了拉近他與魚塘主張先生之間的距離,記者順應了魚塘主的語境模型,使用了相對不正式的口語化表達,省略了交際雙方已知的部分信息。而在談及污水源頭時,記者回歸到自己的語境模型內,使用了相對正式的書面語,如“您”的運用。這是因為污水源頭為此次采訪中的關鍵信息,使用書面語可避免表意不清。通過語碼轉換,記者實現(xiàn)了交際意圖,既與魚塘主建立了良好的人際關系,又保證了關鍵信息的準確采集。
第2種表現(xiàn)形式為:將受訪人的口語表達在新聞報道中轉化為書面語。這種類型的語碼轉換是為了適應新聞報道的表達方式。
例2 視頻語音:我從小在這兒長大,小時候總能在水溝里看見魚蝦嬉戲,水特清,我現(xiàn)在做夢還能夢見這些??吹街卫沓羲疁?,我打心眼里高興。
新聞文字稿:我是地道的成都人,小時候經常能看到溝渠里魚蝦嬉戲,水流清澈見底,這樣的情景我時時夢見??吹绞姓畬m椫卫砗诔艉忧掖蛐难劾锔吲d。
該新聞報道的標題為《成都水污染專項治理 今年底阻斷183條河渠黑臭源》。在采訪過程中,市民唐睿使用口語來表達對成都水污染專項治理這一事件的看法。在新聞稿中,為了適應新聞語境,將唐睿的口語表達轉換成書面語,具體包括將“總”改為“經常”,“水特清”改為“水流清澈見底”,“我現(xiàn)在做夢還能夢見這些”改為“這樣的情景我時時夢見”,“臭水溝”改為“黑臭河渠”。為了避免表意不清,新聞報道中將“我從小在這兒長大”改為“我是地道的成都人”。編者借助語碼轉換實現(xiàn)了交際意圖,既準確傳達了受訪者的看法,又順應了新聞語境的相關規(guī)則。
第3種表現(xiàn)形式為:新聞報道中直接引用受訪者的口語體原話。新聞報道本應采用書面語,在其中穿插口語體引文實現(xiàn)了口語和書面語間的轉換。這種轉換有助于如實反映民眾對某一事件的看法,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新聞報道的可信度。
例3 董小榮認為是政府在推卸責任,“我們投資了那么多錢,為了補救水稻我們買了好多汽油機,天天打水換水,想把稻苗救過來,一直到死了,我們才沒辦法了!”
該新聞報道的標題為《萬畝稻田疑遭水污染絕收 11農戶狀告山東省政府》。除這段引用外,前后文皆采用書面語體。通過引用董小榮的口語體原話,實現(xiàn)了該新聞語篇內口語和書面語間的轉換。這一語碼轉換客觀地反映了農民面對水污染問題的無助,在一定程度上拉近了新聞報道與讀者間的距離,增強了新聞報道的可信度。
第4種表現(xiàn)形式為:在新聞報道中使用口語體詞匯。這主要是為了填補相應的書面語詞匯空缺,并拉近新聞報道和讀者間的距離。
例4 馮軍的大女兒突患白血病,一年后即病逝,馮軍將病因歸結為環(huán)境污染,和家門口的企業(yè)較上了勁。
該新聞報道的標題為《女兒因水污染患白血病去世 農民10年尋真相告環(huán)保部》?!拜^上了勁”這一口語體詞匯運用到新聞報道中,既實現(xiàn)了報道內部從書面語到口語的轉換,又反映出馮軍的決心。書面語中并未有詞語與“較上了勁”相對應,這一語碼轉換簡潔地表達出新聞要義并填補了書面語中的詞匯空缺。記者有意將這一口語詞匯運用到新聞語境中,是為了拉近記者與讀者之間的距離,引發(fā)讀者對這一社會問題的關注。
通過分析相關語料,筆者發(fā)現(xiàn)以上4種語碼轉換的表現(xiàn)形式具有以下5種作用:
(1)填補詞項空缺。由于同一語言內的不同變體反映了不同的文化內涵,其語碼也具有一定的獨特性。當一種語碼不能恰當表達所屬語境的特定意義時,語碼轉換就會出現(xiàn)。書面語為新聞報道所采取的主要語體,但由于詞項空缺的存在,促成了新聞報道中書面語和口語間的語碼轉換。
例5 蘭州市說自己很及時,中石化說不是自己,中石油表示“呵呵”,言下之意,彼此彼此,難兄難弟,你也好不到哪里去。
這一新聞報道的標題為《詰問水污染,透露的是對敷衍者的憤怒》?!昂呛恰边@一口語體詞匯的運用,生動地表現(xiàn)出中石油對此次事件的態(tài)度,具有嘲諷的意味。近幾年的口語交際中,“呵呵”一詞被賦予了豐富的涵義,書面語中并無詞匯與其對應。通過這一語碼轉換,實現(xiàn)了新聞報道在特定語境下的交際目的,既填補了書面語中的詞項空缺,又言簡意賅地表達出新聞要義。
(2)避免表意不清。在采訪過程中,受訪者依據(jù)自己的交際習慣,對相應問題表達自己的看法,但其口語表達有時會造成表意不清。為了避免這一問題,新聞報道要進行從口語到書面語的轉換。這一類型的語碼轉換,既遵循了新聞報道的經濟原則,又確保了新聞報道表意的清晰準確。
例6 視頻語音:橡膠鞋廠就在這兒附近,廠子各樣的廢水就往這兒排,工業(yè)塑料垃圾也到處都是,整得我們都沒法生活了!
新聞文字稿:由于這條河靠近橡膠鞋廠基地,橡膠鞋廠的污水直接排入河流,河面上有大量的工業(yè)塑料垃圾,對村上居民的生活造成了很大影響。
這一新聞報道的標題為《微博爆料河流污染嚴重 環(huán)保局稱系生活垃圾污染》。在視頻語音中,“這兒、我們”等詞匯皆表意含糊,不適合用在新聞語境中。為了適應新聞語境,新聞報道將原句進行了從口語到書面語的轉換,將“這兒”改寫成“這條河”,“到處都是”改寫成“河面上”,“我們”改寫成“村上居民”。通過語碼轉換,新聞報道順應了新聞語境,既保持了受訪者的原意,又避免了新聞報道中表意不清的現(xiàn)象。
(3)突顯關鍵信息。新聞報道大多圍繞某一主題展開,其目的是向公眾準確傳達或通報某一事件。這就要求新聞報道將關鍵信息放在突出位置,以便讀者準確掌握新聞要義。恰當運用語碼轉換,尤其是書面語向口語的轉換,有利于突顯新聞報道中的關鍵信息。
例7 “砸飯碗”已大為不易,“造飯碗”更是刻不容緩,我們必須在“砸飯碗”的同時開始“造飯碗”。
此新聞報道的標題為《治理水污染“砸飯碗”更要“造飯碗”》?!霸绎埻搿焙汀霸祜埻搿眱蓚€口語體詞匯的運用實現(xiàn)了從書面語到口語的轉換。記者借助這兩個詞來建立能夠突顯新聞報道關鍵信息的語境模型,生動地傳達出新聞報道的目的,為水污染治理提供了方向。書面語向口語的轉換有效地吸引了讀者的注意力,突顯了關鍵信息。
(4)表達委婉語氣。書面形式的交際具有間接性,需要交際雙方花費更多的時間對信息進行接收與回復,而語碼轉換則進一步加強了書面交際的間接性,起到委婉的交際目的。新聞報道中,口語向書面語的轉換有助于表達委婉語氣,并在一定程度上維護了新聞報道的客觀性。
例8 視頻語音:之前就說地表水不安全,含藥之類的,現(xiàn)在又說地下水污染也很嚴重,這可讓我們怎么辦?。?/p>
新聞文字稿:先有地表水含藥,現(xiàn)在又曝出地下水污染嚴重,實在令人憂慮。
該新聞報道的標題為《霧霾之下水污染更揪心 幸好還能選擇飲用水》。王先生的話語表達了其對水污染的看法,但存在一定的主觀性,不適合直接用在新聞報道中。在構建順應新聞報道的語境模型時,運用語碼轉換將“這可讓我們怎么辦??!”改寫成“實在讓人憂慮”,弱化了受訪者語氣,在一定程度上表達了委婉語氣。同時,這類語碼轉換有助于去除新聞報道的主觀因素,維護新聞報道的客觀性。
(5)拉近彼此距離。言語交際可看作是社會活動,合適語碼的選擇要受到環(huán)境、文化、職業(yè)背景等因素的限制。新聞報道中部分語碼轉換是為了拉近社會距離,如在新聞報道中直接引用受訪者原話,拉近新聞報道與讀者間的距離,增強新聞報道的可信度。在新聞采訪過程中,記者恰當運用書面語和口語間的轉換有助于拉近其與受訪者間的距離,從而鼓勵受訪者如實反映情況。
例9 用當今流行的一句話“你攤上大事了”來形容浙江省瑞安市河道污染問題一點都不為過。
這一新聞報道的標題為《浙江瑞安現(xiàn)“藍色多瑙河”》?!澳銛偵洗笫铝恕睘榻鼛啄甑臒衢T口語表達之一,用在新聞報道開篇可有效吸引讀者的注意力。在此處使用“你攤上大事了”這一口語化表達,反映出瑞安市河道污染問題的嚴重性。同時,這一語碼轉換建立了有助于拉近彼此距離的語境模型,實現(xiàn)了記者的交際意圖,拉近了記者與讀者間的距離,引發(fā)讀者對這一事件的關注。
“水污染”新聞報道中,主要存在口語和書面語間的語碼轉換,且包含4種語碼轉換表現(xiàn)形式:同一人在采訪過程中書面語和口語間的轉換,受訪人的口語化表達在新聞報道中轉化為書面語,新聞報道中直接引用受訪者的口語體原話和新聞報道中使用口語體詞匯。上述語碼轉換起到了填補詞項空缺、避免表意不清、突顯關鍵信息、表達委婉語氣、拉近彼此距離的作用。
本研究具有一定的實用價值。首先,可以使人們認識到,恰當使用語碼轉換有助于交際目的的實現(xiàn);其次,有助于人們更好地理解新聞語篇中的語碼轉換現(xiàn)象;最后,對外語教學具有一定的啟示,教師應合理運用語碼轉換來增進課堂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