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佳卉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一首耳熟能詳?shù)亩墓?jié)氣歌,唱出了1年12個月中季節(jié)的交替和變化。二十四節(jié)氣,是中國古人根據(jù)1年內(nèi)太陽的位置變化,把365天分成24段,用以反映四季、氣溫、物候等情況。
在古人眼中,立春是代表春天的節(jié)氣。立春前后,氣溫回升、日照增加,降水增多,春天越來越近。但從氣候?qū)W角度來講,此時春天還沒有真正到來,氣溫回升速度不會很快。到了2月中旬,又迎來另一個節(jié)氣——雨水。雨水表示兩層意思: ? 一是天氣回暖,降水量逐漸增多; ? ? ? ?二是在降水形式上,雪漸少,雨漸多。春天草木萌發(fā)后,需甘露解旱,因此雨水增多,來促使萬物煥發(fā)生機,反映的是大自然本身的變化規(guī)律。
盡管立春之后,各地回暖漸成趨勢。但2月天的升溫之路充滿曲折。說到這忽冷忽熱的天氣,就不得不聊一聊造成氣溫變化的兩大勢力——冷、暖空氣以及它們之間的拉鋸戰(zhàn)。二者你進我退、你退我進,便造成了2月多變的天氣。
首先我們來簡單了解下冷、暖空氣和它們背后的力量。冷空氣背后的勢力是強大的蒙古冷高壓。當冬季來臨時,呼嘯的冬季風會把老家位于北冰洋,歷經(jīng)西西伯利亞地區(qū)武裝加強后的冷空氣,一路南下輸送到我國。根據(jù)強度不同,進而造成不同程度和范圍的降溫。而暖空氣的根據(jù)地則位于溫暖的熱帶海洋。暖空氣在副熱帶高壓的支持下,跟隨著夏季風,帶著充沛的水汽一路北上,從南向北為我國帶來降水。
到了2月初,隨著冬季風的減弱,冷空氣的囂張氣焰也有所收斂。這時候,來自海洋的暖濕氣流則日趨活躍,并逐漸由南向北推進。所到之處帶來一定程度的回溫。但此時的冷空氣并不會乖乖退讓,任由暖空氣一路向北。因此二者頻繁互動,各有進退,上演南北方一幕幕氣溫反復、雨雪增多的天氣過程。由于冷暖空氣交鋒時,冷空氣下沉,暖空氣抬升,暖氣團攜帶的水汽也隨之抬升,當達到一定高度后,大量的水汽則會凝結(jié)形成降水,這也是2月份雨水漸多的原因。當然,隨著逐漸加強的副熱帶高壓給暖濕氣流撐腰,同時冷空氣的堅強后盾冷高壓步步后退,這場戰(zhàn)役的勝利方注定屬于暖空氣。
盡管知道暖空氣會贏得最終的勝利,但冷暖空氣交替之間,合理的自我防護仍然十分重要,衣食住行都應配合天氣變化的節(jié)奏。在穿衣方面,俗語“春捂秋凍”很有借鑒的必要。即使2月份氣溫回升,也不建議大家過早地脫掉冬裝。在北方,應以羽絨和厚棉服為主,生活在南方地區(qū)的人們也不能過早收起厚外套,以便在雨水帶來陰冷天氣時及時加衣。特別是老人和小孩,更應該注意防寒保暖。同時,春氣始立,萬物復蘇,您可以逐漸跟隨太陽的節(jié)奏調(diào)整作息。在風和日麗的天氣,建議大家加強戶外運動,享受日光。
冷暖空氣的拉鋸戰(zhàn),會導致天氣變化反反復復。因此,建議大家多關(guān)注天氣預報,根據(jù)氣溫變化及時增減衣服,在冬末春初的多變天氣中做好自我防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