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近七十年昭君文化傳播和研究的思考

      2019-02-11 05:29:16
      關鍵詞:和親王昭君昭君

      馬 冀

      (內蒙古大學 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 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1)

      王昭君出塞和親的故事兩千年來不但在中國,而且在周邊國家廣泛傳播,研究成果很多。新中國成立后的七十年是王昭君研究、傳播翻天覆地的七十年。中國民族學學會昭君文化研究分會和呼和浩特昭君文化研究會同仁多年來密切關注相關情況,2012年出版了《昭君文化研究和傳播大事記》[1],筆者為此書撰寫了長篇前言,回顧了自公元前33年昭君出塞至2010年之前的傳播、研究情況和特點。2010年之后的資料,現(xiàn)在正由昭君博物院的同志收集整理。筆者在上述工作基礎上,思考近七十年來昭君文化研究、傳播的成果,談幾點個人的想法。

      一、和親的概念及其研究價值

      漢代以前“和親”概念比較寬泛,包含和平、友好、親善、上層聯(lián)姻等內涵。根據漢唐以后的使用情況及研究需要,筆者想給和親概念一個界定:和親是兩個政權或民族最高層決定的、以和平為目的的聯(lián)姻。要點有三個:最高層決定(兩國、兩族平民的聯(lián)姻沒有最高層決定,不是和親);目的是和平(和親的核心就是“和”字,目的是達成和平友好關系;即使是權宜之計的和親,也是要盡快停止戰(zhàn)爭狀態(tài));婚姻是標志(以男女婚姻及其后代的血緣關系來表達長期和平的誠意)。和親者可以是王室、貴族、罪臣之女,也有民間女子如昭君,但要最高層決定并且賦予和親者最高層政治代表的身份,如封為公主等。和親是國家大事,涉及戰(zhàn)爭與和平、邊疆和民族、外交與內政相關政策的調整等重大問題,所以對和親者的選擇比較慎重。和親是政治婚姻,不太重視個人意愿,這是其為人詬病的重要原因。一般說來最高層會對和親者進行個人服從國家利益的教育,但如果本人堅決拒絕擔當和親重任,還是要換人的,因為她嫁過去不但不能完成和平友好的政治使命,還會破壞雙方關系。如劉邦呂后之女,堅決不去和親,劉邦只好換人。然而,政治婚姻未必都是消極的;和親未必都是屈辱的;和親者個人也未必都是悲劇的,先結婚后戀愛的也不少。和親的效果如何,固然主要決定于雙方實力對比消長及政策是否正確,但也與和親者自身的表現(xiàn)有密切關系。

      有人把蔡文姬在匈奴與左賢王結婚生子類比于昭君和親,是不妥的。蔡文姬在匈奴的身份是戰(zhàn)爭擄掠來的俘虜,相當于女奴隸,與王昭君寧胡閼氏(相當于皇后)的地位有天地云泥之別。女奴隸可以買賣,出身高貴又有文才的女奴隸可以賣得貴一些,所以曹操能夠用重金把蔡文姬贖回,而她和左賢王生的兩個孩子卻買不來。曹操有錢買母親,難道沒錢買孩子嗎?是人家不賣。因此才有蔡文姬《悲憤詩》描寫的那種撕心裂肺的母子分離悲劇。蔡文姬的遭遇說明戰(zhàn)爭給人民、甚至上層婦女帶來的痛苦,如果說她像昭君一樣對民族友好有貢獻,就太勉強了。

      據崔明德《中國古代和親史》[2]統(tǒng)計,中國古代有記載的和親事件多達800多次。筆者覺得每一次都應該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每一次和親在當時的動因、經過、作用、結果都值得認真研究。但絕大多數達到了使雙方停止戰(zhàn)爭、實現(xiàn)和平的目的,即使是暫時的和平。對普通百姓來說,大部分情況下,和平總是比戰(zhàn)爭要好。西方歷史上不叫和親,但是通過上層聯(lián)姻達到和平的例證很多,有的甚至導致兩個國家的合并。

      縱觀古今中外,處理國家和民族之間的矛盾,主要方法無非是兩種:“戰(zhàn)”與“和”?!皯?zhàn)”往往是最后選項,“和”才是經常選項。如果選擇“和”,那么在“和”的工具箱里,和親就是那個能夠表達最高層、最真實、最長久和平誠意的方法。事實上,和親的確是中外歷史上處理國家關系、民族關系時經常使用的重要手段。在中國,和親由先秦兩漢隋唐元時期的頻繁出現(xiàn),到清朝逐漸把滿蒙聯(lián)姻制度化(只有宋、明兩朝排斥和親),對中華民族和中華文化的形成、發(fā)展產生過多方面的重大影響。但過去重視不夠,研究較少。

      昭君出塞和親,在中國古代和親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她時代較早、形象最美、影響最大、效果最好、現(xiàn)實意義最強。因此昭君文化的研究實際是解剖一只麻雀,由此可以導入更多、更宏觀問題的研究。筆者認為從昭君出塞入手研究和親具有重要意義,是大有文章可做的,這也是筆者當初建議在昭君博物院專門設立“中國古代和親館”的原因。

      二、昭君的形象由西漢和平女神的正劇形象,魏晉以后逐漸變?yōu)楸瘎∪宋?,直到近七十年才恢復歷史真相,轉化為民族友好使者的正劇形象,弘揚了正能量,引導著主流輿論

      王昭君的主流形象有一個從正劇—悲劇—正劇發(fā)展的過程。發(fā)生于公元前33年的昭君出塞,是轟動漢朝和匈奴的大事件,匈奴單于求親成功,舉國歡騰,迎接新娘“寧胡閼氏”;漢朝專門為此改元“竟寧”,隆重舉辦臨辭大會,雙方民間產生了有關昭君的文學作品與歌舞等等。包頭召灣出土的“單于和親”瓦當和焦延壽《焦氏易林》中詠昭君詩就是留存至今的實證。焦延壽詩說:“昭君守國,諸夏蒙德?!?《萃之臨》)“交合結好,昭君是福?!?《萃之益》)[3],歌頌昭君出塞是為了民族間“交合結好”,贊揚昭君是國家之“福”,人民之“?!?。《漢書》中《匈奴傳》等篇記載了王昭君出塞的經過和她在塞外的生活,稱贊昭君出塞后,“是時邊城晏閉,牛馬布野,三世無犬吠之警,黎庶亡干戈之役。”這些史實說明,昭君傳播和廣義的昭君研究是以王昭君的正劇形象開始的。

      古代的昭君題材文學作品數量很多,我們初步統(tǒng)計,歷代歌詠王昭君的詩詞超過1000首;戲劇約50種;小說約20種;已搜集的民間故事約20種。這些作品作者層次多樣,思想傾向復雜,體現(xiàn)著當時人們對王昭君的認識和評價,有著各不相同的觀點。東漢末年出現(xiàn)的《怨曠思惟歌》《王明君辭》等作品以“憐其遠嫁”為主調,主要抒發(fā)昭君的思鄉(xiāng)念親之悲。由于思鄉(xiāng)主題的影響,在昭君題材文藝作品中,悲劇的昭君形象逐漸成為主流。直至宋代王安石《明妃曲》,提出“人生樂在相知心”,在某種程度上沖淡了昭君形象的悲劇色彩[4]。而元代馬致遠的雜劇《漢宮秋》使這個悲劇形象更加濃厚。明清時期,除了詩詞,大量的昭君題材戲劇和通俗小說在民間演出、流傳,昭君堅守底線、拒不行賄,為了國家犧牲個人的悲劇形象深入人心,成為人們廣泛同情的悲劇英雄。但是從漢朝到明清,始終有一些作家能夠堅持以歷史上真實的王昭君為榜樣,塑造正劇的昭君形象。

      五四運動之后,研究王昭君的專題論文開始出現(xiàn),大多是從民俗學、考據學、文學流變角度去研究昭君或昭君墓①。作品方面,郭沫若于1923年創(chuàng)作的話劇《王昭君》把王昭君寫成性格悲劇,突出了她的倔強性格和反抗精神,加深了全劇的反封建主題。1934年顧海青寫的三幕話劇《王昭君》,集中抒發(fā)反侵略反投降的愛國主義感情。

      新中國建立不久,周恩來總理以馬克思主義觀點分析歷史上的王昭君及有關文學作品,認為她是為發(fā)展中華民族大家庭團結有貢獻的人物;并多次講話,鼓勵支邊知識分子作“當代昭君”,扎根邊疆、建設邊疆;還建議曹禺“要重寫一出民族和睦的昭君戲”[5]。此外,董必武、陳毅、謝覺哉等老一輩革命家都曾揮毫潑墨,寫下了歌詠昭君的詩作。

      與此同時,史學界、文學界圍繞昭君出塞的歷史真相和昭君藝術形象塑造問題展開了熱烈的探討和研究。1959年1月21日《人民日報》發(fā)表田漢《談王昭君的塑造》,揭開文藝界討論王昭君藝術形象的序幕;1961年2月5日《光明日報》發(fā)表翦伯贊《從西漢的和親政策說到昭君出塞》,全面分析昭君出塞的歷史背景和昭君的貢獻,指出“昭君出塞這個歷史事件是標志著漢與匈奴之間友好關系的恢復,而王昭君在友好關系的恢復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弊髡哒J為:“過去的詩人、戲劇家用大民族主義的態(tài)度去對待王昭君出塞這個事件?!苯裉煳覀儾荒茉僬f“昭君出塞是民族國家的屈辱”,“應該替王昭君擦掉眼淚,讓她以一個積極人物出現(xiàn)于舞臺,為我們的時代服務?!本o接著2月13日《人民日報》又發(fā)表翦伯贊的《內蒙訪古》,把關于昭君出塞真相的討論推向高潮。在這次大討論中,內蒙古學者發(fā)表了多篇重要文章。經過四年多的學術探討,1963年2月12日《內蒙古日報》發(fā)表《關于王昭君問題和西漢與匈奴戰(zhàn)爭問題的討論小結》。同年10月國家副主席董必武參觀呼和浩特昭君墓,寫下《謁昭君墓》:“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漢和親識見高;詞客各抒胸臆懣,舞文弄墨總徒勞?!边@首詩可以看作對這場全國性大討論的總結。

      2003年呼和浩特昭君文化研究會編著出版《昭君文化叢書》5種,其中馬冀的《昭君文化研究》一書第一次界定了“昭君文化”的概念:“以王昭君出塞和親為核心,兩千年來與此有關的一切文化現(xiàn)象,其中包括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而以精神文化為重點。其所涉及的領域有歷史學、政治學、民族學、文學藝術、民俗、考古、經濟等”,并全面、系統(tǒng)地闡述了昭君文化的理論。在論述昭君出塞歷史真相的基礎上,首次提出了以下7個重要命題:中國傳統(tǒng)的“和合”理論是昭君文化的哲學基礎;民族團結友好是昭君文化的核心內容;昭君文化的重要內涵是促進不同經濟區(qū)的互補和交流;昭君文化的重要載體是歷代大量的文學藝術作品;昭君文化蘊含著豐富的人生哲理;昭君文化是追求完美的文化;昭君文化具有世界意義。并且分章節(jié)進行逐項論述[6]。上述觀點逐漸被國內外學術界接受,進而引起內蒙古、湖北等地黨政領導的重視。

      以1979年曹禺話劇《王昭君》首演成功為標志,此后一系列有關王昭君的戲劇、電影、電視劇、詩詞、雕塑、繪畫、音樂作品陸續(xù)誕生,王昭君新的正劇形象得以確立??傮w上看,出現(xiàn)了與以前任何時代都不同的嶄新面貌。其最大特點在于主題和觀點的改變,昭君出塞對民族團結友好做出的貢獻得以肯定?!罢丫幕钡奶岢?,進一步深化了人們對昭君的認知,促進了新時期的昭君題材作品大量產生,弘揚了正能量,引導著主流輿論,進而成為廣大人民群眾的共識。

      應當指出,歷史上昭君悲劇形象的形成和流傳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盡管過去時代的昭君作品普遍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和局限,盡管悲劇昭君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違背了歷史的真實,我們也不應采取一概否定的態(tài)度。我們應該堅持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凡是反映了一定的社會現(xiàn)實或如實描繪了一部分人的心路歷程,具有一定的認識作用或教育作用,在藝術上又有某種成就和影響的作品,都有其存在的理由,都應給予一定的地位。隨著新中國的建立,歷史翻開了新的一頁,借昭君題材寫遠嫁之悲、紅顏薄命、懷才不遇、政治黑暗、昏君佞臣等主題都失去了現(xiàn)實依據。特別是隨著民族壓迫和民族歧視被消滅,平等互助、團結友好、共同發(fā)展的社會主義新型民族關系已經建立并日益深入人心,再寫悲劇的昭君就與我們的社會現(xiàn)實和時代精神太不協(xié)調、太不相稱了,而且在政治上還會產生某些消極作用。正是在這種新的歷史條件下,恢復昭君出塞的歷史真相,恢復昭君的本來面目,如實肯定她對民族間實現(xiàn)和平友好的貢獻,進而提出“昭君文化”的概念,對于塑造新的昭君形象,教育群眾,增強社會主義時期的民族團結,建設和諧社會有重大的現(xiàn)實意義。

      近七十年來,昭君形象由悲劇人物恢復為正劇人物的過程是一個理論和實踐相互促進、緊密結合的過程,它生動地說明:以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研究我國豐富的文學遺產和歷史遺產,就能夠拔開層層迷霧,恢復歷史真相,也能夠使人民從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中增長知識,受到教育,從而促進經濟、社會發(fā)展。

      三、昭君文化研究的隊伍不斷擴大,論文數量增加、質量提高,不斷細化、深化,研究領域不斷拓展

      近七十年來是王昭君研究全面、持久繁榮的時期。據不完全統(tǒng)計,已出版有關昭君的專著30余種,發(fā)表論文700多篇,其中近二十年就達400多篇。研究隊伍不斷擴大,老中青形成梯隊,以昭君為題撰寫碩士、博士學位論文的也日漸增多;研究質量提高,內容更加細化、深化;經濟、文化、旅游方面的論文數量大增;新的研究領域不斷拓展;與經濟社會發(fā)展的聯(lián)系日益緊密。一些學術報刊如《光明日報》《語文學刊》《三峽大學學報》《湖北民族學院學報》等長期關注昭君文化研究。中國民族學學會昭君文化研究分會主辦的《昭君文化》于2013年至2017年出版18期。這些都成為發(fā)表相關研究成果的重要平臺。

      歷史學是昭君文化研究的基礎,自翦伯贊之后,歷史學家們發(fā)表了一系列文章,使昭君出塞的背景、經過、作用、影響更加清晰,評價也更加科學、中肯。林干《論昭君出塞》《昭君與昭君墓》《試論呼韓邪單于稽侯珊在漢匈關系中的積極作用》等篇文章②,深入研究史料,用史實肯定昭君的貢獻:昭君出塞使?jié)h匈雙方在長期戰(zhàn)爭對峙、兩敗俱傷后,實現(xiàn)了和平,是震動朝野的大事、好事;昭君出塞播下了漢匈兩族和平友好的種子,她死后,兒子、女兒、女婿、兄弟、侄子等仍秉承她的生平之志,繼續(xù)為漢匈兩族的和平友好努力奔走,維持和平局面長達六十多年;王莽至東漢時期,漢匈雙方的交涉仍然大多是通過昭君家族、后人的關系進行的。林干還從呼韓邪單于入手,通過挖掘北方民族史料,給世人展現(xiàn)了一個真實、全新的北方民族領導者形象。此外,鄧拓《昭君無悔》,余尚、潔芒《王昭君——民族友好的使者》,崔明德《關于王昭君的幾個問題》等都是比較重要的成果③。王全興、侯廣峰、吳郁芳、舒振邦、張傳璽、祁和暉、陳邇冬等也有論文發(fā)表④。潔芒、劉志云等有關昭君墓的研究也值得注意⑤。

      在昭君出塞史實基本廓清的情況下,近二十年史學研究更加深化、細化。例如圍繞昭君出塞路線推定引起的爭論。自林干、馬冀提出昭君出塞基本走秦直道說之后[7],劉志堯、劉溢海提出經武州塞出塞說⑥。此后王子今、王紹東、鄭方圓、靳生禾等紛紛寫文章參與爭論,推動了研究的深入⑦。另外王生和、威文軍關于昭君墓的研究;易行國關于昭君之子死因初探;張靖研、張麗關于召灣漢墓瓦當的研究也值得注意。關于歷代和親政策的研究,論文較多。如黎虎《解憂公主與王昭君比較研究》,孔令彬《特殊的文化交流使者——和親公主的隨嫁隊伍》,唐建兵《漢唐“和親”政策之比較——以王昭君和文成公主遠嫁為例》等⑧。

      歷史學目前主要有兩個拓展方向,一個是匈奴歷史,這個領域具有國際性,昭君博物院建立的世界唯一的匈奴歷史博物館吸引了匈牙利、法國等學者來內蒙古交流。另一個方向就是中國古代和親史,許多歷史學家表現(xiàn)出興趣,相關論文越來越多。

      自昭君文化的概念提出之后,從大文化角度研究昭君的越來越多。呼和浩特昭君文化研究會組織出版的《昭君文化叢書》(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年)五種影響最大⑨,五本書分工合作,成龍配套,標志著昭君文化的理論性、基礎性、資料性著作系列基本成型,為當代和后人的昭君研究提供了很多方便。此后《昭君文化叢書(全6冊)》等十余種圖書陸續(xù)出版⑩,顯示出昭君文化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加充滿活力、內容豐富、形式活潑、傳播廣泛。

      昭君文化涉及多種領域,從大文化角度研究的論文不少,如郝誠之《昭君文化是中華先進文化》,林干《關于開展昭君文化研究的思考》,馬冀《論昭君文化》[8]以及李世馨、黃德炎、馮駿祥、萬宗知的論文。近二十年比較重要的論文有:高建立《“和合”文化背景下昭君文化的價值生成》[9],潘照東《楚風·楚情·楚魂——論王昭君的思想與性格形成的楚文化底蘊》[10],劉煥云《弘揚昭君文化與深化兩岸和諧關系研究》[11],王紹東《昭君文化散論》[12],翁敏華《孤雁·哭嫁·魂歸——從民俗文化的視角論歷代昭君劇》[13],江佳慧《從王昭君的婚姻看西漢時期胡漢婚俗差異》[14],王紹東《多民族視角下的昭君文化傳播研究》[15]。

      郝存柱、新德《昭君文化對人類文明的哲學思考》一文站在人類文明的高度,指出:“昭君文化的精神實質是和而不同,是各民族相互尊重,是要和平不要戰(zhàn)爭,概括地說是社會和諧、世界和平、共同發(fā)展。這也應該是昭君文化的核心價值?!薄斑@種中國式智慧具有無窮無盡的魅力,為人們解決各種矛盾和沖突提供了切實可行的思路。”[16]此外,陳桂華《昭君傳說中的自然倫理敘事》[17],莫久愚《昭君文化的現(xiàn)實意義》[18],劉召明《女神,還是間諜?——昭君和親的跨文化解讀》[19],劉偉《昭君故事母題的民族融通意涵》[20]。以及鞏盼盼、曹詩圖、閆秦勤、譚芬芬、徐永才、安琪、王世昌、劉煥云、陸思賢、董文琇、吳緒綱、王進、蔣芝蕓、謝婭萍、李莉等分別從哲學、政治學、女性學、傳播學、民俗學不同角度研究王昭君,也有一定新意。

      在政治學和民族學方面,伏來旺論文《以昭君文化為載體積極推進統(tǒng)一戰(zhàn)線凝聚力工程》指出:昭君文化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和合”的政治理念,體現(xiàn)了國家之間和平共處的政治思維,反映了各民族相融和睦的政治愿望,蘊含著愛國主義的民族精神。文章結合內蒙古地區(qū)實際,論述了昭君文化對民族工作和統(tǒng)戰(zhàn)工作的意義。[21]

      昭君文化的重要內涵是促進不同經濟區(qū)的交流和互補。郝誠之《昭君文化與民族經濟》一書從經濟學角度入手,探討了昭君文化與名牌戰(zhàn)略、旅游經濟、節(jié)慶經濟等理論問題。馬冀《昭君文化研究》認為昭君文化可以促進企業(yè)追求高層次、高品位;可以以昭君的高尚人格、遠見卓識、“和合”精神教育員工;更應該用昭君出塞精神鼓勵先進發(fā)達地區(qū)支援邊疆少數民族地區(qū)發(fā)展。經濟界人士董曉民、李憲梅、張桐、索曉光、舒平、彭登霞、于守強、孫慶平等也紛紛發(fā)表文章,都是結合各自企業(yè)實際,談昭君文化與經濟工作、企業(yè)文化的關系;談用昭君文化凝聚人心,促進精神文明建設和企業(yè)發(fā)展的經驗。從經濟學角度的討論,使得昭君文化研究更富有時代精神與現(xiàn)實意義。

      隨著旅游經濟的發(fā)展,近二十年研究昭君文化旅游的論文多達30余篇,如閆秦勒等《產業(yè)融合視角下的昭君文化旅游開發(fā)研究》[22],牟勇《打造昭君故里生態(tài)文化旅游品牌的路徑思考》[23],梁辰倩《呼和浩特市昭君文化旅游資源開發(fā)的歷史與旅游價值探析》[24],張薇《基于游客感知的節(jié)慶旅游體驗研究——以昭君文化節(jié)為例》[25],陳焱《節(jié)慶旅游推動旅游地經濟發(fā)展的策略探討——以昭君文化節(jié)為例》[26],劉偉《內蒙古昭君文化傳承與開發(fā)策略分析》[27]。還有闞如良、張曉燕、張磊、楊小平、曾昱等都提出了自己的真知灼見。令人可喜的是,一些碩士博士論文也選擇了昭君文化與旅游經濟等題目。

      文學研究仍然是昭君文化研究最活躍、成果最豐富的領域。繼田漢《談王昭君的塑造》之后,鄧拓、王季思、周建人等都有論文發(fā)表。比較重要的論文還有潔芒《在藝術形象上還王昭君本來面目》[28],林麗珠《論昭君藝術形象的產生及其歷久不衰的奧秘》[29],王翚《在歷代吟詠中逐漸偶像化的王昭君形象》[30],馬冀《論昭君悲劇形象產生的成因》和《王昭君魅力長存的奧秘》等。1994年內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馬冀撰稿、林干審定的《民族友好使者——王昭君》一書,在全面研究昭君出塞歷史的基礎上,以主要篇幅疏理、回顧歷代昭君題材文學藝術作品的發(fā)展演變過程,總結其中的規(guī)律,被譽為一部分析深刻、觀點新穎的“昭君題材文學史”。此書后來被韓國翻譯出版。

      古典文學這一塊,近年出版的專著有張高評《王昭君形象之轉化與創(chuàng)新》[31],蔣方《漢月邊關萬古情》[32]等。單篇研究以《王昭君變文》最引人矚目,論文達20多篇。古代昭君題材詩詞研究已經細化到逐朝逐代分析,漢、唐、宋、元、明、清都有專門論文涉及。從昭君形象演變、主題擴展、傳播接受等都有論述,有的還涉及各朝各代民族政策、邊疆政策、華夷之辨等問題,論文數量近百篇。此外《西京雜記》等小說研究、《漢秋宮》等戲曲作品研究仍然熱度不減。具體篇名作者不一一例舉。魯歌、余國欽、可詠雪、莫久愚等在古代昭君詩詞搜集、選注方面做了許多工作。

      在現(xiàn)當代昭君題材文學作品的評論、研究方面,關于曹禺話劇《王昭君》的研究論文不少,往往還涉及郭沫若的話劇《王昭君》。其它戲劇、歌舞劇、電視連續(xù)劇、電影等評論文章也很多。比較而言,對昭君題材長篇小說、詩歌、散文、游記的評論較少[33]。

      民間故事收集整理方面,湖北的成果較多,如《王昭君傳說》[34]、《昭君故里》等[35]。民間文學研究方面成果也不少,如徐永才《王昭君,故鄉(xiāng)人心中永遠的美麗》[36],郝艷華《歷史真實與人們視野中的歷史》[37],劉麗麗、陳剛《論民間敘事文學的神圣性特質——以昭君傳說為考察對象》[38],李莉《民歌培育的女性意識——以昭君歌謠為例》[39]。其他如劉冰清、蔡長明、甘發(fā)根、饒曉敏、劉道霖、楊發(fā)祝、王大方、馬尚云、賈耀琴等人的論文也值得注意。還有王爽《中國美術史研究中文獻系統(tǒng)與圖像系統(tǒng)二重關聯(lián)問題——以昭君出塞為例》[40],從美術史角度研究昭君繪畫,頗有新意。

      王昭君在國外的傳播和研究成果顯著。明清之后,昭君故事在國外傳播更加廣泛,其中在日本、越南影響較大。日本的詩歌中,很早就出現(xiàn)過引用昭君故事的詩句,十四世紀就出現(xiàn)過昭君題材的繪畫,十五世紀時,日本的“能樂”就演出過昭君故事,天皇還曾經與大臣們以昭君為題多次唱和。近年以來,日本的昭君題材藝術作品和昭君論文不斷出現(xiàn),小林健二、宇野玄二、劉穎、李寅生、鄭新超、巖山泰三、劉濟民、李衛(wèi)衛(wèi),張衛(wèi)娣、阿部泰記、董元靜等都有論文發(fā)表。越南翻譯的昭君小說《昭君貢胡書》和《昭君新傳》在民間流傳很廣。任曉鴦、劉濟民、李琳等關于越南的昭君傳播以及詩詞研究、小說研究,也有論文發(fā)表。

      在西方,早在十九世紀初一些介紹中國古代詩歌的著作中,就曾經提到過昭君事跡。二十世紀初,英國瑪克龍旺、日·勒夫的《美女》,安貝特·H的《中國著名妃子——班婕妤與昭君》等,也重點介紹過王昭君。引人注目的是1986年法國高級漢學研究所出版的鄺慶歡的博士論文《王昭君》(法文版)。

      四、近年來昭君題材文藝作品數量多、種類全;大眾傳播形式多種多樣,社會影響巨大

      新中國建立以來,王昭君更加顯示出迷人的魅力,涌現(xiàn)出一大批昭君題材文學藝術作品。初步統(tǒng)計,各類戲劇(包括話劇、歌舞劇、京劇、地方戲等)、電影、電視連續(xù)劇等約20種,長篇小說十余種,散文、游記、各體詩詞尚不及統(tǒng)計。對于這些作品的評論文章也很多,難以悉數。

      在戲劇領域,曹禺的話劇《王昭君》是最有代表性的優(yōu)秀作品。其他如內蒙古歌舞劇《塞上昭君》(1987年)影響較大。湖北省新編京劇《王昭君》(1987年)著重描寫昭君內心的豐富感情,具有感染力。近年來新作有中國歌舞劇院民族歌舞劇《昭君出塞》(2016年)和李玉剛團隊詩意歌舞劇《昭君出塞》(2019年),兩劇不但在國內引起轟動,國外演出也取得圓滿成功。

      昭君題材電影以香港片較多,如洪叔云執(zhí)導的《王昭君》(黃鶴聲主演);趙樹粲執(zhí)導的《王昭君》(1955年,利青云主演);李翰祥執(zhí)導的《王昭君》(1964年,林黛主演)等。電視連續(xù)劇則以大陸的作品更為成功。由內蒙古電視臺和湖北電視劇制作中心聯(lián)合攝制的十集電視劇《王昭君》(1987年,黃虹主演),以其尊重歷史的態(tài)度、細膩的心理刻畫、全面描繪昭君一生等特色受到各界高度評價。陳家林導演的30集電視連續(xù)劇《王昭君》(2007年,楊冪主演)也受到好評。其他港臺連續(xù)劇有香港亞視《王昭君》(1984年,魏秋華主演,25集);臺灣中視《昭君傳奇》(1988年,宋岡陵主演);冷杉導演的《昭君出塞》(2006年,李彩樺主演,49集)等。特別是2008年中央電視臺一套《中華民族》欄目推出了四集專題片《王昭君》(韋燕燕編導,馬冀任顧問),真實還原了昭君和親的時代背景和出塞經過,回顧了昭君兩千多年來對各民族人民持續(xù)不斷的影響。此片在央視9套翻譯播出后,國外也反響很好,曾經在國內外多次重播。

      音樂方面,大型交響樂以陳綱創(chuàng)作的小提琴協(xié)奏曲《王昭君》(1986年)成就最高,把抒情與寫意相結合,風靡一時。王志信藝術歌曲《昭君出塞》還引發(fā)了歌壇的“王志信”現(xiàn)象。各地創(chuàng)作的昭君歌曲數不勝數。興山縣一次征集昭君歌曲,就有新作600多首。從音樂方面研究昭君的論文也不少,如趙璐、徐鴻、王坤彤、李莉、孫冰、王婭等。

      雕塑、繪畫領域的昭君題材作品佳作迭出。昭君雕像層出不窮,潘鶴的《和親》銅像高矗于呼和浩特昭君墓前,被內蒙古人民稱作“民族團結的象征”;昭君村中張恒創(chuàng)作的昭君漢白玉立像被人贊美為飄逸的仙女,最得昭君神韻。其它如湖北興山縣城、陜西榆林、神木紅堿淖等地的昭君雕像都比較成功。中國畫家自古以來就對昭君情有獨鐘,似乎為了洗刷毛延壽之恥,大家競相描繪美女昭君。近年國畫、油畫、版畫以及瓷磚畫、刺繡畫和各種手工藝制品造型藝術中形神兼?zhèn)涞恼丫蜗蠹娂娪楷F(xiàn)。

      小說方面,郝存柱、周濯街、姜子夫的三卷本巨著《東方和平天使王昭君》(內蒙古教育出版社2006年出版)可稱昭君故事的集大成之作,一出版便好評如潮。長篇小說還有龐天舒《王昭君·出塞曲》,王西萍《王昭君和她的女兒們》《王昭君的女兒——匈奴帝國的外交使節(jié)》,胡刃《昭君出塞》,高陽《王昭君》等,不少作品讀來令人興味盎然。另外還有壯族“末倫”《昭君和番》。其他短篇小說、散文、詩歌、說唱文學等方面,人民群眾表現(xiàn)出旺盛的創(chuàng)造力。

      大眾傳播方面,歷屆呼和浩特昭君文化節(jié)、興山昭君藝術節(jié)、朔州昭君文化旅游節(jié)、昭君文化高層論壇、昭君文化國際論壇以及山西、陜西等地的活動年年舉辦,貼近百姓、傳播力強。各種媒體關注昭君文化,成為大眾傳播的主力軍?!豆饷魅請蟆贰⑿氯A網、鳳凰網、中國城市文化網等中央媒體經常發(fā)表相關文章;《內蒙古日報》《呼和浩特日報》《三峽日報》《朔州日報》以及內蒙古新聞網、內蒙古旅游網、湖北新聞網、湖北文化產業(yè)網、荊楚網等地方媒體,新浪網、搜狗影視等企業(yè)媒體都對昭君文化表現(xiàn)出濃厚興趣,有的還開辟了專欄。網絡方面,“中國民族學學會昭君文化研究分會·呼和浩特昭君文化研究會”網站、“中國·呼和浩特昭君文化節(jié)”網站、“昭君博物院”網站等已經成為昭君文化傳播的重要陣地,“宜昌昭君文化網”也于今年9月上線?,F(xiàn)在是多種媒體共同發(fā)力,弘揚昭君文化,促進民族友好,構筑和諧社會。

      近七十年的事實有力地說明,經過各界專業(yè)人士和黨政領導的認真研究、精心創(chuàng)作、大力宣傳,昭君文化日益深入人心,人們漸漸從昭君悲苦凄怨的思維定勢中解放出來,接受了更加符合史實的昭君形象。他們從不同角度深入昭君內心、塑造昭君形象,使人民群眾認識了一個愛國愛民、有膽有識、高尚純潔、堅守底線、不畏艱難、顧全大局、致力于和平友好事業(yè)的杰出女性。

      五、黨政領導重視昭君文化,節(jié)慶活動影響深遠,群眾參與度高;特別是與旅游緊密結合,為各地帶來經濟、社會效益雙豐收

      近年來,昭君文化日益引起人們的重視,作為昭君“婆家”的內蒙古和“娘家”的湖北省兩地黨政領導自然不甘落后。特別是呼和浩特市和興山縣無論領導班子多次換屆,始終高舉弘揚昭君文化的大旗。1997年時任呼和浩特市委副書記的郝存柱首倡成立呼和浩特市昭君文化研究會,并建議將民間的昭君廟會提升為“中國·呼和浩特昭君文化節(jié)”,1999年首屆昭君文化節(jié)成功舉辦。2000年呼和浩特市進一步確定城市文化戰(zhàn)略:“以草原文化為底蘊,以昭君文化為特色,以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方向建設首府文化”?,F(xiàn)已連續(xù)舉辦20屆“昭君文化節(jié)”,取得了良好的經濟、社會效益,群眾參與度高、美譽度強,是呼和浩特的“靚麗城市名片”。2005年被國際節(jié)慶協(xié)會(IFEA)評為“中國最具發(fā)展?jié)摿Φ氖蠊?jié)慶活動”之一;從2006到2011年連續(xù)六年被評為“中國十大品牌節(jié)慶”;2014年榮獲“最具民族特色節(jié)慶”獎。昭君故里興山縣歷屆領導班子堅持以昭君文化引領經濟、社會、文化發(fā)展。從1988年開始舉辦“昭君藝術節(jié)”,堅持多年,取得了顯著成效。宜昌市近年來確定以“屈原昭君故里,世界水電名城”建設文化品牌,進一步加強了弘揚昭君文化的力度。

      昭君文化的研究組織越來越多。1998年全國首家昭君文化研究機構“呼和浩特市昭君文化研究會”成立。2008年全國性的昭君文化研究組織“中國民族學學會昭君文化研究分會”成立,使昭君文化研究組織提升到國家層面。2005年內蒙古昭君文化研究會重新組建復會。湖北省宜昌市昭君文化促進會、興山縣昭君文化研究會、陜西省榆林市長城學會昭君文化研究分會、山西朔州昭君文化研究會等相繼成立,開展了多種活動。有的地方雖然沒有成立相關學會,但是也組織過昭君文化研討、調研等活動。臺灣省苗栗縣也在2016年召開了昭君文化節(jié)和昭君文化研討會。

      近年來,呼和浩特昭君博物院數次擴建,接待游客越來越多,國內外影響越來越大。目前景區(qū)以青冢為核心保護區(qū),周邊建起了昭君生平博物館和5D影院,還有興山縣援建的昭君故居再現(xiàn)。還建立了世界唯一的匈奴歷史博物館和中國第一座和親文化博物館,其文化含量之高引人矚目[41]。興山縣昭君故里景區(qū)建設也不斷提升,成為吸引游人的著名旅游目的地。近年來,湖北、陜西和內蒙古的旅游部門、新浪內蒙古等各種媒體、興發(fā)集團等相關企業(yè)積極整合各地昭君旅游資源,組織昭君旅游專線,開通宜昌—西安—鄂爾多斯—包頭—呼和浩特旅游專線;還組織了沿線采訪、旅游推介等活動。

      六、尊重歷史真實,關注社會效果,創(chuàng)作出文學藝術精品和高質量研究成果,推動昭君文化進一步擴大影響

      作為一個動態(tài)的、開放的系統(tǒng),昭君文化現(xiàn)象凝聚著中國兩千多年來豐富而又深刻的社會內容,從而使它具有了多方面的藝術啟示力。我們今天致力于恢復王昭君的歷史真貌,力求使昭君文化發(fā)揮正能量,但是,人們對于昭君的評價具有明顯的“群體性”特征,即不同階級、不同階層、不同時代、不同境遇的人們對昭君有著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評價,因此有不同意見是正?,F(xiàn)象。正是由于昭君文化傳播和研究的復雜性、群體性、時代性,往往容易出現(xiàn)一些問題和不足,甚至還有一些雜音。就專業(yè)研究領域來說,有的脫離歷史,人為拔高;有的不認真閱讀前人著作,率爾操觚,低水平重復;個別人至今還在拾國外和港臺某些“專家”的牙慧,揮舞“遵命文學”的大棒,把近七十年來從周恩來、翦伯贊到地方黨政領導和億萬群眾的昭君文化傳播、研究貶得一錢不值。其實他是故意唱反調,把早已被駁得體無完膚的觀點拿來說事。例如對曹禺《王昭君》的評價,雖然大部分人評價很高,但是臺灣、香港有人因為這是周總理建議的,就貶低為“國策文學”,大陸有人也應聲說是“遵命文學”、“主題先行”。其實魯迅早就說過:古今中外遵命文學很多,關鍵是遵誰的命。周總理的建議對不對?曹禺是應付差事還是真情投入?曹禺對此多次駁斥:“人民要求民族團結,反對民族分裂,當時的歷史也是要求漢族匈奴一家人,所以講我這戲是遵命文學,我是遵人民之命。”“(創(chuàng)作《王昭君》)適合我的生活,適合我的感情;有激情、有創(chuàng)作沖動才會寫?!盵42]曹禺文革前就開始醞釀,文革后不顧年老體弱,先后十次深入內蒙古牧區(qū)體驗生活、收集資料,這樣創(chuàng)作出來的《王昭君》能夠簡單貶低為“政治口號”?多年來筆者反復讀過曹禺的作品,筆者認為《王昭君》是他解放后最成功的作品。它在文學史上第一次真實展現(xiàn)了昭君出塞的歷史真相;贊美了昭君為停止戰(zhàn)爭、爭取和平友好做出的努力和貢獻;成功塑造了王昭君有膽有識、重情重義、正直剛毅、善良溫柔的性格特征;還塑造了呼韓邪單于、孫美人等一批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在正確處理歷史真實與藝術真實、細膩刻畫人物內心世界、恰當安排戲劇矛盾沖突等方面顯示出爐火純青的藝術魅力。它完全可以與解放前的《雷雨》《日出》相媲美。有些人抱著一個奇怪邏輯:凡是領導建議創(chuàng)作的作品,都是“政治口號”,都沒有藝術性;凡是解放后有作品的老作家,作品都不如解放前。一部作品好不好,應該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應該承認“遵命文學”中也有很多作品是非常成功的。此文對翦伯贊的昭君研究也一筆抹殺,其實并沒有提出任何有價值的論據。在大眾傳播領域,一些網文問題較多,有的歪曲歷史,借歷史上漢族與少數民族之間的爭斗做文章(如昭君和親屈辱論、崖山之后無中華論、成吉思汗非中國人論等)。其實,網上應該多宣傳歷史上民族友好、和睦相處、交流融合的史實。

      筆者希望今后的昭君題材文藝創(chuàng)作和研究工作一要尊重歷史真實;二要關注社會效果。筆者曾指出,從古至今,創(chuàng)作昭君題材文藝作品者有一個共同特點:“借昭君酒杯,澆自己塊壘”,往往蘊含著作者對人生的種種聯(lián)想和感慨,呈現(xiàn)出對昭君的不同解讀和評價。近七十年來,雖然主題比較集中在民族友好方面,但是也可以有多種選擇。不管你要借昭君抒發(fā)什么感慨,關鍵有個立場問題,起碼要站在21世紀中國這個多民族統(tǒng)一國家的愛國者的立場;要尊重歷史、還原真相;要設身處地理解王昭君在困境中的選擇和行動。如果站在宋朝、明朝理學家的立場,站在大民族主義或者狹隘民族主義的立場,去用“三綱五?!薄ⅰ叭A夷之辨”或者其他什么標準評價昭君、評價和親,那就落后于時代了。當你把作品公之于眾前,請想一想:你的作品是否有利于民族團結、有利于國家統(tǒng)一?是否符合我國和平友好外交政策?希望研究昭君、創(chuàng)作昭君題材作品的作者都要把動機與效果統(tǒng)一起來看問題。

      昭君文化現(xiàn)象已經存在了二千年,今后還將常講常新,成為永久話題,這也充分顯示出昭君文化巨大的生命力。祝愿大家創(chuàng)作出更多的文學藝術精品和高質量研究成果,推動昭君文化研究的水平不斷提高、推動昭君文化在國內外影響更加彰顯。

      注 釋:

      ① 論文要目見郝存柱編《昭君文化研究傳播大事記》第157-159頁。

      ② 林干《論昭君出塞》,《內蒙古日報》,1962年03月7日;《試論呼韓邪單于稽侯珊在漢匈關系中的積極作用》,《蒙古史文稿》,1976年第1期;《昭君與昭君墓》,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③ 鄧拓《昭君無悔》,《北京晚報》1962年6月17日,收入《燕山夜話》;余尚、潔芒《王昭君——民族友好的使者》,《內蒙古師范學院學報》1962年第1期;崔明德《關于王昭君的幾個問題》,《煙臺大學學報》1991年第1期。

      ④ 如王全興《歷史的昭君和藝術的昭君》,《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1983年4期;侯廣峰《獨具歷史個性的昭君文化現(xiàn)象》,《內蒙古社會科學》1991年第2期;吳郁芳《昭君家族與漢胡外交》,《江漢論壇》1995年第1期等。

      ⑤ 潔芒《昭君墳漫話》,《光明日報》1961年10月14日;劉志云《漫話青?!?,《人文雜志》,1985年第5期。

      ⑥ 如劉志堯《昭君經武州塞出塞考釋》,《三峽論壇》2010年第3期;劉溢?!墩丫鋈肪€考》,《三峽論壇》2012年第6期。

      ⑦ 如靳生禾《昭君出塞路線考辨》,見《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17年第3輯。

      ⑧ 黎虎《解憂公主與王昭君比較研究》,《西域研究》,20l1年第1期;孔令彬《特殊的文化交流使者——和親公主的隨嫁隊伍》,《西藏民族學院學報》,2011年第4期;唐建兵《漢唐“和親”政策之比較——以王昭君和文成公主遠嫁為例》,《河南師范大學學報》,2013年第1期。

      ⑨ 五種即馬冀著《昭君文化研究》,可詠雪、余國欽編《歷代昭君文學作品集》,巴特爾編選《昭君論文選》,郝誠之編著《昭君文化與民族經濟》,李世馨編選《昭君畫冊》。

      ⑩ 如郝存柱主編《昭君文化高層論壇文集》,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鄒志斌、蔡長明主編《昭君文化叢書(全6冊)》,四川美術出版社2010年版;李學平、甘發(fā)根編《昭君文化研究論文選》,三峽電子音像出版社;甘發(fā)根編《世紀回眸——昭君文化研究與傳播大事記》,三峽電子音像出版社等。

      猜你喜歡
      和親王昭君昭君
      王昭君
      唐代和親綜合考證
      炎黃地理(2024年4期)2024-05-30 14:55:17
      昭君
      黃河之聲(2021年6期)2021-06-18 13:57:14
      昭君
      草原歌聲(2020年2期)2020-09-25 08:38:04
      昭君戲中王昭君與劉文龍故事合流現(xiàn)象研究
      戲曲研究(2020年4期)2020-07-22 06:32:22
      淺論王昭君詩詞中“怨”的藝術特征
      名作欣賞(2020年14期)2020-07-13 03:26:54
      兵不厭詐:和親公主是間諜
      試析十六國北朝和親的特點
      長江叢刊(2017年18期)2017-12-05 13:49:47
      《王昭君變文》與唐咸安公主關系論考
      敦煌學輯刊(2017年3期)2017-06-27 01:06:44
      昭君別院
      中國三峽(2016年5期)2017-01-15 13:58:51
      长泰县| 大新县| 镇康县| 巴楚县| 台东市| 洛川县| 北票市| 涡阳县| 信宜市| 嘉荫县| 伊宁市| 那曲县| 延寿县| 临沭县| 五华县| 丰顺县| 定兴县| 南召县| 临猗县| 象州县| 晋中市| 鹤峰县| 贵德县| 沈阳市| 图木舒克市| 昌宁县| 琼海市| 英吉沙县| 乐陵市| 砚山县| 贵阳市| 体育| 郴州市| 延庆县| 莱州市| 铜梁县| 共和县| 博罗县| 宁化县| 英山县| 平潭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