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莉,曹佩霞*
(南京中醫(yī)藥大學附屬常州市中醫(yī)醫(yī)院,江蘇 常州 213000)
當歸四逆湯出自《傷寒論》,為東漢時期張仲景所創(chuàng)的一首名方。原方由當歸三兩,桂枝三兩(去皮),芍藥三兩,細辛三兩,甘草二兩(炙),通草二兩,大棗二十五個(擘,一法十二個)組成。主治血虛寒凝,手足厥寒,舌淡苔白,脈沉細欲絕者。方中當歸苦辛甘溫,既能養(yǎng)血,又能和血行血為君藥。桂枝溫通經脈,以暢血行。芍藥(白芍)益陰和營。桂芍相合,猶能調和營衛(wèi)。當歸與芍藥合用,善補血虛而和營。細辛溫散,配桂枝善除內外之寒。通草即今木通,猶能通血脈。甘草、大棗益氣健脾而資化源,既助歸、芍補血,又助桂辛通陽。諸藥合用,營血充,陽氣振,既可養(yǎng)血通脈,又能溫經散寒,是故可以治療女性痛經。
痛經是一種常見的婦科病,主要指月經期或行經前后出現(xiàn)下腹部疼痛、墜脹,或痛引腰骶,甚至劇痛暈厥?,F(xiàn)代醫(yī)學按照病因將痛經分為原發(fā)、繼發(fā)兩類,本文探討的主要為原發(fā),原發(fā)痛經約占60%~80%。中醫(yī)按痛經辯證可分為六種類型:氣滯血瘀型,多為經前或經期小腹脹痛,經量少,行而不暢,經色紫暗有塊,塊下則痛減,舌紫暗或有瘀點,脈弦;寒濕凝滯型,經行小腹冷痛,得熱則舒,經量少,色紫暗有塊,苔白,脈細或沉緊;陽虛內寒型,經期或經后小腹冷痛,喜揉喜按,得熱則舒,經量少,色紫暗,舌淡胖,脈弦;濕熱瘀阻型,經前或經期小腹灼熱脹痛,拒按,經色暗紅,質稠有塊,舌紫紅,苔黃脈數(shù);氣血虛弱型,經期或經后小腹隱痛喜按,月經量少,色淡,舌淡,脈細無力;肝腎虧損型,經期或經后小腹綿綿作痛,經行量少,色暗,舌淡紅,苔薄脈沉細。現(xiàn)代醫(yī)學認為原發(fā)性痛經可能與子宮收縮引起的血管受到壓迫、血流循環(huán)以及血流動力學改變,引起子宮灌注不良,出現(xiàn)缺氧缺血損傷從而激活疼痛通路。其次,宮頸管狹窄或子宮極度屈曲也可導致痛經。另外,內分泌激素失調也可導致痛經,如子宮產生過多的前列腺素(PGF2a),使子宮收縮,張力增高,而前列腺素E2(PGE2)使子宮松弛,兩者比值在分泌期最高,經前PGF2a局部升高,進入血液后可引起惡心、嘔吐、暈厥等。加壓素也可作用于子宮,引起子宮肌肉收縮,從而引起局部缺血和疼痛。出現(xiàn)痛經的誘因主要有經期時淋雨,涉水或者飲食多選擇生冷刺激性。下焦因此出現(xiàn)寒濕損傷而導致經血出現(xiàn)凝滯,難于順暢通行,不通則痛。
現(xiàn)代很多臨床工作者根據(jù)傷寒中張仲景所述,從而辯證治療女性痛經。有報告顯示[1],采用當歸四逆湯治療痛經能有效的提高療效,降低復發(fā)率,減少不良反應。部分相關研究有:一、王俏[2]等選擇虛寒型痛經患者96例,隨機分為對照組(n=48)、觀察組(n=48),選擇選擇西藥治療,觀察組則聯(lián)合當歸四逆湯加減治療,持續(xù)3個月療程,結果顯示觀察組的治愈率達到62.5%、總有效率95.83%超過對照組29.17%、83.33%,差異顯著(P<0.05),提示當歸四逆湯輔助治療虛寒型痛經療效可以增進療效。齊峰[3]等一項動物模型研究中,對照組大鼠給予生理鹽水灌胃,而實驗組對象給予不同劑量的當歸四逆湯,持續(xù)2周,結果顯示實驗組對象的大鼠子宮內膜中的PGF2α含量高于實驗前、空白對照組,其認為當歸四逆湯可能有助于減輕子宮內膜血管內皮損傷,這可能是其可以增進療效的機制[3-4]。劉向東[5]等也開展了一項對照研究,入選患者96例,隨機分為對照組(n=48)、觀察組(n=48),分別采用復方炔諾酮片、當歸四逆湯治療,結果顯示觀察組的整體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復發(fā)率低于對照組(P<0.05),其認為當歸四逆湯可以安全性更為理想,特別是相較于激素類藥物,這有有助于減輕患者的心理負擔,對于減輕疼痛感受也有積極意義。從現(xiàn)有的動物實驗研究、臨床RCT研究來看,當歸四逆湯確實可以提高原發(fā)性痛經的療效,可能與期可以松弛子宮肌、改善血管內皮功能、減輕缺氧缺血損傷有關。
當歸四逆湯為厥陰寒證主方,通補兼施,急緩兼顧,有養(yǎng)血散寒,溫經通脈之功。本方溫而不燥,補而不滯。大量的臨床研究表明痛經患者采用當歸四逆湯治療效果較中成藥更為明顯,不僅能有效的提高療效,降低復發(fā)率,改善患者生活質量,而且不會增加用藥的不良反應及并發(fā)癥,可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