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娜 ,王慶獎 ,原一川
(1.云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云南 昆明 650500;2.昆明理工大學外國語言文化學院,云南 昆明 650500)
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學術界圍繞李約瑟之謎“為什么近代科學出現于西方而非中國”展開了熱烈討論。這些研究大都關注中西社會、經濟、制度等方面的不同,忽視了思想文化對科學發(fā)展的影響。哲學作為孕育科學胚胎的母體,對科學的研究起指導作用。恩格斯認為不管自然科學家有什么樣的態(tài)度,他們還得受哲學的支配。因此從哲學中找尋其影響科學的因素具有一定的意義和價值。
中外學者都在試圖回答李約瑟提出的問題。有的從社會文化制度的不同,比如李建珊的《“李約瑟問題”的多視角解讀》;[1]有的則從思維模式的不同過渡到了地理地緣的角度,陳曉平在《馮友蘭與李約瑟問題》一文中指出,馮友蘭對于“中國為什么沒有產生近代科學”的回答,由思維模式的差異最終歸結于地理環(huán)境的不同是合理的,是外史論和內史論的結合;[2]有的從歷史的角度出發(fā),陸鏘鳴論述了教育、機器、政府、工商業(yè)、基督教、數學等因素對于西方科技發(fā)展的促進作用,認為科技的發(fā)展是一種綜合的社會現象。[3]熊秉元等人采用文獻統(tǒng)計的方法,畫出了歷代科技知識比例的變化趨勢,認為這些數據呼應了單一權威制度的假說,中國科技發(fā)展的落后是制度使然。[4]李約瑟本人也試圖尋找針對自己問題的答案,在他看來,應從經濟基礎與政治制度方面著手:“農業(yè)社會與農民對土地的依附、大型水利工程的興建及作用、中央集權政治、非世襲的文官制度、緩慢的生活節(jié)奏、重要資源的國有化、商人的地位、知識分子的角色等”都是可能的答案。[5]針對李約瑟的問題,中國學者在2017年第4 期《古代文明》的“本刊寄語”中總結出,這些成果指向以下幾個原因,即“亞細亞官僚制度、現代科學與古代中世紀科學的本質區(qū)別、中西自然法觀念差異及有機論與機械論世界觀差異。”[6]
解李約瑟之謎,需要探究西方科學本身。愛因斯坦曾說過西方科學是兩種東西的混合,即希臘的邏輯體系和文藝復興時期的實驗。[7](P187)本文從哲學的視角出發(fā),就這兩方面對中西文化的差異進行了討論。首先與希臘邏輯體系相對照的中國思維模式,是道家的悟道。通過對二者的比較,有助于回答李約瑟問題。其次,對于愛因斯坦所提出的實驗,我們不禁要問:為什么實驗出現在西方而非中國?其實科學家在實驗室里做實驗,就是一個不斷拷問大自然的過程。不論是化學上對事物的分解與復合、還是物理上用顯微鏡(或望遠鏡等)對事物更細致地觀察與探索,都體現了西方看待事物的方式。我們所熟知的化學元素的原子論和物理學中力學的永久粒子,追根溯源到哲學,影響它們的則是古希臘的原子論哲學。這樣推論起來,本文比較古希臘原子論和中國古代“氣”的思想是有依據的。
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明。祖輩們在生產活動和學習中都講究一個“悟”字,即不論干什么事情都需要用心體會和直觀體驗,在此基礎上洞察事物的本質和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古代所產生的這種認知機制與西方的邏輯思維有著很大的差別。
我們講究體悟,首先要會“意”,然而“意”又是一種用言語難以表達的思想?!兑讉鳌分性f道:“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然則圣人之意,其不可見乎?”[8](P599)那么怎樣才能會“意”呢?《易傳》中接著說道,子曰:“圣人立象以盡意?!盵8](P599)“象”指表象、現象,即事物在發(fā)展、變化中所表現的外部形式。學習者首先通過觀察“象”來明白“意”,接著就需要親身體驗了。然而體悟的過程并不簡單,體悟者需不斷地嘗試與糾錯,其間要經歷困惑與苦惱,有時也沒有什么可見的階段性成果。這看似無規(guī)律可循,但其實每一次的嘗試與糾錯都加深了體悟者的認知。這樣不斷地進行下去,最終會豁然開朗,從中領會到一般規(guī)律與哲理,即所謂的“道”。中國古代一些技術含量較高的活動,都需要經歷這樣一個過程。也因此在古代,這些基于直接經驗的應用技術會領先西方,同時也在日常生活中產生了許多工匠,他們以其精湛的技藝為生活的圖景定下了底色。這些手藝人憑借幾十年如一日的堅持與鉆研在行業(yè)內成為佼佼者,如《莊子》的《內篇·養(yǎng)生主》中記載的庖丁解牛的故事。“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 踦 ,砉然向然,奏 刀騞 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盵9](P64)可見廚師分解牛的技術已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從一開始的親眼所見和心領神會、到最后對牛體結構的了然于胸,這其中體現了技藝的不斷進步。廚師依照牛的天然結構去解剖,不觸碰到經絡集聚的部位和骨肉緊密連接的地方,用薄薄的刀刃穿梭于有空隙的骨節(jié)和組織部位之間,對于刀刃的運轉和回旋游刃有余;每當遇上骨節(jié)聚結交錯之處,絲毫不敢大意,動作輕微謹慎,最終牛體全部被分解開來。而進刀時的聲音無不像美妙的音樂旋律,符合桑林舞曲的節(jié)奏,又合于經首樂曲的樂律。這便是一個悟道的過程,正如庖丁所說:“臣之所好者道也,近乎技矣。”[9](P65)
然而真正能達到庖丁這樣高超技藝的人畢竟是少數,因為悟道的過程十分艱難,需要不斷地琢磨與堅持。人們經過無數次的體驗去感悟,沒有明確的指引,這便限制了很多人去發(fā)展提升。它不像西方物理、數學上所規(guī)定的定理、公式那樣明確,人們可以根據它們去推斷、分析、證明。也因此這種基于實踐的體悟阻礙了以后科技的發(fā)展。
我們都知道在數學、物理等學科中有許多定義,而這也是各門學科進行一系列證明的直接前提。西方的這種邏輯思想可以追溯到古希臘的蘇格拉底和亞里士多德。蘇格拉底是古希臘第一個研究概念定義的思想家,他研究了怎樣做出定義、什么是定義等問題。他的定義方式是從具體的事物出發(fā)上升為普遍的概念,在這其中便應用到了歸納的方法。概念定義和歸納方法,二者都對科學發(fā)展有著深刻的影響,是科學研究的出發(fā)點和前提。蘇格拉底主要探究的是實質定義,即旨在研究事物的本質,這是科學中研究定義最普遍的一種方式,是我們尋求知識的一種手段。蘇格拉底雖沒有建立明確理論,但其邏輯思想為亞里士多德邏輯學說的建立起到了關鍵作用。兩千多年前,亞里士多德注意到有說服力的論點均具有特定的形狀或結構。當他開始研究這些結構時,邏輯學就誕生了,他把這些結構稱為三段論。[10](P29)亞里士多德的三段論可以分為“辯證的三段論,修辭的三段論和證明的三段論?!盵11](P279)科學知識的“證明三段論”以最初的真實原理為前提進行研究建構,因此可稱為科學的三段論??茖W知識都是證明的知識。然而在證明之前必須有前提,它們必須是真實的,是證明的本原。在前提之前是不能有其他前提的,當然前提是不需要證明的。亞里士多德將證明的本原區(qū)分為以下幾種:第一是公理,包括各個學科共有的和每門學科特有的公理,比如“排中律”和“不矛盾律”這些共同的規(guī)則;而數學中“平行線永不相交”、“勾股定理”以及“兩點之間直線最短”等,就是學科所特有的公理。第二便是各個學科中不需要證明的定義,如平行四邊形、圓、三角形等的定義,和以定義為基礎,衍生出一系列的定理和科學知識。最后便是假設,在一定的時候,假設被有根據的應用,做出證明和推論,因此它們并不虛假,具有科學價值。定義、證明和過程中所運用的邏輯方法,作為修筑科學殿堂的基石,深遠地影響了科學知識的獲取、建構以及科學的發(fā)展。正如王克喜在《論邏輯與文化》一文中說道:“邏輯是一種文化現象”,各民族的邏輯類型對其科學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12]
相比較古希臘的定義、公理等,我國傳統(tǒng)技術活動則是以實踐中形成的直觀體驗為基礎。長期積累的技術知識以隱形的形式積淀于工匠個體之中。師徒之間通過言傳身教將本領得以傳授?;谑止I(yè)和工場手工業(yè)的形式,有時候身教勝于言教。在這個體驗的過程中工匠師父們不斷地雕琢產品、改善工藝,享受著產品在雙手中不斷升華的過程。在師父們傳授手藝的同時,也傳遞了一種堅持不懈、專注耐心的精神,這種精神的培養(yǎng)依靠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流和行為感染,這恰恰是現代大工業(yè)中機器生產和流水線作業(yè)所無法承載的。但是近代的科學技術發(fā)展不再局限于手工業(yè)和工場手工業(yè)層次上,科學技術活動也不再是由單一個體用簡單工具去親身實踐、慢慢感悟就可以。因而中國的科學持續(xù)停留在經驗階段,而未上升到理論。相反,作為西方哲學源頭的古希臘思想,則體現了科學產生和發(fā)展中的邏輯思維、證明定義等要素。其中影響現代科學發(fā)展的最重要成果——電腦,它的編程就是依賴邏輯思維而完成的。這種程序化的思想與道家的體悟是完全不同的。
“氣”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一個重要的概念,是中國古人逐漸從長期的生活實踐活動中抽象出來的,并且用它建立了一幅整體的、連續(xù)的自然圖像?!皻狻彼哂械男再|和作用,體現了人們對自然界的認識,而這與西方古希臘的原子論自然圖像有著根本的差異。
提到“氣”,中國的許多詞語中都含有它,比如:氣體、天氣、節(jié)氣、怒氣、生氣、盛氣、義氣、氣味、出氣、吸氣、風氣等,還有我們經常會聽到“爭一口氣”,“人活著就為了一口氣”等話語。可見“氣”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有許多內涵。楊清澄就《說文解字》中的“氣”進行了詳細的分類,包括單獨作名詞時的四種情況以及復合詞中的五種情況。[13]“氣”在甲骨文中就有出現,直到《國語》、《左傳》中出現了大量的名詞“氣”字。《說文》中說道:“氣,云氣也,象形?!盵14](P7)古人用“氣”概括了煙、云、霧這些物質形象的狀態(tài)特征,即朦朧渺茫、飄忽不定,認為宇宙萬物的基本物質是“氣”?!豆茏印分杏小皻猓滥松?,生乃思,思乃知,知乃止矣”。[15](P245)然而德謨克利特認為萬物的本原是原子和虛空。他認為我們對世界的感知是不同原子與我們的感覺器官碰撞的結果。[16](P83)他所說的原子是不可再分割、最小的微粒,內部沒有空隙,是個充滿的、堅實的東西;我們感覺不到它、看不見它,也摸不著它,它的數目又是無限多。與之相反,虛空并不是指空氣而是內部空無一物,為原子的運動提供了場所。因此它是一個空間,為原子的運動提供了可能性,原子在其內部的結合與分離產生了自然界的萬物。
“氣”作為宇宙萬物基本成分的宇宙本體,以連續(xù)無間、精微無形的狀態(tài)存在?!豆茏印葮I(yè)》中說“靈氣在心,一來一逝,其細無內,其大無外”。[15](P254)意思是說“氣”可大可小,它的小可以說其小無內,它的大可以說其大無外,大到無邊無際,可見“氣”是無形的,我們是觀察不到的。聚而生成有形之物則顯,散而歸于太虛則隱,通過聚和散的兩種形式實現了“氣”與萬物之間的轉化。可是具體是怎樣轉化的,條件是什么,過程是怎樣的,對于這些古人并沒有進行深入細致地分析?!皻狻痹谥袊湃说难劾锸且粋€整體的、連續(xù)的、模糊的概念。這也就決定了人們習慣用綜合的、連續(xù)的觀點去看待事物的方式。然而西方卻是以一種分析、不斷分解事物的方式看世界,其中最顯著的便是化學上的原子、生物當中的細胞以及物理中的粒子?;瘜W中對物質的探索則是通過實驗進行分解與復合,形成了“原子-分子-物質”的構成模式;不止如此,對于原子的結構也進行了研究,比如原子的能層、能級、能量等?;瘜W中原子理論的發(fā)展經歷了“古希臘的原子論——道爾頓原子模型——門捷列夫第一張元素周期表——湯姆生原子模型——盧瑟福原子模型——玻爾原子模型——電子云模型”的過程。 焜鄔 認為,經過化學元素原子論和力學粒子的層層解讀,古希臘原子論哲學演變成近代實體論觀念、進化為相應的科學圖景。[17]由此可見,古希臘的原子理論對科學的發(fā)展,人們看待事物的方式都有很大的影響,不斷促進各學科去探究物質的本質與結構。正是在這種精神的引導之下,近代科學開始了宇宙的探索,現代科學開始尋求對微觀世界和超微觀世界的解釋。
相反,中國古代在“氣”所反映的非粒子性、連續(xù)性和整體性特征的影響下,形成了不同于西方的認識系統(tǒng)。我們并沒有去分析其本質與結構,卻對這一模糊的概念進行了廣泛的運用。從天氣、節(jié)氣到生氣、怒氣,再到氣氛、風氣等這些詞語,我們發(fā)現不是光聽別人說、或是僅僅觀察,就能體會它們真正的意思,更多的時候,需要我們去體驗和感悟。生活中天氣的晴、暖、冷和熱,需要我們去感受;一個人有沒有生氣,需要我們去感受;氣氛的活躍與陰沉,也需要我們去感受。古人認為“氣”是構成自然萬物的基本質料,自然界中引起物體運動變化的是物體之間的相互感應,而且認為感應的傳遞是以“氣”為中介的。這種看法也影響了古代的科學認識活動。東漢王充認為,玳瑁吸引芥籽、磁石吸引鋼針,是因為彼此具有相同氣性、能夠相互感應;如果其他的物體與玳瑁和磁石的氣性不同,則不會發(fā)生這種作用。袁運開對此進行了詳細的論述,從東漢王充、東晉郭璞、北宋陳顯微和俞琰,再到明末劉獻廷,都是用“氣”對磁性這一現象進行了解釋。[18]德謨克里特認為,磁石之所以能夠吸鐵,是因為它們具有相似的原子。磁石的原子活動能力強,虛空多;而鐵原子空隙小,一緊一松相互移動產生了磁石吸鐵的現象。由此可以看出,古希臘和中國古代分別用原子和“氣”對物理現象進行了解釋,可見這二者對各自科學的發(fā)展都產生了影響。
古希臘原子論形成了原子和虛空的自然觀,中國古人以“氣”為基礎,建立了整體的、連續(xù)的宇宙圖像。“氣”的這種模糊性、整體性,成為了阻礙科學進入實驗階段的一個屏障,影響著人們的思維模式朝著連續(xù)的、綜合的方向發(fā)展。相反,由古希臘原子論引發(fā)的對物質本質的探索,則形成了西方分析的思維模式,最終促進近代科學進入實驗階段,去不斷的分解物質、探索微觀世界。
哲學,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是社會文明的象征和時代精神的精華。哲學作為孕育科學胚胎的母體,對于科技的發(fā)展具有不可磨滅的作用。從古希臘的哲人到古華夏的圣賢,無不提出了頗富哲學魅力的學說,凝結了歐亞大陸東西兩端古代文明和科學幼芽的精髓,因此從哲學中探尋影響科學的因素具有重要意義。古希臘的邏輯思想和中國古代的悟道思想,不僅是在古代,直到今天對于各自地區(qū)的發(fā)展,都影響深遠?!皻狻迸c原子這兩種不同的自然觀,也決定了中西兩種文化在思維方式、認識方法等方面存在著差異??萍迹秦灤┤祟愇拿魇?,特別是近現代文明史的強大動力。研究哲學對它的引導作用,不僅是對以前中西科技發(fā)展的不同做出了解釋,而且對于今天和以后科技發(fā)展的導向都具有一定意義。盡管近代科學知識體系誕生在西方,可是科技進步的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全球問題,比如自然環(huán)境的惡化。對于這個問題,我們不如回過頭來看道家所追求的順應自然、人與自然和諧發(fā)展的思想。我們無法分辨不同哲學思想的好與壞,只不過它們適應于人類發(fā)展的不同階段,需要人類不斷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