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紅 ,朱源,楊偉杰,宋明霞,沈友虎,胡長順,張仁,劉堅
臨床上引起動眼神經麻痹的原因很多,主要有糖尿病,顱腦外傷、動脈瘤,腦血管病、顱內占位、顱底炎癥,痛性眼肌麻痹等。治療上西醫(yī)多予以對癥治療,療效欠佳。近年來針灸治療動眼神經麻痹的文章有所增加,結果提示針灸治療有效[1],但對于術后動眼神經麻痹的針灸治療尚未見報道。張仁教授(以下簡稱“張老師”)是上海市名中醫(yī)、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方氏針灸療法流派傳承人、第六批全國名老中醫(y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班導師,張仁工作室為全國名老中醫(y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張老師40 多年來一直致力于眼病針灸的探索,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擅長應用針灸治療眼科疑難雜病。現將張老師治療術后動眼神經麻痹的經驗報道如下,以飱讀者。
古代用于治療眼疾的眶內的穴位只有睛明和承泣2 個,均要求淺刺,但承泣穴自宋代就被列入禁針之穴,睛明穴雖只作為禁灸穴,但在古籍記載中多為淺刺。隨著科技水平的提高,刺灸工具的改進,在眼科和針灸科工作者的不斷努力下,開發(fā)了不少新穴(新穴和奇穴目前統(tǒng)稱為經外奇穴,奇穴一般是指1911 年之前古醫(yī)籍中記載的不屬于十二條正經及任督二脈上的穴位,新穴則是指近當代醫(yī)家在實踐經驗中總結出的穴位),如50 年代中期發(fā)現的球后穴,60 年代中期的正光穴(由正光1 和正光2 組成),70 年代初應用于臨床的新明穴(包括新明1 和新明2),80 年代總結出的上天柱,還有上健明、下睛明、上明等通過長期驗證被保留下來的眼區(qū)穴,成為治療一些難治性眼病的效穴。張老師在對該病的治療探索中逐步形成了以新穴為主的穴位處方,選擇了上健明、上明、球后和魚腰。同時亦重視經穴,選用了絲竹空、陽白、風池、承泣、攢竹。這些穴位的選擇都是有現代解剖學依據的:上健明靠近內直肌,上明和上直肌對應,球后接近下斜肌,陽白穴下是提上瞼肌,承泣對應下直肌和下斜肌[2],魚腰穴有動眼神經經眶上裂分布在眼部的神經纖維[3]。內直肌、上直肌、下直肌、下斜肌都由動眼神經支配,刺激這些穴位可以促進動眼神經功能的恢復。風池穴可調整頸上交感神經節(jié)和睫狀神經節(jié)、蝶腭神經節(jié)功能,從而調整視神經,動眼神經的支配作用,改善眼功能,同時調整椎動脈、眼動脈血流量,改善眼部血液循環(huán)[4]。通過針灸刺激這些穴位,改善神經沖動的傳遞,提高神經系統(tǒng)的興奮性,改善局部血液循環(huán),增加肌肉營養(yǎng),促進動眼神經及其支配的肌肉系統(tǒng)功能恢復[5]。
本病在中醫(yī)學上屬“目偏視”“上胞下垂”“視一為二”“瞼廢”“視歧”“瞳神散大”等范疇。張老師強調人是一個有機的整體,經穴經絡要重視,眼部為足三陽經和手少陽三焦經匯聚之處,《靈樞·經脈》中載:“胃足陽明之脈,起于鼻之交頞中……”,“膀胱足太陽之脈,起于目內眥……”,“膽足少陽之脈,起于目銳眥……其支者……至目銳眥后?!渲д?,別銳眥……”,“三焦手少陽之脈,……至目銳眥”。動眼神經麻痹有眼瞼下垂癥狀,屬經筋病,《靈樞·經筋》云:“足太陽之筋,……為目上網……。足少陽之筋,……上額角……結于目外眥。足陽明之筋……上合于太陽,太陽為目上網,陽明為目下網……急者,目不合,熱則筋縱,目不開,頰筋有寒……。手少陽三焦……屬目外眥……”。經絡所過,主治所及,且穴位有近治作用的特點,故張老師選用了三焦經的絲竹空,膽經的陽白和風池,胃經的承泣及膀胱經的攢竹,通過局部穴位的刺激,疏通眼部經絡,消除癥狀。同時還能調節(jié)穴位所屬臟腑的功能。腎與膀胱相表里,脾與胃相表里,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后天之本,膽在五行中屬木,木能疏土,有助于后天脾胃的功能。通過對上述膽經、胃經、三焦經穴位的刺激,調節(jié)了脾腎的功能,使人體的精氣得到補養(yǎng),有助于疾病的恢復,因為“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于目而謂之精”。在治療過程中我們也觀察到,雖然張老師沒有用補益身體的穴位,但患者的身體卻逐漸壯實起來。
張老師認為辨病與辨證各有特點,又緊密配合,不可或缺,針灸學是中醫(yī)學的重要分支,辨證是診療的基礎;同時針灸學又是受現代醫(yī)學滲透很強的一門學科,辨病亦是其有效防治的前提。對于向術后動眼神經麻痹這樣的難治病,辨證與辨病的結合更為重要。從診斷上說,依據中醫(yī)逆向思維的特點,從疾病所呈現的證候,去探求病因和病機,這種審癥求因的中醫(yī)辨證之法不可忽視,但如能最大限度結合西醫(yī)學的辨病之法,盡力弄清楚病位、病理的改變,更有助于針灸治療。與內科病癥相比,術后動眼神經麻痹多以局部癥狀為主,全身癥候不顯著,給辨證帶來一定困難。所以張老師在治療時采用辨病之法,且以現代醫(yī)學所定的病癥名為主,少數參用中醫(yī)病癥名。這不僅體現了與時俱進,使治療的針對性更強,也能與西醫(yī)的方法進行參照,更好得發(fā)揮針灸的優(yōu)勢和特色。
主穴:上健明(睛明上0.5 寸)、上明(額部,眉弓中點,眶上緣下)、承泣、絲竹空、風池
配穴:陽白、上攢竹
選患側穴,主穴均取,配穴酌加。
3.2.1 針法 取0.25 mm×25 mm~40 mm 之毫針。上健明和承泣均直刺12 mm,至有輕度酸脹感;上明穴采用排刺法,先針上明,進針12 mm 左右,至有明顯得氣感,繼在其旁開5 mm 兩側各進針7 mm,有輕微得氣即可;絲竹空先直刺至得氣,再退針至皮下,向攢竹方向透刺;風池穴朝外眼角方向直刺32 mm。配穴中之陽白穴用于上瞼下垂明顯者,用平刺法透向魚腰,上攢竹(攢竹上1 寸)斜刺透攢竹。針后加用電針,風池與絲竹空為一對,如取陽白,可改為絲竹空與陽白。疏密波,留針30 min。
動眼神經麻痹的針刺治療,操作方法是一個關鍵之處:絲竹空在直刺時要深刺、強刺激;得氣后再向攢竹方向透刺時,要求進針38 mm,手法要熟練,否則易引起疼痛。上明穴的針刺方法為齊刺法,即《內經》所說的“直入一,旁入二”。具體針刺時,上明穴須深刺,但旁邊二穴要淺刺,在針刺時要注意避開血管,以防止造成前房積血的事故。
3.2.2 穴位注射 選取球后、太陽。注射藥物為復方樟柳堿注射液、甲鈷胺注射液。操作:復方樟柳堿注射液和甲鈷胺注射液交替使用。于去針后,在球后和太陽穴兩穴位注射藥物。復方樟柳堿注射液穴位注射球后穴后,病人可有眼瞼外翻等不適感覺,一般在15~30 min 內即可消失。
復方樟柳堿注射液能改善支配眼肌的神經血供,促進因缺血缺氧損傷的神經功能恢復,從而促進眼肌運動功能的改善[6]。一般眼科該藥都用于顳淺動脈旁注射,而張老師多在球后穴處注射。甲鈷胺做為一種神經病變修復藥物,可促進受損神經功能的恢復[7]。穴位注射既有穴位刺激的作用,又有藥物作用,還能通過穴位放大藥物的作用,從而加速眼肌功能的恢復。
此治療方法,第1 療程,每周治療3 次,第2 療程改為每周治療2 次,癥狀基本消失后可改為每周治療1 次,以鞏固療效。
案例1 陳某,男,70 歲,2018 年9 月4 日初診。主因右眼上瞼下垂、視物困難29 d 來診。既往有右眼視網膜動、靜脈阻塞病史?;颊? 月2 日因右眼視物模糊、視力下降前往本市某三甲醫(yī)院眼科就診,經檢查確診為右眼玻璃體積血,雙眼老年性白內障,右眼視網膜中央靜脈阻塞合并視網膜中央動脈阻塞,高血壓,雙側頸動脈狹窄,腦血管畸形。并于2018 年8 月4 日局麻下行右眼玻璃體切割術,手術順利。術后第2 d 出現右眼上瞼下垂完全遮蓋瞳孔伴疼痛。當時經眼眶及頭顱CT、MRI 等檢查、神經內科會診,診斷為“右眼動眼神經麻痹”。先予以靜脈滴注甲強龍,后改為強的松口服,并予以營養(yǎng)神經、護胃等治療,疼痛好轉,余癥同前。因西醫(yī)無有效治療方案,遂來診??滔掳Y見右眼上瞼下垂,視物困難,納可,眠可,二便調。舌淡暗,苔薄白,脈沉微弦。??茩z查:右眼視力手動,左眼視力1.0。右眼上瞼下垂完全遮蓋瞳孔,右眼球內收、上轉均受限(圖1A),角膜清,前房清,瞳孔圓,直徑3.5 mm,直接對光反射消失,間接對光反射可,虹膜未見異常,晶體混濁,視盤界清,色蒼白,血管呈白鞘樣改變,周邊網膜大量陳舊性激光斑。西醫(yī)診斷:右眼動眼神經麻痹。中醫(yī)診斷:右眼上胞下垂(氣滯血瘀證)。予針刺(主穴與配穴聯(lián)合)及穴位注射治療。囑其每周治療3 次。治療10 次后,于10 月8 日復查,右眼瞼下垂癥狀消失,上轉稍受限,微有復視(圖1B)。繼續(xù)治療12 次后,11 月12 復查時癥狀完全消失(圖1C)。因其有右眼視網膜中央靜脈阻塞合并視網膜中央動脈阻塞,故繼續(xù)針灸治療眼底病變。
按語:眼區(qū)穴中的上健明和上明二穴,均為新穴,具有益氣活血的功效。承泣為足陽明胃經穴位,除具疏通眼部經絡作用外,還有益脾胃、調補氣血的作用,穴位注射復方樟柳堿更增強了活血祛瘀的功效。
案例2 陳某,女,65 歲,2017 年10 月13 號初診。自訴左眼上瞼下垂、視物困難21 d?;颊?016 年5 月1 日發(fā)帶狀皰疹,后出現帶狀皰疹后三叉神經痛,藥物治療無效。2017 年9 月26 日在本市某三甲醫(yī)院接受CT 引導下三叉神經半月節(jié)熱射頻治療術,術前患者眼球運動不受限,術后雖面部疼痛緩解,但隨即出現左側上眼瞼下垂,上抬受限等癥狀。頭顱MRI 及MRA 檢查未見腦血管損傷。經神經內科和眼科會診后,診斷為“左眼動眼神經麻痹”,給予營養(yǎng)神經、改善循環(huán)、眼避光等對癥治療,效果不明顯,經眼科醫(yī)生介紹前來治療??滔掳Y見左眼上瞼下垂,不能上抬,納可,眠可,二便調。舌暗,苔薄白,脈沉弦。??茩z查:左側上眼瞼下垂遮蓋瞳孔,上抬受限,眼球向內、向上、向下運動受限,眼球向外、外上、外下不受限(圖2A),瞳孔擴大,對光反射減弱。西醫(yī)診斷:左眼動眼神經麻痹。中醫(yī)診斷:左瞼廢(氣滯血瘀證)。予針刺(主穴與配穴聯(lián)合)及穴位注射治療。每周治療3 次。二診(11 月23 日):左眼瞼下垂癥狀及眼球向內、向下運動明顯改善(圖2B),稍有復視。三診(12 月28 日):癥狀完全消失(圖2C)。
圖1 患者陳某針刺治療前后眼位對比圖。1A 針刺治療前。右上瞼下垂,眼球內收、上轉受限。1B 針刺治療10 次后。右眼瞼下垂癥狀消失,上轉稍受限。1C 針刺治療22 次后。眼位正常,轉動無受限。
圖2 患者陳某針刺治療前后眼位對比圖。2A 針刺治療前。左側上眼瞼下垂,眼球向內、向上、向下運動受限。2B 針刺治療17 次后。左眼瞼下垂癥狀及眼球向內、向上、向下運動明顯改善。2C 針刺治療27 次后。眼位正常,轉動無受限。
按語:上方主穴,以眼區(qū)穴、眼周穴和耳后穴組成,體現近取和中取相結合的原則,達到通經接氣、益氣明目的目的。配穴用于穴位注射,采用神經營養(yǎng)藥物與擴血管藥相結合,起到針藥結合、藥物相輔的作用。
對于術后動眼神經麻痹應及早、堅持和規(guī)律性治療。筆者根據跟師多年的臨床觀察,發(fā)現運用傳統(tǒng)的針刺手法與藥物穴位注射等現代醫(yī)療方法相結合治療術后動眼神經麻痹,能夠顯著改善患者的癥狀,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臨床治療該病時要注意針刺的手法,進針的角度及深度,以有針感,氣至病所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