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宇
摘 要:新課程標準的頒布,推動小學語文教學改革與發(fā)展。強化整個小學語文的閱讀教學,注重小學生的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使之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逐漸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實際的教學中結合學生的實際知識水平及領悟能力等具體情況,凸顯教師本身的特色,合理運用恰當的學習方法與策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實現新課標規(guī)定的教學目標。
關鍵詞:新課程 語文閱讀 能力培養(yǎng)
新課程標準的實施,小學語文教學成績斐然。目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課堂,生機盎然,充滿著無限的生命力及親身實踐,以學生發(fā)展為中心,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滲透整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之中。
一、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意識,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新課標強調以學生為主,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整個學習的過程實質上就是學生自主探索求知的過程。需要教師有效指導,在教學過程中誘導學生不斷思考和探索,時時刻刻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新課程標準新的觀念,遠離傳統(tǒng)教育觀念,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意識。教學時有效發(fā)揮學生的主動積極性,刺激求知欲望。小學生天真、幼稚,注意力不集中,自主的意識較差,往往管不住自己,需要教師在教學時,巧妙設計情景,有效引導學生更加主動的投入學習之中[1]。
例如教學《景陽岡》一課,教科書具體敘述了武松打虎整個過程。課前精心設計,吃透教材,教學時讓學生結合自己的實際進行閱讀。每一學生說一說對于武松這個人的看法,暢所欲言,各抒己見,大多數學生可能一口同音回答說武松是打虎大英雄,然而,有的學生有另一種看法,“動物是全人類共同的朋友,屬于稀有動物,不應該打死它,最好是自己爬到樹上,不讓老虎吃掉自己就行了”,如此的解答,課本是沒有的,這是學生自己思考的結晶,需要尊重學生的觀點,實現新課標學生在課堂之中的主體地位觀念。
二、親身體驗,挖掘學生的讀、悟、情之課程內涵
教學實踐表明:小學語文的閱讀教學,循序漸進,需要以讀為本。教學時有效開展多種形式的閱讀,錯落有致,分不同層次進行朗讀。閱讀伊始可以全篇感知,接著細讀進而實現領悟,也可以學生自己自由朗讀或齊讀,分組分角色進行朗讀等,不拘一格。小學階段是特殊發(fā)展時期,需要引導學生多讀,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內容,感知文章表達的情感、思想及主題[2]。
例如教學《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課前精心設計,學生自由選擇多種多樣形式進行朗讀,使學生進行實際閱讀時,閱讀出語氣和情感,例如對爸爸遺體歸來時的情景描述,以及爸爸在臨死前的呼喚的講授,巧用多媒體技術,在之前課件播放一段二胡名曲《江河水》,感染學生,烘托氛圍,使之完全進入閱讀氛圍之中,這樣,學生全身心進入課本營造的角色和實際情境之中,然后,進行自由閱讀,如此的教學的效果事半功倍。學生閱讀到“當今的世界并不太平”的時候,多媒體課件播放相關的戰(zhàn)亂情景,伊拉克戰(zhàn)爭、科索沃戰(zhàn)爭等尸橫遍野等圖片,親身體驗世界的不太平。例如美國“九一、一”以及雅安地震的震撼人心的畫面,說明當今世界的不太平。出現這些問題是人與人之間的戰(zhàn)爭和自然災害,這樣,學生就懂得這一道理,以便學生進行閱讀,游刃有余,讀出憂慮以及實際的擔心和恐慌,閱讀有效果。
三、培養(yǎng)團隊合作意識,點燃學生學習興趣的火花
新課標注重合作意識、團隊精神,共同探索。新時期教學關注培養(yǎng)獨立思考的能力,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新課程標準要求小組合作和共同學習、共同探索。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時,提供學生輕松的學習環(huán)境,營造豐富多彩的情景,感受課堂愉悅的氛圍,使之在這樣的氛圍之中實現積極的交流和互動。這樣,不知不覺培養(yǎng)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之間逐漸形成小組合作意識,課堂教學的諸多難題迎刃而解。這一方式有助于增強合作的意識,有助于活躍整個學習課堂的氛圍,也有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有的學生,有的問題自己一個人往往不能解決,小組合作探究,有效的組合和實際自由交流探索,學生完全置于問題的爭論之中。不斷提升學生學習興趣。例如教學《給予樹》時,首先由學生自由閱讀,接著前桌和后桌進行討論,每一小組的同學提出問題,有的學生感覺 “不斷給予比接受更能讓人快樂”。有的學生認為給予自己也能得到快樂,有成功感、滿足感。這樣,有計劃的交流和互動,有助于增加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3]。
四、關注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注重積極樂觀的情感態(tài)度培養(yǎng)
新課標下關注語文素養(yǎng)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毋庸置疑,語文教學有著豐富的人文內涵,它影響著學生的精神層面,教學時需要向學生傳授語文知識,需要關注學生的內心世界,注重審美情趣的培養(yǎng)以及在人性人格方面的培養(yǎng)。新課標強調需要從文字出發(fā),利用一切資源挖掘教材之中的人文內涵。例如前面提到“給予是快樂的”,學生享受付出的快樂。《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梁》,使學生感受海峽兩岸之間的濃濃血脈神情。學生閑暇之余,有計劃閱讀課外書籍,逐漸地提高自己的語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自己的情感態(tài)度。品嘗文本,感受文化的魅力,實現對學生的熏陶、感悟及陶冶[4]。
結語
綜上所述,每一節(jié)成功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需要突出新課程改革的理念。時刻關注學生的自主意識,進而完成有效的探索。新課標下以學生發(fā)展為中心,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進一步關注學生實際的情感態(tài)度,培養(yǎng)學生形成良好的價值觀[5]。作為新時期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時刻關注學生這一主體,注重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培養(yǎng),以及價值觀的塑造,進而以有效的方法和策略,實現高水平的整個課堂教學。
參考文獻
[1]賈凡瑾.新課程背景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8(29):65-66.
[2]李桂香.新課程理念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探索[J].中國教師,2016(S2):18.
[3]張子華.新課程改革下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策略[J].當代教研論叢,2016(08):39.
[4]韓良金.新課程改革下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策略[J].求知導刊,2016(09):89.
[5]孫曉麗,楊育良.新課程改革理念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探索[J].課程教育研究,2015(33):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