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美珍
摘 要:新課標提出,學校教育要注意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在這個過程中,思維能力屬于核心素養(yǎng)的一個部分,因此小學語文老師在課堂教學中就需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思維能力,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和思考。本文就具體實例談談小學語文教學中應怎樣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 思維能力
隨著我國國際化的進一步加強,中華文化也越來越受到世界人民的廣泛關注,語文教育對于繼承和發(fā)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具有重要的作用。新課標提出,學校教育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也就是說,在小學語文的課堂教學中,老師除了要教給學生一些基礎知識,還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思維能力就是學生在語文的學習中一個比較重要的部分,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需要具備一定的語文思維,語文思維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和思考,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小學階段的語文學習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打好學生的學習基礎,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小學語文老師在課堂教學中,就需要采取一些積極有效的措施,訓練和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思維,提高學生的語文思維能力,進而促進他們之后的學習和發(fā)展。那么在具體的課堂教學實踐中,小學語文老師應該怎樣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呢[1]?
一、結(jié)合多媒體技術,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
語文的學習需要一定的理解和感悟能力,因為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很多內(nèi)容并不是可以直接得出的,而是需要經(jīng)過一定的理解和思考,而語文的學習是一個需要不斷積累的過程,對于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也需要在日積月累中實現(xiàn)。在平時的課堂教學實踐中,小學語文老師就可以結(jié)合多媒體技術,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多媒體技術是科學技術發(fā)展的產(chǎn)物,多媒體技術越來越廣泛地運用于我們的學習和生活,給我們的學習和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多媒體技術運用于學校教育,能夠改變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方式,豐富課堂教學手段,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與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相比,多媒體技術能夠以更加多樣化的方式來給學生呈現(xiàn)語文知識,調(diào)動學生各方面的感官,豐富學生的視覺體驗,這樣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理解和感悟能力,同時也可以更好地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比如說,在學習人教版小學語文課本中有關于《曹沖稱象》的時候,這篇文章講的是,年僅六歲的曹沖,利用漂浮在水面上的物體的重力等于水對物體的浮力這一物理原理,解決了一個連許多有學問的成年人都一籌莫展的大難題。在學習這篇文章的時候,很多學生只依靠文字描述,可能對于曹沖稱象的過程不是很理解。這個時候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老師就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給學生播放有關于曹沖稱象的原理的動畫,利用動畫來展示曹沖稱象的這個過程和原理。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進而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思維,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同時,結(jié)合動畫的方式,還可以將比較枯燥的文字轉(zhuǎn)化為生動有趣的視頻,這樣可以更好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結(jié)合生活實踐,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語文是一門和日常生活聯(lián)系比較緊密的學科,語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很多作家在進行文學創(chuàng)作的時候,往往都是從日常生活中選取一些創(chuàng)作素材,然后對這些素材進行一定的加工之后得出的,因此文學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小學語文老師就可以結(jié)合學生的生活實踐,將課本內(nèi)容和學生的日常生活相聯(lián)系,這樣可以幫助學生結(jié)合自己的生活實踐經(jīng)驗進行學習和思考,更好地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比如說,在學習人教版小學語文課本中老舍先生的《北京的春節(jié)》的時候,在這篇文章中,老舍先生采用了充滿北京特色的語言,介紹了北京春節(jié)的一些民風民俗,講了北京春節(jié)的習俗,從臘八到元宵,把詳寫的習俗用時間的順序進行描寫,主要把對春節(jié)的熱愛表達出來。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小學語文老師可以結(jié)合學生的日常生活實際來開展教學,可以讓學生先起來說一說自己關于春節(jié)的記憶,可以給大家介紹自己家鄉(xiāng)在過春節(jié)的時候,都有一些什么樣的習俗。關于春節(jié),小孩子自己都會是比較深刻的,因為他們可以在春節(jié)的時候,穿新衣服,吃很多好東西,還可以和很多小朋友在一起玩耍。因此在學習的時候,老師也可以讓學生帶著自己關于春節(jié)的感受去閱讀這篇文章,進而可以更好地感受作者對于春節(jié)的喜愛之情。通過結(jié)合自己的生活實踐經(jīng)驗,可以更好地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2]。
三、對學生多一些引導
新課標提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學習中占據(jù)主導地位,因此小學語文老師在課堂教學中就需要注意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對學生多一些引導,這樣可以更好地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進而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思維。在課堂教學中,老師可以對學生多一些引導,在提出一個問題之后,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和解決,在這個過程中,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語文思維能力。比如說,在學習人教版小學語文課本中《半截蠟燭》的時候,這篇文章主要講的是法國一個普通家庭的母親伯諾德夫人和兒子杰克、女兒杰奎琳為了保護藏在半截蠟燭里的情報,在危急關頭與三個德國敵人展開巧妙周旋,最后保全了情報的故事。在這個故事中,主人公伯納德夫人是一個機智勇敢的人,學生在學習的時候,老師可以首先給學生提出一個問題:伯納德夫人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學生面對這個問題,可能一開始會覺得無從下手,因此老師就可以對學生進行一定的引導,可以先讓學生找出文中有關于伯納德夫人的神態(tài)、動作、語言等描寫的句子,然后對這些句子進行一定的分析,最后再進行一定的總結(jié)和歸納,就可以得出關于這個人物的評價。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有效訓練學生的語文學習思維,讓學生在之后的學習中,也可以通過這樣的方式來思考,進而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3]。
結(jié)語
總之,新課標對于語文學習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小學語文老師在課堂教學中,就需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思維。在具體的課堂教學實踐中,老師可以結(jié)合多媒體技術,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可以結(jié)合學生的日常生活來理解文章,同時還要對學生多一些引導,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
參考文獻
[1]解冰.如何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得到提高[J].新課程·小學,2017,(10):215.
[2]沈小愛.淺談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造思維能力[J].文摘版:教育,2015,(004):155.
[3]鄺彩萍.基于新課標:提高小學語文積累與運用題型解答能力的探究[J].中文信息,2019,(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