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孝珍
摘要:古詩詞是中華民族的瑰寶,是培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有效載體。筆者認為指向核心素養(yǎng)的“古詩詞美讀”教學可以從以下五個方面入手:知人論世,讀出人格美;披文入情,讀出情感美;沉郁頓挫,讀出音樂美;細處著眼,讀出“意”“象”;想象入境,讀出畫面美。
關鍵詞:核心素養(yǎng);古詩詞美讀;知人論世;披文入情;沉郁頓挫;想象入境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指出:“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主要包括: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和文化傳承與理解四個方面。
古詩詞的學習,不僅能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更能豐富學生的情感、滋潤學生的心靈、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古詩詞是培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有效載體。
“三分詩,七分讀”。如何在詩詞誦讀教學中培育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五個方面入手:
一、知人論世,讀出人格美
“知人”就是要了解作者其人以及作者與作品的關系。詩人的生平、經(jīng)歷、等都會在詩歌中有所體現(xiàn),并形成詩人獨特的創(chuàng)作風格和個性。如陶淵明的田園情結,李白的飄逸豪放。每一首作品都是作者內(nèi)在情感志向的外露,都能展現(xiàn)不同作者的不同人格。如曹操的《觀滄?!肥惆l(fā)詩人奮發(fā)進取的豪情與統(tǒng)一中國的壯志。
“論世”就是要了解作者所處的時代環(huán)境。詩人自身的經(jīng)歷離不開社會大背景。因此詩歌的思想內(nèi)容肯定也會打上時代的烙印。比如,杜甫的“三吏”“三別”中所體現(xiàn)的“憂國憂民”思想,就與唐朝中后期“安史之亂”的爆發(fā)密不可分。
知人論世,讀出人格美,能促進學生對于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和價值認同,利于學生對文化的傳承與理解。
二、披文入情,讀出情感美
古詩教學是一種審美鑒賞活動。以把握情感為契機,以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審美能力為出發(fā)點,最終達到培養(yǎng)人性和審美人生的教育目的。
“披文入情”,是指在賞讀過程中,讓學生在“情”的熏陶、融會之中,領會文章的意境,觸摸作者的心靈。
首先教師要用自己的“情”去感染學生。學李清照的《武陵春》,教師自己要“愁”,從而讓學生感受詞人濃重的哀愁。
“詩貴含蓄”。古詩詞常采用以下手法表達作者濃郁的情,教學時應引導學生深入品析:
1.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如:楊花落盡子規(guī)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2.托物言志,借物抒懷。如: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3.運用典故。如: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4.巧用修辭。如: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5.動靜結合,以動襯靜。如:萬籟此都寂,但余鐘磬音。
6.白描繪景,視聽結合。如: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
三、沉郁頓挫,讀出音樂美
重在體味古詩詞的語言藝術美,提高學生的語言建構與運用素養(yǎng)。
首先,注意重音。高音顯得響亮,表示興奮、喜悅的感情;低音顯得幽沉,表示肅穆、悲哀的感情。如讀“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重音落在“千帆過”“萬木春”上,以體悟詩人激昂、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
其次,注意語調(diào)。誦讀時,應根據(jù)內(nèi)容和情感處理好語調(diào)的平淡、上升。如“商女不知亡國恨”,“商女”讀得平緩,“不知”開始上升,“亡國恨”達到頂點,”恨”更重。
第三,注意節(jié)奏。感情歡快的,可用快節(jié)奏,感情憂郁的,可用慢節(jié)奏。如誦讀《木蘭詩》木蘭歸家一段,感情基調(diào)是熱烈、歡快的。第1節(jié)節(jié)奏最快;第2節(jié)放慢;第3節(jié)再加快節(jié)奏,表現(xiàn)伙伴的驚奇感。
四、細處著眼,讀出“意”“象”美
致力于提高學生的語言建構能力以及思維發(fā)展與提升水平。
“意”“象”指詩歌用以表情達意的物體或形象。我們理解詩歌形象,總是從感受意象開始,鑒賞古詩詞,重要的是解意象。
教師可以從幾個細節(jié)入手,以點帶面,牽一發(fā)而動全身,使學生對整首詩的理解豁然貫通。賞析杜甫的名句“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時,可以抓住“不勝簪”這一細節(jié),品讀體悟詩人的感時、憂國、思家、悲己之情。
教師還要善于捕捉“意象”,把握課文中學生思維的觸發(fā)點。辛棄疾《破陣子》“可憐白發(fā)生”一句,可以抓住“白發(fā)”這一意象,讓學生領悟全詞由雄壯走向悲壯的藝術特色。
五、想象入境,讀出畫面美
既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建構與運用能力,也能促進思維發(fā)展與提升以及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
豐富的想象可以激發(fā)學生誦讀的興趣。同時也能讓學生將誦讀過程作為欣賞佳作的過程,邊讀邊想象畫面,把自己融入詩詞的意境之中。
通過想象所展現(xiàn)的畫面,可以用以下形式加以呈現(xiàn):
1.美譯古詩
就是把古詩用生動的文字譯成新詩(或散文)。屬于對詩詞的二度創(chuàng)造,在這個過程中滲透著學生豐富的聯(lián)想和想象,同時,學生的文字表達也得到了訓練。
2.描繪古詩畫面
賞析李白的《渡荊門送別》,可以請同學來畫畫“水中映月圖”和“天邊云霞圖”;學習陶淵明的《歸園田居》,可以畫畫“田園風光圖”。
古詩詞為我們實現(xiàn)“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作為一線教師,一定要運用好古詩詞資源,引領學生們在美的吟哦中進入古詩詞的美麗境界,獲得美的享受,提高語文核心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劉召元.依托古詩文教學培養(yǎng)學生人文素養(yǎng)[J].淮陰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 (03).
[2]張攀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古詩文教學必不可少[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5 (10).
[3]羅曉輝.語文的核心素養(yǎng)與語文教學[J].教育科學論壇,2016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