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印度與我國同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無論在自然環(huán)境還是人文環(huán)境都有一定的相似之處,因此,對印度的學習至關重要。由于課程內容較多,故本文將《印度》這節(jié)內容分為兩課時,本文為第一課時的教學設計。本篇教學設計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以問題式教學為指導,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起引導作用,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關鍵詞:印度;學生主體;教學設計
【教材版本】
七年級《地理》(人教版·下冊)第七章《我們鄰近的地區(qū)和國家》第三節(jié)《印度》。
【課標分析】
課標要求:
(1) 在地圖上指出印度的位置、范圍及其首都,讀圖說出該地區(qū)地理位置的特點。
(2) 運用地圖和其他資料,聯系國家自然條件特點,簡要分析該國因地制宜發(fā)展經濟的實例。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思維,由“學會地理”變?yōu)椤皶W地理”。
(3) 了解印度的人口現狀,樹立正確的人口觀。
【教材分析】
本節(jié)內容是基于學生對世界地理宏觀認識的基礎上進行講授的,本節(jié)課教學有助于學生從微觀角度認識亞洲分區(qū)南亞大國——印度的地理環(huán)境。此外,本部分知識中包含季風氣候對印度人民生產生活的影響,該部分知識將為后期中國地理中季風氣候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學情分析】
本節(jié)課的授課對象為初一學生。學生通過前幾節(jié)課內容的學習,對區(qū)域地理學習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具備了一定的基礎,為本節(jié)課的學習奠定了基礎,學習難度降低。另外,該階段學生對感性知識具有一定的好奇心,具有基本的邏輯思考能力,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堅持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的教學原則。
【教學目標】
一、 知識與技能
(一) 通過讀圖、填圖與繪圖,說出印度的地理位置,構建“心理地圖”。
(二) 根據地圖描述印度自然環(huán)境的基本狀況,培養(yǎng)學生的基本讀圖能力與地理思維。
(三) 通過小組合作閱讀圖文材料,理解自然環(huán)境對印度生產生活的影響。
二、 過程與方法
(一) 通過閱讀印度的政區(qū)圖、地形圖與氣候圖,描述印度的自然環(huán)境概況,培養(yǎng)學生的讀圖能力。
(二) 通過閱讀圖文材料,分析印度自然環(huán)境對生產生活的影響,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思維與學習區(qū)域地理的基本方法。
三、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了解印度人口的現實狀況,樹立正確的人口觀與人地協調觀。
【教學重難點】
(一) 教學重點
印度自然環(huán)境對生產生活的影響,世界第二人口大國。
(二) 教學難點
熱帶季風氣候對印度生產生活的影響。
【ppt】展示電影《摔跤吧,爸爸》宣傳海報,并配有該影片簡介:影片講述了曾經的摔跤冠軍辛格培養(yǎng)兩個女兒成為女子摔跤冠軍,打破了印度傳統(tǒng)的勵志故事。
設疑:印度有哪些傳統(tǒng)?印度是一個什么樣的國度?
各抒己見
情緒高漲
以受眾廣且學生感興趣的電影創(chuàng)設情境,吸引學生興趣,創(chuàng)造活躍課堂氣氛。
自主學習
一、 地理位置:找一找
【ppt】展示南亞政區(qū)圖
【過渡】:請學生根據此圖描述印度地理位置并在導學案中的輪廓圖中填寫信息。
二、 印度的農業(yè)生產與自然條件:想一想
【ppt】給出小麥與水稻生長習性的相關信息。
展示印度降水分布圖與地形圖,請學生們根據圖文材料推測印度農作物的分布情況,在導學案的圖中繪出大致區(qū)域并描述分布情況。
【遞進設疑】
1. 根據圖片,歸納出印度降水分布規(guī)律。
2. 描述印度的地形地勢特點。
3. 總結印度水稻與小麥的分布規(guī)律。
【承轉】印度不僅種植小麥、水稻,印度還種植棉花、黃麻與茶葉等經濟作物。
【ppt】展示棉花、黃麻與茶葉的種植分布區(qū)。
【設疑】為什么會呈現這樣的分布,請學生試著推想棉花、黃麻與茶葉的生長習性。
【ppt】給出棉花、黃麻與茶葉的生長習性,并指導學生完成導學案。
探究學習二
【過渡】
但這里經常受到水旱災害的影響,導致農田減產,這是為什么呢?
【ppt】展示降水柱狀圖與氣溫曲線圖,請學生們歸納出熱帶季風氣候的特點。
【設疑】
為什么夏季降水多?
【ppt】展示印度1月與7月盛行風向圖。
【遞進設疑】
1. 夏季風是什么風向,從哪里來?
2. 冬季風是什么風向,從哪里來?
3. 冬、夏季風在溫度與濕度上有什么樣的差異?
【過渡】
由于夏季風的勢力不穩(wěn)定,勢力強則降水多,反之,降水少。故對農業(yè)產生了重大影響。
【開放問題】
同學們有什么好方法緩解這一問題呢?
讀氣候圖
思考問題
回答問題
活躍思維
開放作答
復習:①定南北半球,②以溫定帶,③以水定型。
學會描述氣候特點的方式:時間+氣溫+降水。
遞進設疑,由表及里,由淺入深。
開放式問題,讓學生各抒己見,活躍思維,運用地理知識解決地理問題,培養(yǎng)人地協調觀。
探究學習三
三、 世界第二人口大國:比一比
【ppt】展示1993~2011年印度人口數量變化圖以及印度的人口數據信息,請學生們描述印度人口的增長狀況。
【設疑】
這么多的人口對印度有何影響?對印度的發(fā)展產生了什么樣問題,印度政府是如何解決這一問題的?(提示信息:與中國國情相聯系思考此問題)
【導學材料】
請學生閱讀課本第32~33頁的活動欄材料,歸納出人口數量對生產生活的影響,并完成導學案表格。
完善思維導圖,將知識點聯系起來,提高學習效率,復習課堂知識。
課后作業(yè),有講有練,有助于知識的復習鞏固。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作者簡介:
段向宇,福建省福州市,福建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