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炎強
上海舉辦的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簡稱“進博會”)是彰顯國力的大型國際盛會。云集于此的外國展商離不開翻譯的幫助以及各種英文標志,這樣他們才能更好地了解上海。
筆者發(fā)現(xiàn),進博會入口處的地圖中將“您現(xiàn)在的位置”翻譯成“current location”,這反映出在漢譯英過程中中文譯者喜歡用大詞的習慣。其實以英文為母語的人反而更傾向于把小詞用活。在美國很多公園里的地圖上都標有“現(xiàn)在的位置”,常見的說法是“You are here”。幾個都是小詞,幼兒園的孩子也能看懂,而“current location”恐怕要中學生才能明白。漢譯英中使用大詞的情況比比皆是,例如“中國融入世界經(jīng)濟”,“融入”很容易被譯為“integrated into”,而以英語為母語的人通常會用“to be part of the world economy”。來中國的外國游客并不都是英語母語者,要讓只懂一點兒英文的人能很快找到方向、獲取城市信息,是我們在標志語翻譯中需要注意的問題。
這又讓我想到上海提出的城市口號“海納百川,大氣謙和”,以求打造全球卓越城市。如果一個標志能讓英語水平不高的外國人都看明白,才能做到真正的“海納百川”。地鐵站的進博會宣傳欄內(nèi)“海納百川,大氣謙和”的英文翻譯是:“Be tolerant to diversity, humble atmosphere”。暫且不追究是否為官方譯文,這樣的英文翻譯也不太妥當。首先口號應該簡單,能用一個詞最好,短語次之,謂語結構是最不能接受的。這里的“be tolerant to diversity”顯然不夠簡潔。此外,詞匯本身的詞義也不對應。
“tolerant”在英文詞典中的解釋是:Showing willingness to allow the existence of opinions or behaviour that one does not necessarily agree with.
如此看來,“tolerant”一詞更多是用于忍受一些難以接受但不得不接受的東西。例如:This job requires a tolerant person who is used to dealing with complaints and angry customers. / He has a tolerant acceptance of the terrible way his wife has always treated him.
上海提出的“海納百川”應該指“包容”而不是“容忍”,英文里比較中性的“inclusiveness”一詞經(jīng)常用在社會包容發(fā)展,接納多元化的上下文中,而且一個詞就可以概括包容性社會發(fā)展的意思。或者也可以單用“diversity”一詞描述上海的多元化格局。
后半句“大氣謙和”譯成“humble atmosphere”,感覺完全是字對字翻譯,搭配不當。“humble”在詞典中的釋義是:
1. not proud or haughty
2. reflecting, expressing, or offered in a spirit of deference or submission
翻譯要考慮上下文,英文也要結構對稱,并且銜接連貫。此外,標志語翻譯還要考慮音節(jié)對仗、簡潔易懂、容易記憶等要求。上文“海納百川”如果譯成“inclusiveness”,下文最好找一個形式對應的名詞?!按髿庵t和”是指在城市自身建設的過程中,積極處理好與其他城市及地區(qū)的關系,體現(xiàn)出一個開放城市具有的國際大都市的廣博胸懷。只有擁有這樣的胸懷,才能產(chǎn)生向心力和輻射力,擁有強大的號召力和影響力。因此,從根本上說,大氣謙和的精神,是一種對未來城市發(fā)展的更為遠大的眼光。筆者認為可以用“openness”或者“humility”一詞概括。所以整個口號可以簡單譯為“inclusiveness and openness”,或者“diversity and humility”,既體現(xiàn)出中文內(nèi)涵,又符合英文表達習慣,音節(jié)上也朗朗上口。
翻譯是要求嚴格的命題作文,譯者要按照原語的意思進行文字創(chuàng)造,在遣詞造句的同時還要始終沿著原文內(nèi)涵的中心線,既不能偏離太遠,造成翻譯不足或者翻譯過度,也不能字字對應而忽略字里行間的意義或犧牲目的語行文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