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新洪
(甘肅省酒泉市敦煌市敦煌中學)
按語文教學大綱的要求,語文要培養(yǎng)聽說讀寫四種能力。其中,“讀”處在什么位置呢?它是“寫”的基礎。古語“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學會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說的正是這個道理?!白x”分多種,而其中朗讀又是至關重要的一種。朗讀是把書面語言化為有聲語言的藝術,是語文教學閱讀訓練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我國幾千年來傳統(tǒng)的語文學習方法。讀者把文章朗讀出來,使書面語言還原為口頭語言。讀者就好像作者,文中語言如同出自自己口中,這非常有利于吸收,非常有利于儲備語言??梢娞?,高語言能力必須以熟讀為基礎,這是古今中外一條共同的經驗。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朱自清先生也說:“第一得多練,曲不離口,誦讀也要如此”。
學習語文重在積累。其實,早讀就是一個很好的積累平臺,但大多數語文教師不能夠重視早讀的使用。為了保證學生有時間朗讀,很多學校每周安排了三節(jié)早讀課,然而,據我們調查了解,一些學校早讀課缺少指導,放任自流,形同虛設:有的聲嘶力竭,有的默無聲息,有的干脆變早讀課為自習甚至講課。一句話,與設置早讀的初衷相去甚遠。鑒于此,筆者談幾點早讀的幾點做法與體會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這“預”便是預先考慮的計劃。教學要有長遠的教學計劃,一節(jié)課還要預先寫個教案。那么,這早讀又怎能盲目地進行呢?一個學期剛開始,我們根據講課進度及課文篇幅,每次早讀要求學生朗讀1到2篇課文。學完一個單元后,我們既布置學生朗讀下一個單元將要進行的課文又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回頭讀上個單元的第一課、第二課,直到最后一課。如此循環(huán),螺旋上升。到了期末復習階段,我則領著學生一篇課文、一篇課文地整體朗讀,或由前而后,或由后而前。
遇上中考或高考前的總復習,我們就一冊書、一冊書地進行,一個單元、一個單元地朗讀,使學生溫故而知新,使復習不脫離課本,真正體現出“以本為本,以綱為綱”,因為考試畢竟是“試題在課外,而答案在課內”。
所謂“讀得有味”,就是讀書讀得有興趣。常言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而讀書這種較繁重的腦力勞動,更應當使當事人興趣盎然。我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痹谡劦浇虒W方法改革時,呂叔湘先生有過這樣的論述:我們做事要感到有樂趣,如果不是精神愉快而是愁眉苦臉地在那兒教,愁眉苦臉地在那兒學,效果決不會好。柏拉圖也有同樣的見解:“強迫學習的東西是不會保存在心里的”。洛克更進一步從正面予以指導:“教導兒童的主要技巧是把兒童應做的事也都變成一種游戲似的”。
為了提高學生早讀的興趣,我們在形式和方法上作了不少文章:有全班集體朗讀,有個人自由發(fā)揮;有小組領著讀,有跟磁帶一起讀;有先提問后朗讀,有邊朗讀邊提問;有熟讀,有背誦;有演講,有朗讀;有精讀;有略讀這樣花樣翻新,就會極大地激發(fā)同學們早讀的積極性。須知,當一個人對所學知識產生濃厚興趣時,正是這個人的注意力保持高度集中大腦處于極度興奮狀態(tài)之時,這個人就會因此而全神貫注,甚至廢寢忘食,感到學習的樂趣也在其中。
心理學家告訴我們,學生能及時看到自己在進步,努力學習的動機會得到進一步激發(fā),刻苦學習的態(tài)度會得到進一步加強。古語說:“心中喜悅,則其進不能已”。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中指出:“成功的快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兒童好好學習的愿望。請你注意無論如何不能使這種內在的力量消失。缺少這種的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無濟于事的”。
競賽是易見成績的最好辦法,也是激發(fā)學習積極性的有效手段。因此,我們在早讀時間設計了多種多樣的競賽活動。(1)分組朗讀,相互競爭。今天分男女兩組朗讀,明天由左右兩邊對陣;本周是小組(即班級小組)與小組之間比高低,下周是小組(指4人至6人組成的學習小組)成員之間排名一二三。(2)擺擂臺賽,坐狀元椅。即在早讀時讓學生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朗讀指定的篇目,并由7到9人組成評委會評分。其中積分高者便成了新擂主;一輪過后,臺上的擂主就坐上“狀元”交椅了。(3)組織賽詩會。在復習階段,要求學生在學過的教材中自選詩詞,先在小組中預賽,再憑“資格”參加決賽。
實踐證明,早讀指導得好的學?;虬嗉墸瑢W生的整體成績較好;早讀認真、讀書投入的同學,語文成績明顯比其他人好。成績好的同學,由于嘗到了早讀的甜頭,會更加自覺地參與早讀,形成了良性循環(huán);成績差一點兒的同學看到了榜樣,紛紛仿效。于是,早讀蔚然成風。早讀課應該有計劃,有目標,有布置,更有檢查,從而實現高效早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