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洪艷
(青島西海岸新區(qū)鐵山學校)
識字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xiàn)在下面幾個方面:第一,識字教學的理論基礎比較薄弱。人們在認識文字、理解文字的讀法和涵義的基礎上,才能更加深入地對這些學科進行研究;同時這些學科也是為識字教學服務的,人們有了語言學、心理學、教育學等方面的知識,才能更深入地理解漢字的內(nèi)涵,從而研究出識字教育的科學體系。然而具體到識字教學的研究上,大多教學只在實踐層面上,鮮有理論上的研究與發(fā)展。識字教學在缺乏理論研究的條件下,教學方法難免缺乏學術依據(jù)。識字教學方法五花八門卻浮于表面。在缺乏權威的方法論的條件下,各個研究者、老師都會根據(jù)自己的想法研究出一套識字教學方法來,殊不知識字教學的問題不在于方法,而在于識字教學的理論、目的、內(nèi)容等方面的研究,在此基礎上,才是識字策略的研究。從這個角度來看,多年來識字教學注重于方法的研究模式掩蓋了識字教學的本質(zhì)問題,即使改革也是萬變不離其宗。第二,研究識字教學的人員一般是語文老師或語文研究人員,他們在語言文字、教育學、心理學等知識上的局限性直接影響了他們的研究效果。識字教學中,老師更多地關注偏旁部首、筆畫、筆順等方面,反復強調(diào)筆畫與部件如何疊加和組合,填鴨式的教學模式使識字教學極其枯燥,興趣尚且缺乏,學生更不能系統(tǒng)而科學地學習漢字知識了,識字能力無法得到快速提高。
1.推進識字教學理論與實踐的融合發(fā)展。識字教學的理論研究和實踐研究應該是融合發(fā)展的,只有二者相互聯(lián)系,才能共同促進、共同發(fā)展。一方面,理論研究者不能單純地只坐在辦公室研究識字教學理論,而應該盡可能多地走入課堂,在老師教學的過程中找尋識字教學理論中的困惑,從而揭示產(chǎn)生困惑的原因,以此將識字教學理論更好地進行轉(zhuǎn)化,運用到一線老師的教學實踐中。另一方面,語文老師也不能只執(zhí)著于經(jīng)驗教學實踐,也應該多多研究和學習識字教學的理論知識,包括研究和學習語言學、教育學、心理學、美學等相關的理論學科,以此通過理論知識來對教學實踐進行指導和改進,強化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同時,有效解決識字教學過程中遇到的各類問題。除此之外,老師在識字理論應用于實踐的過程中,應持續(xù)反思理論的科學性與正確性,并同理論研究者之間形成平等對話關系,在雙方互相合作的條件下,一起推動識字理論同教學實踐的融合發(fā)展,最終加快建構識字教學理論體系的步伐,使識字課堂教學的深化變革得以實現(xiàn)。
2.樹立教師科學的漢字文化教學觀。老師應該將識字教學的目標明確下來。語文學科最重要的特性在于工具性和人文性,新課標也指出,識字教學不只是幫助學生認識大量的漢字,為閱讀和寫作夯實根基,同時也應該培養(yǎng)學生對于母語文字的熱愛之情,讓他們在學習漢字的過程中逐步培養(yǎng)主動識字的習慣,最終發(fā)揮漢字的育人功能。老師在識字教學過程中,應分清“認”和“識”的要求,“認”是對量的要求,“識”是對質(zhì)的要求,只有讓“質(zhì)”和“量”都得到積淀和升華,學生的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文化品位及審美情趣才能得以形成。除此之外,老師應盡可能多地掌握漢字學知識。在識字教學的實踐中,很多老師根據(jù)自己的想象來對漢字進行解釋。比如,“困”字,老師會告訴學生“公園四四方方,里面實在荒涼,只有一棵樹木,種在公園中央”。這種解釋貌似把“困”字的結構講出來了,但是這同“困難”的詞義解釋有什么聯(lián)系呢?學生即使快速學習了該字的寫法,而在后期講述該字的涵義時,即使老師費勁口舌講解清楚了,學生難免也會在字的寫法和字的涵義上犯糊涂。因此,老師應掌握和學習必要的漢字知識,多多閱讀《漢字逆流》《說文解字》等相關書籍,在此條件下進行漢字講解,既豐盈了老師的理論知識,又讓學生在識字學習的過程中興致盎然。
綜上所述,識字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主要在于識字理論與識字實踐之間缺乏融合,漢字研究者與語文老師之間各行其是,缺乏溝通和交流的情況下,很不利于識字教學的改革與創(chuàng)新;語文老師缺乏科學的漢字文化教學觀,導致學生在學習識字的過程中疑惑叢生,久而久之,便失去了識字的興趣。為此,應推進識字教學的理論研究同實踐教學之間的融合,建立漢字研究者與語文老師之間溝通的橋梁,互相反饋和討論,以促進識字教學的深層次改革;語文老師應樹立明確的識字教學目標,多多學習和掌握必要的漢字知識,讓識字教學的“質(zhì)”和“量”都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