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批評在教師的教學行為和班級的管理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批評不是包治百病的“萬金油”,而是一把“雙刃劍”,運用得法,它就可以“無往而不勝”;運用不當,必將適得其反。本文就教師正確運用批評進行研究探討,提出了四條原則:宜語言明確,忌含糊籠統(tǒng);宜就事論事,忌大揭老底;宜和風細雨,忌威脅逼迫;宜多談優(yōu)點,忌專門挑刺。
關鍵詞:批評;教育教學;班級管理;手段;原則
一、 宜語言明確,忌含糊籠統(tǒng)
批評的言語要明確,切不能含糊不清,要準確地指出錯誤所在,含糊或籠統(tǒng)的言語會讓學生無所適從,更不能及時改正錯誤,特別是解決學生思想問題及學習方法錯誤時,要具體地指出問題所在和學習方向,才會收到預期的學習效果。這要求教師對學生狀況(包括思想、學習、生活甚至家庭情況等方面)有詳盡的了解和掌握?!皼]有調查就沒有發(fā)言權”,對學生的批評同樣如此,只有進行充分了解,對學生的錯誤行為或表現(xiàn)進行科學分析,才能做出恰當而準確的批評,做到有的放矢,往往效果良好。
批評是教師與學生的面對面交流,沒有學生會特意跟老師過不去,有時即使出現(xiàn)逆反心理,究其根本原因,很大程度上是教師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值得推敲,教師的“教”難辭其咎。學生的每一個違紀行為(沖撞老師,無理取鬧等)都有形成的原因(類似于動機),這就要求教師在批評學生的時候仔細分析,摸清動機及其前因后果,在理解、同情、關心、幫助學生的基礎上進行批評,力求目的明確,言辭恰當,切記不分青紅皂白,一味指責或諷刺、挖苦學生。
記得去年的時候,當時我班上有一位男生,性格內向、學習刻苦,第一學期期末考試是班上前十名,但第二學期一開始就經常遲到、甚至曠課,即使上課也心神不寧,月考的成績直線下降,我找他談過幾次話,但他什么都不說。終于有一天我忍不住狠狠地批評了他,沒想到隨后他連續(xù)幾天沒來上課,后來通過家訪我才了解到,原來放假期間,他的父母鬧離婚,而且一直都沒有和解的跡象。得知這一情況后,我馬上找到他,誠懇地向他道了歉,我不應該在不明真相的情況下批評他,他非常感動地說是他自己做得不好,以后一定會好好學習。
二、 宜就事論事,忌大揭老底
有些老師在批評學生(特別是經常違紀的學生)時,很喜歡用“你為什么老是、經?!薄澳闵弦淮巍裉煊帧钡染涫剑孟襁@些話能讓學生充分認識錯誤,從而痛改前非,殊不知這種揭老底的批評方式永遠也達不到預期的目的,甚至是南轅北轍。因為學生可能已經認識到并且積極改正過去的錯誤,你現(xiàn)在又把它抖出來,學生就會感到你不是真心地為他好,而是故意打擊他,從而產生對立情緒。換位思考,如果別人動不動就揭你老底,你也會感到不是滋味,好像別人在存心找茬,跟你過不去。所以,我們在批評的時候要就事論事,明確告訴學生你批評的現(xiàn)象或行為,而不要“拔出蘿卜帶出泥”,把“陳芝麻爛谷子”牽扯到一起。
三、 宜和風細雨,忌威脅逼迫
大家可能都遇到過這樣的情況:在上課時,有不愛學習的學生在毫無顧忌地講話,一再提醒之后他依然如故。在這種情況下,有的老師會不假思索地警告他:“如果你再講話,我只好請你出去,免得影響大家上課?!苯Y果過了一會兒,他自己走出了教室,問其原因,他振振有詞:“我剛才又講話了,你不是說過我再講話就要出去嗎?”這樣的結果當然使老師非常尷尬,我覺得這種批評方法失敗的原因在于采取了威脅逼迫學生的方式,根據(jù)調查,在學生最難接受的教師語言中,這種“要不然……”“我只好……”“否則……”之類的話出現(xiàn)的頻率最高,教師期望通過恐嚇使自己的話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事實上受威脅的人常會不按你的意思行動或故意背道而馳。因為威脅的言語把“條件”規(guī)定好了,受威脅的人由于害怕后果而以憤怒為反應,或者干脆擺出“死豬不怕開水燙”的姿態(tài),威脅的批評可以造成對方行為上暫時的改變,但不是真心接受,威脅的批評還會導致受威脅的人以挑戰(zhàn)的態(tài)度應對:“要不然你要怎么樣?”遇到這種情況往往會使矛盾激化,甚至導致不可收拾的局面。因此這就要求我們在提出批評的時候要講事實,擺道理,做到以理服人,以情動人,而不能動輒向學生施加重壓,甚至進行最后通牒式的威脅。
四、 宜多談優(yōu)點,忌專門挑刺
班級經常會有這樣的學生,人比較聰明,成績也不太差,但是缺點也很明顯,不求上進,比較懶散,還有點自以為是,經常以“大禮不拘細謹”自況。對于這些學生,你今天說他這里不對,明天說他那里不是,而他卻依然我行我素,毫無悔改之意,處理不好,最后只會弄得師生關系十分緊張?,F(xiàn)在想來,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是我們沒有用好批評這把利器。任何人不可能只有缺點而沒有優(yōu)點,人們往往更愿意聽到人家說自己的長處,不愿意聽到別人說自己的不足,學生更是如此。所以我們在批評的時候,不能只看學生的不足而不看他的優(yōu)點,開門見山地指出學生所犯的錯誤,學生會感覺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從而采取不配合甚至反抗的態(tài)度,這樣只會令原本不嚴重的事情變得惡化,這也有違于我們的初衷。葉圣陶先生的“三粒糖果”是我們的典范,我們在提出批評的時候要從學生的長處或優(yōu)點著手,先表揚學生,然后指出其不足之處,使學生在被尊重的氛圍中對自己的不當行為產生源自“自我意識”的愧疚的心理,學生只有有了這種“自我意識”,才會有徹底改正的可能。當然必須注意,一是要讓學生感覺到你的誠懇,二是要充分體現(xiàn)出對學生的信任。這樣才能取得好的教育效果。
總之,批評要堅持“適時、適度、適地”的原則,在不傷害學生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前提下,努力達到使學生認識錯誤并積極改正錯誤的目的。批評是一門博大精深的藝術,對于長期戰(zhàn)斗在教育一線的工作者來說,必須在實踐工作中進行不斷地探索和研究,好好掌握正確運用批評這把“雙刃劍”的技巧,使之為我所用,盡量發(fā)揮最好的教育效果,以適應現(xiàn)代教育教學的需要。
參考文獻:
[1]趙則玲.談談教師的批評語言[M].寧波:浙江寧波大學出版社,2000.
作者簡介:
周文勝,湖南省長沙市,湖南省寧鄉(xiāng)市大成橋鎮(zhèn)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