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超
摘 要:“暴力型”傾向學生的轉化是教育領域的一大課題。文章結合教育實踐,探討有效轉化“暴力型”傾向學生的策略,指出要使他們真正“回歸”甚至超越正常的孩子,就要培養(yǎng)他們守紀律、尊師長、愛集體等良好的品德、行為、習慣,才能提高他們的整體素質。
關鍵詞:暴力型;學生;轉化策略;品德
中圖分類號:G62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9)03-0020-01
所謂“暴力型”傾向學生,是指那些在一定空間、一定時間內(nèi),以言語甚至肢體動作對其他同學或者大人構成直接或者間接傷害的學生。如何能夠有效控制、避免這些學生的“暴力型”言行的發(fā)生,是教師一直思考的一個問題。通過長期的思考分析,探索實踐,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嘗試解決。
一、正確交流,營造氛圍,提高認識
愛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師愛是“暴力型”傾向學生轉化的秘訣。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營造良好的教育教學環(huán)境,提供自主互助的交流空間,會對這些學生的轉化有很好的促進作用。處在這樣的氛圍中,會有利于學生心扉的打開,有利于學生良好心理素質的培養(yǎng)。這樣,學生將身心融入到這樣一種環(huán)境中,會積極展示自己的風采與智慧。
例如,小W好面子,喜歡說謊,自尊心極強,愛發(fā)脾氣,這些都是和其家庭環(huán)境分不開的。一直以來,小W的爸爸對他的教育除了打就是罵。這樣,就使得小W的反抗意識越來越強烈,并在其他人身上施加“暴力”行為。因此,就要求家長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家長要尊重孩子,要把他們當成一個“活生生”的人,用尊重的語氣而不是教訓的語氣與他們交流。其次,家長要耐心聽完孩子說的話,通過孩子說的話去了解他,不要說教,甚至冷嘲熱諷、拳腳相加。最后,家長要學會傾聽,當孩子談自己感興趣的問題時,要集中注意力去聽,不要似聽非聽,不要裝作不耐煩的樣子,應用心去對待孩子身上發(fā)生的每一件事。
二、注重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機會,賞識教育
在日常的教育教學中,教師應根據(jù)學生的年齡特點以及心理發(fā)展特點,對不同類型的學生進行因材施教。例如,教師可利用晨會課、班會課等對學生進行集體教育的同時,對具有“暴力型”傾向學生進行個體的單獨教育,使集體教育與個體教育時時抓、處處抓,真正讓他們脫胎換骨。在教育這類學生的同時,教師要把道德教育滲透到他們的衣食住行、言談舉止等生活的各個方面,使他們在具體的行為中逐漸萌發(fā)積極、健康、向上的情感,培養(yǎng)他們守紀律、尊師長、愛集體等良好的品德、行為、習慣,提高他們的整體素質。
教師在課堂上應創(chuàng)造更多的機會讓“暴力型”傾向學生多表現(xiàn),讓他們勤動口、勤動腦、勤動手,體驗學習帶給他們的快樂,使他們愛上學習、樂于學習。教師要強化新課程意識,用新課程理念武裝自己的頭腦,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充分發(fā)揮學生的“合作”精神,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每一堂課,都要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只有興趣提高了,學生才會對所學習的對象充滿親切感,才會調(diào)動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因此,教師在課堂上要更多地關注“暴力型”傾向學生,充分了解他們的學習情況,教給他們正確的學習方法,使他們朝著正確的方向發(fā)展。同時,教師對“暴力型”傾向學生可以適當放寬一些學習要求,如對他們的作業(yè)、練習、測試劃分層次,比優(yōu)等生或中等生更容易做一些,更有趣味性一些,讓他們體會學習的樂趣。對于他們的點滴進步,教師要及時給予表揚與贊賞,讓他們在別人贊許的目光下愉快地學習。
三、密切配合,獨立踐行,提高能力
學校、教師、家長要形成教育合力,通過密切配合,真正改善學生“暴力型”傾向,提高他們學習及生活的能力。首先,教師要選擇合適的時機,不間斷地與各科教師交換意見、交流看法,共同商議轉變這些“暴力型”傾向學生的辦法。其次,教師要取得學生家長的大力支持、配合和理解。接班之初,教師可以書信、電話、登門等形式分別了解學生的情況,爭取家長的支持和配合。
教育最終還是要回到自身素養(yǎng)、品行的提高上,即提高“暴力型”傾向學生的自我教育的能力,使他們能夠走上一條正確的屬于自己的道路。學生是一個活生生的獨立主體,既然有獨立性,就要求教師以一個“人”的獨特視角去看待他們。因此,教師必須注意維護和尊重學生的獨立人格,提高學生的自我教育的能力。只有提高了自我教育的能力,才能避免“暴力型”傾向行為在今后的發(fā)生。同時,始終堅持學生的主體地位,是每一位教師必須堅持的方針,只有這樣,學生自我教育的能力才能不斷得到提高和踐行。
在各方面的積極配合下,通過以上幾方面的努力,教師在“暴力型”傾向學生的工作中有了較大的起色,使他們的整體素質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研究“暴力型”傾向學生的問題只是一個開始,相信廣大教師只要堅持“一切為了學生的發(fā)展”這一基點,一切教學問題都可以慢慢消化,一切“暴力型”傾向的學生都可以回歸。
參考文獻:
[1]劉霞,劉暉.暴力犯罪之“暴力”論[J].山東教育學院學報,2007(04).
[2]李欣.暴力犯罪心理成因及防治研究[D].吉林大學,2014.
[3]麥清,曹瑞,趙麗霞.我國中小學生校園欺凌和暴力行為現(xiàn)狀調(diào)查研究[J].天津市教科院學報,2018(02).
[4]艾藹.青少年網(wǎng)絡暴力問題及應對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