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沐森(吉林農業(yè)科技學院動物科技學院 吉林 吉林 132109)
●郭文場※(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醫(yī)學科學院長春離職干部休養(yǎng)所 吉林 長春 130022)
●劉佳賀(長春市圖書館 吉林 長春 130021)
●李 悅(天津市河西區(qū)瑞斯特雙語幼兒園 天津 300222)
驢是中國大部分地區(qū)特別是偏遠山區(qū)農業(yè)生產中的多用途家畜,具有重要的役用、食用和藥用價值。據考證,在中國陜北發(fā)掘的東漢(公元25~220年)墓葬已經有驢的畫像,可知驢是被人類較早馴化的動物。驢屬脊索動物門哺乳綱奇蹄目馬科馬屬動物,漢名家驢。
驢性溫馴,易調教管理,肢體健壯,肌肉結實,發(fā)育勻稱,耐嚴寒、干旱和炎熱,抗病力強、發(fā)病率低,耐粗飼,不擇食,耐苦勞,好使役,持久力強,運步靈活,善走山路,用途廣,具有繁殖能力好、遺傳性穩(wěn)定、半舍飼半放養(yǎng)及只要供給清潔飲水和充足的飼草即可等特點。
毛驢是陜西省的一大人文景觀,是特產文化品牌,陜北形象品牌。陜北毛驢身材高大、步履矯健,有別于新疆、內蒙古以及阿拉伯世界的“滾沙驢”,俗稱“蛋蛋驢”。陜西毛驢皮毛黝黑油亮,陜北地區(qū)以“關中?!薄凹衙左H”聞名于世。“佳米驢”是民間以及行家們對陜北毛驢的稱謂?!凹衙左H”是陜北佳縣米脂一帶最有特點的毛驢品種,故而得名。村野鄉(xiāng)民又稱“佳米驢”為“黑燕白”。目前,產區(qū)“佳米驢”存欄約3萬頭。
岳普湖縣地處新疆西南部,位于塔克拉瑪干大沙漠邊緣,境內地勢平坦,岳普湖縣畜牧業(yè)主要以牛、羊、驢為主,全縣現已建成“疆岳驢”養(yǎng)殖繁育基地。“疆岳驢”驢肉紋理細膩、質嫩,口感好,含脂率低,營養(yǎng)價值高,有“天上龍肉,地下驢肉”之稱,是珍貴的肉產品。2001年,岳普湖縣被農業(yè)部授予“中國毛驢之鄉(xiāng)”的稱號。
驢肉具有補氣血、益臟腑等功能,對于積年久損、大病初愈、氣血虧虛、短氣乏力、食欲不振者,皆為補益食療佳品。陜西關中盛產馳名全國的關中驢。鳳翔臘驢肉選用驢的腿肉精制而成,其色澤紅潤、質地細密、酥香可口、五味俱佳、百食不厭。自清代咸豐年間起,一直受到各地歡迎,因此鳳翔縣被冠以“臘驢肉之鄉(xiāng)”的美稱。
山東省平陰縣是阿膠的主產地,平陰阿膠廠的阿膠產量逐年增加,1994年生產的“?!弊峙?、“東阿鎮(zhèn)”牌等系列阿膠40萬千克。目前,該廠的阿膠產量已經占全國阿膠產量的65%以上,產品暢銷全國各地,并出口新加坡、日本、美國、韓國、英國、東歐等國家和地區(qū),深受國內外消費者的青睞。
雷初朝、陳宏等(2005)根據中國關中驢、新疆驢、阜康驢、云南驢(楚雄州)、涼州驢、佳米驢5個品種以及起源于非洲野驢的克羅地亞3個家驢和歐洲克羅地亞種群,屬于亞洲野驢的康驢、賽驢、庫蘭驢線粒體D-loop的環(huán)比對檢驗結果,肯定中國家驢和歐洲克羅地亞種群同源,也就是說中國家驢也是非洲野驢的后裔。中國大型驢的出現可能在“五代十國”時期(10世紀中期)以后。宋代以后有許多名畫表現了黃河中下游流域的大型驢,如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及明代《關山行旅閣軸》中均畫有驢。
中國家驢分布于北溫帶干燥、溫暖的地域,東起渤海灣,西至塔里木盆地周圍,北起遼西、冀北、雁北、河套,南至滇南。大型驢品種主要分布于黃河中下游流域,天山南麓和塔里木盆地南緣也有集中產地;小型驢遍布分布區(qū)內南北各地;中型驢產區(qū)都在大型驢產區(qū)附近。這種分布格局受制于各地生態(tài)條件與經濟、生活背景。
中國是世界上養(yǎng)驢最多的國家。中國廣袤的疆域、復雜的自然環(huán)境條件、悠久的養(yǎng)畜歷史和燦爛多彩的文化造就了豐富的驢遺傳資源。
2007年底全國驢的存欄量689.1萬頭,其中地方品種24個。各省、自治區(qū)、直轄市養(yǎng)驢頭數,見表1和表2。
表12007年各省、自治區(qū)、直轄市驢的數量
表2 2007年各省、自治區(qū)、直轄市驢的品種數量
20世紀70年代后期,隨著農村經濟體制的改革,促使中國驢群體規(guī)模一度突破歷史最高水平。在數量變化的同時,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后期的大約10年間,黃河中下游流域山東、河南、陜西、山西農業(yè)區(qū)大型驢的選育進入品種標準化階段;甘肅東部、陜西北部、河南北部、河北南部的中型驢的體量、外形、役力普遍有所改進。但80年代末至21世紀初數量逐漸下降,90年代中期,由于農村生產生活方式的變化,大型驢、中型驢的市場價格逐漸下降,部分優(yōu)良個體已經從原產地流散。30年來南北各地的驢一般都保持著固有品種特性。川西北、陜北、雁北地區(qū)的驢,由于一部分大、中型驢的流入,體重略有增加。
由于各地自然條件、生態(tài)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各異,在長期的自然選擇和人工選擇的作用下,形成了若干體尺、外貌和生產性能不同的驢種。大型驢體高在130cm以上,主要分布于黃河中下游的陜西、山西、河北、山東平原地區(qū);以驢體高大,結構勻稱,毛色純正而稱著,如關中驢、德州驢、晉南驢、廣靈驢均屬于此類型。中型驢體高115~125cm,主要分布于陜西、甘肅、山西及冀北高原和豫中平原,多從大型驢產區(qū)選購種公驢與當地中、小型驢相配,經長期選育形成的中型驢;驢體中等,結構良好,毛色單純,多為黑色,如佳米驢、慶陽驢、陽原驢、西吉驢均屬于此類型。小型驢體高110cm以下,廣泛分布于新疆、甘肅、青海、寧夏、內蒙古、陜北、華北等地和江淮地區(qū)、云南、四川及東北三省。由于各主產區(qū)農業(yè)水平較低,飼養(yǎng)管理粗放,多行自然交配,人工選育差,因此,驢的外形結構和毛色復雜,毛色以灰、黃褐居多,多有背線、肩紋等特征。該類型驢體雖小,但適應性強,富持久力,如太行驢、陜北驢、川驢、淮北灰驢均屬于此類型。
晉南驢屬大型兼用型品種。分布于運城市各縣。山西省南部夏縣、聞喜、鹽湖、臨猗及永濟等縣、市有分布。2006年末晉南驢處于瀕危狀態(tài)。1987年收錄于《中國馬驢品種志》。
臨縣驢屬中型兼用型品種。分布于山西省的臨縣。2006年末臨縣驢存欄量為1261頭,處于瀕危狀態(tài)。
庫倫驢屬小型馱運、騎乘、拉車等多種役用型品種,稱為“萬能驢”,是產區(qū)生產、生活中的重要畜力。分布于內蒙古自治區(qū)通遼市庫倫旗和奈曼旗的溝谷地區(qū)。
2005年12月末庫倫驢存欄量為18236頭,其中基礎母驢8256頭,種用公驢409頭。1949年后庫倫驢曾多次出口到日本和朝鮮,供旅游和騎乘使用。
泌陽驢屬役、肉兼用型品種。分布于河南省駐馬店市的泌陽縣。據成書于康熙三十四年(1695)的《泌陽縣志》風土類·獸類·驢記載:“長頰廣額、長耳、修尾、夜鳴更,性善馱負,有褐黑白斑數色,驢臚也,驢腹前也。馬力在膊,驢力在臚也?!逼淙馇逑沲r美無異味。2005年末泌陽驢存欄量為8958頭,其中基礎母驢5 880頭,種用公驢32頭,處于維持狀態(tài)。至2005年產區(qū)共向國內外輸出泌陽驢種用公驢萬余頭。1950年輸出越南4頭,1971~1972年輸出至朝鮮104頭,并先后輸往北京、廣東、湖南、湖北、云南、貴州、甘肅、青海、內蒙古、河北、吉林、遼寧、黑龍江、安徽、山西及福建等地及原部隊軍馬場。1987年收錄于《中國馬驢品種志》,2006年列入《國家畜禽遺傳保護名錄》。采取保種場保護,2000~2004年實施了“泌陽驢保種擴繁”項目。全縣制定了泌陽驢保區(qū)和繁育區(qū),以泌陽驢的提純復壯為主,先后選育一級以上標準泌陽驢種公驢10頭、基礎母驢300頭,開展選種、選配;同時,還開展了泌陽驢凍精顆粒試驗研究和肉驢育肥飼料試驗研究。新中國成立初期,南陽地區(qū)畜牧工作站在產區(qū)進行了調查,將泌陽縣產的驢定名為泌陽驢。1956年河南省農業(yè)廳在泌陽縣建立了泌陽驢場,并制定了泌陽驢選育區(qū)。全縣各鄉(xiāng)鎮(zhèn)都有配種站,經常舉行泌陽種公驢比賽會。
慶陽驢屬中型驢品種。分布于甘肅省的慶陽市慶陽縣(現分為慶城縣和西峰區(qū))。1980年經甘肅省慶陽驢品種鑒定會議鑒定認為慶陽驢是小型驢和大型驢在血緣上互相混合的產物。2006年末慶陽驢存欄7.88萬頭,主要分布在慶陽、平涼、定西及天水等地,其中慶陽市有2.55萬頭。處于農戶自繁自養(yǎng)狀態(tài)。
蘇北毛驢屬小型兼用型品種。分布于江蘇省徐淮地區(qū)的連云港市、徐州市及宿遷市。據明《隆慶州志》記載蘇北地區(qū)的東??h等地當時已經養(yǎng)驢、用驢。
蘇北毛驢1974年經全國畜禽品種資源調查時命名。2005年末產區(qū)蘇北毛驢存欄量為23487頭,其中基礎母驢10 728頭,種用公驢1 961頭。處于農戶自繁自養(yǎng)狀態(tài)。
淮北灰驢屬小型兼用型品種。分布于安徽省的淮北市。2006年末淮北灰驢存欄量為2363頭,其中基礎母驢936頭,處于農戶自繁自養(yǎng)狀態(tài)。安徽省1988年1月發(fā)布了《淮北灰驢》地方標準(皖D/XM04-87)。
德州驢屬大型兼用型品種。驢皮是制作阿膠的極品原料。主產于魯北平原沿渤海各縣,以山東省濱州市、德州市和河北省滄州市縣為中心產區(qū),周邊各縣也有分布。滄州位于黑龍港地區(qū),北緯38°5'~38°33',東經 116°27'~117°08'。據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關于養(yǎng)驢技術的發(fā)展,證明山東省養(yǎng)驢至少有1 500年的歷史。1956年建立無棣種驢場,2005年改名為德州驢種質資源場。2006年經山東省畜牧辦公室批準更名為山東省德州驢原種場。德州驢1987年收錄于《中國馬驢品種志》,2006年列入《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名錄》,中國2010年6月發(fā)布了《德州驢》國家標準(GB/T24877-2010)。2006年末德州驢存欄量為4.41萬頭,其中山東省濱州市存欄量為3.68萬頭,德州市存欄量為0.63萬頭,河北省存欄量為968頭。
太行驢屬小型肉用和藥用馱挽型品種。其體小型,呈高方形,體質結構,頭大,直頭,耳朵長,額寬而突,眼大,直頸,頭頸結合和頸肩結合良好。鬐甲低、厚、窄。胸深而窄,前軀發(fā)育良好,腹部大小適中,背腰平直。大多斜尻。四肢粗大,關節(jié)結實,蹄小而圓,質地堅實。尾毛長。
役用性能夠勝任馱挽等多種瑣碎雜活。長途馱運75kg,可日行70km,短距離馱運最大馱重100~125kg。成年公驢最大挽力 192.7kg,成年母驢最大挽力173.2kg。單驢每天可磨面50~90kg、碾米100kg。
繁殖性能好,公驢14個月性成熟,初配年齡2.5歲,可使用8~9年。采用人工授精技術,每年每頭公驢可配235頭母驢。母驢12個月性成熟,初配年齡 2.5~3歲,可使用 15~20年。季節(jié)性發(fā)情,4~9月份為發(fā)情季節(jié),5~6月份為發(fā)情旺季;發(fā)情周期20~23天,發(fā)情持續(xù)期為5~7天,妊娠期約360天;年平均受胎率89.6%,采用人工授精技術時母驢受胎率82%,年產駒率52%。幼駒初生體重:公駒24.3kg,母駒 21.6kg;幼駒斷奶體重:公駒 42.3kg,母駒39.5kg。
無農活時散放于野外,任其自由采食。需要服役時,可聽從人意迅速趕回,傍晚也會自動回村進圈。駕馭時不用鞭策,非常馴順。
太行驢分布于河北省太行山區(qū)、燕山山區(qū)及毗鄰山西、河南等地區(qū)。據《井陘縣志》記載,可認為河北省太行山區(qū)驢來源于山西。中心產區(qū)易縣位于太行山北端東麓,北緯 39°02'~39°35',東經 114°51'~115°37'。2006年末河北省太行驢存欄量為 3.4萬頭,其中基礎母驢17 600頭,種用公驢1056頭。
陽原驢屬中型馱運、肉用型品種。其肉質稍干燥,味香,無腥味和膩感。分布于河北省西北部的桑干河和洋河流域。主產區(qū)陽原縣位于北緯39°55'~40°22',東經 113°54'~114°44',以屬于半山半川的淺山丘陵地區(qū),總的特點是西南高、東北低,南山高、北山低,呈兩山夾一川的狹長盆地。海撥490~2800m。
2006年末河北省陽原驢存欄量為1.5萬頭,其中基礎母驢8 200頭,種用公驢110頭。
廣靈驢屬大型馱挽、耕地、肉、皮用型品種。分布于山西省廣靈、丘靈兩縣。廣靈縣所養(yǎng)的驢,最早可能是經汾水、太原而來,長期在雁北的高寒自然環(huán)境中逐漸形成的抗寒廣靈驢品種。1960年建立了廣靈驢種驢場,自1958年以來,向全國各省、區(qū)、直轄市及部隊輸送種驢近萬頭。曾向越南輸出10頭。1986年收錄于《中國馬驢品種志》,2006年列入《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名錄》,中國2010年6月發(fā)布了《廣靈驢》國家標準(GB/T25245-2010)。
長垣驢屬大型兼用型品種。分布于豫北黃河由東西向南北的大轉彎處,河南省長垣縣及山東省東明縣。長垣驢飼養(yǎng)歷史優(yōu)久,形成在宋以前,在明代大發(fā)展。長垣屬于開封府轄,《清明上河圖》中,有以驢馱物者多見,可見當時養(yǎng)驢業(yè)很繁榮。新中國成立后,每年進行一次種驢評比大賽。1958年農歷二月十九“斗寶大會”上開展種驢評比大會。1959年10月長垣曾選送種驢到北京參加建國10周年農業(yè)成果展覽,長垣驢很快便被輸送到東北三省、河北、山東、山西和河南北部等地區(qū)。
1990年5月經原全國馬匹育種委員會組織鑒定,正式命名。長垣驢2009年3月通過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委員會鑒定。1986年成立了長垣縣長垣驢育種委員會,制定了《長垣驢保護條例(草案)》,2009年3月制定了河南省《長垣驢》地方標準(草案)。2006年長垣驢存欄量為1363頭,其中基礎母驢855頭,種用公驢8頭,長垣驢處于瀕危狀態(tài)。
川驢屬役用小型兼用品種。分布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巴塘縣和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及阿壩縣以及涼山彝族自治州會理縣?!顿狼槭稣摗泛汀段鞑h志》中,有“段氏女趕驢馱米送寺,齋僧誦經”的記載。《會理縣志》記載:“驢,別名長耳公,曰漢驪、曰蹇驢,似馬而長頰,廣額,磔耳,修尾,低小,不甚駿,善馱,有褐、黑、白三色。”《廣元縣重修縣志》記載:“驢乳之成分與人乳相近,可育嬰兒,縣產形小不敵秦產,可騎乘載物”。
川驢為1978~1983年第一次全國畜禽品種資源調查時命名。1980~2007年存欄量從2.9萬頭增加到10.3萬頭。目前處于農戶自繁自養(yǎng)狀態(tài)。
云南驢屬小型役肉兼用型品種。分布于云南省西部大理白族自治州和云南省南部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據史料記載,楚雄彝族自治州元謀縣在1700多年前已經“戶養(yǎng)驢騾”?!队佬劭h志》有“元時,內地居民攜牛、馬、驢、騾、羊……”的記載。俗話說“彝族有錢一群驢”,多余的驢作為商品出售以換回必需的生活用品。
云南省2005年末存欄量為23.2萬頭,其中大理白族自治州有4.38萬頭,楚雄彝族自治州有6.77萬頭,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有1.1萬頭。其中基礎母驢7.06萬頭,種公驢3 500頭。目前處于農戶自繁自養(yǎng)狀態(tài)。
西藏驢屬小型役肉兼用型品種。分布于西藏雅魯藏布江中游和中上游流域,怒江、瀾滄江及金沙江流域。中心產區(qū)為西藏自治區(qū)的白朗、貢嘎、乃東3縣。西藏驢在半牧區(qū)為短途運輸的得力工具。因產區(qū)群眾不食驢肉,西藏驢中有一半由外地商人收購并運至其他省、自治區(qū)銷售,多作肉用。
《敦煌古藏文》記載,公元六世紀初,在日喀則東部,山南地區(qū)瓊結縣一帶,當地群眾用馬、驢、牦牛和黃牛雜交,繁殖騾和犏牛,夏、秋季節(jié)貯備牲畜的冬、春季飼草。由此可見,1 400多年前,西藏驢主產區(qū)已經具備一定的舍飼條件和繁殖、飼養(yǎng)、利用驢的技術水平。2006年末西藏驢存欄量為8.58萬頭,其中基礎母驢3.04萬頭,處于農戶自繁自養(yǎng)狀態(tài)。20世紀80年代大量出口印度和尼泊爾。
關中驢屬大型役肉兼用型品種。分布于陜西省關中地區(qū),延安市南部幾個縣,漢中市亦有少量分布。1963年建立陜西省關中驢場,制定有《關中驢保種方案》。1987年收錄于《中國馬驢品種志》。2000年列入《國家畜禽品種保護名錄》。2006列入《中國家畜禽遺傳保護名錄》。中國1986年發(fā)布了《關中驢》國家標準(GB/T6940-1986)。2008年2月發(fā)布了修訂后的《關中驢》國家標準(GB/T6940-2008)。2006年末關中驢存欄量為6733頭,其中基礎母驢2 620頭,處于維持狀態(tài)。
佳米驢屬中型役肉兼用型品種。分布于陜西省北部佳縣、米脂及綏德3縣的毗鄰地區(qū),20世紀80年代至今曾先后引種到山西、內蒙古、寧夏、甘肅及貴州等20多個省市、自治區(qū)約5000余頭??滴醵昃帯睹字h志》記載縣民耕地多用驢。故民間甚伙,其佳者名黑四眉驢。確證遠在清朝以前,該品種就已經形成。1939年11月,在陜西、寧夏和甘肅邊區(qū)農業(yè)展覽會上,佳米驢作為良種進行展覽。
2003年建立了榆林市佳米驢保種場。2007年已經建成佳米驢保護區(qū)3個,即佳縣通鎮(zhèn)高家墕村保護區(qū)、米脂縣羅家洼保護區(qū)和米脂縣喬河岔鄉(xiāng)張家峁底村保護區(qū)。
20世紀80年代被列為陜西地方畜禽品種保護品種,1987年收錄于《中國馬驢品種志》》,現有標準為陜西省企業(yè)標準《種驢標準佳米驢》(陜QB1584-76)。2006年榆林市12個縣區(qū)米脂驢存欄量為32 560頭,其中基礎母驢12 560頭,種用公驢66頭。
陜北毛驢屬小型役肉兼用型品種。分布于陜西省榆林市北部長城沿線風沙區(qū)和延安市北部丘陵溝壑區(qū)。
據藏書記載,大約從西漢張騫出使西域之后,大批驢、騾便由西域而來?!尔}鐵論》記載“驢、騾、駱駝,銜尾入塞”。由此,新疆的小型驢源源不斷地擴散到寧夏、甘肅及陜北一帶。隋唐時期,陜北還沒有專門繁殖驢、騾的牧場。據此推斷,陜北毛驢的遠祖可能是新疆的小型驢。乾隆四十八年,此驢種已經采取半放牧、半舍飼的方式飼養(yǎng)。
2006年榆林市和延安市存欄量為11.65萬頭,其中基礎母驢3.34萬頭,種用公驢1.21萬頭,處于農戶自繁自養(yǎng)狀態(tài)。
涼州驢屬小型皮肉兼用型品種。中心產區(qū)位于河西走廊的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qū),分布于酒泉和張掖市。涼州驢是從西域輸入,經不斷繁育和風土馴化而成。
2006年涼州驢存欄量為22.38萬頭。處于農戶自繁自養(yǎng)狀態(tài)。葛慶蘭等(2007)進行了涼州驢的母系起源研究。
青海毛驢屬省內各地的驢常被冠以縣名,如共和驢、湟源驢、貴德驢和化隆驢等。
青海毛驢屬小型兼用型品種,以役用為主。分布于青海省的海東、海南、海北地區(qū)、海南藏族自治州、海北藏族自治州、黃南藏族自治州以及西寧市。中心產區(qū)為黃河、湟水流域農區(qū)和半農半牧區(qū)。
2005年青海毛驢存欄量為7.21萬頭。處于農戶自繁自養(yǎng)狀態(tài)。2005年黃南藏族自治州銷售驢1 500頭,皮1 400張。
西吉驢屬兼用型品種。中心產區(qū)寧夏回族自治區(qū)西吉縣西部山區(qū)與甘肅省靜寧、會寧等接壤地區(qū)。大約200年前,即清雍正中葉(1727)載“聽民開荒”開始種植五谷,隨著遷入人口的增長,農田面積的擴大,驢的飼養(yǎng)量逐漸增加。
西吉驢2009年10月通過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委員會鑒定。
西吉驢2006年存欄量為4.4萬頭,其中基礎母驢1.2萬頭,種用公驢326頭。處于農戶自繁自養(yǎng)狀態(tài)。
和田青驢屬兼用型品種。以挽車為主,兼用于騎乘、馱物。分布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和田地區(qū)皮山縣喬達鄉(xiāng)、果拉鄉(xiāng)等。1759年蒙古宗王封地,即征用皮山所產的驢作為運輸軍事物資的交通工具,可見當地早在250年以前就盛產優(yōu)良驢種。
和田青驢2009年10月通過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委員會鑒定。和田青驢2008年存欄量為3 652萬頭,其中基礎母驢2 583萬頭、種用公驢1069頭。處于農戶自繁自養(yǎng)狀態(tài)。
新疆驢屬小型兼用型品種。挽、馱,肉乳。分布于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qū)南部塔里木周圍綠洲區(qū)域的和田、喀什和阿克蘇地區(qū)及吐魯番和哈密地區(qū)。早在3500多年前的殷商時代,新疆一帶已經養(yǎng)驢、用驢,并不斷輸入內地,是中國驢的主要發(fā)源地。新疆養(yǎng)驢歷史悠久,當地人常說“吃肉養(yǎng)羊、出門靠驢”。1987年收錄于《中國馬驢品種志》。2006列入《國家畜禽遺傳保護名錄》。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qū)2007年11月發(fā)布了《新疆驢》國家標準(DB65/T2793-2007)。2007年11月存欄量為77.88萬頭,其中基礎母驢21.98萬頭,種用公驢1.89萬頭。
吐魯番驢屬大型役肉兼用型品種。以挽為主,兼用乘、馱,近年來多向肉用、皮用方面發(fā)展。分布于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qū)吐魯番地區(qū)的吐魯番市,鄰近的托克遜縣、鄯善縣和哈密地區(qū)。2008年存欄量為8 500頭,其中基礎母驢4 300頭,種用公驢400頭。處于維持狀態(tài)。2009年10月通過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委員會鑒定。2009年被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qū)評為二級優(yōu)秀地方遺傳資源品種,正式命名為“吐魯番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