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林 符欲梅 辛小江
摘 ? 要:針對應用型大學“C語言程序設計”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從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方法、學生學習現狀和考評方法等維度出發(fā),結合大數據時代下應用型人才的培養(yǎng)目標,對“C語言程序設計”課程進行改革探索。通過實踐證明,這些措施切實可行,能有效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它對培養(yǎng)學生的編程思維和學生對計算機的興趣,以及日后C++程序設計、數據結構、Java程序設計等專業(yè)課程的學習起著重要的承接作用。
關鍵詞:C語言 ?應用型 ?課程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文章編號:1674-098X(2019)09(a)-0173-02
“C語言程序設計”是應用型大學計算機及其相關專業(yè)的一門重要基礎課程,是應用性非常強的學科之一。作為學生學習程序設計的入門課程,其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采用計算機處理問題的思維方式和運用C語言進行程序設計的能力,使學生掌握程序設計和調試程序的基本方法,能解決現實生活中存在的問題。
1 ?C語言課程教學現狀
1.1 教師課堂教學僵化,教學方法單一
教學計劃和大綱陳舊,沒有把教學內容和當下主流科技及學生專業(yè)結合,無法體現應用型大學的特點。教學的過程中,通過事先制作好的課件講解課程,而課件包含信息量一般較大,不易分清主次;同學們無法看到程序運行中的問題及調試方法,以致上機實驗時,哪怕遇到一些很低級的錯誤或異常,往往不知所措。部分教師在教學中缺少生動的課堂導入和有效的教學設計,過度注重程序設計語言語法知識的介紹和講解,一節(jié)課事無巨細地將C語言的語法及相關知識點灌輸給學生,輕程序設計,使得學生陷入刻板的語法規(guī)則而不會應用。
1.2 學生基礎薄弱,思想輕視,方法不當
學習計算機課程需要較好的邏輯思維和一定的英語基礎,C語言更是如此。不少學生反映數學和英語基礎薄弱,以致學習C語言時力不從心。在高中階段對計算機接觸較少的同學,對編程更顯陌生,略帶畏懼感;對職高過來的部分同學,覺得C語言課程以前都學習過了,為什么還要學,在一定程度上會輕視該課程的學習,特別在前半學期進行C語言基礎知識學習的階段,表現尤為明顯。
對大部分學生而言,C語言是他們接觸的第一門程序設計課程,沒有以往的學習經驗可以參考。上課的時候,學生忙于做筆記,聽得比較疲憊,而效果不佳,普遍覺得C語言抽象難學。再者,C語言詞法語法規(guī)則較多,運算符豐富,編寫程序靈活,各知識相關性強,如果一個階段跟不上,直接影響后續(xù)的學習。更有同學反映,理論課上的內容都聽懂了,課下自己編寫程序,還是存在困難,不知道如何下手。
1.3 考核方式簡單化
目前,不少學校對C語言程序設計課程的考試形式主要為筆試,試卷題目涉及比較多的是語法知識點,對學生動手能力和實踐方面的能力考核不夠。在這種考試模式下,學生為了獲得一個好的成績,只關心考試重點,自然會在語法知識部分耗費大量的時間,對于試卷中出現的為數不多的程序設計類題目,往往通過突擊記憶程序來應對。這種考核方式,不能全面評價學生的綜合能力,很難考核出學生的實際應用水平。
2 ?C語言課程教學改革探索
根據應用型本科院校C語言程序設計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幾個問題,結合C語言課程概念知識多、語法靈活等特點,分析問題的根本所在,從現有教學中吸取有益經驗,擯棄不好的地方,總結出以下幾點思路。
2.1 調整教學計劃,豐富教學方式和方法
適應國家推進應用型本科建設轉型的需求,突出培養(yǎng)“應用型人才”的教學思想,從當前社會發(fā)展需要和就業(yè)情況以及學校的實際出發(fā),進一步明確C語言課程培養(yǎng)的目標,在原來課程教學計劃和大綱的基礎上,做出調整和改進。在課程學分和學時壓縮的情況下,以“必需、夠用”為原則,突出應用性和實用性。
多媒體教學和傳統(tǒng)教學手段相結合,比如,在進行語法知識、概念的講解時,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對于算法設計、程序編寫推導過程等邏輯思維較強的知識點,進行課堂板書,層層分析講解,使得課堂教學取得較好的成效。
C語言課程是大多數學生上大學后接觸的第一門程序設計課程,學生們對程序語言、程序設計、編程思想等都處在一個懵懂的階段,需要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去耐心引導和啟發(fā)。比如,在課程的初期可以采用啟發(fā)式的教學方法,從學生身邊熟悉的事物啟發(fā)、引導學生,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發(fā)揮學生的創(chuàng)造思維能力;在課程的中期采用案例教學法,將枯燥復雜的概念、語法知識和生活中的案例相結合,通過案例講解程序設計的方法和思路;在課程的后期采用項目式教學法,通過設計一個比較綜合的項目,如學生成績管理系統(tǒng),漸進式地演繹并分析實際問題、模塊化解決問題的方法,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累積相關知識,鍛煉分析問題、算法設計、編寫程序、調試程序的能力。
2.2 以學生為中心,因材施教
結合應用型大學學生特點,有針對性地選擇教材和教學內容。在學校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組建C語言課程教學團隊,定期碰頭,相互交流心得體會,并進行教輔材料的建設和補充。以學生為主體,結合專業(yè)方向,根據專業(yè)不同分別制定教學方案和要求,調整講課內容和重點??紤]到C語言課程本身包含的語法比較多,知識點抽象等特點,教師在講課過程中可適當淡化語法細節(jié),系統(tǒng)講解各種算法,注重學生使用C語言設計設計算法、C語言設計程序以及計算機應用能力的培養(yǎng)。讓理論知識和實際應用緊密結合起來,對于抽象難理解的內容,教師在講授中通過通俗易懂的案例,深入淺出地形式,把知識點融入其中,提高學生的興趣。讓學生愿意走進課堂,在課堂上坐得下來,學得懂,學得好。
2.3 構建合理的考核方式
當今時代對計算機等專業(yè)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對應用型大學教育的評價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從理論基礎到實踐能力,從單個知識點到綜合知識應用等,顯然不是一張考卷所能覆蓋的。為了能更真實、全面地考核學生的學生水平,課程考核有必要貫穿整個學期,采用學生平時表現、上機實驗(包括實驗報告)、書面考試等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對于考核中的每一項,給出具體的評分標準。這樣,把考核的壓力分解到日常學習,通過平時成績考查環(huán)節(jié),可以培養(yǎng)學生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
3 ?結語
從應用型高校人才培養(yǎng)原則和“C語言程序設計”課程培養(yǎng)目標出發(fā),結合當今時代對計算機專業(yè)人才的要求,基于應用型大學C語言課程教學現狀,從教學內容和方式、培養(yǎng)學生編程興趣、優(yōu)化考核方式等幾個方面做了初步探討。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編程興趣、挖掘學生的編程潛能,進而培養(yǎng)出越來越多當今社會所急需的計算機專業(yè)人才,將是應用型大學計算機從業(yè)者不斷努力探索的方向。
參考文獻
[1] 曲大鵬,朱寶燕.計算機專業(yè)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教育模式的研究與實踐[J].計算機教育,2015(13):57-59.
[2] 李駿揚,魏海坤.從課堂教學到項目教學的跨越——雙軌并行的程序設計教學改革探索[J].計算機教育,2018(10):113-117.
[3] 張巍娜.應用型本科院校C語言課程改革探索[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8,14(26):9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