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人民醫(yī)院血管外科主任醫(yī)師 蔣勁松
間歇性跛行是指患者在行走一定距離后出現(xiàn)臀部和小腿的酸脹疼痛,迫使患者止步休息片刻后疼痛緩解;可再行走一段距離后,上述疼痛和過程再度出現(xiàn)。尤其是冬天氣溫較低,更易出現(xiàn)間歇性跛行。
造成動脈硬化的四大因素——吸煙、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癥,同樣是引起間歇性跛行的主要因素。其他的因素還有肥胖、高齡等。
凡是引起下肢動脈閉塞或狹窄的疾病,都可以使患者在早期表現(xiàn)為間歇性跛行。常見的疾病有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血栓性閉塞脈管炎、糖尿病足(缺血性)等。
如果是動脈硬化閉塞癥引起的間歇性跛行,好發(fā)年齡一般是在65~75歲;如果是脈管血栓閉塞導致的間歇性跛行,好發(fā)年齡在30~40歲。
主要原因有三個:①間歇性跛行是下肢動脈缺血壞死的前奏。②在間歇性跛行階段進行正確的治療,效果往往最佳,截肢率很低。③間歇性跛行往往同時反映患者的心腦血管病變情況。
由于椎管狹窄、靜脈堵塞等疾病也可以造成類似的跛行表現(xiàn),因此明確診斷非常重要。對懷疑是間歇性跛行的患者一律要做動脈系統(tǒng)的檢查。其步驟一般為:血管外科就診→檢查下肢動脈搏動→測踝肱指數(shù)(ABI)→下肢動脈B超→CT或磁共振動脈造影→數(shù)字減影血管造影(DSA)。
在過去,利用股動脈插管進行動脈造影被認為是“金標準”,然而近年來隨著64排螺旋CT的出現(xiàn),對下肢動脈疾病的診斷發(fā)生了歷史性的變革。CT動脈成像可以清晰地顯示下肢動脈各端的閉塞情況,掃描時間僅為數(shù)十秒,費用只有傳統(tǒng)動脈造影的1/3左右。
目前,介入技術的發(fā)展使得間歇性跛行的治療避免了傳統(tǒng)手術的一些并發(fā)癥。通過血管穿刺的方法導入特殊的器材,對病變部位進行球囊擴張或植入支架。
過去不管傳統(tǒng)手術或者介入治療都有一個前提條件,需要病變血管的遠端保持一個良好的通暢度,稱之為“流出道”。但在臨床實際工作中遇到的不少患者由于病程較長,使得遠端“流出道”血管也存在狹窄或閉塞的情況,這類患者在過去醫(yī)學上缺乏有效的手段,因此截肢率較高。近年來,“Deep球囊”技術的出現(xiàn)解決了膝以下遠端血管病變的治療難題。
一般情況下,膝關節(jié)以下部位的血管病變經(jīng)過“Deep球囊”擴張后不需要植入支架,但是在球囊擴張后明顯回縮或治療過程中形成夾層等情況下需要植入一種特殊的支架,叫“Deep支架”。這是目前市場上口徑最小的自膨支架,專門用于膝關節(jié)以下部位動脈病變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