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陶淵明之“心”“形”觀探析

    2019-01-15 04:17:35劉愛麗
    關鍵詞:超越矛盾

    劉愛麗

    摘 要:“心”“形”之辨是陶淵明詩文極為重要的內容?!靶摹贝砣说木褡非螅撤N程度上是生命自由的象征;“形”是“心”的物質載體,它與“心”同等重要且共同構成人之生命的存在。然而,當“心”與“形”發(fā)生矛盾,二者不可得兼時,擺在人面前的往往是一個選擇取舍問題:是追求“形”的物質享受,還是選擇“心”的快樂自由?陶淵明毅然選擇了后者。陶淵明的“心”曾受到“形”之役使,他毅然辭去官職、擺脫外在的種種束縛,終覓“心”之寧靜與自由;陶淵明的“心”也曾受到“形”不能長久寄存于世的困擾,他竭力追求“心”之自由快樂以超越生命形體之短暫;陶淵明的“心”還曾歷經(jīng)“形”貧之遭際,他又以宴然之態(tài)超然于艱難生活境遇之上。不論面臨何種人生境況,陶淵明始終保持了“心”的自由與宴然,他以樂觀豁達的超然之態(tài),安貧樂道的人格魅力為后人豎起了一座精神的豐碑。

    關鍵詞:生命自由;矛盾;超越;宴然

    中圖分類號:I207.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9)12-0062-07

    早在戰(zhàn)國時期的莊子便已經(jīng)涉及“心”與“形”關系的思考。如《莊子·大宗師》中指出:“彼有駭形而無損心,有旦宅而無耗精?!??譹?訛認為“形體”有存在亦有消亡,而“心”卻可以永久的存在于天地之間。顯然,莊子認為“心”較“形”而言更具優(yōu)越性。另外,在《莊子·德充符》中莊子把“無形而心成者”?譺?訛稱為“圣人”,再次突出了“心”的重要地位。陶淵明既重“心”也不棄“形”,然而在兩相比較中,陶淵明情感的天秤卻明顯傾向于前者,這又是其與莊子之“重心”思想遙相契合之處。如陶淵明在《連雨獨飲》中曰:“形骸久已化,心在復何言”,?譻?訛認為“形體”會消亡而“心”卻能永恒,顯然是莊子“有駭形而無損心”的另一種表達。他在《歸去來兮辭》中曰:“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譼?訛認為作為精神的“心”會受到物質之“形”的役使,他是站在維護“心”的立場而言,這仍是其重“心”意識的體現(xiàn);接著,他又指出:“寓形宇內復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譽?訛認為人生短暫,生命不能長久,不如順遂己心而選擇去留,這又是其擺脫“心為形役”,追求“心”之自由的豪邁宣言。另外,“心”在陶淵明詩文中頻頻出現(xiàn),由此可見陶淵明重心思想之一斑:

    稱心而言,人亦易足。(《時運》其二)

    死去何所知,稱心固為好。(《飲酒》其十一)

    和風不洽,翻翮求心。(《歸鳥》其一)

    當年詎有幾,縱心復何疑。(《庚子歲五月中從都還阻風于規(guī)林》其二)

    賜也徒能辯,乃不見吾心。(《詠貧士七首》其三)

    總之,在“心”與“形”兩相比較中,陶淵明則更加青睞于前者,表現(xiàn)出鮮明的重“心”意識。更加值得一提的是,陶淵明對“心”的重視又是通過對“形”的突破與超越而實現(xiàn)的。以下本文結合陶淵明的人生經(jīng)歷以及其對物質與精神的追求,從陶淵明之“翻翮”以“求心”、超“形”以樂“心”、固窮以守“心”三方面來闡釋陶淵明之“心”“形”觀,以求更好地呈現(xiàn)陶淵明的精神境界及其對后人及社會的影響。

    一、陶淵明之“翻翮”以“求心”

    陶淵明從小對官場就十分冷淡,他在詩中不止一次地表白過此種心跡,“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譾?訛(《歸園田居》其一),“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經(jīng)”?譿?訛(《飲酒》其十六),“弱齡寄事外,委懷在琴書”?讀?訛(《始作鎮(zhèn)軍參軍經(jīng)曲阿》)等。陶淵明在詩中坦稱自己少年時酷愛讀書與自然,尤其是在自然田園中讀書,更是他最自在、愜意的生活方式,在《與子儼等疏》中他這樣描述道:“少學琴書,偶愛閑靜。開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見樹木交蔭,時鳥變聲,亦復歡然有喜。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臥,遇涼風暫至,自謂是羲皇上人?!??讁?訛陶淵明常常陶醉在書中不能自拔,甚至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讀書之余,他有時仰臥在北窗下,眼前有綠樹垂蔭,婆娑起舞,耳邊是鳥兒此起彼伏地的歡唱和鳴,愜意的涼風一陣陣吹過,溫柔地拂過他的面龐,陶淵明感到自己就像是遠古時代的人。在自己熱愛的自然田園,快樂地讀書彈琴,賞著美景,吹著和風,多么悠閑消散!田園給人以寧靜,更幫助人擺脫了世俗社會的紛然喧囂:“詩書敦宿好,林園無世情?!??輥?輮?訛(《辛丑歲七月赴假還江陵夜行涂口》)而陶淵明此時的心自由灑脫,既不受“形”之所累,也不受塵世所擾。然而,好景不長,由于父親過早的離世,家境日益貧困,加之養(yǎng)家糊口之需,在陶淵明十五歲時,他不得不離開自己喜愛的田園,走上從政為官之道,他在《與子儼等疏》中說:“吾年過五十,少而窮苦,每以家弊,東西游走”。?輥?輯?訛在《歸去來兮辭》中又曰:“余家貧,耕植不足以自給。幼稚盈室,缾無儲粟……家叔以余貧苦,遂見用為小邑。”?輥?輰?訛后來,由于貧窮生活所迫,陶淵明更是不止一次地走上仕途:“疇昔苦長饑,投耒去學仕。將養(yǎng)不得節(jié),凍餒固纏己”?輥?輱?訛(《飲酒》其十九),這是陶淵明從政原因的真實寫照,一言以蔽之,是“心為形役”“口腹自役”的無奈之舉。

    踏入官場后,豐厚的官俸足以讓他養(yǎng)家糊口,解決衣食之憂。然而,陶淵明的心卻陷入了痛苦的深淵,他甚至為自己選擇入仕而感到羞恥不已:“是時向立年,志意多所恥。”?輥?輲?訛(《飲酒》其十九)梁啟超先生指出:“淵明在官場里混那幾年,像一位‘一生兒愛好是天然的千金小姐,強逼著去倚門賣笑。那種慚恥悲痛,真是深刻入骨?!保枯??輳?訛梁先生雖有些言過其詞,但還是入木三分地揭示出陶淵明在官場不得自由的痛苦之情。步入官場的陶淵明如陷牢籠一般,身心被無形的枷鎖束縛著,不得自由。此種身心被縛的不適感在陶淵明的詩文中多有流露。如他在《庚子歲五月中從都還阻風于規(guī)林》(其二)中曰:“久游戀所生,如何淹在茲?”?輥?輴?訛抒發(fā)的是身心被羈絆,思歸卻不能歸去的苦悶。他在《始作鎮(zhèn)軍參軍經(jīng)曲阿》又曰:“真想初在襟,誰謂形跡拘?”?輥?輵?訛顯然,以反問的句式表達了對官場束縛人心的反感與不滿。在《乙巳歲三月為建威參軍使都經(jīng)錢溪》中,陶淵明對官場的不滿情緒更加強烈了,他在詩中寫道:“一形似有制,素襟不可易”,?輥?輶?訛他的身心似乎被官場拘役著,但歸隱的初心卻從未動搖!他甚至在詩中責問自己:“伊余何為者,勉勵從茲役?”?輥?輷?訛可見,陶淵明對官場厭惡至極,已經(jīng)到了無法忍耐的地步。陶淵明還把自己的仕宦生涯比喻為“為人所羈”“誤落塵網(wǎng)”,他在《雜詩》(其十)中寫道:“荏苒經(jīng)十載,暫為人所羈”,?輦?輮?訛在《歸園田居》(其一)中又曰:“誤落塵網(wǎng)中,一去三十年。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輦?輯?訛顯然,“羈鳥”就是陶淵明誤入官場且失去自由的真實寫照。陶淵明一心想覓得自由,回歸寧靜的自然田園:

    總之,陶淵明渴望自己能夠長久地“寓形宇內”,但他也知道此種希望就如泡影一樣終究會歸于虛無。因為他明白,人生苦短,世事無常,人就如天地間的過客一樣,生命之“形”匆匆而來又匆匆而去。這種人生短暫的感喟多見于陶淵明的詩文中,諸如“寓形宇內復幾時”?輩?輯?訛(《歸去來兮辭》),“寓形百年,而瞬息已盡”?輩?輰?訛(《感士不遇賦》),“魂氣散何之,枯形寄空木。”?輩?輱?訛(《擬挽歌辭》其一)等等,皆是此類表述。那如何面對“形”之短暫易逝呢?陶淵明對此表現(xiàn)出三種態(tài)度:

    其一:表現(xiàn)出對“形”之亦逝(死亡)的焦慮、憂傷等情感。陶淵明每每想到死亡,內心就倍感焦灼與憂慮,“從古皆有沒,念之中心焦”?輩?輲?訛(《己酉歲九月九日》),他常常擔心自己尚在盛年便死去。如他在《還舊居》中曰:“??执蠡M,氣力不及衰。”?輩?輳?訛為何會有如此感覺呢?原因就在于陶淵明意識到了生命的脆弱與短暫。在陶淵明看來,每個人的生命僅有一次,人死后形體就會消逝不見,再也看不見原來的那個“身形”了,他為此而心情沉重、憂傷滿懷,如他在《悲從弟仲德》中曰:“翳然乘化去,終天不復形。遲遲將回步,惻惻悲襟盈?!??輩?輴?訛尤其在《形影神.形贈影》中,陶淵明將此種情感表達得更為凄婉哀怨、動人肺腑,他在詩中曰:“適見在世中,奄去靡歸期。奚覺無一人,親識豈相思。但余平生物,舉目情凄洏”,?輩?輵?訛表達出對人死皆休,暏物思人的凄愴憂傷之情??傊諟Y明意識到了“形”之短暫脆弱,一旦殞沒便再也不能“復形”,因此,他憂傷滿懷的同時也對死亡充滿了恐懼和焦慮。陶淵明此種樂生憂死的思想與晉人陸機頗為相似,陸機云:“夫死生是得失之大者,故樂莫甚焉,哀莫深焉”(《大暮賦·序》),?輩?輶?訛之所以會以生為樂,以死為哀,一切皆本源于對生命之“形”的敬畏與珍愛。

    其二:以順隨自然的心態(tài)來坦然面對“形”之短暫亦逝。陶淵明在《歸去來兮辭》中曰:“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輩?輷?訛顯然,認為死亡是遵循自然之道的,因此,人應順應自然的變化,坦然面對。他在《擬挽歌辭》(其三)中也曰:“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輪?輮?訛更把死亡看作是一種生命回歸自然的常態(tài)。最能反映陶淵明生死觀的莫過于《形影神.神釋》篇,且看陶淵明在詩中寫道:

    老少同一死,賢愚無復數(shù)。日醉或能忘,將非促齡具?立善常所欣,誰當為汝譽?甚念傷吾生,正宜委運去??v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應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輪?輯?訛

    在此詩中,陶淵明指出無論老少賢愚皆難免一死。過多飲酒或者能暫時忘掉憂傷,但卻會減少壽命,立善求名又可能會無人贊賞稱譽,過度焦慮則對人身心健康不利。在否定上述方法之后,陶淵明提出要委運乘化,即是要順遂自然、任由天命安排。在陶淵明看來,生老病死是符合自然規(guī)律的,人應以順遂自然的態(tài)度去面對一切而不去為之傷心難過。顯然,這樣的生死觀較為豁達通脫。

    其三、以“及時行樂”的方式突破“形”之短暫易逝。常言道:人既然不能增加生命的長度,那不妨拓寬生命的寬度,也就是說要過有質量的生活,在陶淵明身上便集中體現(xiàn)出了這點。陶淵明因覺出“形”之寄寓世間的短暫,人生的反復無常,于是他便主張突破有限的生命而追求順遂己心的生活,這在詩文中的體現(xiàn)便是“及時行樂”。這是一種注重活在當下,尤其是在有生之年盡情享受生命樂趣的思想傾向。如陶淵明在《詠二疏》中曰:“放意樂余年,遑恤身后慮”,?輪?輰?訛即是說不考慮死后會怎樣,只爭朝夕而去縱情享受生活中的快樂。然而,通過閱讀陶淵明詩文可知,陶淵明所提倡的“及時行樂”之內涵又與人們通常所說的“及時行樂”不同,因為它并非世俗的物欲之樂,而主要是指精神(心)之樂。它的具體內容包括游山賞景、讀書彈琴、與諸友互析奇文、與農(nóng)人共話桑麻等。陶淵明因覺出生命之“形”寄寓世間的短暫,因此,他要趁著有生之年趕緊去享受山水之樂,如他在《酬劉柴?!分性唬骸敖裎也粸闃?,知有來歲不?命室攜童弱,良日登遠游”,?輪?輱?訛陶淵明以“遠游”為樂,并直言今日抓緊“遠游”的原因就在于不知是否有明日,可見游山玩水是其“及時行樂”的主要內容之一。另外,陶淵明的很多詩文都與“游”相關。如《時運》記載的是暮春獨游,陶淵明在序中說:“游暮春也。春服既成,景物斯和,偶影獨游,欣慨交心”;?輪?輲?訛《飲酒》(其十)回憶了東海遠游:“在昔曾遠游,直至東海隅”;?輪?輳?訛《游斜川》記載的則是與鄰居同游:“與二三鄰曲,同游斜川”,?輪?輴?訛凡此等等;陶淵明游山玩水的同時也吟詩作樂,他在《移居》(其二)中曰:“春秋多佳日,登高賦新詩”,?輪?輵?訛他在《歸去來兮辭》中也曰:“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輪?輶?訛陶淵明登上高山,面對著清澈明凈的溪水賦詩作樂,既有良辰美景可賞,又有詩文之娛,說不出的舒暢愜意。另外尚有讀書析文之樂,如陶淵明在《讀〈山海經(jīng)〉》(其一)中曰:“泛覽周王傳,流觀山海圖。俯仰終宇宙,不樂復何如?”?輪?輷?訛以反問的形式表達了在閱讀《山海經(jīng)》等書籍時的快樂感受;陶淵明還曾自白道:“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輫?輮?訛(《五柳先生傳》),且看陶淵明完全沉醉在閱讀當中,樂不可支,乃至于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顯然,這種樂仍是一種精神上的忘我之樂。另外陶淵明還以與友人一同賞鑒詩文為樂,亦即“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輫?輯?訛(《移居》(其一)),凡此等等??傊徽撌怯紊劫p景、登高賦詩、奇文共賞等皆是一種精神上的愉悅。事實上,陶淵明對物質的追求是極為有限的,他把對物質的需求簡直壓制到了最低標準。他只希望在饑餓時有米糧來充饑(“但愿飽粳糧”?輫?輰?訛),寒冷時有衣服來保暖(“御冬足大布”?輫?輱?訛),便倍感滿足。他聲稱自己從政謀官是“心為形役”使然,是在物質生活極其缺乏,近似于山窮水盡的情況之下才步入官場。在官場中的他也不是為了能謀取高官厚祿,或是過上豪華奢靡、窮奢極欲的生活,而僅是為了能營得一飽,因此,俸祿雖然微薄可自己卻覺得富足有余,“傾身營一飽,少許便有余”?輫?輲?訛(《飲酒》其十)。另外,在陶淵明過上躬耕隴畝的生活后,也只是以耕織所得能滿足日常所需為目的,除此外別無他求,“耕織稱其用,過此奚所須”?輫?輳?訛(《和劉柴桑》)。而對于居住之所,他并不追求豪華的高樓大廈,有個“容膝”“蔽床”之地則可,如他在《歸去來兮辭》中曰:“審容膝之易安”,?輫?輴?訛在《移居》(其一)中也曰:“弊廬何必廣,取足蔽床席?!保枯??輵?訛總之,只要有米糧填飽肚皮、衣服可以蔽體,另外再有個容膝之所,陶淵明就非常知足了,即如他在《扇上畫贊》所說,“飲河既足,自外皆休”。?輫?輶?訛由此可見,陶淵明僅僅是把“形”作為享受精神之樂的前提基礎,因此才會表現(xiàn)出極易滿足的一面。而他所提倡的“及時行樂”之“樂”指的也多是精神上的快樂,他礙于“寓形宇內”之不能長久,于是就想立足當下并最大限度地享受精神(心)之樂,這便是其超“形”以樂“心”的具體內容。

    總之,因人生風雨難料、世事無常,人不能預知未來會發(fā)生什么,既然明天無法預料,那只有把握今天,盡情而充分地享受現(xiàn)有的生活之樂,方為人生的大智大慧!對于陶淵明而言,他所謂的“樂”主要是精神(心)之樂。陶淵明要超越短暫的生命形體而最大限度地追求精神層面的快樂,一旦白天不能盡興,便晚上秉燭繼之(“日沒燭當炳”?輫?輷?訛《飲酒》(其十三))。在陶淵明生活的時代,因連年軍閥混戰(zhàn),社會動亂不堪,大量百姓不是死于瘟疫等自然災害便是在戰(zhàn)亂中喪失生命。在這樣的境況下,人們普遍感受到生命的短暫與脆弱,于是便形成了一種只爭朝夕、及時行樂的思想傾向。這正如范文瀾先生所指出:“殺奪與濫賞,使得統(tǒng)治集團中人得失急驟,生死無常,心情上表現(xiàn)緊張與頹廢,躁競與虛無的相反現(xiàn)象,生活上茍且無恥、縱情享受則是一致的?!保枯??輮?訛顯然,范文瀾揭示并批判了魏晉士人荒淫無恥的生活作風與私欲橫流的享樂主義。然而,陶淵明的“及時行樂”與晉代士人之崇尚縱欲,最大限度地追求感官刺激是完全不同的。因為陶淵明之“樂”不是物欲之樂,也并非淫靡之樂,而是自然之樂、自由之樂,它更是一種以精神為追求的人生境界,這正如梁啟超先生所說:“淵明一生,都是為精神生活的自由而奮斗?!保枯??輯?訛

    三、陶淵明之“固窮”以“守心”

    在官場中的陶淵明緣于生命的短暫而聽憑內心做出選擇,毅然決然地辭去官職而歸隱田園。然而,在躬耕自資之后,因為天災人禍等原因,陶淵明的生活遭遇了常人難以想象的艱辛。盡管窮困不堪,但陶淵明卻不為所動,以一副凌駕一切的宴然姿態(tài),超越了“形”之困窘貧乏,矢志不移地守護著那顆歸園之初心。

    在從政期間,陶淵明曾做過江州祭酒、桓玄軍幕、劉裕的鎮(zhèn)軍參軍等。在擔任這些職務時,他的生活比較富裕,并無貧乏之憂。在其辭官歸隱之初,陶淵明有十余畝田地,收成又不錯,日子過得還算滋潤,他在詩中曰:“園蔬有余滋,舊谷猶儲今?!??輬?輰?訛(《和郭主簿二首》(其一)),可以稱得上是豐衣足食。然而,好景不長,在陶淵明歸園躬耕之后,由于各種天災人禍的影響,他的生活日趨處于窮困窘迫的狀態(tài)。

    在義熙四年(408)六月,陶淵明的住宅發(fā)生了火災:“正夏長風急,林室頓燒燔”?輬?輱?訛(《戊申歲六月中遇火》),大火把房屋以及家中衣物等燒地一干二凈,一家人連住的地方都沒有,只好暫時蝸居在門前的小舟上。后來,陶淵明窮得連最基本的溫飽都成了奢望:“豈期過滿腹,但愿飽粳糧。御冬足大布,粗絺以應陽?!??輬?輲?訛(《雜詩十二首》(其八))陶淵明一直勤苦勞作,只希望能有米糧來填飽肚皮,粗布衣服來抵御寒冬,然而,現(xiàn)實生活中竟然連這些卑微愿望都無法滿足。在《怨詩楚調示龐主簿鄧治中》一詩中,陶淵明對自己一貧如洗的生活窘?jīng)r做了更為詳細的描述:“夏日抱長饑,寒夜無被眠。造夕思雞鳴,及晨愿烏遷?!保枯??輳?訛在凄冷的漫漫寒夜,睡覺連被子都沒有,天剛黑就因為饑寒交迫而盼望天亮,終于挨到天亮,又因饑餓難忍而希望太陽快點落山。這樣的艱辛生活,令人唏噓不已。

    眾所周知,陶淵明酷愛飲酒。在憂愁的時候,他會借酒澆愁:“中觴縱遙情,忘彼千載憂”?輬?輴?訛(《游斜川》);在快樂的時候,他會以酒助興:“揮茲一觴,陶然自樂”?輬?輵?訛(《時運》);在饑餓難忍時,他就用酒充饑:“春醪解饑劬”?輬?輶?訛(《和劉柴?!罚┑?他嗜酒如狂,不可以一日無酒:“平生不止酒,止酒情無喜”?輬?輷?訛(《止酒》),但在窮困潦倒之際,陶淵明竟然窮得連酒也喝不起了。他在《九日閑居》中說:“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輭?輮?訛詩人望著滿園的秋菊,想要喝酒卻無酒可飲,看來這種沒酒喝的日子已經(jīng)持續(xù)很久了,酒杯都已積滿了灰塵:“塵爵恥虛罍,寒華徒自榮?!??輭?輯?訛陶淵明在《詠貧士》(其二)也提到類似沒有酒喝的窘境:“傾壺絕余瀝,窺灶不見煙”,?輭?輰?訛酒壺沒有一滴酒,鍋灶也看不到半點煙火,這樣斷酒又斷炊的生活,讓人無法想象當時的詩人遭遇了多少不為人知的辛酸。但更悲慘的遠遠不止這些,陶淵明在饑渴難忍的時候,為了不至于餓死,甚至還乞討過:“饑來驅我去,不知竟何之!”?輭?輱?訛(《乞食》)饑餓難忍以至于乞討,除非生活已到山窮水盡的地步,不然怎會如此!不僅是自己,他的貧窮還連累了妻與子,為此他的內心愧疚不已:“年饑感仁妻,泣涕向我流”?輭?輲?訛(《詠貧士》(其七)),“僶俛辭世,使汝等幼而饑寒?!保枯??輳?訛(《與子儼等疏》),可以想見當時的陶淵明承受的心理壓力有多大。

    面對極其艱難的生存困境,是依然堅守回歸之志,還是再次向生活屈服,重返官場仕途?陶淵明毅然選擇了前者,為了堅守歸園之初心,他寧愿過著清貧的歸隱生活,也不愿違背己心去做官,此類“固窮守心”的思想在他的詩文中多有表述:

    寧固窮以濟意,不委曲而累己。(《感士不遇賦》)

    若不委窮達,素抱深可惜。(《飲酒》其十五)

    竟抱固窮節(jié),饑寒飽所更。(《飲酒》其十六)

    量力守故轍,豈不寒與饑?(《詠貧士》其一)

    斯濫豈攸志,固窮夙所歸。(《有會而作》)

    其中“素抱”即為歸園之初心,它是至死不渝、亙古不變的,這正如他在(《飲酒》其四)中所說:“托身已得所,千載不相違”,在《飲酒》(其十九)中也曰:“遂盡介然分,終死歸田里”,?輭?輵?訛以近乎決絕的態(tài)度表達出其歸園之心的不可動搖。為了堅守這份初心,陶淵明寧愿委運乘化,無論命途之窮達也不墜歸隱之志,而“濟意”“固窮”“固窮節(jié)”“守故轍”皆是其“固窮守心”之抱負的生動體現(xiàn)。在日常生活中,陶淵明也真正踐行了其“固窮守心”的宏愿,在窘迫的生活面前,他不再像以往一樣因物質所需而謀取一官半職:如在義熙九年癸丑(413),朝廷征召他為著作郎,他拒絕了;義熙十四年戊午(418),陶淵明再次被征召為著作佐郎,他仍是辭謝不就。元嘉三年丙寅(426),陶淵明此時已62歲,據(jù)《南史.隱逸傳.陶潛》記載,江州的刺史檀道濟來拜訪他,見他饑寒交迫已經(jīng)很久了,勸他出仕并以粱肉相饋贈,陶淵明仍然沒有接收,“麾而去之”。?輭?輶?訛在他窮困潦倒之際,也曾有好心的父老勸他重返仕途,也被他婉言謝絕:“紆轡誠可學,違己詎非迷。”?輭?輷?訛(《飲酒》(其八))他再也不愿踏進官場與世俯仰,更不愿隨波逐流、迷失自我,這一切皆離不開他對那顆至真至純之初心的執(zhí)著堅守。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陶淵明“固窮守心”的過程也是其“心”凌駕于苦難生活之上,超越“形”之貧乏的過程。陶淵明在辭官歸耕時是以“委心”“縱心”的方式選擇去留;而他在面對“形”之貧乏的苦難生活時,采用的卻是“委窮達”的方式,“委窮達”即“委運”,意思為任由天命、順隨自然。這是一種“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觼?訆?訑?訛(《神釋》)的宴然心態(tài),更是一種面對苦難時的超然、豁達。

    在陶淵明筆下,塑造了一些辭官歸隱、固窮守志的古代“貧士”。這些古代圣賢包括榮啟期、原憲、張仲蔚、黔婁、袁安、黃子廉等。他們都是以頑強不屈的精神超然于生活境遇之上者。如榮啟期九十歲,他身披著鹿皮,腰間系一根草繩,但卻怡然自得地彈著琴,唱著歡快的歌謠。(榮叟老帶索,欣然方彈琴。?觼?訆?訒?訛《詠貧士》其三);原憲身著破衣爛衫,鞋子都裂開口子,腳后跟露在外面,但他毫不在意,清亮高亢的歌聲響徹天地之間(原生納決履,清歌暢商音。?觼?訆?訓?訛《詠貧士》其三),張仲蔚所居之所,蓬蒿沒人,似絕行蹤,但他卻依然堅守著清貧,在那里快樂地賦詩作文(仲蔚愛窮居,繞宅生蒿蓬。翳然絕交游,賦詩頗能工。?觼?訆?訔?訛《詠貧士》其七),等等。陶淵明在寫這些圣賢時,以他們艱難的生存境遇(即“形”貧)為襯托,更加突出了精神(“心”)的自由高貴。陶淵明貧士形象的塑造與孔子等圣人安貧樂道的形象極為相似。且看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依然能“不改其樂”,?觼?訆?訕?訛孔子“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觼?訆?訖?訛而自覺樂在其中。這些人“形”至貧而“心”卻又極富,在兩相對比之下,越發(fā)突出了“心”的超然豁達。陶淵明塑造這些圣賢的用意不言而喻,顯然是以圣賢來寫己心,圣賢在某種程度上其實就是陶淵明自己的化身。與這些圣賢一樣,陶淵明正是以一顆宴然之心,超越了“形”之貧乏的艱難生活,方宗誠說陶淵明“能超然于境遇形骸之上”,?觼?訆?託?訛可謂一言中的!事實也證明,陶淵明不論在何種境況下皆能保持一種豁達的宴然之態(tài),如他在《五柳先生傳》中曰:“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晏如也”,?觼?訆?記?訛是說自己在缺衣少食,饑寒交迫的生活困境下,卻一如既往的宴然自適;在《戊申歲六月中遇火》也有:“形跡憑化往,靈府長獨閑”,?觼?訆?訙?訛顯然是一副盡管日益衰老,心情卻始終閑適自得的良好心態(tài),在絕筆之作《自祭文》中又曰:“勤靡余勞,心有常閑。樂天委分,以至百年”,?觼?訆?訚?訛亦表現(xiàn)出對苦難生活的超然豁達,凡此等等。他的好友顏延之對其有這樣的評價:“居備勤儉,躬兼貧病。人否其憂,子然其命”?觼?計?訑?訛(《陶征士誄并序》),陶淵明此種宴然之態(tài),就連魯迅先生都自嘆不如,他在《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系》中對陶淵明稱贊道:

    他的態(tài)度是不容易學的,他非常之窮,而心里很平靜。家常無米,就去向人家門口求乞。他窮到有客來見,連鞋也沒有,那客人給他從家丁取鞋給他,他便伸了足穿上了……?觼?計?訒?訛

    顯見,這是一種宴然之“心”始終超然于“形”之貧乏的悠然姿態(tài),在苦難面前都這般瀟灑自如,千百年來,恐怕只有陶淵明一人!

    四、結語

    以上從陶淵明之“翻翮”以“求心”、超“形”以樂“心”、固窮以守“心”三方面入手,詳細闡釋了陶淵明之“心”“形”觀。在“心”與“形”的對比中,尤其突出了陶淵明的“重心”意識,亦即其追求精神至上的人生境界。

    孟子說:“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觼?計?訓?訛(《孟子·告子上》)而對于陶淵明來說,當“心”與“形”發(fā)生交戰(zhàn),“二者不可得兼”時,他是舍“形”而取“心”的。在豐厚的物質面前,陶淵明能拒絕名利金錢的種種誘惑,呵護“質性自然”之本“心”;在官宦生涯中,他以一幅拒人于千里的姿態(tài),掙脫官場牢籠,終覓自由之真“心”;在有限的生命中,他又超越人生之短暫,追求一顆遠離世俗的樂“心”;在饑寒交迫中,他又順應人生際遇之窮達,超然于形骸境遇之上,堅守歸園之初“心”。不論是順境還是逆境,不論是貧窮還是富有,陶淵明都能聽從心靈的召喚,隨心所欲的生活。尤其是陶淵明面對苦難時的超然豁達,深受后人的肯定與稱許。蕭統(tǒng)對其在窮困中依然從容自適、豁達灑脫的處世態(tài)度大為贊賞,他在《陶淵明集》序中曰:“(陶淵明)貞志不休,安道苦節(jié),不以躬耕為恥,不以無財為病,自非大賢篤志,與道污隆,熟能如此乎!”?觼?計?訔?訛蘇軾也為陶淵明在任何境況下都能任真自得、率性而為的生活態(tài)度所折服,如他在《書李簡夫詩集后》評價道:“陶淵明欲仕則仕,不以求之為嫌;欲隱則隱,不以去之為高;饑則扣門而乞食,飽則雞黍以延客,古今賢之,貴其真也。”?觼?計?訕?訛蔡啟則欽羨于陶淵明委運任化、自適其意的精神境界,他在《蔡寬夫詩話》中曰:“觀其《貧士》《責子》與其他所作,當憂則憂,遇喜則喜,忽然憂樂兩忘,則隨所遇而皆適”,?觼?計?訖?訛凡此等等??傊諟Y明以樂觀豁達的超然之態(tài),安貧樂道的人格魅力為后人所敬仰和愛戴,在人們的心里豎起了一座精神的豐碑。

    在邁入新時代的今天,陶淵明的精神對于我們來說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從陶淵明“形”與“心”的交戰(zhàn)中,我們看到了一個從矛盾、痛苦、迷茫、困惑等種種人生失意中掙脫出來的偉大靈魂。面對官場俸祿的誘惑,陶淵明堅持了質性自然之本心,在艱難困苦之中,他又堅守了歸園的初心。他以豁達之態(tài)超然于境遇形骸之上,始終保持了心的自適宴然。反觀我們自身,在物質利益橫流的世界里,面對形形色色的誘惑,我們是否能自覺抵制住利欲熏心的物質欲望,始終保持精神的高貴自由?在貧困潦倒之際,我們能否一如既往地堅守初心,不因貧窮而改變理想節(jié)操?陶淵明以他一生的心路歷程告訴我們,物質的貧乏并不可怕,精神的荒蕪才最為可恥。我們應向陶淵明一樣,任何時候都不要放棄生命的本真,更不要放棄對精神生活的追求,因為它不僅能夠幫助我們提高自我的生命理想與人生境界,而且對于我們建立健康、文明、和諧的社會不無裨益!

    參考文獻:

    〔1〕(晉)陶淵明著,逯欽立校注.陶淵明集[M].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1979.

    〔2〕(晉)陸機.陸機文集[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0.

    〔3〕(唐)李延壽撰.南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5.

    〔4〕(宋)蘇軾.蘇軾文集[M].北京:中華書局,1986.

    〔5〕(清)嚴可均輯,苑育新審訂.全宋文[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6〕魯迅.魯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4.

    〔7〕梁啟超.梁啟超古典文學論著[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13.

    〔8〕葉嘉瑩.迦陵論詩叢稿[M].北京:中華書局,1984.

    〔9〕北京大學文學史教研室.陶淵明資料匯編[M].北京:中華書局,2012.

    〔10〕陳鼓應注譯.莊子今注今譯[M].北京:中華書局,1983.

    〔11〕萬麗華,藍旭譯注.孟子[M].北京:中華書局,2006.

    〔12〕楊伯峻譯注.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6.

    〔13〕范文瀾.中國通史簡編[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責任編輯 徐陽)

    猜你喜歡
    超越矛盾
    幾類樹的無矛盾點連通數(shù)
    再婚后出現(xiàn)矛盾,我該怎么辦?
    中老年保健(2021年2期)2021-08-22 07:29:58
    矛盾的我
    對矛盾說不
    童話世界(2020年13期)2020-06-15 11:54:50
    愛的矛盾 外一首
    實現(xiàn)鄉(xiāng)村善治要處理好兩對矛盾
    人大建設(2018年5期)2018-08-16 07:09:06
    數(shù)學教學模式的重構與超越
    求知導刊(2016年30期)2016-12-03 10:23:29
    跨界與超越(2)
    人間(2016年27期)2016-11-11 17:16:38
    跨界與超越
    人間(2016年27期)2016-11-11 16:59:08
    蝴蝶之美在于超越
    乐亭县| 个旧市| 巴楚县| 黄梅县| 靖江市| 延长县| 惠安县| 达州市| 霸州市| 从江县| 泰来县| 广河县| 抚松县| 苍溪县| 建德市| 奉节县| 华池县| 晋中市| 象山县| 碌曲县| 林芝县| 英德市| 梁山县| 桑日县| 嘉义市| 讷河市| 赤水市| 凌云县| 蓬安县| 太谷县| 琼结县| 二连浩特市| 平阴县| 五大连池市| 延吉市| 永济市| 静宁县| 巨野县| 天水市| 安国市| 克什克腾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