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偉 顧曰國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北京 100732)
提 要 情感與修辭互動是我國修辭學永恒的主題之一。本文首先回顧前人分別從作者和讀者兩個視角研究所形成的兩個主流范式。主流范式涉及的語料是文字型的文學作品。研究大眾語言中的情感修辭剛剛出現。本文的主旨是提出一個基于大規(guī)模語料庫研究情感與修辭互動的思路。其研究的對象不是作家個體情感修辭技巧,而是普通話語言群體的情感修辭特點。語料庫包括詞典庫和4億字左右的《人民日報》文字文本庫。文章提出基于語料庫的情感與修辭互動研究理論架構;根據“感”和“情”雙字情感詞重構情感與修辭互動研究的基本概念;統(tǒng)計并舉例分析“喜、驚、思、憂、怒、恐、悲”七情的情感言語行為。最后以討論本文的不足與未來研究方向結束。
情感研究在我國有很悠久的歷史。我國先秦文獻《禮記·禮運第九》寫道:“何謂人情?喜怒哀懼愛惡欲七者,弗學而能?!边@是目前看到最早的記述情感的文字之一。中醫(yī)一直重視情感研究,中醫(yī)奠基之作《黃帝內經》(紫圖2012)多處論述情志不穩(wěn)會導致病癥?!扒橹尽奔赐ǔUf的“七情”,分為“喜怒憂思悲恐驚”(王洪圖2008:53)?!吨嗅t(yī)學概論》(2013:134)指出:“宋代陳無則以天人表里立論,把病因分為三大類:…… 情志刺激致病,是病因學的一大組成部分。喜、怒、憂、思、悲、恐、驚等情志變化引發(fā)的疾病……”情感甚至是儒學的核心要素。蒙培元(2002: 1-2)指出:
通過對儒學中有關情感的主要內容、性質、地位及其作用的探討,我們發(fā)現,情感是全部儒學理論的基本構成部分,甚至是儒學理論的出發(fā)點。通過對情感與意志、欲望、知識,特別是情感與理性的關系問題的探討,我們發(fā)現,所謂意志、欲望、知識等,都與情感有關,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情感需要、情感內容決定的。
正是在上面這個政治、社會、文化的大背景下,情感與修辭產生了千絲萬縷的聯系,成為中國修辭學史上一個永恒的探索主題。梁啟超(1999[1922]:3921)說出了中國文人的主流觀點:“天下最神圣的莫過于情感:…… 用情感來激發(fā)人,好像磁力吸鐵一般,有多大分量的磁,便引多大分量的鐵,絲毫容不得躲閃,所以情感這樣東西,…… 是人類一切動作的原動力?!币虼?,梁啟超(1999[1922]: 3978)認為與其說杜甫為“詩圣”,倒不如冠杜工部予“情圣”的“徽號”更合適。
《中國修辭學通史》(五卷套,見本文引用文獻)為讀者提供了大量的歷代相關論述,在此無需贅言。本文的主旨是探索一個研究情感與修辭互動關系的新視角和方法,即如何利用大規(guī)模語料庫對情感與修辭互動所產生的詞匯進行實證型的調查與縷析。
以下分 6小節(jié)。第2節(jié)簡要回顧情感與修辭互動關系研究范式,主要包括1)作家—情感—作品三者關系;2)讀者—作品—情感三者關系;3)大眾—情感—鮮活話語三者的關系。第3節(jié)介紹本文構建的文字語料庫。第4節(jié)討論情感與修辭互動研究的理論架構。第5節(jié)探討情感與修辭互動基本概念體系:“心”“感”與 “情”。第6節(jié)是情感詞言語行為分析舉例。第7節(jié)討論本文不足以及亟待研究的問題。
本文從《中國修辭學通史》(五卷套)以及其他修辭學史著作(如鄭子瑜1995;袁暉2000)縷析出兩條主流研究范式:一是從作者的角度看情感與修辭的關系,研究模式為作者心中有真情實感,運用各種修辭技巧把內在的情感外化為文字表述,產生富有高尚情感的作品;二是從讀者的角度看情感與修辭的關系,研究模式為讀者閱讀作品,直覺體驗作者的高尚情感,理性分析表達情感的修辭技巧,達到鑒賞作品的效果。為了跟本文討論的其他模式作對比,下面我們用杜甫的《春望》(節(jié)選)演示這兩個范式。
圖1 情感與修辭互動研究經典范式
無論是哪一個范式,都有不可勝計的優(yōu)秀作品和理論著作。跟本文主題直接相關的有以下五點,需要特別注意:
1. 文字與情感的關系:情感是獨立于文字而存在的。比如,文盲人有情感,但沒有文字。文盲人通過聲音和其他手段表達情感。換句話說,文字僅僅是表達情感的手段之一。
2. 文字與真實情感的關系:人們常常心中有真情實感,但缺乏有效的文字表達手段。作家超出常人的地方正是在于創(chuàng)造出了有效的文字表達方式。
3. 文字與假情感:人們借用現有的情感表達方式表達心中情感,由于文字與情感是互相獨立的,寫下情感詞語,不等于作者心中真的有跟情感詞語對應的情感。杜甫《春望》用了情感詞“感”“濺淚”“恨” “驚”。理論上講,詩人寫下這些詞不等于相應的情感就會躍然紙上。讀者讀后覺得杜甫的確有此真情實感,這來自于杜甫的情感修辭技巧。
4. 情感詞的功用:上面第3點不等于說情感詞對表達情感毫無用處。恰恰相反,它們?yōu)槿藗儽磉_情感提供一個共享交流的平臺。作家的情感修辭創(chuàng)新為搭建這個平臺做出巨大貢獻,比如大量表達情感的比喻、借喻、象征等。
5. 基本義項與情感義項的劃分:由于一些詞語經常用來表達情感,這些詞語被視為本身帶有情感義。換句話說,這些詞語在原來的詞義外還添加了情感義。比如,“老師”“恩師”“大師”,都有“為人師”這個基本義項;它們又都是情感詞,使用者用它們表達對聽者的尊重(尊重屬于對人、正面、社會情感,見下文)。
文學作品,特別是梁啟超評說的韻文,其性質就決定了情感的重要性。但是不容忽視的是,大眾日常話語里也有情感問題。理由很簡單:情感不是作家的專屬品,是人人都有的。情感是大眾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因此研究情感與修辭互動,自然而然地就要關注大眾日常話語中的情感修辭。這方面學者的關注的確遠遠不夠。Gu(2013)、顧曰國(2013)作了一些嘗試。大眾鮮活話語指人們日常生活中事先無文字準備、隨日常事務自然而發(fā)的話語,其中自然而發(fā)的情感稱之為當下情感。Gu(2013)根據國內外相關研究把當下情感分為三層:1)背景情感,2)基本情感,3)社會情感。如表1所示:
層類型值取向內容1背景情感正面對己如精神飽滿、底氣足、康健、興致高負面對己如焦慮、疲憊、萎靡不振、無精打采、病態(tài) 2基本情感正面對己如幸福、愛負面對己如討厭、恐懼、悲傷、憤怒3社會情感正面負面 中性對人如熱情、尊敬 對己如高傲、得意對人如嫉妒、鄙夷 對己如沮喪、丟人如不卑不亢
表1 當下情感三層運作(詳細討論見Gu 2013: 321-325)
在Gu (2013)和顧曰國(2013)的研究架構里,情感是作為言語行為的一個組成要素考察的。一個現場即席言語行為總是有相伴隨的當下情感,其中背景情感是當下情感不可或缺的層面,另外兩層(基本情感和社會情感)則可能同時相隨,或僅一層相隨。具體情況取決于相關的言語行為。一個完美的言語行為在行使過程中,有跟其相配套的思想、情感和體貌特征,形成言、思、情、貌整一。幼兒言語行為里言、思、情、貌整一是其基本特點,而成年人往往由于種種原因,言、思、情、貌不整一,產生四者不協調甚至沖突,從而引發(fā)各種言外之意。
上面簡要回顧的著重點放在研究思路上,文獻梳理甚微。這是出于本文主旨的需要。上文提到過,本文的焦點是試圖提供另外一個研究思路——基于大規(guī)模語料庫情感與修辭互動研究。
為本研究我們構建了兩個語料庫:一是詞典庫,包括《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和《現代漢語分類詞典》(蘇新春2013);另一個是《人民日報》圖文數據庫,時間跨度為2007—2016年?!度嗣袢請蟆穲D文數據庫是生語料庫,每篇文章為一個HTML格式的電子文本。本文研究不涉及圖像,只使用其中的文字部分。以下提到文本語料庫如無特別說明均指《人民日報》圖文數據庫中的文字部分。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一共69 866個條目,其中單字詞11 166個,多字詞58 700個。《現代漢語分類詞典》收詞76 464個,其中單字詞5 835個,雙字詞 56 373個, 三字詞11 558個,四字詞8 597個,五字詞及以上592個。我們從這兩部詞典中提取兩類數據。第一,查找由“感”和“情”構成的雙字詞,如“感動”“動感”“情詩”“詩情”。這些雙字詞用于探討漢民族對情感現象的初始概念化。第二,查找跟中醫(yī)七情概念相關的雙字詞。這里需要作簡要說明,中醫(yī)七情作為中醫(yī)學概念,其含義跟本文所引用的有所不同。首先,《黃帝內經·素問》在陰陽五行理論的影響下,不認為情志跟人腦相關,而是跟五臟相聯系。本文則吸收現代神經醫(yī)學的觀點,即情志的臟器主要是人腦。然而中醫(yī)認為七情是人人都有的,正常狀態(tài)的七情是不會致病的,問題出于放縱失控。神經醫(yī)學證實這是正確的。鑒于這些考慮,我們把七情中的喜和悲作為正負情感概念的兩個極點,憂居中,形成一個連續(xù)統(tǒng)①(如圖2所示)。
圖2 七情連續(xù)統(tǒng)
跟七情概念相關的雙字詞用作種子詞,據此對文字語料庫進行全文檢索,以獲取七情概念詞項在真實語料中的使用情況。要做到這一點,我們需要對文字語料庫進行技術處理。做法如下:
1. 數據清洗。《人民日報》對于本文研究來說是生語料庫,它的原形格式是HTML,是圖文混排的。本文不涉及情感與圖像的互動,因此圖像要清洗掉。此外,HTML的標簽也要清除掉,只保留純文字文本。這是因為我們要做中文信息處理,只能在純文字文本下進行。
2. 得到純文字文本的《人民日報》語料后,我們用LTP(Language Technology Platform)工具對其進行分詞、分句處理。經統(tǒng)計,文本語料的規(guī)模約4億字,其中2.4億為詞語形符,139萬為詞語類符。
3. 經過分詞、分句的語料庫使得我們能夠對上面說的種子詞進行整庫全文檢索。檢索結果見表2。表中阿拉伯數字表示該詞項在庫里出現的次數,0表示《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有而庫里無。
情感概念詞匯喜高興(13382)、快樂(11027)、歡樂(5423)、喜悅(3144)、欣喜(2628)、愉悅(1364)、狂歡(826)、欣然(663)、快活(162)、歡愉(105)、狂喜(91)、喜樂(57)、歡悅(57)、竊喜(38)、喜興(7)、怡悅(4)、欣忭(1)驚② 驚喜(2825)、驚嚇(226)、驚悚(130)、驚懼(23)、驚駭(17)、怔忪(0)思③ 考慮(33060)、思慮(109)、思忖(80)、焦慮(3307)、憂慮(2388)、謀慮(4)憂擔心(13580)、擔憂(6321)、憂心(469)、憂愁(255)、煩憂(32)、愁悶(5)、憂煩(4)、憂悶(1)、忡忡(1)、憂悒(1)、懆懆(0)、忉忉(0)怒憤怒(1461)、生氣(975)、憤慨(582)、發(fā)作(581)、氣憤(427)、不平(394)、悲憤(230)、惱火(153)、憤懣(147)、憤然(77)、惱怒(54)、發(fā)怒(38)、震怒(34)、暴怒(22)、氣惱(21)、動怒(19)、冒火(18)、慍怒(7)、狂怒(6)、動氣(6)、怫然(0)、掛火(0)、來火(0)、慪人(0)恐恐怖(11770)、可怕(2110)、恐慌(2051)、害怕(1965)、恐懼(1422)、畏懼(513)、懼怕(323)、驚恐(287)、驚慌(207)、惶恐(178)、嚇人(156)、嚇唬(65)、膽寒(57)、惶惶(41)、發(fā)怵(37)、犯怵(16)、打怵(14)、喪膽(3)、畏怯(1)、虩虩(0)、伈伈(0)、肝兒顫(0)、懾于(0)悲悲痛(1398)、痛心(1070)、悲傷(1009)、傷心(662)、悲哀(547)、悲愴(237)、哀傷(192)、悲慟(110)、悲摧(6)、哀戚(2)
表2 七情概念相關的雙字詞
從表2可以看出,盡管我們把檢索范圍限制在七情概念相關的詞匯上,檢索返回的數據仍然是非常大的。僅以喜概念下的“高興”詞條為例,其出現的頻次為13 382。換句話說,“高興”這個情感詞在2.4億詞的語料庫中被用了1萬3千多次。我們想知道它是怎么用的,知道其用法我們就能夠從中窺視情感與修辭互動的群體特征之一斑。為了實現這個目的,我們還要對語料庫作更進一步的處理:詞簇(cluster)與搭配(collocation)。下面作簡要說明:
上面提到的整庫全文檢索,在技術上稱之為關鍵詞全文檢索(concordance)。為了便于研究情感詞的用法,我們把關鍵詞的左右上下文邊界定得很寬,左右分達 30個字之多。如圖3所示:
圖3 “高興”關鍵詞檢索圖示
逐條分析1萬3千多次“高興”用例,還是非?;ㄙM人工的。進一步作詞簇和搭配處理,本質上就是試圖利用信息處理技術自動找到規(guī)律,以便節(jié)省人工。所謂詞簇處理,即獲取情感詞在文本語料庫中多詞連續(xù)的上下文。搭配指獲取情感詞在雙詞不連續(xù)、有隔斷的上下文。關鍵詞檢索工具主要借助WordSmith軟件(6.0版本)。該軟件雖然也提供詞簇和搭配統(tǒng)計功能,但存在一些問題,如統(tǒng)計詞簇數量不準確,搭配的模式(patterns)視圖不包含與單字搭配的結果,跨標點提取統(tǒng)計時結果存在偏差。鑒于此,本項目自主開發(fā)了詞簇和搭配提取軟件,以補充WordSmith的不足。
本文選擇詞簇的大小為3—5。為保證最大的詞簇一定包含中心詞,情感中心詞的左邊和右邊最多均只能包含4個詞語。本文實現的詞簇提取功能與一般軟件(如WordSmith)的詞簇提取功能最大的不同在于將標點符號作為詞語使用的上下文邊界,同時詞簇中必須包含情感詞。前者可以避免從“老漢捋了捋胡子,高興地說 ……”中提取“胡子高興地說”;后者可以避免從“我們對此感到由衷地高興”中提取“感到由衷的”,只能提取“由衷地高興”“感到由衷地高興”等。這樣處理有利于更準確分析情感詞使用的上下文?!案吲d”在文本語料庫中的詞簇信息,如“高興地說”1 699次;“高興地看到”495次;“高興的是”429次等等。
跟詞簇提取一樣,搭配詞語可能出現在情感詞左側或右側。提取搭配時,只統(tǒng)計在情感詞左右兩側最多5個位置的詞。如果位置數值過小,則可能漏掉常用搭配,無法全面分析;位置數值過大,高頻的搭配可能都是漢語高頻詞,其他詞會因為頻次較少被過濾。仍以“高興”為例,從文本語料中提取和統(tǒng)計得到的“高興”常用二元搭配,如表3所示:
序號L5L4L3L2L1詞R1R2R3R4R5LRL+R1的(265)的(343)的(460)我(669)很(2016)高興(13382)地(3703)說(1701)了(211)的(159)的(151)很(2080)地(3720)地(3780)2取得(68)我(128)我(292)感到(604)十分(950)的(921)看到(500)記者(210)說(142)嘴(67)的(1513)說(1908)的(2886)3為(56)取得(108)讓(146)讓(329)非常(925)得(331)是(445)的(115)了(83)了(49)感到(1464)的(1373)很(2102)4我(52)我們(77)感到(140)他(246)感到(712)了(322)高興(207)著(82)攏(66)在(41)我(1313)了(733)說(1965)……………………………… …………………………………………
表3 “高興”二元搭配表
說明:從中間“高興”讀起。由中間向左,顯示1—5個位置上跟其搭配的詞及詞頻;由中間向右,顯示其右側1—5個位置上跟其搭配的詞及詞頻。每個位置上的搭配詞按頻次由大到小排列。以第一排為例,“高興”累計出現13 382次。先看其左邊搭配:緊挨左邊與其搭配最多的是“很”—很高興—累計出現2 016次;第2個挨左邊與其搭配的是“我”—我□高興—累計出現669次;其余類推。再看其右邊搭配:緊挨右邊與其搭配的是“地”—高興地—累計出現3 703次;第2個挨右邊與其搭配的是“說”—高興□說—累計出現1 701次;其余類推。
無論是作家情感修辭,還是大眾生活中的情感修辭,都是針對具體個人使用情感詞語的情況。本文要探討的則不同,旨在分析使用普通話的整個群體,他們集體使用情感詞的情況,即探討情感與修辭互動所呈現出的群體特征。本課題很大,非一篇文章所能涵蓋。達4億字的文本語料庫,蘊藏大量的情感與修辭互動的信息。語料庫全部處理完畢需要大量的時間,截至本文提交編輯部時語料庫處理只完成第一階段的任務,故本文不得不把研究范圍限于以下三個方面:
1. 搭建情感與修辭互動“集體特征研究”的理論架構。
2. 搭建架構時主要依據已經成為普通話正式詞匯(限于雙字詞)的表達方式。為了某個特殊目的臨時創(chuàng)作的、尚未被普遍接受的不在本文的研究范圍之內。
3. 比喻、借喻、夸張等修辭格表達情感,不在本文研究之列。
關于情感與修辭互動,我們作如下過程假定。人們面對情感現象自然而然地要形成概念,人們做情感修辭即對情感現象進行概念化。在概念化的基礎上再做情感詞匯化,即根據某語言的詞匯規(guī)則創(chuàng)造新詞語,把概念化的情感用詞語符號固定下來。以“恐”為例,人們見到蛇作出本能的害怕反應,這就是一種“恐”的情感現象。對這個現象作思考,把“本能反應”跟“蛇”聯系起來,導致概念化。再把“恐本能的情感反應”用漢語詞“恐”凝固下來,導致詞匯化。同一個概念,可以有多個詞語來表達,漢語里“恐”“害怕”“驚嚇”“怕”,英語里“fear”“afraid”“fright”等在某些用法上表達的是同一個概念。
根據《禮記》“喜怒哀懼愛惡欲七者,弗學而能”,新生嬰兒有天賦的情感。這是爭議很大的問題。不過對新生嬰兒的直接觀察告訴我們,新生嬰兒有“感受”體驗。出世第一聲“哭”是身體感受外部特殊環(huán)境作出的反應,是毫無疑問的。數月后會咯咯笑,看護人普遍把“笑”理解為寶寶心里“高興”“快樂”??醋o人看在眼里,樂在心中更不必說。本文接受這樣一種理論,即新生嬰兒一開始體驗的是單純的刺激感 (sensations),隨著身心發(fā)育成長,一些基本情感如“喜”“怒”會逐步出現。這時的基本情感還是籠統(tǒng)的,當下的——即情感的發(fā)生與情感刺激物在時空間上是同步的、不能分離的。換句話說,幼兒在學說話的過程中自然習得成年人情感詞,原來籠統(tǒng)的情感逐步越分越細④。
概念化是動態(tài)的,隨著人們對現象的認識不斷提高和改變而相應變化著。比如我國先哲關于“天”的概念,從西周到春秋戰(zhàn)國,天是富有意志的人格神。后來諸子思想興起,特別到了荀子,“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荀子·天論》),天成為自然的天。同樣,情感概念化也是動態(tài)的、變化著的。比如,《黃帝內經》認為情志跟五臟(心、肝、脾、肺、腎)關聯,現代人則不再接受這個觀念。
跟動態(tài)性緊密相連的是概念化的歷史性。人們日常生活概念,情感概念,也包括科學概念,都是隨著時代的改變而變化著。我們研究情感概念化,有點像考古研究,根據語料庫提供的材料去重構情感概念化的藍圖。圖4是我們研究的流程圖:
圖4 情感與修辭互動研究流程圖
從語料庫中提取的情感詞語代表群體情感修辭行為的公共產品。公共的情感詞語把情感符號化、外化(即使得內心情感外露呈現),這樣群體中的個人用來與他人分享個人的情感體驗。至此,這不是本文的終結目標。我們還要借助公共情感詞去縷析底層的情感概念化。情感概念化反應的是群體對情感現象的認識水平。用通俗的話說,公共情感詞語是現象,抓住情感概念化的運作機制才算把握本質。
那么,概念化是如何形成的呢?Gu (2017) 提出了這樣一個過程圖(見圖5):
圖5 情感事件分析操作流程圖(Gu, 2017;原圖為英文)
下面我們用某大學生情感自述語料演示這個過程:
呃,時間過得好快呀,啊,我都討厭聽到這個鬧鈴來響啦。它一響就是過了一個小時,好煩呀。一煩,哎呀,還有兩三個單元呢,這可怎么辦呀,真討厭!哎呀!哦,不過,淡定、淡定、淡定,我相信你可以的。李某,加油!
(轉寫自大學生情感研究專門用途多模態(tài)語料庫)
“鬧鈴響”和“還有兩三個單元作業(yè)未做”,為情感觸發(fā)項,分別觸發(fā)了兩個情感:“討厭”和“煩惱”。兩個觸發(fā)項分別被“聽”和“思”所感知。接著該生對觸發(fā)項作評價,鬧鈴響是自己安排的(事件原因分析),作業(yè)未完成但應該完成(合理性分析)。自我評價顯示,“討厭”和“煩惱”這兩個負面情感的責任在自己,不能怪別人。由此觸發(fā)情感后續(xù)行為動機:討厭、煩惱無補于事(實用推理)。該生意識此后連續(xù)自言自語說出三個“淡定、淡定、淡定”對負面情感實現自我管控。下劃線詞語都有外化這兩個情感的功能。(此樣例基于視頻的詳細分析見張舍茹、顧曰國2018)。
根據圖5流程我們擬出情感識別公式如下:
我/們感到 X (即適當的情感詞),當圖5所示的事件過程發(fā)生。
如:我/們感到“憤怒”當日本軍艦侵犯我國釣魚島。
“當日本軍艦侵犯我國釣魚島”是簡略的說法,可以根據圖5所示展開分析。情感詞在本文里視為情感事件過程里的概念化亮點。比如“怒發(fā)沖冠”,“怒”把觸發(fā)的情感性質標亮,“發(fā)沖冠”把怒時發(fā)生的身體變化標亮。
在情感與修辭互動研究流程圖(見圖4)里,“修辭行為”出現兩次:1)情感詞語的產生離不開修辭;2)情感概念的產生離不開修辭。第一種情況是修辭學界所公認的;第二種情況則鮮為人知,是本文試圖為讀者解釋的。
上文提到過,本文假設漢民族對情感現象的觀察與認識是一個由簡單到復雜的發(fā)展過程。如果這個假設成立,那么我們有必要尋找關于情感的初始基本概念。初始基本概念還滿足我們探討情感時元語言的需要。至此我們一直用“情感”這個雙字詞作為討論的元語言。一旦我們從概念上探索初始更基本的東西,我們就發(fā)現“情感”作為初始基本概念的詞匯表達方式并不理想。這個問題在其他語言里同樣存在。英語里有emotion、 affect、 feeling、 sentiment、 passion等,都含有情感概念,即情感是它們共有的概念意義。有些研究者用emotion作為基本概念詞,有的則用affect,還有的用feeling。不少研究者置它們之間的差別不顧,但從神經臨床醫(yī)學的角度研究情感幾十年的Damasio則強調emotion 跟 feeling之間的區(qū)別,他把feeling視為更基本的東西 (Damasio 1999, 2003)。Wierzbicka (1999:1-5) 指出,的確許多研究者把emotion而不是feeling作為基本概念表達式,這樣做容易給跨語言對比研究造成誤解。以俄語、德語為例,這兩個語言里有跟feeling而沒有跟emotion對應的詞。換句話說,俄語和德語母語者自述或理解情感時首先想到的是feeling,而不是emotion。Wierzbicka(1999:26)強調情感詞匯是因語言而異的。情感詞匯化提供一張詞語網格(lexical grid),極大地影響人們對情感的認識。
非常有趣的是,重在表意的漢字為我們研究漢民族情感的初始基本概念提供了極大的便利。這是拼音文字無法做到的。由于我們不考慮初文字符號(見饒宗頤1998),甲骨文、帛書、金文成為我們尋求情感初始基本概念的語料。這些語料還做不到全文檢索,我們用“心”“感”“情”作為種子詞人工查找。
下面是從語料庫中提取到的用“感”組建的雙字詞:
感 +: 感觸 感戴 感到 感動 感恩 感發(fā) 感奮 感官 感化 感懷
感激 感覺 感慨 感喟 感冒 感銘 感念 感佩 感情 感人 感傷
感受 感嘆 感悟 感想 感謝 感性 感言 感召 感知 感應
+ 感: 觸感 百感 倍感 傳感 動感 惡感 反感 骨感 觀感 好感
可感 口感 快感 樂感 靈感 流感 美感 敏感 銘感 偶感 情感
肉感 善感 傷感 深感 實感 視感 手感 水感 隨感 通感 同感
痛感 外感 性感 有感 語感 預感 雜感 震感 直感 質感
我們的任務是根據這些雙字詞重構以感—概念為元素所形成的感—概念體系(人工智能領域稱之為感—概念知識本體)。根據詞語及其用法縷析概念形成機制,在西方學界屬于新興的認知語義學(cognitive semantics,參見 Dirven, Langacker and Taylor 2003),即用認知科學的方法研究語義問題。實際上,20世紀初西方興起的分析哲學,特別是語言分析哲學,先于認知語義學用概念分析法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Austin提出的言語行為理論以及他的其他一系列論文(Austin 1979)代表了這方面的最高成就。本文重構所采用的正是Austin的日常語言分析法(主要是言語行為分析法)和Grice推崇的概念分析法(conceptual analysis,Grice 1987)。具體步驟包括:1)能否做言語行為?2)能做什么樣的言語行為?3)用法對比,分析各詞項之間的異同;4)情感事件過程(上文圖5所示)綜合考察;5)構建概念知識圖譜。
圖6是我們根據“感”雙字詞構建的概念知識圖譜。
圖6 感—概念知識圖譜演示
說明:
1. 圖6的中心代表感現象。對感現象的認識是從單個主體第一角度出發(fā)的,用漢語表達即“我感——”。從“我感”出發(fā),形成概念化分支:
√ 主體對感的意識性;
√ 主體用身體去感,即體感;
√ 主體用心去感,即心感(心感包括心感的行為性和質變性);
√ 主體感的虛實性;
√ 主體感的時間性;
√ 主體感的量化性;
√ 主體感的強度性;
“我感”猶如樹干,意識性、體感、心感等(上面下劃線的部分)猶如枝干,枝干末梢頭上(花括號里)列出語料庫里發(fā)現的雙字詞。
2. 無論是“感+”還是“+感”,“感”與其搭配字分析時都是作為概念的表達符號。以“感官”為例,分析時“感”表達一個概念,“官”表達另一個概念。感官—概念=感—概念+官—概念。對于感—概念、官—概念來說,感官—概念是兩個概念合成后生成的一個新概念。
3. 什么樣的運作機制把感—概念和官—概念編織到一起?本文的假設是:取決于感—概念和官—概念在情感事件流程中所起的作用。比如,當我們把“感官、感應、感覺、感到、感性、感知、感人、善感”放在一起觀察分析時,發(fā)現它們構成一個連續(xù)統(tǒng),一端是接受情感刺激信號的器官,末端是該器官的最佳狀態(tài)。連續(xù)統(tǒng)合在一起代表一個主體從簡單器官反應(感官)到認知加工(善感)的自我意識不斷增強的過程。“感”這個漢字因其表意特質為我們作此分析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線索。這一點我們如果把這個連續(xù)統(tǒng)翻譯成其他文字,就會看得很清楚。以英文為例,連續(xù)統(tǒng)的英文表達可為:sense organs,reaction,feeling,feel,intuitive, cognition,touching,highly sensitive。若單純從英語角度看,難以構建跟漢語對應的連續(xù)統(tǒng),因為英語這些詞語的底層概念化體系跟漢語是不一樣的。
現在我們看“情”。語料庫里找到的雙字詞如下:
情+: 情變 情操 情場 情癡 情敵 情竇 情分 情夫 情婦 情感
情歌 情話 情懷 情結 情郎 情侶 情趣 情人 情殺 情詩 情書
情絲 情思 情愫 情調 情網 情味 情緒 情義 情誼 情意 情欲
情緣 情韻 情債 情致 情種
+情: 風情 絕情 民情 前情 真情 知情 愛情 薄情 悲情 表情
別情 陳情 承情 癡情 熾情 傳情 純情 定情 動情 多情 恩情
放情 感情 寡情 含情 豪情 激情 寄情 交情 盡情 舊情 苦情
濫情 離情 戀情 七情 親情 傾情 全情 群情 燃情 熱情 任情
容情 柔情 煽情 深情 聲情 盛情 詩情 抒情 私情 送情 陶情
調情 偷情 忘情 微情 溫情 無情 鄉(xiāng)情 心情 殉情 言情 艷情
移情 幽情 友情 至情 鐘情 衷情 恣情 縱情
同樣,用上文提到的重構法,我們得到情—概念知識圖譜,如圖7所示:
圖7 情—概念知識圖譜
說明:
1. 上面說過,感—概念的樹干是“我感——”,而情—概念的樹干是“我有情”。這兩個概念化的最大區(qū)別是,前者是圍繞主體的情感行為構建,后者是圍繞主體持有的情感心理狀態(tài)構建。下一節(jié)我們將對它們之間的區(qū)別作言語行為方面的分析。
2. 感—概念知識圖譜跟情—概念知識圖譜有相同的分支,如質性、虛實、量化性、強度性,不同的地方更多些。最明顯的是觀察情現象時,除單體第一角度外,還延伸出人際間的情現象。換句話說,情現象被概念化時是超越單個主體的。雙字詞——群情、情人、情種、情婦、情夫、情郎——都是指人際間之情才能構建其意義。同樣,雙字詞——送情、調情、偷情、離情、陶情、殉情、鐘情、煽情、容情、無情——中的前字概念,只有當情為人際間之情才能操作。在質(類)性方面會出現交叉重疊現象,這是因為個體“情”的分類被擴延到人際間情感主體上了。
3. 分支“物化”指通過主體(人類)之外的物件來承載人類的情感,比如“情歌”,歌—概念其指稱的對象是物件,情—概念其指稱只能是人(人類或動物有情)?!扒楦琛敝赣谩案琛比ノ锘说摹扒椤?,“歌”成為人類情的載體。
4. 其余的分支可以不說自明,略去。
現在我們可以探討七情概念相關情感詞匯的用法問題。上面第3節(jié)提到過,關于用法的語料數據非常大,本文不可能逐條展開討論。我們只能集中在以下兩個方面舉例說明:情感直施和情感報道。為節(jié)省空間,每個情感概念僅舉一例。
用情感詞直接做情感言語行為。這樣的情感詞在經典言語行為里稱之為“施事動詞”(performative verb),用施事動詞說出來的句子為施事句,結構為:我+施事動詞 (+其他成分)⑤。這是根據英語特點定義的,漢語里需要作調整。我們用“情感直施”來指稱此類現象。如“兒孫們去當兵,我心里高興!”所謂情感直施,就是在合適的當下環(huán)境里,一旦說出“我……高興”這個話語,我表達“高興情感”這個行為就完成了。
喜概念類
我覺得在中國是很快樂的。(情感直施構式:我+覺得+情感詞)
驚概念類(包括喜驚和怕驚)
我驚喜得差點叫了出來。(情感直施構式:我+情感詞+情感結果)
憂概念類
看著這么大的一筆數字,我表示擔憂。(情感直施構式:我+表示+情感詞)
思概念類
我對女士被迫接受搜身極感憂慮。(情感直施構式:我+情感觸發(fā)項+感+情感詞)
怒概念類
我十分惱火地對他說,我要投訴他們的欺詐行為。(情感直施構式:我+情感詞+同步行為+情感觸發(fā)項)
恐概念類
我的心里對箭毒木還是懷著恐懼。(情感直施構式:我+情感觸發(fā)項+懷著+情感詞)
悲概念類
噩耗傳來,我感到非常悲痛。(情感直施構式:情感觸發(fā)項+我+感+情感詞)
用情感詞來報道我或我們之外的情感狀況,如“這讓他們很是自豪和快樂”?!八麄冏院馈薄八麄兛鞓贰备拔腋吲d”的區(qū)別在于,前者出自第三方對他人情感狀態(tài)的觀察和推理,后者出自說者自己的敘說。從語用的釋知性、真實性、可靠性來說,情感當事人的“我”是最佳的,而第三方的觀察和推理結果,可能是誤釋,或假視為真,是不可靠的。
喜概念類
這讓他們很是自豪和快樂。(情感報道構式:情感觸發(fā)項+讓+對象+情感詞)
驚概念類(包括喜驚和怕驚)
無法與外界取得聯系,群眾一片驚慌,情緒很不穩(wěn)定。(情感報道構式:情感觸發(fā)項+對象+情感詞+其他成分)
憂概念類
犯罪嫌疑人害怕,不敢扎了。(情感報道構式:對象+情感詞+其他成分)
思概念類
李冉陷入了焦慮。(情感報道構式:對象+情感詞)
怒概念類
網友們的憤怒,在情在理。(情感報道構式:對象+的+情感詞)
恐概念類
孫玄毫不畏懼,開著車沖了上去。(情感報道構式:對象+不/無+情感詞)
悲概念類
得知噩耗,孫東林悲痛不已。(情感報道構式:情感觸發(fā)項+對象+情感詞)
情感詞的用法紛繁復雜,本文無法涵蓋。我們把重點放在用法的構式上。選用哪一種構式,正是情感修辭的技巧問題。以驚喜的直施構式為例,除上面列舉的外,語料庫中還有:
我內心有種不可名狀的驚喜。(情感直施構式:我+有+情感詞)
我驚喜得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情感直施構式:我+情感詞+情感感知器官)
這里的有軌電車使我驚喜。(情感直施構式:情感觸發(fā)項+使+我+情感詞)
我當時非常緊張和害怕,生怕他出事故。(情感直施構式:我+情感詞+情感觸發(fā)項)
本文的宗旨是提出基于大規(guī)模語料庫研究情感與修辭互動的理論框架及其分析方法。研究的對象不是某些作家或某些大眾的情感修辭,而是說普通話的群體的情感修辭特質。研究過程猶如考古學研究,從千年流傳下來的雙字詞入手構建情感與修辭互動的概念知識圖譜。由心—概念作為元素我們構建了兩個情感與修辭互動樹,樹干分別為“我感—”和“我有情”。通過概念化生成樹杈和枝葉(=具體詞匯)。情感詞匯的用法本文僅討論兩種:情感直施和情感報道。用法分析僅限于構式。
本文的不足是多方面的,最明顯的有兩個:一是同類研究的文獻梳理不充分,二是語料庫能夠提供的大量數據僅使用了很小一部分。亟待研究的包括下面四個方面:第一,對文字語料庫在詞匯、句子和語篇層面進一步作情感信息人工標注處理;第二,在人工標注的基礎上,引進機器深度學習技術進行文本數據挖掘;第三,擴大語料庫的采樣范圍,如包括中醫(yī)文獻語料庫、口語語料庫、文學語料庫等;第四,在多采樣、富標簽、大數據挖掘的基礎上重新考察本文提出的假設、理論框架和分析方法,以求去粗取精、去偽存真。
注釋
① 連續(xù)統(tǒng)反映心理亢奮的程度。“喜”代表正向亢奮的端頭,“悲”負向亢奮的端頭。“憂”居中,是因為有“喜中憂”的情況,如孩子高考得第一名,父母大喜,同時也產生擔憂,生怕孩子因此驕傲自負。
② 驚引發(fā)混合情感時以驚為主。如驚喜,“驚”是主,“喜”是主引發(fā)的伴隨情感。
③ 思作為中醫(yī)七情之一指思慮,因考慮某事過度而傷神。本文參照之。
④ 這里我們主要根據James (1992: 24)的心理學理論。
⑤ 相關的英語文獻很多。中文介紹可參見顧曰國(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