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新教師,每天忙得像個陀螺,任務沒完沒了,我都想把手機砸了。班級學生太難管理,我感到自己很無能,懷疑自己是否選錯了職業(yè)。我常常失眠,上班提不起精神。”
“小學教師評職稱很難,那么多老同志都在排隊,何時輪到我?。块L年辛苦工作卻評不上職稱,做小學教師真沒意思,沒有前途。”
“我退休在家?guī)啄炅?,離開熱鬧的校園總是感到孤獨、無聊,現(xiàn)在什么都不想做,余生就剩下疾病和死亡了?!?/p>
抑郁情緒常常來源于工作及生活中的壓力,有抑郁情緒的教師會存在否定自我的消極思維,他們常常自我懷疑,在工作中找不到價值感,對改變現(xiàn)狀有深深的無力感。這些消極思維具有破壞性,導致教師低自尊及不良的人際關系,面對工作缺乏積極向上的動力與熱情。團體心理輔導的目的是幫助中小學教師理解抑郁情緒,使他們認識到思維是如何影響情緒與行為的,學會辨別與處理歪曲認知,控制與管理情緒,預防抑郁情緒的產生,從而提高生活與工作質量。
美國臨床心理學家貝克的情緒障礙認知模型認為,認知影響抑郁。抑郁是個體的認知易感性和應激生活事件相互作用的結果。易感的人在經歷生活壓力時,往往會進行消極的思考,對負性事件存在認知歪曲與偏見。抑郁情緒的核心思維通常有三個方面:關于自我的消極思維、對生活悲觀的態(tài)度、對未來的無望感。認知歪曲導致個體抑郁的心理感受,并隨之出現(xiàn)適應不良的行為。
理解抑郁情緒的第一步是評估抑郁情緒。每個教師表現(xiàn)出的抑郁情緒的癥狀不同,癥狀出現(xiàn)的頻率也不同。癥狀本身是抑郁的一個部分,如果抑郁情緒不嚴重,只偶爾表現(xiàn)出部分癥狀;抑郁情緒嚴重,則可能出現(xiàn)多種癥狀。
輔導者帶領團體成員通過抑郁自評量表(SDS)完成對自身抑郁情緒的評估,然后討論交流自己目前的情緒狀況。在團體輔導結束后,有抑郁情緒的成員可以每周做一次評估,檢查自己情緒的變化,看分數是下降還是持續(xù)升高,分數下降則說明努力改變是有成效的。輔導者應該提醒成員,這個量表只用于成員了解抑郁情緒的癥狀,不用于抑郁癥的診斷,如果計分較高,需要尋求專業(yè)的醫(yī)療機構做進一步的診斷。
有抑郁情緒的個體通常存在認知歪曲,對自己及未來生活存在偏見。團體成員閱讀以下認知歪曲條目,自我檢查,并與小組成員討論自己是否存在認知歪曲:(1)絕對化:以自己的意志為出發(fā)點,認為自己“應該”和“必須”做到。(2)兩極化思維:以非黑即白的方式考慮問題,如果做事不夠完美,就認為自己一無是處。(3)以偏概全:將一個偶然的事件概括為一個永久的模式。(4)災難化:過分夸大事件的不良后果,對未來抱有不合理的消極認知。(5)頭腦過濾:選擇一個負性事件詳細描述,關注負面的生活體驗,忽視積極的或中性的體驗。
團體成員回憶一個情緒非常低落的情境,寫下有關自身的想法,與上面的認知歪曲條目對照,看看自己存在哪些消極思維,是否只關注消極部分而忽視了積極部分,是否對未來有消極的預期。
團體成員可采取以下處理抑郁情緒的方法:(1)目標調整,挑戰(zhàn)絕對化、兩極化思維。如將“必須成功”改成“努力做事”,思考從錯誤或失敗的部分學到什么。(2)用“雖然……但是……”造句,挑戰(zhàn)以偏概全,將消極變積極,以正性的視角看問題,“雖然我沒有評上職稱,但我仍然是學生喜歡和認可的教師,我仍然有自己的價值?!保?)用“如果……就……”造句,挑戰(zhàn)災難化思維,將消極預期轉化為積極預期,以積極的心態(tài)看待未來,“如果我改變認知,不再為職稱問題苦惱,可以預防抑郁情緒的產生;如果我嘗試去處理抑郁情緒,我的生活質量就可能會提高。”
輔導者引導成員學會積極地看待自己:100%的成功不是我們唯一的目標,若我們只成功了一小步,也是可以接受的,畢竟我們努力前進的大方向是對的,在非常困難的時候,我們仍然能夠向著最珍視的目標前進;學會更全面地看問題,而不是極端地看問題,在成功與失敗之間還有中間地帶。
每天增加活動量會給抑郁的人帶來心境的好轉。中小學教師平時工作繁忙,可以給自己多安排一些放松娛樂或易取得成就感的活動。
小組圍繞“每日快樂活動”的主題進行討論。輔導者可以建議一些活動,讓團體成員在自己喜歡的條目上打鉤,如和朋友通電話、沐浴陽光、修剪花草、唱歌、購物、冥想、讀報、做手工、跑步等。然后引導成員練習“捕捉快樂”,如多關注自己的感官,聞到什么花香、聽到什么悅耳的聲音、看到哪些學生的微笑……
活動可以幫助我們釋放壓抑的心情、轉移注意力及遠離消極思維;活動可以幫助我們獲得成就感,感到自己的價值;活動會改善血液循環(huán),增加體能。隨著時間的積累,個體會逐漸將這些良好的情緒調節(jié)習慣變成生活的一部分,越來越容易體驗到積極的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