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紅梅
摘 要:由教育部統(tǒng)一組織編寫的新版小學語文教材從 2017 年開始已經(jīng)正式投入用,將會逐漸取代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各個不同版本的教材。新教材內容在漢語拼音教學、識字量、閱讀量等方面進行了調整,新版統(tǒng)編教材不僅能激發(fā)小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而且有利于教師提高自我思想認識、加強專業(yè)素養(yǎng)。在使用新版統(tǒng)編教材進行教學時,教師可以采取重視課文朗讀、增強識字教學的趣味性、學會觀察與比較等策略,提升小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
關鍵詞:小學語文;統(tǒng)編教材;思考
一 統(tǒng)編教材的特點
教材是學校教育教學的根本資源,素質教育的發(fā)展有賴于教材資源的更新與利用,教材必須較好的符合學生的接受能力。教材的編寫還應該盡可能實現(xiàn)創(chuàng)新設計,提高編排的效率,教材的使用能夠較好的反映出其先進性和科性,其中國家統(tǒng)編義務教育小學教科書在編制過程中以學生為本,并符合教學的相關規(guī)律,本文即對小學語文統(tǒng)編教科書的相關特色和學習的適用性進行分析。
(一)教材內容較為系統(tǒng)
在統(tǒng)編語文教材中,按照人文和工具性的基本原則,人文精神與語文素養(yǎng)等主線逐漸建立,其中人文素養(yǎng)關鍵在于鍛煉學生的語文思想性,并樹立良好的立德樹人思想,另外,語文素養(yǎng)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基礎知識,聽說讀寫等方面的能力。統(tǒng)編語文教材中,對于語言文字的訓練有著明確的目標,其核心目的在于提升學生的語文基本能力,并幫助學生獲得正確的學習策略,建立良好的學習習慣等,其由淺入深,將每個單元的核心內容囊括在單元的導語之中,形成一個貫穿全部教材的主要脈絡,另外,課后練習題也是圍繞著主要的要素來擬題,有著較強的可操作性,知識的脈絡更加清晰,教學方法更加高效。
(二)教學方法多樣性
統(tǒng)編語文教材吸收了數(shù)十年以來的改革經(jīng)驗和成果,將語文學習的方法充分融入到課程教學之中,例如在低年級的識字和拼音教學之中,通過看圖字,韻語識字等多類型方式,能夠幫助學生們隨文解字,課程更加生動活潑,在統(tǒng)編語文教材的識字方法中,更是體現(xiàn)了其多樣性特征,具體識字方式有分散式識字和集中式識字,最終幫助學生樹立了音形,義之間的關系,使用拼音識字和隨文識字的方式能夠提高學生的興趣,部分內容教育學生進行偏旁識字法,更是多樣化識字的重要內容。
(三)語文要素在教科書中呈現(xiàn)為螺旋遞進
一年級上冊要求“找出課文中明顯的信息” “學習借助圖畫閱讀”,一年級下冊在繼續(xù)學習“找出課文中明顯的信息”的基礎上,發(fā)展和訓練“根據(jù)信息作簡單的推斷”的能力。這是閱讀能力的進一步發(fā)展,更多的是對閱讀過程中邏輯思維能力的訓練,實現(xiàn)語言和思維發(fā)展的同步。 “借助圖畫閱讀”的目標,一年級上冊主要是借助圖畫猜讀生字、了解意思,一年級下冊為利用形聲字特點、依靠上下文來猜字、認字,并根據(jù)圖文一一對應的特點理解課文內容。語文要素還通過課后練習題、文中泡泡等生動的形式予以呈現(xiàn)。
二 對統(tǒng)編教材的思考和理解
新教材編寫貫穿四大理念:德育為先、能力為重、基礎為先、創(chuàng)造為上。教師要正確把握理解新教材特點,在教學實踐和備課中注重充分發(fā)揮其指導作用,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一)注重有機的融合與發(fā)展
識字寫字、朗讀課文、積累語言、學習閱讀是第一學段閱讀教學的重要內容,但這些內容不是孤立的,要在教學過程中有機融合,在聯(lián)系中發(fā)展,在交融中提升。如一年級下冊《操場上》一課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有關運動的詞語,一部分是運用這些詞語編成的兒歌,教育學生天天鍛煉身體好。教師備課時可設計引導學生對詞語進行分類:第一種分法左邊是用球的活動,右邊是不用球的活動;第二種分法左邊是兩個字的活動,右邊是三個字的活動;第三種分法左邊是用手的活動,右邊是用腳的活動。著重引導學生研究第三種分法,從中感悟表示用手動作的字用“提手旁”,表示用腳動作的字用“足字旁”,這樣既鞏固了生字,掌握了識字方法,又通過語言轉換,使學生理解了“鍛煉”的含義,了解了兒歌的語言特點,增加了學習語言的興趣。學生在每遍課文的閱讀中都有不同的學習目標和不同的收獲,在讀課文中識字學詞、理解內容、體驗情感,同時積累語言、掌握方法、積淀語感。詞語的積累需要在學習課文中理解,在鞏固中歸類,在運用中內化,是一個反復的過程,這個過程是不斷遞進的。課文后面有不同形式的詞語積累練習,不能將其視為簡單的讀讀寫寫記記,應融合在課文閱讀中進行了解、歸類、內化,再到運用,更要重視積累的方法。
(二)注重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
事實上, 86% 的知識都是通過學生閱讀獲得的,可見閱讀對學生未來發(fā)展的重要性。同理,統(tǒng)編小學語文教材的編排也是遵照這一思想理論,引導學生進行廣泛的閱讀,加以教師有效的引導,使學生將知識運用到實際中,提升學生語言組織能力與口語交際能力,進而實現(xiàn)統(tǒng)編小學語文教材編排的教育目標。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語感的培養(yǎng)較為重要, 而語感的培養(yǎng)需要學生進行大量的閱讀,在實踐中體驗、感悟知識,進而促進學生語感的培養(yǎng)。小學一、二年級是學生識字的重要階段,教師可以通過課文朗讀,增強學生對漢字的理解,進而強化學生的閱讀能力。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讓學生大聲朗讀課文,讓學生熟讀課文,教師根據(jù)課文內容,指導學生朗讀聲音的高低與節(jié)奏,讓學生讀出感覺來,增強語文教學趣味性, 之后強化學生對漢字的進一步掌握與理解,進而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
(三)注重關注學情,效果求真
其實,教學預設再完美,在課堂執(zhí)行時也不可能一成不變,因為課堂上常常隨著一些突發(fā)事件、學習活動生成意料之外的學情,因此,教師要及時關注和調整教學。筆者審視自己以往的教學,發(fā)現(xiàn)了不少問題。首先,拔高了教學要求,教學時機把握不當。例如,在學生初讀課文后就要求他們理解課文“主要內容”,說說自己喜歡什么,等等。學生對整篇課文沒有全面了解、充分認知,提這樣的要求是不恰當?shù)?。其次,忽視學生的能力差異和文本的特性。學生的基礎參差不齊,學情存在差異,這就需要教師靈活把握,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鋪路搭橋。問題的難易、學生的反饋、課堂的隨機生成等都要及時進行關注,教學效果才能真實有效。由于課堂上的學情是隨時變化的,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時刻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況,因勢利導,在教學的關鍵處多一些方法的引領與點撥,這樣教學效果才能真實有效。
綜上所述,統(tǒng)編教材在尊重學生學習體驗的基礎上,對教材內容進行了調整。統(tǒng)編教材既符合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又關注小學生的學習需求,重視對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與愛國主義情懷的培養(yǎng)。統(tǒng)編教材編寫在不失文化味的同時充滿了童趣,必然會受到學生的喜愛。教師也將在新的教學氛圍中,將語文教學水平推上一個新的臺階。
參考文獻:
[1]吳忠豪.語文本體性教學內容研究[J].語文建設,2014,12(34):16-21.
[2]鄭茵嵐.新部編小學一年級語文快樂學習初探[J].科教導刊,2017(1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