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信息技術教學是小學階段的重要教學內容,在小學階段對學生實施信息技術的教學可以讓學生初步掌握信息技術知識,為學生今后接觸信息技術打下基礎,開拓學生的互聯(lián)網知識思維。而在當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逐漸深入的情況下,小學信息技術的教學模式的構建也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本篇文章作者以“雙主”理論為例,來講述該教學理論在小學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的實施應用。
關鍵詞:小學信息技術;教學模式;雙主
小學階段的信息技術課程能夠培養(yǎng)小學生形成基礎的計算機知識素養(yǎng),培養(yǎng)他們對于計算機信息技術的興趣。通過課堂的系統(tǒng)教學能夠幫助學生掌握基礎的計算機知識和技能,培養(yǎng)他們主動搜索知識、分析處理知識的能力。目前我國在小學信息技術的教學方面以“任務驅動”模式以及“研究性學習”的模式方面的研究較多。不過我們仍然需要不斷探索更加完善更加新穎的教學模式,來推進教學改革。
“雙主”教學模式的內容是提倡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而教師是教學的主導。信息技術這門學科和小學階段其他學科有所不同,信息技術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小學階段的學生好奇心強,對于新鮮事物具有極強的探索欲望,所以動手能力較強,但是他們的注意力無法長時間地集中。小學生剛接觸計算機難免會被計算機吸引,在這一基礎上,實施“雙主”教學模式,通過完善實踐教學,可以有效地提高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效率和質量。
一、 小學信息技術教學新模式的內涵及理論依據
(一) 小學信息技術新模式的內涵概述
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中,部分教師以教學結果為導向,教學過程不被重視,一味地要求學生掌握更多的知識,并且運用掌握的知識來解決問題。這種教學模式忽略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讓學生來適應被動的學習。而“雙主”理論和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相比,突破了課堂教學在空間和時間上的限制,解放了學生的思想以及優(yōu)化學習環(huán)境,更加注重教學過程中的實踐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會格外關注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并且鼓勵學生進行自主探究性的學習,自己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不斷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讓學生在開放式學習環(huán)境之下學習,并且促進學生形成終生學習的理念。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而教師是教學的主導是“雙主”模式的主要特征表現(xiàn)。這種教學模式不再拘泥于傳統(tǒng)的灌輸填鴨式的教學。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合作,不斷發(fā)現(xiàn)問題并且解決問題。教師在這個過程中充當著引導者的角色,針對學生的問題進行針對性的引導教學。
(二) 小學信息技術新模式的理論依據
“雙主”理論教學模式的提出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理論作為支撐。首先是人本主義學習理論。人本主義可以簡單地理解為以人為本,在教學中應用就是尊重學生的學習和心理的需求,確保學生的需求得到滿足。在小學信息技術的學習過程中,就要教師為學生提供豐富多樣的教學手段,教師不必直接向學生灌輸結果,而是可以通過為學生提供相關資料內容或者觀點,然后讓學生自己去發(fā)現(xiàn)問題、思考問題并最終解決問題。其次是發(fā)現(xiàn)教學理論。這一點的依據來源于美國教育心理、教育學家布魯納的觀點,他認為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有權利自主去探尋問題,尋找答案,在一個個問題的找尋及解決的過程中逐漸形成自己的學習體系和模式。而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充當著引導者的角色。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來尋求解決方法,讓學生養(yǎng)成獨立思考、獨立探究的習慣。第三就是研究性學習思想。這個觀點是美國的教育學家杜威提出的。他認為要讓學生加強實踐,并且在實踐中積累經驗,他認為問題從出現(xiàn)到解決經歷過幾個階段,分別是發(fā)現(xiàn)并觀察問題,提出問題,推薦問題及驗證假設這幾個步驟。學生要從做事中學到知識并且最終要將這些知識運用起來。要發(fā)揮學生本身的主動性及創(chuàng)造性,通過對知識的掌握及運用來形成自己的學習方式。
二、 小學信息技術新模式的特征概述
“雙主”理論教學模式典型的特征就是以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該模式下,強調學生擁有自主學習及合作學習的權益。通過新模式的實踐應用能夠讓學生在問題的解決中摸索出問題解決的方法。在“雙主”教學模式下,教師成為主導者,主要作用就是為學生的學習進行引導。教師不僅僅是指導學生學習的引導者,也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更是學生的合作伙伴。另外,“雙主”教學模式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與生活緊密相連,而且利用計算機網絡技術來搜集生活相關的信息,形成研究成果;此外就是“雙主”模式是一種探究性的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能夠更加貼近學生的生活,重點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可以不斷地嘗試,反復失敗,在失敗中總結經驗教訓,然后為下一次的實踐積累經驗。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完成了從失敗走向成功的過程,能夠有效地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再有,在這種模式的實施過程中,問題的提出便具有開放性和多元化。探究性問題沒有統(tǒng)一的答案,大家更加關注的反而是探究的過程,而不是最終的結果。然后,“雙主”的教學模式考驗學生對于學習成果的展現(xiàn)能力。學生不僅僅是要研究課題內容,還要學會在師生面前將自己的觀點表達出來,且能夠讓觀眾明白自己的觀點。培養(yǎng)學生推銷自己的能力,增加成功的喜悅。最后,“雙主”的教學模式還能夠有效地釋放學生的學習空間,讓他們不再拘泥于課堂教學,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讓學生即便是在業(yè)余時間也可以進行學習,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終生學習的習慣。
三、 小學信息技術新教學模式的實施策略
信息技術是一門對實踐性要求很高的學科,改進原有的舊的教學模式,提高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養(yǎng)成正確的學習觀念。不過“雙主”理論的教學模式并不是簡單的教師主導及學生主體地位的疊加,而是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有趣的教學探究活動,對于學生在探究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進行及時的引導糾正,最后對學生的研究成果進行鼓勵。總之就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可以有序實施教學探究活動。
(一) 根據教學情境,設計多種選題
信息技術課程具有較強的實踐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設置多種教學情景,引導學生進行學習。情景教學能夠靈活設置教學內容,與學生生活有關系的一些情境或者小故事等都可以作為情境教學的內容,在特定的教學情境下,更容易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情緒,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究學習。而且在具體的情境設置之下,可以更方便地設置教學問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擔任引導者的角色,引導學生對教學內容進行探究學習,不再是包攬一切只需要學生被動接受,教師可以在適當?shù)臅r候對學生提出參考意見,讓學生盡情發(fā)揮自己的創(chuàng)造能力。不過在設置教學內容的時候,需要考慮到不同學生存在的差異,要設置不同的教學問題,而且課題難易程度要適中,不能太難,超過學生的解決能力范圍;也不能太簡單,沒有挑戰(zhàn)性也無法讓學生的能力得到提高。比如教師可以安排學生以我的家庭為主題,將自己一家人的電子照片制作成幻燈片,并且配合一定的文字說明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或者以我的校園為主題,有能力的學生可以自行拍攝照片,制作成幻燈片。在制作的過程中,學生需要完成收集電子圖片以及編輯文案的工作,并且最后整合成為幻燈片,這個過程讓學生擁有動手實踐的能力,提高了自身的信息技術水平并且能夠更好地理解教學內容,對創(chuàng)造性的培養(yǎng)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二) 確定教學任務,組織實施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是引導的角色,為學生確定了實施的選題之后,就要引導學生來實施。教師可以為學生明確任務,引導學生搜集任務素材,學生在實施過程中如果遇到問題進行適當?shù)闹笇А1热缑鞔_任務主題為制作自己家庭一周的消費情況統(tǒng)計表格。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完成下面的問題,列出自己家庭的消費類目,然后思考哪一些消費可以縮減,哪一些是不必要的消費,最后規(guī)劃以后的消費方案。在提供完整任務的思路之后,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對自己家庭的消費情況進行深入調查,通過詢問家長自己家庭一周內的開支都包括哪些方面,在衣食住行及水電氣房費、教育等多個方面分別標明支出金額,通過網絡查詢消費表格案例來制作自己家庭的消費表格,然后制作統(tǒng)計圖表來更加直觀地展現(xiàn)出家庭一周內的消費情況。將自己學習的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之中能夠更加引發(fā)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在這個過程中既能夠鍛煉學生掌握一定的電子表格制作技術,又可以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主動探究的學習習慣,同時又鍛煉了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
(三) 拓展學生興趣提高信息技術素質水平
在小學信息技術的教學過程中,除了掌握理論知識及實際操作之外,還要積極拓展教學空間,讓學生在課堂之外開展多種多樣的興趣活動。比如可以引導學生成立有關多媒體方面的興趣小組,通過課余時間來引導學生加強對于信息技術的掌握和運用,將信息技術同實際生活相聯(lián)系,提高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同時也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對信息技術方面的興趣愛好。比如可以引導學生通過網絡搜集自己感興趣的信息,或者學習資料等;或者可以建立自己的微博、博客或者論壇,提高學生運用網絡的能力,通過適當?shù)囊龑Э梢宰寣W生更好地將信息技術運用于學習生活之中,對于提高學習效率也具有積極的作用。
四、 小結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在教學過程中需要探索新的教學模式來適應新的教學要求。而對于小學信息技術作為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學科,教師更需要不斷探索新的教學模式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自主探究、主動學習的能力。在小學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為教學主體、教師為教學主導的“雙主”教學模式作為一種創(chuàng)新性的教學模式,通過創(chuàng)設教學情景、布置任務組織實施、拓展學生興趣等方式,能夠有效促進學生自主學習,提高學生信息技術的水平,同時為學生開拓多種發(fā)展平臺,提高學生的信息技術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鄭恩.探索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新模式[J].湖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12,18(1):147-148,151.
[2]杭曉峰.創(chuàng)新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模式的思路研究[J].中小學電教,2013(3).
[3]曾旭蓉.小學信息技術創(chuàng)新課堂教學模式研究[J].新課程,2011(3).
作者簡介:
王建陽,寧夏回族自治區(qū)銀川市,銀川市西夏區(qū)蘆花洲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