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維作為近代著名學者,他一生淡泊名利,不營生計,不慕榮華,平日深居簡出,惟以讀書作學問為平生追求。在教育、哲學、文學、戲曲、美學、史學、古文學等方面均有深詣和創(chuàng)新,為中華民族文化寶庫留下了廣博精深的學術遺產(chǎn)。他的讀書“三法”,對今天的讀書人依然有很好的學習借鑒意義。
推崇比較讀書法。王國維認為,有比較才有鑒別。讀書時使用比較法,不僅能夠發(fā)現(xiàn)問題,而且可以幫助讀書人提高認識,錘煉見解。王國維比較讀書法使用得最多的是對古籍的整理、???,正因為他擅長比較,又加之能夠“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所以經(jīng)其手整理、??钡墓偶|(zhì)量均屬上乘。又如,王國維讀詞時,自覺地將詞與詞,此一詞人同彼一詞人的意境、神韻、風格、表現(xiàn)手段、失誤諸多方面進行對比。同時,他還將此一時代的詞人同前一時代或后一時代的詞人、甚至是詩人進行對比。通過對比,可以使某一詞人的特點更為突出,這樣,對詞人的了解就更加深透、全面、準確。1911年之后,王國維在從事中國古代歷史研究的活動中,就使用了比較讀書法。
常用探求本源讀書法。王國維堅持用疑問的眼光去讀書,在讀書之時,就極易發(fā)現(xiàn)問題。為了解決發(fā)現(xiàn)的問題,他常常一部書連著一部書的讀,而不間斷,直到解決讀書中碰到的疑問。如研究韃靼問題,他在搜集資料的時候,使用的就是這種辦法。在讀兩《唐書》及唐代史籍的時候,王國維發(fā)現(xiàn)韃靼之名始見于唐玄宗開元二十年(公元732年)所立的《闕特勤碑》背面的突厥文中,同時,在《李德裕文集》中數(shù)見。依此線索,他讀薛、歐《五代史》,讀宋代的史書。但在閱讀《遼史》《金史》及遼金兩朝有關史籍時,卻不見了韃靼之名,線索中斷了,不過,《明史》中則被再次提及。其間二三百年中,韃靼為何銷聲匿跡?這更激起了王國維探求研究的激情。為了弄清這個問題,他又瀏覽了眾多的史籍,終于搞清楚了。探本求源讀書,無疑能夠擴大讀書人的視野,獲取更多更廣的信息,而得來的觀點、見解,就是不易之論。
善用循序漸進讀書法。王國維讀書目的明確,要求嚴格,不急不躁,循序漸進。如研讀康德哲學,對其著作中某些章節(jié)的精神領會不透,他便暫時停下,而去讀叔本華,因為叔本華是通解康德的關鍵。讀完叔本華之書,再回過頭來讀康德,反復數(shù)次,所有的疑難也就煙消云散了。他研究戲曲史,先從通讀、輯校唐五代詞,搜羅宋、金、元詞目入手,再轉向曲目的找尋,撰成《曲錄》;接著,以《曲錄》所列書目為向導,從眾書中尋找滑稽戲的材料,撰成《優(yōu)語錄》;再考證戲曲的緣起,著《戲曲考源》;戲曲是戲曲作者撰成的,他便仔細研究作者們的生平,專攻《錄鬼簿》;再深一層,重點討論大曲問題、腳色問題。一層更進一層,一個問題的探討比另一個問題的探討更為深入。經(jīng)過五年時間的精心準備,最后進行一次全面總結,這總結的成果便是《宋元戲曲史》。王國維就是這樣由淺入深、由點及面、由表進里,循序漸進地讀書做學問的。前面的讀書是為后面的讀書治學作準備、打基礎,后面的讀書又是前面讀書活動的深入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