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利
(河北省承德市豐寧實驗中學,河北 承德 068350)
常言道:學起于思,思起于疑,疑解于問。課堂提問是教學活動的重要形式,是師生感情交流的紐帶,是信息反饋的主要途徑。好的提問,是啟發(fā)學生思維的“激活酶”,強化記憶的“催化劑”,其效果是多層次的。一次提問是否成功,取決于“如何問”,“怎樣問”。
課堂提問的問題需要教師在備課時進行精心設計,問題設計要巧妙合理。構思巧妙的問題能夠激活學生的思維,啟發(fā)學生去探索,去發(fā)現(xiàn),從而獲得知識。反之,則會使學生厭煩。因此,教師在設計問題時要力求“準”“精”“活”,提問“準”,才是對學生進行“開其意”和“達其辭”的最佳火候。因此,這就要求教師在備課的過程中充分鉆研教材,吃透教材,把教學重點揣摩透徹,深入分析發(fā)掘問題,找到解決問題的關鍵。找到了關鍵,適時設疑,就可讓學生開展積極的思維。提問“精”,課堂提問,不在于多,重在精,要恰到好處。在教學過程中,如果教師處處設疑,一問接一問,沒有啟發(fā)性,學生思維的琴弦就會繃得十分緊張,無法激活學生的思維,更難引發(fā)學生思想的火花。因此,不能促使學生展開積極思維的地方不必設疑。提問“活”,就是要給學生留下一定的發(fā)散思維空間,拓寬學生思維,引發(fā)豐富的聯(lián)想。
教學成功與否的重要因素是課堂教學中教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之間的交流是否成功,而提問正是構成課堂教學中語言交流的必要組成部分。因此,可以說教師教學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提問的效果。
教師教學不是面面俱到,而是引導學生對“深奧”之處的理解,對知識的挖掘,所以提問要突出重點,就是要將問題集中在那些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關鍵點上,問在最需要、最值得問的地方,以突出重點,巧克難點,提高課堂效率。教師要適當選取一些多思維指向、多思維途徑、多思維結果的問題,引導學生縱橫聯(lián)想所學知識,尋找多種解題途徑,從而深入地理解知識,準確地掌握和靈活地運用知識。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導善控,除了要引導學生以外,還應適當點撥,激發(fā)學生思維,使學生踴躍回答問題。利用學生主動性的提問,讓學生在原有水平的基礎上“跳一跳”,并把果子“摘下來”。對于學生的回答,教師必須嚴格把關,既要保護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又不要使學生的發(fā)言漫無邊際、正誤不分。因此,課堂上老師要審時度勢,及時、積極地評價學生的回答,明確觀點,從而優(yōu)化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回答正確的,其原有的認知結構就會得到肯定和強化;回答錯誤的或不全面的也給予及時調(diào)整、糾正,改變原有欠缺的認知結構。
心理學認為:一個人如果總是處于一種興奮的、愉快的狀態(tài),他的思維就會有超常的發(fā)揮,他接受外面信號的速度就會非??旖?。這就是說,作為一個教師,課堂上必須注意營造一種和諧愉快的氣氛,讓學生時刻處于一種輕松自如的情緒中,那么無論是記憶,還是思維,都會得到最好的發(fā)揮。當學生在課堂上對教師所提的某一個問題疑惑不解時,教師應適時點撥、解惑;當學生對某一個問題考慮成熟,苦于無法表達時,教師要幫助學生整理思路,運用恰當?shù)恼Z言表達出來。從而激勵學生興奮起來,活躍課堂氣氛,主動探求知識,而不是由教師雙手給學生奉送真理。
教育家達尼洛夫提出了建立某種問題情境進行教學的方法,設計了“教師提出問題—學生積極獨立活動—教師把學生引入下一個新問題”的教學模式。這種問題情境就是解決問題的背景,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能使學生產(chǎn)生疑問,渴望探究問題的答案。教育實踐證明,這是激發(fā)學習積極性的有效方法和手段。有效的教學在于形成一種使學生似懂非懂、一知半解、不確定的問題情境,在矛盾、疑惑、驚訝中引起學生的求知欲和學習興趣,產(chǎn)生學習的愿望和意向。為使學生能順利地回答問題,教師要提供學生必要的智力背景,抑或情景,給學生創(chuàng)造一定的作答條件;或做知識鋪墊;或啟迪學生根據(jù)已知的去開拓未知的;或進行示范講解,教師“舉一”,令學生“反三”,實現(xiàn)學習的遷移。這樣給學生一個“支點”,讓他們用“杠桿”把“地球翻轉(zhuǎn)過來”。
在實際教學中,不少教師的提問不注重藝術性,過于簡單。諸如“是不是”、“好不好”之類的提問,表面上營造了熱烈的氣氛,實質(zhì)上流于形式,華而不實,有損學生思維的積極性;有的教師提問超出學生知識范圍,問題過難,抑制了學生的思維熱情和信心;有的教師不善于了解學生的思維過程而進行適當引導,學生思維水平難以提高。課堂提問是一項設疑、激趣、引思的綜合性藝術,教師要重視課堂提問的藝術性,把握提問的“度”和“時機”,充分發(fā)揮課堂提問的效能。
教師要盡可能多站在學生的旁邊和中間,而不是站在他們的對面,要讓學生自然地把教師當作交流的伙伴;注意自己的表情、語氣和手勢,要注意傾聽,糾正補充,但還要保護學生的自尊心。適時適度地評價要以鼓勵為主。正如一位教育家說過的:“鼓勵對人類而言,猶如陽光一樣,沒有陽光就難以生存。”
總之,課堂提問是一種經(jīng)常使用的教學手段和形式,是教師與學生之間信息的雙向交流。“問”是一種教學方法,更是一門教學藝術,要掌握好這門藝術,教師就應勤思考、多分析,努力優(yōu)化課堂的“問”,“問”出學生的思維,“問”出學生激情,“問”出學生的創(chuàng)造。用問題驅(qū)動學習過程,把問題與學生的認知和探究過程有機地結合起來,有效地促進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