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立霞
(河北省滄州市南皮縣寨子中學,河北 滄州 061500)
音樂是一門藝術,學生在學習音樂時都是通過聽覺來感受音樂當中的每一個音符和每一個旋律的變化、如音樂的音長、音色、音調以及音樂的音量。當學生聽到動聽的音樂時學生的心理也會產生強烈的反應。因此,想要學好音樂,我們首先就應當具備良好的聽覺能力,與此同時,樂感的培養(yǎng)與學生個人的審美也具有相當大的聯系,教師在音樂的學習過程中應當注重培養(yǎng)學生對音樂的欣賞能力,將音樂表現與音樂活動緊密結合,從而有效的提升學生的樂感。
沒有扎實的理論基礎,學生在音樂當中就找不到音樂的節(jié)奏感。理論知識來源于教師的教學,理論知識的教學也是教師培養(yǎng)學生樂感的有效途徑。教師在音樂教學中應當拋棄以往的教學方式,以往的音樂課,教師往往只是帶著學生唱歌,教師認為只要學生能夠學會這首歌,能夠記住歌詞就好了,唱的好聽與不好聽暫且不說,只要學生能將歌唱出來就好。有些教師在上課之前會簡單的為學生講解一些相關知識,但學生并不能理解教師所講的內容,這樣的教學模式不利于學生對音樂的學習,更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樂感。教師在教學中應當改進教學模式,音樂課不只是要唱歌,更要學會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要讓學生從音樂中體會某一首音樂的旋律、節(jié)奏、音高以及這首音樂當中所要表達的感情。
音樂是一種極致體驗,人們通過聽覺感受音樂獲得心理體驗。因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圍繞學生的聽覺,注重發(fā)掘學生的鑒賞能力,只有讓學生學會欣賞音樂才能讓學生慢慢的融入到音樂課堂中來,同時教師應該注意教師要采用不同的教學形式將音樂和學生的聽覺進行融合,讓學生通過聆聽音樂,感受到整首曲子中的韻律,并且由整首曲子的意境推斷出作者此時的心態(tài)。另一方面,教師在學生聆聽音樂的時候可以通過啟發(fā)的方式,讓學生慢慢發(fā)現整個曲子的巧妙之處。
例如:教師在引導學生聽阿炳的《二泉映月》時,教師應該首先讓學生去了解一下關于阿炳的身世,通過了解作曲者的身世可以讓學生大致把握整個曲子的曲風和意境。另一方面,教師在引導學生聽《二泉映月》這首曲子時,應該對這首曲子中的突然停頓之處展開分析,推斷作者當時的情感和這個曲子到這個關鍵點處的巧妙。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情操。教師在平時的課堂上應該多多引導學生欣賞不同風格的音樂作品,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隨著學生所聽曲子的增加,學生漸漸地也能夠分辨出不同的音樂旋律,一開始學生可能只是一種朦朧的形象,但是隨著所聽次數的增加,這種感覺可能會形象化,教師通過這種體驗教學的模式可以大大提高學生的樂感,另一方面,教師可以通過組織相應的活動促進學生對于音樂節(jié)奏韻律的掌握,這樣可以引導學生在漸漸摸索中學會創(chuàng)作音樂的表現形式,大大提高教師的教學質量。
音樂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巧妙地利用問題來激發(fā)學生對音樂的學習欲望。問題引導也是加強學生與教師之間溝通的橋梁,初中音樂的教學主要是讓學生通過理解音樂當中的情緒和內容來培養(yǎng)學生的樂感,這就充分體現了理解音樂作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教師在音樂的課堂教學中,要善于通過問題來引導學生去探索音樂的世界,只有充分了解的作品的內容,才能為培養(yǎng)學生的樂感打下堅實的基礎。
如:在《瑤族舞曲》欣賞課的教學中,教師應當首先復習學過的幾種速度的標記。讓學生聽辨三個音樂片段中的速度,并且提出問題:“同學們,我們剛才欣賞的三個音樂片段是我們準備學習和欣賞的民族樂曲中的管弦樂合奏,同學們能否在樂曲中聽出這三個主題分別是我們剛才所到的第幾個音樂片段呢?”聽完后學生便會告訴教師自己的答案,教師可以再次播放音樂,“這首樂曲表達瑤族人民什么樣的心情?”學生聽完后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并給出答案。通過這樣的教學形式教師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培養(yǎng)學生對音樂的樂感。
初中音樂的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樂感,在培養(yǎng)學生樂感的同時要注重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教師要以學生的興趣為主,教學過程中要采取多變的教學手段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這樣才能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樂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