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樂山市沐川縣實驗小學 張曉慧
讀過“人教論壇”華東師范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崔允漷教授的《基于課程標準:讓教學“回家”》的熱帖,我心里波瀾起伏。有渾濁不清的思維突然豁然開朗的頓悟;有區(qū)域改革無法與時俱進的擔憂;更有故步自封、無法大膽邁進的懊惱……回到自己踐行的語文教學改革,縱觀區(qū)域內正進行的“生本改革”。突然想到崔教授所列舉的“為合作而合作”,“為討論而討論”的“課堂教學穿溜冰鞋”的現象,似乎正一語中的教學改革弊端。
如今,跳出區(qū)域課改,回歸課堂,回到學科本身才發(fā)現,許多彎曲之路本是自己所設計,許多復雜之事也是為了迎合“區(qū)域生本課改”而做。如此一來,學科教學,變簡單為繁瑣、重形式而輕內容;訓練的是學科教學形式,丟掉的卻是學科基本素養(yǎng)。教師在課堂上解決了怎么教(形式)的問題,卻忽略了教什么(內容)的問題。一節(jié)課下來,不知道要把學生帶到哪里去(目標),更不知道學生已經到哪里了(評價)。因此,我也常常糾結如此是否真正“生本”?當然,問題的產生總是與復雜的背景無法分離,表象背后總有復雜的成因。在一段時間的調查、分析、實踐與總結中,就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基于區(qū)域現狀,個人觀點特別需要“刪繁就簡,回歸語文本真”,記于此與大家共勉??h域主管部門加大改革力度,博采眾長,以讀書會和讀書論壇的形式,尋求一條適合縣域的教育教學改革之路。
我縣課改行進已有四年之久,教育主管部門花了大力氣舉行了一系列“生本課改”活動:杜郎口、洋思、浦江等學校的考察、跟校學習;生本校長論壇;生本校長、教導主任賽課;生本精品課評選;生本課改先鋒評選;生本實驗校的評選、授牌;縣域內的各學科生本教研會;生本類專項課題申報……這一系列活動足見改革的力度和推行的力量。但實際上,效果不甚明顯。學校和教師在行進中一直以被動接受為主。從剛開始的“談虎色變、怨天尤人”到后來“你高談闊論,我自我踐行”,再到如今“你有政策,我有對策”……
查有梁教授說:“教學有模,但無定模,無模之模,乃為至模!”初見模型時,便要大力實踐,造成有的教師不加理解、生搬硬套,因模式而落入窠臼。
1.直套模式,忘了語文教學內容之本
有了易于操作的簡單模式,老師們上課真不用愁了,選定適合模式的內容裝進去就好了。有老師說:“我現在備課可簡單了,把模式一套,內容一裝,就可以了。甚至把內容粗略一點,一種類型的課,通用?!边€有老師說:“我以前解讀文本花好長時間,備一節(jié)課要花上2~3節(jié)課的時間,現在好了,不用那么細地鉆研教材了。反正有模式了,那些也用不上了……”
這到底是在上語文課,還是在演練模式?這還算是真正的語文課嗎?這樣以模式為主的課堂丟掉的可是語文教學的本中之本!
2.重形式,輕內容,忘了語文教學解讀之本
課改要求一節(jié)課上要有學生自主學習、合作討論和展示環(huán)節(jié)。首先開展的便是自主學習,然后提出問題、歸納問題,進行小組合作討論,最后學生展示(整個小組上臺展示或個別展示)。
可往往聽課以后,總會感覺缺少點什么,甚至感覺不到課上的“語文味”。原因何在?每個環(huán)節(jié)都卡了時間。自學與合作部分,不管學完沒學完,到時叫停,因為必須要給學生展示留夠充足的時間。有時學生展示時,一些教師怕學生說不好,一直點撥,最后干脆自己講;一些教師仍由學生自己展示,不管內容如何,重點如何,時間一到收網就行了。
整個課堂,為自主而自主,為合作而合作,因注重形式上的控制,文本解讀缺失嚴重,甚至出現知識性錯誤。整個課堂,多了支離破碎的內容分析,少了語文課上應有的書聲瑯瑯、愉快表達和寫寫練練,語用體現不夠,學科素養(yǎng)體現就更不足了。
3.重演練,輕生成,忘了語文教學之真
偶然間,聽到學生間討論:“這節(jié)課我們已經上了三遍,可我們老師還不滿意。我都上夠了??墒沁€要錄像。臺詞都滾瓜爛熟了,哎!”天啊,這不是課改的本質!反復演練,帶給學生的是教學假象。要知道,“真”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品行,“生本、生態(tài)、生動”這一切就是在基于事實,基于真實啊。
崔教授在談論教學的“家”在何處說到:“如果避開課程與教學孰大孰小的概念之爭,那么一種完整的教育教學活動至少要回答以下四個核心問題:‘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只有這四個問題具有邏輯上和行動上的一致性,才能說該教育教學活動是完整的、專業(yè)的。如果只有‘教什么、怎么教’,而沒有‘為什么教、教到什么程度’,那么,‘教什么、怎么教’是沒有方向的,就像一個旅人行走在沒有目的地的路上……”
也許我們就是這一群漫無目的的行者,有時在自顧自欣賞自己的同時還破壞著身邊的美景,更無暇去尋找更美更好的風景。對于教者來說,這是一種誤人子弟的傷害之痛。痛定思痛中,縣域內的小學語文教學,我們只在討論著“怎么教”的問題,提及“教什么”的問題,但“為什么教,教到什么程度”卻沒有用心好好思考。這就更需我們“刪繁就簡、回歸到語文教學的本真”,真正考慮有關語文和語文教學的問題。
新課程標準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但不是每節(jié)課都必須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形式,應該根據文本內容、根據教學設計及教學重難點有效設計。自主學習中感受孩子學習能力,反饋中制定教學目標,從而真正達到“學生已經會了的不教,學生能學會的不教,學生學不會的不教”。合作學習應是在學生一個人無法完成的情況下而開展,或討論、或合作、或檢查等等。探究則更應該在矛盾之處、錯誤之處、疑難之處進行,讓形式為內容服務,才能讓語文課堂教學回到“語文”中。
嚴格規(guī)定教師講授不能超過多少時間,這確實能有效克服“一言堂、滿堂灌、填鴨式”的做法。但老師往往不敢講了:難點之處怕點撥,重點之處怕講透,疑難之處怕提點……當講的、必須講的,教師也省掉了。這種欲言不出而導致的結果便是重難點不突出,疑難點求放過,教師有勁使不出,學生使勁完不成。
教學時間、教學模式設定,看似課改的有效體現。但如若不能靈活運用,便是讓每個教者帶著鐐銬跳舞,從而適得其反!
語文學習和語言文字的運用是一項長期的工程,小學階段不可能解決所有問題。我們不能急于求成,短時間看到孩子學習語文是多么厲害,孩子是多么成功。我們決不能偏離語文路線,讓語文教學離語文太遠。求真務實,回到語文原點、回歸教學本真,才是在課改中每一位語文老師要做好的事。
國家頒布的語文課程標準是國家意志的體現,描述的是一個國家培養(yǎng)什么樣的年輕人或什么樣的公民的大問題,它是從“應然或理想”的角度對目標進行超越學科的、抽象的、總括性的表述。學科課程標準(學科課程總目標、學段內容標準)代表著第二級目標,它是從“實然”的角度,用稍為抽象、籠統(tǒng)的語言描述一門學科的育人價值、學科素養(yǎng)或關鍵能力。教師確定的目標(學期或模塊目標、單元或課時目標)代表著第三級目標,它是課程標準的派生物,也是目標的進一步具體化,因此更接近于可觀察或測量、可評價。三級目標層次相依,任務相扣,讓語文有章可循,語文教學更有標可依。
基于縣域改革現狀,我們現在需要在改革中花大力氣的不是形式的問題,而是要從“怎么教、教什么”擴展到“為什么教,教到什么程度”的問題。課程標準已經讓我們有明確的目標和方向。先基于課程標準大目標,再基于教材設定小目標,基于課文設定課時目標。這樣有目標、有層次,就不會讓語文教學不跟著語文走。因為,我們必須研讀語文教材,回到語文教學問題中,把握語文教學內容,做好語文該做的事情。
少一些繁瑣的形式,多一些語文的內容;少一些作秀的課堂,多一些實在的課堂;少一些表演的課堂,多一些本真的課堂!
刪繁就簡,調整改革方向,回歸語文本真,簡簡單單教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