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豐澤區(qū)實驗小學 萬丹青
威廉·莎士比亞說過:“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在我們的閱讀教學中,是不是也應該給每一篇課文一種獨特的教法?那么課文為什么要細讀?如何細讀?有什么方法可循,有什么路徑可達呢?
我們每個老師,尤其是語文老師,在上課之前總少不了對課文進行細細解讀。但也有些教師,憑著經(jīng)驗,一個教案教了幾年,那么文本該不該細讀呢?常教的文本用不用再細讀呢?以下是余映潮老師在《小學語文教學藝術30講》中關于細讀文本的言論:
每一位語文教師,都應該有良好的課文細讀技能。
教師的任務,就是把課文讀“厚”,把課文教“薄”。
教師要確有心得地對課文進行“細讀”,對教學的內(nèi)容要有一種“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覺,那在教學上便能達到深入淺出、游刃有余的境界。
由此可見,作為一線教師,無論是對學生負責,還是對自己教學水平的提升,細讀文本都是必不可少的工序。那么課文如何細讀,細讀的落腳點都有哪些?
從劉仁增老師的《課文細讀》一書中,我在技巧方面有了一些收獲,對課堂上“教什么”有了一些微小的體會。
拿到一篇課文,最先映入眼簾的就是文題。這些題目可以讓你看到課文的核心,它們或統(tǒng)領全篇課文,或提示你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或啟發(fā)學生學習課文的思路。抓住它,你就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文本內(nèi)容,感受文中深層次的思想表達。遇到它們,你要做的便是抓題眼,找重點。如:林海音的《竊讀記》,“竊”本來是個貶義詞,但作者非但不避嫌,還劍走偏鋒地把它作為題目,顯然是別有用心。通過對文題的質(zhì)疑,引發(fā)了對文本內(nèi)容的探究。抓住“竊”字,尋找作者如何傾訴“竊讀”體驗,這就找到了本文的文本秘妙——內(nèi)心獨白,讀到最后,一位酷愛讀書而無錢買書的“竊讀”女孩便躍然紙上。類似的文題細讀方法,作者還列舉了陳慧瑛的《梅花魂》,以“梅花”為線索,突出“魂”之主題?!秷A明園的毀滅》寫作的重點不落在“毀滅”上,卻極盡描繪圓明園昔日的輝煌,這就是文章最為突出的文本秘妙。列夫·托爾斯泰的《窮人》用大量筆墨勾勒桑娜一家的窮困,但在苦難面前,他們卻閃耀著人性的光輝、愛和善良,以物質(zhì)的貧窮豐富了人物的內(nèi)涵和精神的可貴,凸顯主題“窮人并不窮”。
詞語是構成語言最小的意義單位,但它傳遞的信息卻最為真切、深沉、細膩。關鍵的字、詞、句,甚至是標點,是閱讀教學的著力點。
如以筆者聽到的《早操》一課為例?!对绮佟肥且皇赘挥星槿げ⑶矣泻椭C韻律的兒歌,語句短小,但用詞準確,是指導低年級感知語言文字特點的好素材。教師抓住詩歌中的語言特點對文本進行細讀?!皾L來滾去”“跳來跳去”“飛來飛去”“跑來跑去”這幾個詞語不僅寫出了露珠、鳥兒、蜜蜂、小學生的動作,還寫出了他們的形態(tài),用詞非常準確。如“滾來滾去”既寫出了小露珠的動作,又潛在地表達了露珠圓滾滾的形態(tài)。對于小鳥兒的描寫為什么用“跳來跳去”,而不用“飛來飛去”呢?細讀文本后發(fā)現(xiàn)“跳來跳去”更能生動地傳遞鳥兒在樹木之間活動時的狀態(tài),契合“小鳥兒在樹枝上做操”的場景。抓住關鍵詞句品味語言,是文本細讀不容忽視的聚焦點。除此以外,課文細讀還應該細在關注寫法,細在梳理結構,細在區(qū)分文體等上面下功夫。
細讀文本,我們或許會發(fā)現(xiàn)一篇課文里有許多的文本秘妙,那么我們在課堂上到底教什么?眾多的語言現(xiàn)象中,如何正確尋找和確定文本的核心教學價值呢?劉仁增建議從理念和策略兩方面入手。理念上“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抓住了課文讀寫某一側(cè)面的某一點或某幾點來做例子,避免對課文作面面俱到的分析,把注意力集中在這個點上。策略上,他建議借鑒華師大鄭桂華老師的做法,從以下四個維度加以分析判斷:1.是否有語文特點;2.是否是“這個”文本所特有;3.是否具有統(tǒng)領功能與核心特質(zhì);4.是否有利于在新語境中遷移和運用。接著聯(lián)系學段目標、教材編寫意圖、學生現(xiàn)有的水平,對課文進行三看:1.找出最具個性的語言秘妙,也是這篇課文所獨有的而其他課文所少見的;2.找出最為核心的語言秘妙,即這個秘妙本身具有統(tǒng)領全文的功能,并且又符合學段目標的要求,體現(xiàn)教材的編排的意圖;抓住了它等于把握了單元的訓練重點,起到綱舉目張牽一發(fā)而動周身的作用;3.找出最能遷移的語言秘妙,學以致用,把學到的最有用的文本秘妙遷移運用在新的語境中,才能真正促進學生言語表達能力和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
如前文所介紹的《早操》,在細讀文本之后,執(zhí)教者抓住文中四個重點詞語“滾來滾去”“跳來跳去”“飛來飛去”“跑來跑去”,通過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以上詞語的構詞特點,教師緊接著設計詞語訓練“……來……去”啟發(fā)學生按規(guī)律構詞。掌握了構詞規(guī)律后,學生張口就說:“游來游去、爬來爬去、飄來飄去……”老師又立馬出示螃蟹、小魚、蜻蜓、白云這些生活中常見的圖案,要求學生按照文中句式表達,聯(lián)系生活經(jīng)驗進行說話訓練。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的呈現(xiàn)正體現(xiàn)了語文課程標準低段目標中提出的,兒童要“對寫話有興趣,留心周圍事物,寫自己想說的話,寫想象中的事物?!薄霸趯懺捴袠酚谶\用閱讀和生活中學到的詞語?!痹凇拔襾懋敾匦≡娙恕边@一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教師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學會仿照兒歌說一句話,集合全班之力,編一首新的《早操》。孩子們學得興趣盎然,也編得有聲有色。我不禁想到:如果這不是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而是一節(jié)課的教學內(nèi)容,那么孩子們的學習效果也許就不是學會說一句話,而是會進行詩歌的創(chuàng)編,老師的教學就不僅是句式的訓練,而是寫話方法的傳授。
筆者這學期上的公開課《雷雨》,在細讀文本之后,我發(fā)現(xiàn)這篇課文的秘妙實在不少:一是概括文章思路;二是朗讀體會美感;三是注意字的寫法;四是“壓、垂、掛”等字的妙用;五是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景色的不同;六是課文寫得很美。課堂教學要抓哪個點呢?“神奇的大自然”是本單元的主題,學習本單元旨在讓學生留心觀察,發(fā)現(xiàn)大自然許多奇妙的東西?!独子辍愤@篇課文旨在讓學生領略到夏天的雷雨由猛烈到平靜的轉(zhuǎn)變,從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語文園地中的寫話訓練又指向?qū)W生學會觀察大自然。綜合以上種種,在教學中我另辟蹊徑,引導學生在字里行間尋找作者的觀察方法,原來作者是用眼睛看,用耳朵聽,用鼻子聞,用心感受這場雷雨的,從而描繪出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景色的不同,并通過朗讀訓練進行美讀和詞句的積累。最后,播放《雨》的視頻,引導學生借助文中的好詞妙句進行寫話訓練。
我想,如果每篇課文我們都這樣細細解讀,充分利用好課文中的教學資源,必能開拓出語文教材中更廣闊的疆土,編織出語文教學中更加絢麗的知識花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