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中醫(yī)藥大學附屬文山州中醫(yī)醫(yī)院,云南 文山 663000
“柴胡青皮飲”是云南省級第二批、第三批老中醫(yī)師帶徒導師楊仁德副主任醫(yī)師多年的臨床經驗方,楊仁德運用此方加減治療小兒肝旺脾虛證,取得確切療效。筆者有幸跟師學習,現(xiàn)將楊師運用此方治療小兒肝旺脾虛證之經驗介紹如下。
明代兒科醫(yī)家萬全在《幼科發(fā)揮》中提到“肝常有余,脾常不足者,此卻是本臟之氣也。蓋肝乃少陽之氣,兒之初生,如木方萌,乃少陽生長之氣,漸而壯,故有余也。腸胃脆薄,谷氣未充,此脾所不足也”,說明了小兒“肝常有余”、“脾常不足”的生理病理特點。隨著現(xiàn)代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有些家長對子女過于溺愛,使其容易驕躁易怒,加之小兒情緒不穩(wěn),情志失調,肝失疏泄,氣機不暢,乘脾犯胃,木旺克土,形成肝旺脾虛之證?;蛞蛐浩⒊2蛔悖嬍巢恢哉{,家長又片面追求高營養(yǎng)飲食等諸多喂養(yǎng)不當,使小兒過食偏食,造成脾胃功能受損,土虛木乘,形成脾虛肝旺之證。臨床表現(xiàn)為厭食消瘦、性躁易怒、多動哭鬧、咬齒磨牙、夜寐不安、食積發(fā)熱、目眨、多汗、便干或溏、舌淡或稍紅,苔膩或少,脈細弦等癥狀,嚴重影響小兒的身心健康。
“柴胡青皮飲”組成:柴胡3~10 g,青皮3~10 g,牡丹皮3~10 g,茯苓3~10 g,白術3~10 g,枳殼3~6 g,神曲3~10 g,炙甘草3~6 g。
方中柴胡、青皮、牡丹皮疏肝清熱、理氣醒脾;茯苓、白術淡滲利濕、健脾益氣;枳術丸寬中理氣、健脾助運;神曲健脾開胃、消食化積;炙甘草健脾益氣、調和諸藥。諸藥合用扶土抑木共達健脾和胃、疏肝清熱之效。楊師在臨床運用中重視辨證論治、藥證相應,只要是中醫(yī)辨證為肝旺脾虛的患兒均可用柴胡青皮飲加減治療。若患兒以厭食、食積、便溏等脾虛證為主要表現(xiàn),則重用茯苓、白術、神曲;若患兒以性急、目眨、多動等肝旺證為主要表現(xiàn),則重用柴胡、青皮、牡丹皮。在此基礎上,目眨多動屬肝火內郁者加菊花、白芍、鉤藤;夜驚不寐屬肝熱痰多者加蟬蛻、半夏、竹茹;食少腹脹屬脾虛食滯者加砂仁、炒雞內金、焦山楂;大便干結屬津虧腸燥者加玄參、生地黃、火麻仁;夜間盜汗屬陰虛內熱者加浮小麥、煅牡蠣、五味子;大便稀溏屬寒濕困脾者加防風、車前子、炒山藥。
病案1:患兒陸某,女,5歲,學生。初診日期:2016年9月10日。主訴:納差4年余。其母代訴患兒自小喂養(yǎng)困難,食量較少,不主動進食,夜間多夢易驚醒,外向好動,平素經常傷風感冒、食積便干或腹瀉,曾服用葡萄糖酸鋅口服液不見好轉??淘\見患兒面色少華,形體瘦弱。舌質淡紅苔黃膩,脈細弦。中醫(yī)診斷:厭食,辨證:脾虛肝旺,治則:健脾益氣、疏肝清熱,選用柴胡青皮飲加減。方藥:茯苓5 g,白術5 g,神曲10 g,枳殼3 g,砂仁3 g(后下),柴胡3 g,牡丹皮3 g,蟬蛻3 g,炙甘草3 g。7劑,水煎留汁150 mL,日服1劑,日3次。9月17日二診訴食欲較前明顯改善,夜安少驚。續(xù)服原方7劑鞏固療效。之后隨證靈活加減,經治2月余,配合飲食指導,患兒食欲基本正常,睡眠安穩(wěn),大便正常,身體抵抗力明顯提高,較少生病,療效確切。
按:本例患兒平素厭食時間較長,大便不調,眠差易驚多動,結合舌脈,符合脾虛肝旺證,其因主責之于脾,即“土虛木乘”。 治以“扶脾抑肝”之法,當以補脾為要,調肝為助。選用柴胡青皮飲加減,方中茯苓、白術、枳殼、神曲、炙甘草共奏健脾除濕、理氣消食功效,輔以柴胡、牡丹皮主入肝經以疏肝清熱,砂仁以助健脾開胃,蟬蛻清熱止驚。諸藥合用達到健脾益氣以開胃,疏肝清熱以平驚制動。
病案2:患兒李某,男,17個月。初診日期:2018年3月15日。主訴:排便困難5月。其母代訴患兒5月前由奶奶接回老家照顧后經??摁[,情緒變化大,開始出現(xiàn)大便干燥,糞干如羊屎狀,3~4日甚至更長時間排便1次,排便時肛門疼痛難忍,間或使用開塞露幫助排便,伴食少,煩吵哭鬧,多汗易驚。服用枯草桿菌二聯(lián)活菌顆粒、乳酶生片等療效不顯??淘\見舌紅苔薄黃,指紋紫滯至風關。中醫(yī)診斷:便秘,辨證:肝旺脾虛,治則:疏肝健脾、助運通便,選用柴胡青皮飲加減。方藥:柴胡3 g,青皮3 g,牡丹皮3 g,白術3 g,枳殼3 g,神曲5 g,火麻仁5 g,炙甘草3 g。7劑,水煎留汁100 mL,日服1劑,日3次。3月22日二診訴療效不明顯,原方基礎上加玄參3 g,續(xù)服7劑后患兒糞質改善,為臘腸樣,2日1行。繼續(xù)服用10劑,配合飲食指導,三診訴患兒大便條狀,每日排便1次,排便順暢,且食欲轉好,之后隨證靈活加減治療1月余。3月后隨訪,患兒大便、飲食均正常,性情平順,諸癥皆消。
按:本例患兒因環(huán)境改變不適應造成情緒不穩(wěn)、肝失疏泄、肝郁內熱、氣機不暢,糟粕不易順降而郁滯腸腑故易驚、多汗、便秘。選用柴胡青皮飲加減,方中柴胡、青皮、牡丹皮、枳殼疏肝清熱、理氣助運。同時因肝旺乘脾犯胃導致脾胃虛弱、運化無權而食少,脾升胃降失常,濁陰不降,影響大腸氣機,致傳導功能低下,糟粕內留而加重便秘。選白術、神曲、炙甘草健脾消食,輔以火麻仁潤腸通便,二診時訴療效不明顯,《幼科鐵鏡·大便不通》中提到:“肺與大腸有熱,熱則津液少而便閉……”,加玄參增強滋陰清熱之功,故收獲良效。
近年來,小兒厭食消瘦、性躁易怒、好動多啼、咬齒磨牙、夜寐不安、食積發(fā)熱、目眨、多汗、便干或溏等發(fā)病率逐漸升高,中醫(yī)病因以肝旺脾虛最為常見。現(xiàn)代醫(yī)學對此類小兒疾病的治療多以調節(jié)菌群失調、補充微量元素為主,但療效不甚理想。且對于檢查結果正常但有明顯癥狀的患兒缺乏更好的治療方法,而中醫(yī)辨證治療此類疾病有著獨特的優(yōu)勢。
柴胡青皮飲由健脾益氣之四君湯減人參加枳殼、神曲理氣消積,加柴胡、青皮、牡丹皮疏肝清熱。全方消而不傷正,補而不滯邪,消中寓補,消補結合,適合作為治療小兒肝旺脾虛證的基本方?,F(xiàn)代藥理學研究表明,柴胡具有鎮(zhèn)靜作用[1];青皮揮發(fā)油對胃腸道有溫和的刺激作用,促進消化液分泌和排除腸內氣體[2];牡丹皮具有鎮(zhèn)靜作用[3];茯苓侵液對家兔離體腸肌有直接松弛作用,使腸肌收縮振幅減少,張力下降,對大白鼠實驗性潰瘍有防治作用,并能減低胃酸分泌,臨床上常用于脾胃虛弱、消化不良、食少便溏者[4];白術可增強脾胃功能、調節(jié)胃腸運動[5];枳殼具有調整腸道菌群的作用[6];神曲對脾虛小鼠具有腸道菌群調整及促進損傷腸組織恢復的作用[7],并且生神曲比炮制品的消化酶活力高[8]。以上單味中藥的藥理作用與肝旺脾虛證病癥的現(xiàn)代醫(yī)學治療機理基本一致,對于中藥復方湯藥的藥理作用尚待進一步研究。
楊師在小兒用藥方面強調藥精量少、藥性平和、久服無礙、宜于小兒服用。柴胡青皮飲經多年臨床驗證,療效確切,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