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麗敏
瀏覽器的搜索引擎很有意思,你輸入幾個字,就會出現(xiàn)包含這幾個字的很多句子。
比如我剛輸入“不要去”三個字,就垂簾一樣掛下一串金句:
“不要去打擾一個不愿理你的人。”
“不要去追一匹馬?!?/p>
“不要去騙一個對你好的人。”
“不要去打擾別人的幸福?!?/p>
“不要去得罪那個醫(yī)生?!?/p>
“不要去依賴任何一個人?!?/p>
忽然冒出這么多“不要去”,讓人猝不及防,仿佛自己做錯了什么事,被長者撞見,不得不面紅耳赤地接受長者的一番諄諄教誨。
其實我是想查詢不久前讀到的一句話,查它的出處,這句話是:“不要去寫你想寫的,而要去寫你能寫的。”
這句話是幾天前我在畢飛宇的文章里讀到的。畢飛宇說他剛開始寫作時也困擾于“寫什么”,后來讀到這句話,有如醍醐灌頂,大受啟發(fā)。
對作者來說,想寫的和能寫的總是隔著一段距離。想寫的,往往是作者通過閱讀建立的審美塔尖;而能寫的,則是作者力所能及,不用奮力跳躍就能達到的高度。
不止寫作,有的事情也是這樣。
比如做菜,當我想一定要做出在某某宴席上吃過的那道菜,做出和那一樣的形色味道,否則不下廚,那么我就永遠做不好這道菜了。
做好一道菜,是需要一次次操作的,允許自己失敗,在失敗中摸索,之后才有可能將這道菜做成美味。
記得去年有次學習,許冬林也在,聊起她正在寫的小說。我說我從不敢動手寫小說,把小說寫好太難了。
冬林說,她以前也是這么想的,這是給自己設置障礙,使寫作變得難以開始?,F(xiàn)在她不這么想了,在寫小說前,她會告訴自己,她要寫一部失敗之作,這樣動起手來就從容多了。
我寫散文也是這樣的心態(tài),在寫作之前,并不去想要寫一篇如何出色的作品。
其實一篇散文的寫作,在我動筆前就已經(jīng)開始了,開始于我所關注的事物,開始于我對事物的觀察、思考,開始于我的閱讀,以及我當下正在經(jīng)歷的全部生活。
而寫作,不過是將這些以文字表現(xiàn)出來。
我在準備寫作時,只有一個寫的念頭。然后坐下來,抓住腦子里出現(xiàn)的第一句話,把它變成文字,順著這句話寫下去,寫下去。
只要坐下來寫,從能寫的開始,就有可能遇見想寫的。
重要的是開始。
重要的是不要把開始想得那么難。
重要的是愿意把寫的過程當作度過時光的最好方式——即使失敗,即使寫下的不能帶來任何報酬。
“不要去寫你想寫的,而要去寫你能寫的?!?/p>
我將這句話輸入搜索引擎,但并沒有查到它的出處。
甚至根本就沒有這句話。
我疑惑起來:這句話確實是我在畢飛宇的文章里讀過的嗎?難道是我記錯了原話?
有可能是記錯了,但這并不重要。即便沒有任何人說過這句話,它也很早就在那里,很清晰地刻在我心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