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靜 張英
摘要:高校藝術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必然選擇,是塑造大學生健康人格的重要途徑,是維護高校意識形態(tài)安全的創(chuàng)新舉措,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價值。馬克思關于人全面發(fā)展的理論、藝術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在關聯(lián)為高校藝術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創(chuàng)造現(xiàn)實基礎。新時代推進高校藝術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要正確認識其價值,全面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綜合素養(yǎng),積極探索其教學模式,大力完善藝術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管理機制。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 ?藝術教育? ?融合? ?持續(xù)發(fā)展
中圖分類號:J0-05?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19)23-0117-03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是一項由社會群體運用特定的思想觀念和道德約束對人施加有目的、計劃、組織的影響,使其適用于社會要求的實踐活動。藝術教育則是借助一定的藝術手段和內容的審美教育活動,意在增強受教育者的審美知識和能力,是美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兩種重要的教育形式融合在更大程度上彰顯教育的本質,符合時代要求。
一、高校藝術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現(xiàn)實價值
(一)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必然選擇
自古藝術對于立德樹人的獨特價值就得到東西方學者的高度推崇。古希臘柏拉圖曾在《理想國》一書提到音樂在培養(yǎng)城邦公民善良、勇敢等美好品質中發(fā)揮的功用。中國在上古時期便出現(xiàn)詩、舞、樂三位一體的教育,春秋時期,孔子提出的“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①“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②等思想更加奠定了藝術在中華文化中的地位。中國傳統(tǒng)美育將濃郁的家國情懷、社會道德厚植其中,醞釀出帶有泓邃審美品格的中華人文精神。立德樹人,是高校立身之本,“我們的教育方針是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習近平指明了教育的根本任務,同時強調,做好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③,即為藝術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奠定良好的政策和制度保障基礎,也為新形勢下藝術教育體系的調整拓寬工作思路。
(二)塑造大學生健康人格的重要途徑
高校育才,健康的人格視為基礎,表現(xiàn)為積極的人生觀、價值觀、正確的自我意識、和諧的人際關系和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等。大學生處于人格形成的關鍵期,思想政治教育與藝術教育的融合迎合了當代大學生自我、活躍、意志薄弱的心理特征,使學生在情感醞釀過程中感受到教學帶給他們對張揚自由的體驗和生活獨特意義的認知。藝術教育通過調動人的情感,實現(xiàn)對人精神的提升和情感的補給,正如馬克思所言:“人也按照美的規(guī)律來建造”。藝術活動以自身的個體性表現(xiàn)出情感的獨特,同時也因其共通性實現(xiàn)外在規(guī)范向內在自覺的轉變,提升人的綜合能力從而固化為人的品格。
(三)維護高校意識形態(tài)安全的創(chuàng)新舉措
隨著改革開放,我國意識形態(tài)安全風險劇增。2013年召開的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習近平強調:“意識形態(tài)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④。而高校亦是前沿陣地,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意見》,對守好高校主陣地做出重要指示。高校意識形態(tài)工作是一項戰(zhàn)略工程、固本工程,因此,必須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全過程,強化思想引領。思想政治教育是意識形態(tài)的主體基礎,藝術的本質也是意識形態(tài),好的文藝作品能夠浸潤人的心靈,給人以智慧啟迪。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糅合在文學創(chuàng)作當中,反映正確的價值追求和崇高信仰,舉精神之旗,筑牢意識堤壩,有效抵制各種錯誤的社會思潮,對新時期維護高校意識形態(tài)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二、高校藝術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現(xiàn)實基礎
(一)馬克思關于人全面發(fā)展的理論支撐
馬克思認為“人”的形成過程是“人以一種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說,作為一個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質”⑤。人的全面發(fā)展是包含個人素質、能力、個性以及社會關系等在內的全面、自由、充分的發(fā)展。藝術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雖然在教學理念和教學手段上有所區(qū)分,但二者都以實現(xiàn)人的全面發(fā)展為旨歸,促使人成為真正的人,為素質教育的實施夯實根基。
(二)藝術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內在同一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運用科學的理念來引導并提升人們的道德水平,培養(yǎng)人形成正確的三觀,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藝術教育則是通過審美理念教育人,提高人們對美的感知,以此實現(xiàn)完整性人格培養(yǎng),二者的落腳點具有一致性。思想政治教育和藝術教育都主張運用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方式進行情感調動、人格塑造和心靈提升,以此增強課堂吸引力。從教育內容而言,思想政治教育是對馬克思主義相關理論和中國共產黨人的智慧結晶等先進文化進行學習,而達到價值引領、凝聚共識的效果;藝術教育需要汲取中國優(yōu)秀的文化精粹,同時運用馬克思主義最新發(fā)展成果來指導理論建設。結合共性,藝術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在互為補充、融合、促進的過程中培養(yǎng)擔任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三)藝術教育助推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
藝術教育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由外化轉為內隱。當下我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普遍缺乏親和力和針對性,教育過程中多采用灌輸?shù)男问?,這種教育方式缺乏必要的文化感染力,以致“一言堂”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學生很難將所學知識入腦入心。藝術教育借助自身的審美功能,烘托出輕松、愉悅的活動氛圍,調動學生的積極情緒和思考,使其在放松愉悅的環(huán)境下自覺接受知識的熏陶。再者,藝術教育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由枯燥轉向趣味。從兩種教育的語言表達而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話語表達多側重概念化、抽象化,思政課堂也呈現(xiàn)出疲軟的態(tài)勢,思想政治工作也因此成效甚微。反觀藝術教育,運用五彩繽紛的美術色彩、飽含深情的影視表演、悅耳動聽的音樂旋律等藝術形式將話語變得生動具體,把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晦澀理論、精神意志轉化為學生喜聞樂見的內容,增添了教育過程的趣味性也更易于高校學生的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