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莉,陳 蕾
(北京瑞華心臟康復中心,北京 100029)
心肺耐力是指持續(xù)體力活動中循環(huán)和呼吸系統(tǒng)的供氧能力,是健康相關體適能的重要組成部分。心肺耐力水平低與早期全因死亡風險明顯增加有關,特別是心血管疾病所致的死亡相關[1]。本研究入選99例來我院體檢的北京白領人群,通過測定其peakVO2以了解心肺耐力水平,并探討影響心肺耐力的相關因素,以警示白領人群對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視。
2017年5月~10月對自愿來我中心進行體檢的99例北京白領人群進行心肺運動試驗。其中,男66例(66.7%),女33例(33.3%),年齡22~67歲,平均(44.8±10.1)歲。受試者均無心臟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血管病、外周動脈疾病。
1.2.1 癥狀限制性心肺運動試驗:對每位受試者首先進行臨床表現(xiàn)、血常規(guī)、心電圖、超聲心動圖評估,明確無運動試驗的禁忌癥。應用瑞士席勒功率自行車(型號為CS-200 Ergo-Spiro),采用Ramp方案進行癥狀限制性心肺運動試驗[2]。具體方法是受試者佩戴連接氣體分析儀的面罩,實時測定呼入呼出氣體。在功率自行車(配有測功計)上靜坐4分鐘,之后開始55~65轉/分速度0負荷踏車,4分鐘后功率從20 W開始,并每分鐘勻速遞增,8~12分鐘完成功率遞增試驗。功率遞增方案:每分鐘靜息攝氧量(VO2)(ml/min)=150+(6*體重);男性最大攝氧量(MaxVO2)(ml/min)=(身高cm-年齡)*20;女性最大攝氧量(MaxVO2)(ml/min)=(身高cm-年齡)*14;每分鐘遞增功率=(MaxVO2-靜息VO2)/100。功率遞增過程中鼓勵受試者盡最大力踏車,直到因疲勞不能再繼續(xù)運動或運動中出現(xiàn)血壓過高,收縮壓>220 mmHg,或舒張壓≥110 mmHg終止試驗。試驗全程包括運動結束后6 min內(nèi),每10秒逐次打印出VO2。每2 min記錄一次血壓和心電圖,直至運動結束后6 min以上并心電圖恢復至試驗前狀態(tài)。
1.2.2 根據(jù)我國2014年《慢性穩(wěn)定性心力衰竭運動康復中國專家共識》定義:峰值攝氧量/預計值(peakVO2/Ref)≥84%為正常,<84%為減低。預計值根據(jù)年齡、性別、體重和身高計算,公式:女性MaxVO2=3.2*身高-0.024*年齡+0.019*體重-3.66;男性MaxVO2=3.2*身高-0.024*年齡+0.019*體重-3.17。心肺耐力用峰值攝氧量來衡量。
1.2.3 年齡≤40歲為青年,41~60歲為中年、>60歲為老年;根據(jù)《中國成人超重和肥胖癥預防控制指南(試行)》[4]定義:體重指數(shù)18.5~23.9 kg/m2為體重正常,24~27.9 kg/m2為超重,≥28 kg/m2為肥胖;運動量6000步/日以下,且每周<5天為體力活動不足,6000~10000步/日,且每周≥5天為體力活動中等,>10000步/日,且每周≥5天為大量體力活動。
1.2.4 方法:按照性別、年齡段、體重指數(shù)和體力活動水平,對峰值攝氧量進行比較。所有數(shù)據(jù)錄入由專人進行,并進行雙人核對。
采用SPSS 23.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不同性別心肺耐力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不同年齡段、體重指數(shù)和體力活動水平的心肺耐力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北京白領人群總體心肺耐力水平低,正常36例(36.4%),減低63例(63.6%)。大量體力活動者peakVO2/Ref≥84%比例最高(75.0%),體力活動不足者peakVO2/Ref<84%比例最高(89.3%)。見表1。
男性峰值攝氧量明顯高于女性,分別為(27.5±6.8)ml/kg/min vs(20.6±3.4)ml/kg/mi,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見表2。
青年、中年、老年三組峰值攝氧量無明顯差異,分別是(26.6±4.3)ml/kg/min、(24.8±7.7)ml/kg/min、(21.4±4.3)ml/kg/min,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見表3。
超重者峰值攝氧量明顯高于體重正常和肥胖患者,分別是(27.6±8.0) ml/kg/min、(24.4±5.9)ml/kg/min 、(22.4±3.7) ml/kg/min,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見表4。
體力活動量越大,峰值攝氧量越高,有顯著性差異。體力活動大量、中等和不足峰值攝氧量分別是(32.1±7.3)ml/kg/min 、(24.5±5.6) ml/kg/min、(2 1.6±3 4.4) m l/k g/m i n,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見表5。
表2 99例白領人群peakVO2與性別研究結果
表3 99例白領peakVO2與年齡段研究結果
表4 99例白領peakVO2與體重研究結果
表5 99例白領peakVO2與體力活動研究結果
心肺耐力與大肌肉群參與的、動力性中等到較大強度的長時間運動能力相關,與呼吸、心血管、骨骼肌的生理和功能狀態(tài)相關。心肺耐力水平低者其早期全因死亡風險明顯增加,特別是死于心血管疾病者增多,提高心肺耐力可以降低全因死亡率。峰值攝氧量是衡量心肺耐力的標準,可以客觀評價慢性疾病和健康問題人群的心肺耐力。
最近研究表明,體力活動不足會影響成年人健康,久坐不動的生活方式顯著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與全因病死率增加有關。本組資料顯示峰值攝氧量低于預計值84%者達63.6%,表明約2/3白領心肺耐力較低,其中體力活動不足者減低的比例高達89.3%。這是由于白領以網(wǎng)絡辦公為主,久坐不動的生活方式,導致體力活動不足,結果心肺耐力和肌肉耐力明顯下降,成為心血管疾病的后備軍。
本研究結果與上述研究一致的是性別、體重和體力活動水平與峰值攝氧量相關。男性峰值攝氧量明顯高于女性。這可能與女性同男性相比肌肉體積小,血紅蛋白、血容量及每搏輸出量低有關。不同體力活動量者比較,峰值攝氧量有顯著性差異。體力活動量越大,其峰值攝氧量越高,特別是長期規(guī)律的較高強度的運動,其中13例馬拉松和球類愛好者峰值攝氧量/預計值≥100%,明顯高于普通人群。正如既往研究所示,體力活動可以改善心肺儲備功能,增加心輸出量,減慢心率,提高呼吸儲備,增加骨骼肌毛細血管密度[3]從而提高心肺耐力,改善生存率。
許多研究證實峰值攝氧量隨年齡而下降,但本組研究顯示青年、中年、老年峰值攝氧量無明顯差異,可能與老年患者的樣本量太少相關,需進一步積累后進行研究。
心肺運動試驗測得峰值攝氧量,可客觀準確評估心肺耐力,較低水平的心肺耐力即使無心血管疾病,其死亡風險亦增加。絕大多數(shù)白領人群心肺耐力較低,重要影響因素有女性、肥胖和體力活動不足。重要的是,體力活動和肥胖可以被矯正,只要意識到它的重要性,積極改變生活方式,加強長期規(guī)律的體力活動,減輕體重,可大大提高心肺耐力水平,預防心血管病發(fā)生,降低潛在死亡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