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賢庚,黃圣亮
(武夷山市瑞泉巖茶廠,福建武夷山354300)
武夷山市是個多高山、森林覆蓋率很高的山區(qū)。按世界遺產(chǎn)專家的說法是“世界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關鍵地區(qū)”它“具有世界同緯度帶現(xiàn)存最典型、面積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中亞熱帶原生性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保?)因此完全有條件實施茶葉生態(tài)化管理。武夷山市委、市人民政府注重這種有利的自然環(huán)境,大力提倡武夷巖茶生態(tài)化管理,以求生產(chǎn)更多的優(yōu)質茶。
我們認為,就武夷山來說,不管正巖半巖,內(nèi)山外山,茶園管理都突顯出重要性。茶園管得好,茶青質量就相對更優(yōu),茶葉品質就相對更高。而今不少人一講茶葉品質,就是講山場、制作工藝,卻忽視茶園管理這個源頭問題。我們見到有人套用“藥材好,藥才好!”的廣告詞,寫著“茶葉好,茶才好!”這里寫的“茶葉”指的就是青葉,這是很有道理的。要使茶青好,就要進行生態(tài)化管理。從我們近年來的做法看,目前至少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也比較切實可行。
一是合理開發(fā)選擇山地。如今有的人開荒種茶,講規(guī)模重氣派。茶地連片延伸,或從山腳到山頂,大片地整座山,看起來很有規(guī)模,拍照出來很好看。有的刊物、電視也很喜歡采用這種照片、鏡頭。這種沒有樹木擋風遮陽、植被保土涵水、禽鳥棲身之處,茶樹孤獨而居,無其他植物間作的茶山存在很多弊病。有人還在此等茶園上豎起“有機茶園”、“生態(tài)茶園”牌子,旁人看了直搖頭。古時武夷山農(nóng)家種茶都選地在巖邊峰下,或溝傍山腰,窠里坑中。多次入武夷山考察、覽勝的明代福州方志學家、布衣文人徐勃(左加火旁)在《武夷采茶詞》長詩中寫道:“結屋編茅數(shù)百家,各攜妻子住煙霞。一年生計無它事,老稚相隨盡種茶……荒榛宿莽帶云鋤,巖后巖前選奧區(qū)……”(2)“奧區(qū)”即是山腳下、峰巖邊的低洼處,按武夷山茶家現(xiàn)在的說法,即是“坑澗窠”。上世紀時雖然有整座山開荒種茶、種果者,但是他們提倡“穿鞋戴帽箍腰帶”,這是很科學的。我認為,最好還要左右加條“邊”。而現(xiàn)在有些人用盡地塊、追求產(chǎn)量最大化的做法,是因小失大、得不償失。所以,開荒種茶,首先是要選好山場,同時要注重保護環(huán)境。
二是改善現(xiàn)有茶地環(huán)境。對已經(jīng)連片或“剃光頭”的茶山,可采取“戴帽”以補救之。即在茶山的山頂種一小片樹木,在空檔處插種樹木,最好是隔上幾行種一排樹木。樹種要多選闊葉樹,適當種些落葉樹。要選那種不會長得太高大、爭肥力不強的樹種,如桂花、桂葉、玉蘭、臘梅、冬青、板栗、銀杏等。茶山周圍除種樹外,還要保留芒箕骨、巖草、小灌木等。這樣做的好處主要有:一是能適當遮太陽曝曬,降低地表溫度;二是保護泥土流失,涵養(yǎng)水份,三是樹的落葉,可以增加茶地有機質;四是多樣性樹木花草能進一步豐富茶葉滋味,以提高茶青品質;五是可以起綠化美化環(huán)境作用。這種做法,花錢不多,完全可行。
三是改變茶地耕作方法。重要的是水,水對于茶是個若即若離,又親又疏的朋友。沒水不行,多了也不行,茶樹既怕旱,又怕澇。因此舊時的武夷山茶地大都用石頭砌塝,此法便于承水,又利疏水,當然也利于保土,叫作“石座法”。這是很花錢的工程,好在當時巖茶價高,老板才肯這樣做。如今在風景區(qū)內(nèi)舉目可見到“石座法”之茶地,基本上都是舊時砌的。上世紀80年代以來,開的茶地就沒有那么講究了,都是依山徹等高梯層茶地,粗糙的是就依山勢開溝而種。概其因:一是為了節(jié)省成本,二是很多地方不準開山取石。
對于山勢較陡、塝高(有的高一米左右,甚至2米)的茶層保水是個大問題。我們的措施是:深挖內(nèi)側茶地,同時清出一條內(nèi)溝。在茶地內(nèi)溝中隔段堵截,土不得高過茶園地平,這樣可防止大水漫流于地面,帶走泥土肥料,又可保持適當水分和山上流下的有機質。這種溝,茶葉泰斗張?zhí)旄0阉凶鳌爸窆?jié)溝”(3),很形象;填高外磅,形如田埂,學名叫“坎”,并踩實,這樣不但使茶地形成“外高內(nèi)低”,而且鞏固梯壁和園面。同時在山邊挖縱溝“八字溝”并分段挖“沉積池”以防洪水沖毀山體;大雨后或不定時,清理“竹節(jié)溝”“沉積池”,從中掏出肥土及有機質,填到茶樹園中。
對于坡度大、梯面小的梯壁上的雜草、小樹用刀劈,而不能用鋤頭鏟,劈時還要留下一小段以護塝,這樣不但可以降低地表溫度,而且下大雨時,泥土不會被沖刷掉,會保護土磅茶不被沖刷。
如果茶地邊是斜石壁,大雨時山洪會直接沖到地塝,鉆入茶地底部,或帶走泥土,或造成茶地塌陷。我們的辦法是請石匠,沿茶地鑿一條水溝,把水引走,會減緩大水沖力。
采取這些辦法后,基本上做到“小水不出園,大水不沖地”。經(jīng)過幾年的開溝、填高梯壁,種樹等方法,地土更加濕潤、肥厚、松軟了。
四是合理施肥。“重肥奪高產(chǎn)”,在茶葉生產(chǎn)上是切不可為的?;适┑脭?shù)量大、次數(shù)多,不但茶葉難以制作,品質明顯下降,而且酸化、板結了茶地。這有如健康人多吃保健品、病人過量用抗生素,會產(chǎn)生副作用。曾聽一位德國學者說,歐洲一些葡萄酒產(chǎn)區(qū)已出限產(chǎn)量措施。我認為巖茶也不應盲目追求高產(chǎn),盡量減少采摘茬次。只采春茶一茬的茶樹,最好不施冬肥,只要在夏秋挖山時施肥即可。這種做法既有足夠長時間讓肥料分解,被茶根充分吸收,不但可降低農(nóng)殘含量,又能便于做青焙火。一些土壤比較肥沃的茶園,就不一定要施。
武夷山傳統(tǒng)的“客土”是個很好的方法,在沒有合作化的年代,長期被茶農(nóng)采用。武夷山正巖區(qū)的茶農(nóng),普遍認為客土的好處:它不但增厚了茶地的耕作層,還能補充茶地的礦物質、微生物、有機質、微量元素。不但能促進茶葉增產(chǎn),而且能提高茶葉品質,也沒有農(nóng)殘。客土是個好方法。所以茶農(nóng)管理茶山時常常說,“加寬一尺,不如填高三寸?!?/p>
客土雖然是個有效辦法,但在1982年茶園剛分到各戶后,各家忙于建茶廠房、購機器,而那幾年茶價很低,揀過梗的正巖水仙一斤才賣20來元,還要靠面子。這種狀況有誰還去花錢請人客土?后來有了化肥,這東西很厲害,它能使茶葉猛長,產(chǎn)量大增,比客土的成本又低了許多,茶家何樂不為?
進入本世紀后,巖茶逐漸走紅。飲用巖茶的人逐多,有的雖出得起價,但對茶品很挑剔,施化肥過多的茶就一般。而使用除草劑、噴葉面肥、農(nóng)殘超標,品質下降。想賣好價格,就得產(chǎn)好東西;想做好東西,就得有好原料。光有好的山場還是不夠的,管理還得生態(tài)化。從此,客土老辦法又為人津津樂道了。
但是在“遺產(chǎn)地”是不能隨便挖土的。這兩年我見到大坑口、桂林路邊堆著老大堆的新土,那是茶農(nóng)雇大車從外面拉來的,還要請工人挑上茶地,成本增高?可見客土的效益已為一些人所深知。
五是科學修剪、疏枝。我們認為有幾種方式:最大量的作業(yè)是機器修剪,那是為機采做準備的。關鍵是要避開霜凍和干旱。對蔭濕地方的茶叢,要留高一點,對易旱地,叢要剪矮一些。
“修邊”就是剪掉茶叢兩邊長出的茶枝,這種枝上長出的新稍稀稀拉拉,采茶機又剪不到,請人工“修邊”費工費時。所以對于不打算“修邊”的茶,一兩年修一次邊。第二年發(fā)得更整齊、粗壯?!靶捱叀币脖阌谕跍?、除草、施肥等茶山管理。
間叢、疏枝、剪枝。這大多用在高叢、老叢、密叢之管理上。這是很講經(jīng)驗和需要認真的茶葉管理農(nóng)活。間叢,就是隔一叢去一叢,或留二去一,有利茶樹通風受陽,減少病蟲害,來年新梢更長、葉張更大。
疏枝,就是“剪掉枯死枝、細弱的枝、徒長枝、苔蘚嚴重寄生枝及病枝?!痹谛藜粢陨线@枝條時,要先進行觀察,然后下手。實踐證明,采取這些措施后,能起很好作用,從而提高單產(chǎn)。
目前在武夷山已有人采取刪叢、疏枝做法。特別是老叢水仙、留叢手采的高叢更為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