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美姣
摘要:豬疝氣是豬比較容易發(fā)生的一種非感染性疾病,是腹腔內的臟器離開正常位置,經由體裂隙、缺損或者薄弱部位進入其他部位而構成包塊。根據發(fā)病部位不同,可分為臍疝氣、腹股溝疝氣、腹股溝陰囊疝氣以及腹壁疝氣。一般來說,本地豬種通常是發(fā)生腹股溝陰囊疝氣,而引進外種豬易發(fā)生臍疝氣和腹壁疝氣?,F(xiàn)主要介紹豬臍疝和腹股溝陰囊疝的臨床癥狀、治療措施以及預防措施,以期為廣大同行提供一些借鑒和參考,減少該病的發(fā)生。
關鍵詞:豬;疝氣病;臍疝;腹股溝陰囊疝;臨床癥狀;治療;預防措施
中圖分類號:S858.28?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2095-9737(2019)12-0073-02
1 臍疝
1.1 臨床癥狀
病豬的臍孔部位發(fā)生半圓形的局限性腫脹,觸感柔軟,由于品種不同導致大小不一,通常呈核桃至拳頭大小,有時甚至更大,部分會隨著體位以及飼喂情況變化出現(xiàn)縮小或者增大。用手觸摸腫脹處沒有痛感,具有可復性,并伴有聲響,且容易摸到臍孔,聽診能夠聽到腸音。如果發(fā)生嵌閉性臍疝或者內容物和囊之間發(fā)生粘連,觸診腫脹部位沒有可復性,會產生疼痛,且溫度升高,此時部分會表現(xiàn)出疼痛不安,并伴有嘔吐現(xiàn)象。
1.2 治療措施
1.2.1 結扎療法
當病豬年齡?。ù蠹s2周齡)且腫脹也小時適合采取該法治療。操作時,使病豬呈腹部向上保定,操作人員掐住臍疝腫脹處,然后在緊貼腹部皮膚處用橡皮筋牢牢扎緊,經過大約1周就會自行脫落康復。
1.2.2 手術療法
用凳子建一個高度大約為50 cm的簡易臨時手術臺,使病豬呈腹部向上保定,注意確保其處于空腹狀態(tài)。用清水將腫脹處沖洗干凈,接著用毛巾擦干,然后依次涂擦碘伏、75%酒精進行消毒,然后使用0.25%~2%普魯卡因進行局部浸潤麻醉。
手術部位選在疝氣囊基部、接近臍孔處,用經過嚴格消毒的手術刀平行于軀干長軸將皮膚縱向切開,并稍微分離,注意切口長度要比臍孔長,有利于閉鎖。再用手術刀在增厚的皮膚處切一個小切口,接著術者將左手的食指、中指伸至疝氣囊內用于保護腸管,之后右手持刀沿著食指、中指的間隙完全切開疝氣囊,逐漸擴大疝氣囊切口,以使臍孔疝氣環(huán)完全暴露。然后用4~5號絲線進行水平鈕孔狀縫合,即從一側皮膚進針,穿過疝氣環(huán)后拔出縫針,接著從側面的臍孔疝氣環(huán)進針,穿過皮膚后撥出縫針,注意針孔將具有2 cm的間距??p線排列好后,從臍孔疝氣環(huán)的兩邊向中間縫合打結。如果臍孔較大,可按照結節(jié)縫合法進行縫合、打結。最后對皮膚進行結節(jié)縫合,并消毒術口。
2 腹股溝陰囊疝
2.1 臨床癥狀
2.1.1 可復性陰囊病
主要是仔豬易發(fā),通常是一側發(fā)病,患側陰囊明顯增大、下垂,用手觸摸陰囊部質地柔軟,并產生響聲,能夠可復,聽診可聽到清晰的腸蠕動音。讓病豬仰臥,可見脫出的腸管能夠自行還納至腹腔,且在外部能夠摸到腹股溝外環(huán),局部沒有熱痛感,也不會出現(xiàn)全身反應。
2.1.2 嵌閉性陰囊病
病豬突然出現(xiàn)腹痛,患側陰囊明顯增大,陰囊皮膚變得緊張且發(fā)生水腫,用手觸摸發(fā)涼,且無法摸到睪丸,走動時患側后肢向外伸展,步態(tài)強拘。嵌閉部發(fā)生腫大,癥狀急劇惡化,體溫升高,全身大量出汗,呼吸不暢。
2.2 治療措施
2.2.1 術前準備
病豬術前經過6~12 h的禁食,以使腹內壓降低,但對于嵌閉性疝要進行緊急手術。同時,手術器械(止血鉗、手術刀、縫合線、縫合針)進行消毒,并準備足夠的藥品(碘酊、酒精棉球、青霉素)。
2.2.2 確定手術部位
檢查疝氣情況,確定是一側發(fā)病還是兩側都發(fā)病,并據此確定手術部位。操作時,病豬呈仰臥姿勢保定,術者用右手拇指將右側腹股溝管壓住,用左手對疝囊內容物進行捏壓,如果疝囊內容物無法回至腹腔,則可判斷發(fā)生右側腹股溝陰囊疝;接著用右手拇指將左側腹股溝管壓住,用左手對疝囊內容物進行捏壓,如果疝囊內容物無法回至腹腔,則可判斷發(fā)生左側腹股溝陰囊疝,如果疝囊內容物左右都可回至腹腔,則可判斷發(fā)生兩側性腹股溝陰囊疝。
2.2.3 手術方法
結扎總鞘膜法。病豬呈倒立姿勢保定,對術部皮膚進行消毒。如果病豬興奮不安,可按體重靜脈注射0.2~0.4 mL/kg鹽酸氯丙嗪注射液。術者在患側腹股溝外環(huán)處皮膚作一切口,長度適宜為4~8 cm,接著對皮下組織分離,用彎止血鉗將總鞘膜(含有精索)挑至切口外,確定總鞘膜內沒有腸管后,可在外環(huán)處貫穿結扎精索和總鞘膜。將陰囊內的睪丸擠到切口處,用手術刀在距離結扎線2~3 cm處的總鞘膜上切一縱切口,以露出睪丸,并將其摘除,然后用2%碘酊對術部消毒,最后對皮膚切口進行結節(jié)縫合。
縫合外環(huán)法。病豬的保定、消毒、麻醉以及手術切口部位與結扎總鞘膜法相同。區(qū)別是選在腹股溝外環(huán)處將總鞘膜切開,使腸管還納于腹腔,接著用手擠動陰囊內的睪丸,至切口處將其摘除,接著對腹股溝外環(huán)采取水平紐扣狀縫合法閉合,最后對皮膚切口進行結節(jié)縫合。
陰囊皮膚切口法。病豬呈倒立姿勢保定,對術部皮膚進行消毒,通常無需麻醉。在患側陰囊皮膚上,用手術刀沿著陰囊縫隙一側作一切口,長度適宜為2~3 cm,確保一次性將皮膚、肉膜和總鞘膜切開,接著將睪丸摘除。然后分離總鞘膜,并對其打一個結。之后在陰囊縱膈上作一切口,將健側睪丸擠至切口處后摘除,術部用2%碘酊消毒,皮膚切口采取鎖邊連續(xù)縫合法閉合。
2.2.4 術后護理
仔豬手術后避免進行劇烈活動,并進行7天單獨飼養(yǎng),肌肉注射1支(0.5 mL)破傷風抗毒素,并配合按體重注射3萬IU/kg青霉素、10~15 mg/kg鏈霉素進行3天的消炎。仔豬要供給富含營養(yǎng)且易于消化的飼料,并注意適當控制喂量。另外,要確保圈舍干燥、衛(wèi)生,避免出現(xiàn)繼發(fā)感染。
3 預防措施
加強選育,對于患疝氣的種母豬要進行淘汰處理,可在一定程度上減少豬群疝氣的發(fā)病率。調控飼養(yǎng)密度適宜,確保飼喂穩(wěn)定(即定時、定量、定質)。保持圈舍環(huán)境衛(wèi)生良好,及時消除圈舍和通道內的凸出物,防止腹壁發(fā)生損傷而引起疝氣。禁止在豬群飽食狀態(tài)下進行驅趕、捕捉以及轉群,且在進行以上操作前要適當禁食。制定合理的飼養(yǎng)管理操作計劃,并嚴格按其實施,禁止突然改變操作流程,避免人為刺激。對于產仔區(qū)的母仔加強護理,防止仔豬受到母豬擠壓、踩踏而發(fā)生疝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