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德彬
[摘 ? ? ? ? ? 要] ?《三國演義》與《水滸傳》是在世界上廣為流傳的我國古典名著。以兩部作品為研究文本,對其中的忠義現(xiàn)象進行比較分析,探討兩部作品中忠義思想行為的表現(xiàn)及其異同,以提高人們對作品中忠義觀念的認識,以期達到對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批判繼承與發(fā)展。
[關 ? ?鍵 ? 詞] ?《三國演義》;《水滸傳》;忠義觀;研究
[中圖分類號] ?I207.41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9)30-0150-02
不論是在學術界,還是在普通大眾當中,《三國演義》《水滸傳》都深受喜愛并被津津樂道,作品中引人入勝的故事寄托著人們的家國情懷和價值取向,如作品人物身上展現(xiàn)出來的“忠義”思想和行為。
忠義,忠是忠貞忠誠,義是義氣信義,作為儒家思想的基本內(nèi)核,其中包含了維護現(xiàn)實社會秩序的內(nèi)容,而且契合普通大眾的心理需求,因而忠義思想是被社會各階層所普遍接受的。兩部作品的創(chuàng)作手法雖然存在差異,但其中所包含的歷史觀以及階級特點存在相似之處,如歷史背景下所形成的“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忠君報國”“除暴安良”等思想理念。忠義思想在封建時代是一個人立身處世的基礎、安身立命的前提,是與人們的身體血液融為一體的一種精神。
一、《三國演義》與《水滸傳》的忠義觀
(一)《三國演義》的忠義觀
《三國演義》中的忠義觀主要將報效國家作為核心。《三國演義》主要人物關羽的一生就充分體現(xiàn)了忠義的價值。關羽形象的忠義觀念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1)“桃園三結義”中的忠義觀念。誓詞中“念劉備、關羽、張飛,雖然異姓,既結為兄弟,則齊心同力,救困扶危;上報國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死……”其中的“上報國家”“下安黎庶”表達出仁義以及俠義的思想[1]。(2)在華容道上釋放曹操,也體現(xiàn)關羽知恩必報的仁義以及不乘人之危的俠義。(3)關羽與劉備以及張飛的情誼充分展現(xiàn)出善始善終以及患難與共的忠義思想。文章中對主人公忠義的描寫還有很多,如諸葛亮的“忠義”,是忠擁國君、忠待群臣,表現(xiàn)在政治、軍事多個方面;又如張飛的“忠義”,是其可以不顧一切,甚至喪失理智的“莽漢”形象,他的鮮明個性和率真也深受讀者喜愛。
(二)《水滸傳》的忠義觀
在《水滸傳》中,宋江作為作品的中心人物,是忠義精神的主要代表。《水滸傳》中的忠義觀主要以替天行道、保境安民為核心,表現(xiàn)為仗義疏財、兄弟平等。但是,《水滸傳》流傳至今人們對宋江的看法存在較大的分歧,其中明代思想家李贄認為宋江是正面形象,而明清的金圣嘆則否定了宋江的形象,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主要是作品中將宋江對君主的“忠”以及對民眾的“義”集于一身,意圖將“忠”“義”兩方面緊密融合塑造一個完美無瑕的人物形象。但是,受到歷史、階級的局限,導致人們對宋江忠義思想的認知出現(xiàn)偏差。宋江的忠義思想有積極的一面:(1)作品中宋江的所作所為深得人心,作為梁山中的大統(tǒng)領,展示了起義領袖的英雄本色,忠義思想貫穿于人物活動的始終。(2)在放走晁蓋的情節(jié)中,展現(xiàn)了宋江重情義、輕法度的內(nèi)心世界。(3)宋江與兄弟的關系相互平等,受招安之后,朝廷要將他們分開,因而發(fā)誓“生死相隨,誓不相舍”,表現(xiàn)出宋江忠義的性格特點。然而宋江的忠義思想也有消極的一面:宋江心中具有較為濃厚的忠君思想,這種封建愚忠思想導致他走向招安的道路,最后悲慘地結束了農(nóng)民革命[2]。
(三)《三國演義》與《水滸傳》忠義觀的局限性
1.《三國演義》忠義觀的局限性
《三國演義》關羽的忠義觀也有其局限性:(1)忠于人、輕社稷的現(xiàn)象。劉、關、張?zhí)覉@三結義,劉備謂之“稠人廣坐,關張待立、終日不倦”,三人情同手足。關羽的忠義思想就以報恩為主,當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時,受到群臣的抵制,關羽由于忠君思想也想抵制,但是,劉備的一個暗示就制止了關羽的行為,可見關羽忠于兄長的情分高于忠君的本分。(2)重私義、廢功利的思想,關羽思想中的忠、義存在矛盾對立的現(xiàn)象,如當天平倒向義的一面時,朋友的義高于一切,關羽在自身義氣表現(xiàn)中會出現(xiàn)不顧國家、集體利益的情形。
2.《水滸傳》忠義觀的局限性
《水滸傳》忠義觀的局限性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1)宋江在殺死閻婆惜之后,雖然沒有直接奔向梁山,但是卻在清風寨中題下反詩,并在刑場上被梁山好漢救出,所以不得不上梁山。這個情節(jié),表明宋江本來不想造反。于是宋江作了山寨主之后,將原來的“聚義廳”更名為“忠義廳”。對這個“義”而言,存在較為明顯的差異,在聚義廳中主要是指晁蓋智取生辰綱、白龍廟英雄聚義等;“忠義廳”的“義”是要將“忠”作為核心。(2)宋江的心愿,雖祈愿眾兄弟身心安樂、更惟愿朝廷早降恩光,盡忠報國。(3)作品中再三強調了宋江忠心報國的主張,但是由于“忠義”之間的差異性,眾好漢為了實現(xiàn)對宋江的“義”,最后不得不違心接受招安,最終以悲劇收場??梢姡凇端疂G傳》中忠是在義之上的,而《三國演義》中的義在忠之上。
二、《三國演義》與《水滸傳》忠義觀的相同點
(一)倫理道德思想的一致性
宋江以及關羽的忠義觀都是以封建倫理道德作為核心,通過忠義以及民義的融合,難以做到忠義兩全的結果,他們的忠義觀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且,在關羽以及宋江的忠義觀中,對兩者的描述也是作者追求傳統(tǒng)思想統(tǒng)一的結果[3]。
(二)立功立德思想的相近性
《三國演義》與《水滸傳》的忠義思想存在相似性,作者都是讓主人公通過立功立德之后遭受了悲劇結局,顯示了無法立功立德之后的無奈選擇。作者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都懷有這種思想,分別通過對各自英雄事跡的敘述,抒發(fā)了自己在政治抱負方面不如意,表現(xiàn)出自身對建功立業(yè)的渴望[4]。
(三)政治追求的相似性
劉備、宋江都具有較為強烈的立功思想,體現(xiàn)了追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儒家思想價值。劉備經(jīng)歷了從布衣到君主的整個過程,宋江經(jīng)歷了鄆城押司到梁山首領的過程。因此可以發(fā)現(xiàn),《三國演義》與《水滸傳》忠義觀中人物的政治追求存在一致性的特點。
三、《三國演義》與《水滸傳》忠義觀的不同點
(一)《三國演義》與《水滸傳》忠義觀的基礎不同
在《三國演義》中,劉、關、張“桃園三結義”主要是為了破滅黃巾起義,以上報國家作為基礎;而《水滸傳》中的忠義思想,主要是將“替天行道、保境安民”作為核心,英雄人物的忠義行為體現(xiàn)了較為深層次的社會價值,也因為這種思想,才出現(xiàn)了李逵拔出大斧舍命救宋江的一幕,也正是由于宋江的“養(yǎng)濟萬人之度量”才出現(xiàn)多次容忍李逵的行為。這種忠義的表現(xiàn)與劉、關、張的結義行為存在較大的差異。也就是說,在《水滸傳》中,體現(xiàn)的是梁山英雄的“義”,而在《三國演義》中,正因為有了“桃園三結義”才進一步體現(xiàn)出“義”的核心內(nèi)涵[5]。
(二)《三國演義》與《水滸傳》忠義觀的思想不同
通過對《三國演義》與《水滸傳》忠義觀的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在《三國演義》中,關羽的忠義思想比較簡單,主要的忠義行為是盡忠于劉備,存在較為濃厚的封建主義思想,表現(xiàn)為封建的人身依附關系。當關羽的忠義面臨一定矛盾時,會將兄弟以及朋友需求作為重點,而且也會由于個人情感的局限出現(xiàn)不顧國家以及集體利益的現(xiàn)象。《水滸傳》中宋江的忠義思想相對復雜,他的忠義思想不僅包含了對國對君的忠,而且也包含了對民眾的義。宋江在面對民眾時,表現(xiàn)出了見義勇為、仗義疏財?shù)囊幻?,對君主則表現(xiàn)出愚忠的一面,宋江為了將兩者關系更好地處理,為兄弟提供良好的歸宿,但是,他個人的謀略在實施過程中受到歷史階級的局限而落得悲劇的結局。這種追求忠義兩全的思想正是對當時歷史局限性的批評,這種差異也正是《三國演義》與《水滸傳》忠義觀思想不同的體現(xiàn)[6]。
(三)《三國演義》與《水滸傳》忠義觀的影響差異
在歷史文化傳承及發(fā)展的過程中,不同時期對《三國演義》與《水滸傳》忠義觀的認知出現(xiàn)了差異性。例如,在明清時代,由于統(tǒng)治者尊崇關羽的忠義行為,普通民眾也贊賞關羽的忠義表現(xiàn);但是,統(tǒng)治階級對宋江的行為不斷蔑視,認為宋江的行為不能體現(xiàn)出忠義價值觀,普通民眾也不認同宋江的忠義表現(xiàn)。出現(xiàn)這種差別的原因較為明顯,由于《三國演義》并沒有對統(tǒng)治者帶來一定的威脅,因此,關羽純粹單一的忠義性格在封建主義思想下得到了人們的推崇;但是,《水滸傳》中的宋江卻讓當時的統(tǒng)治階級感受到宋江的忠義觀念所帶來的挑戰(zhàn),而且由于宋江思想的復雜性,導致宋江的忠義觀念不被大眾認同和接受。因此,在對《三國演義》與《水滸傳》忠義觀分析研究的過程中,人們應該結合作者的創(chuàng)作特點,對不同主體的忠義觀進行比較分析,也要對作品人物忠義觀作審美分析,以更好地理解人物形象,全面體會作品創(chuàng)作中的藝術思想以及文化價值[7]。
通過對《三國演義》與《水滸傳》忠義觀的分析研究,可以辯證地認識到事物存在兩面性,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另一面。在當代,人們通過《三國演義》與《水滸傳》忠義觀的比較分析,認識到忠義觀的優(yōu)劣,批判地繼承發(fā)展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堅決避免盲目、虛偽等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并積極弘揚正義、正氣的文化價值,以充分展現(xiàn)當代社會文化的傳承價值,滿足社會的進步發(fā)展需求,為當前社會的和諧發(fā)展提供支持。
在新時代,“忠義”是忠誠、誠信,就是做一個誠信、純粹、善良的人,就是做一個忠于黨、忠于國家、忠于人民、忠于社會主義事業(yè)的人,這是“忠義”的文化價值和社會價值。
參考文獻:
[1]宋錚.法權時代的忠義倫理悲?。夯趯Α囤w氏孤兒》《三國演義》《水滸傳》的比較研究[J].淮陰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4):53-58,63,114.
[2]劉相雨.論中國古代章回小說的情節(jié)與風格轉換:以《三國演義》《水滸傳》《金瓶梅》和《紅樓夢》為例[J].陜西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34(1):66-72.
[3]李建武,郭藝術.《三國演義》的成就與漢代“大一統(tǒng)”“仁忠義”思想文化的關系[J].晉中學院學報,2018(1):87-91.
[4]徐漢峰,郭自燦.貞觀政要論忠義對會計文化建設的貢獻[J].恩施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3(4):50-52.
[5]傅逸塵.反英雄敘事與英雄主義建構:西元近期軍旅中篇小說的思想精神向度[J].當代作家評論,2016(1):52-56.
[6]高莉.歷史演義、英雄傳奇、世情小說的比較研究:以《三國演義》《水滸傳》《金瓶梅》為例[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7(8):192-193.
[7]黃姝敏,陳澤漫.淺談《水滸傳》中忠義精神與現(xiàn)代理性視角沖突[J].牡丹,2016(8):14-15.
◎編輯 趙瑞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