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曉明
(甘肅省隴西縣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748100)
家禽黑頭病又稱組織滴蟲病,以肝的壞死和盲腸潰瘍?yōu)樘卣?,也稱傳染性肝炎或黑頭病。組織滴蟲病是雞和火雞的一種原蟲病,也發(fā)生于野雉、孔雀和鵪鶉等鳥類。
組織滴蟲病的病原是組織滴蟲,它是一種很小的原蟲。該原蟲有兩種形式:一種是組織型原蟲,寄生在細胞里,蟲體呈圓形或卵圓形,沒有鞭毛,大小約為6~20微米;另一種是腸腔型原蟲,寄生在盲腸腔的內(nèi)容物中,蟲體呈阿米巴狀,直徑為5~30微米,具有一根鞭毛,在顯微鏡下可以見到鞭毛的運動。隨病雞糞排出的蟲體,在外界環(huán)境中能生存很久,雞食入這些蟲體便可感染。但主要的傳染方式,是通過寄生在盲腸內(nèi)的異刺線蟲的卵而傳播的。當異刺線蟲在病雞體內(nèi)寄生時,其蟲卵內(nèi)可帶上組織滴蟲。異刺線蟲卵中約有0.5%帶有這種組織滴蟲。這些蟲在線蟲卵殼的保護下,隨糞便排出體外,在外界環(huán)境中能生存2~3年。當外界環(huán)境條件適宜時,則發(fā)育為感染性蟲卵。雞吞食了這樣的蟲卵后,卵殼被消化,線蟲的幼蟲和組織滴蟲一起被施放出來,共同移行至盲腸部位繁殖,進入血液。線蟲幼蟲對盲腸粘膜的機械性刺激,促進盲腸肝炎的發(fā)生。組織滴蟲鉆入腸壁繁殖進入血液,寄生于肝臟。
本病潛伏期通常為15~20天,若吞食原蟲則僅為3天,病雞精神不振,減食或不吃,毛亂翅垂,怕冷蜷縮,下痢,排淡黃色或淡綠色稀糞,嚴重者糞便帶血或完全便血,后期面部皮膚變?yōu)樽纤{色或黑色,故稱“黑頭病”。病程通常為1~3周,康復后數(shù)月仍帶蟲。如不及時治療則10天左右死亡,死亡率可達50%。成雞感染后很少有臨床癥狀而成帶蟲者。
感染組織滴蟲后,第一天引起白細胞總數(shù)增加,第十天達高峰,每立方毫米7萬個。主要是異嗜細胞增多,但在恢復期單核細胞和嗜酸性白細胞顯著增加。淋巴細胞、嗜堿性白細胞和紅細胞總數(shù)不變,感染后21天血細胞計數(shù)恢復到正常值。
主要病變在盲腸和肝臟。最急性病例,一側或兩側盲腸僅見有嚴重的出血性腸炎或腔內(nèi)含有血液。一般病例可見盲腸腫大,腸壁增厚,內(nèi)有干酪樣物質(zhì)凝固為香腸樣,堅實,切面成同心圓狀,中心為黑紅色血塊,外層包裹著灰白色或淡黃色壞死物質(zhì)。偶見腸壁穿孔,引起腹膜炎而死亡。肝臟的病變最具特征性,肝腫大,表面形成圓形或不規(guī)則的,稍凹陷的潰瘍病灶,呈淡黃或淡綠色,邊緣稍隆起,有時壞死可融合成片,觸之即破。
4.1 在發(fā)病日齡上,球蟲病以15~45日齡的雞,1~2月齡的鴨、鵝均能感染發(fā)病,尤以雛雞為甚;而盲腸肝炎僅雞類感染,發(fā)病亦較遲,死亡率約30%。
4.2 在病變上,腸道病變,特別是盲腸二者不易區(qū)別,但肝臟變化二者不同,盲腸肝炎肝腫大,表面形成圓形或不規(guī)則的凹陷潰瘍灶,邊緣稍隆起,這些在球蟲病是看不到的。
4.3 有條件進行顯微鏡檢查,取盲腸內(nèi)容物(可不必染色)鏡檢,若發(fā)現(xiàn)圓形或卵圓形卵囊,中間色深,周圍透明,外有雙層殼膜,即為球蟲病;如果在鏡下發(fā)現(xiàn)活動的原蟲,作鐘擺狀的來回運動,則為黑頭病。再結合其他癥狀可作出診斷。
其要求與球蟲病相同,嚴格做好衛(wèi)生管理工作;雛雞在嚴格隔離環(huán)境中飼養(yǎng) (與其他雞分開);發(fā)病后應隔離治療,重病者宰殺,清除后用3%苛性鈉溶液消毒;糞便作發(fā)酵殺蟲處理。
5.2.1 2-氨基-5-硝基噻唑,以0.05%~0.1%藥物拌抖,連服14天,據(jù)報道療效很好。
5.2.2 卡巴砷:預防劑量是150~200mg/kg飼料;治療濃度為400~800mg/kg飼料。7天一個療程。
5.2.3 4-硝基苯砷酸:預防濃度含量為187.5mg/kg飼料。治療濃度為400~800mg/kg。
5.2.4 2-二甲基-5-硝基咪唑預防時飼料中含量150~200 毫克/千克飼料;治療濃度為 400~800mg/kg飼料。5~7天為一個療程。
5.2.5 氯苯砷:氯苯砷劑量為每千克體重1~1.5mg,用滅菌蒸溜水配成1%的溶液靜脈注射。必要時3日重復注射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