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青衣
想必你一定聽過《帶你去旅行》這首歌,里面那句“我想要帶你去浪漫的土耳其”,讓土耳其成了“網(wǎng)紅”旅游勝地。
土耳其一詞由“突厥”演變而來。在韃靼語中,突厥意為“勇敢”,而土耳其意即“勇敢人的國家”。
土耳其橫跨歐亞兩洲,被稱為“文明的搖籃”,97%的國土位于亞洲的小亞細亞半島,3%在歐洲的巴爾干半島。土耳其人是突厥人與屬于歐洲人種的地中海原始居民的混血后裔。為土耳其人建立第一個帝國的是奧斯曼一世。自消滅東羅馬帝國后定都君士坦丁堡,后改名伊斯坦布爾。古奧斯曼帝國的君主蘇丹視自己為天下之主,將游牧部落的傳統(tǒng)、波斯的藝術(shù)修養(yǎng)、拜占庭的政治文明和阿拉伯的科學(xué)文化融于一身,并繼承了東羅馬帝國及伊斯蘭文化,使東西文明在此融合。
卡帕多奇亞:精靈的煙囪
卡帕多奇亞被美國《國家地理》雜志評選為“十大地球美景”之一,人們因熱氣球而結(jié)識它。描述它的名字很多,“精靈的煙囪”“月球地貌”“修道士的洞穴”“星球大戰(zhàn)拍攝外景地”等等,每一個名字都代表著值得駐足的亮點。
在這里,自然的偉大力量鍛造出了世上獨一無二的神奇地貌。這種地貌的形成起源于幾百萬年前Erciyes、Hasandag和Golludag三座火山的噴發(fā)。這里山巒起伏,溝壑縱橫,溝壑與谷澗之中,是一片又一片的“石柱森林”。風、雨和地表徑流一道,造就了仿佛來自童話故事或科幻電影中的景色——“仙人煙囪”。
卡帕多奇亞的奇巖地貌仿佛月球表面,綿延幾千公里,但它的魅力遠不止于此。讓卡帕多奇亞久負盛名的還有建于十世紀、裝飾著華美壁畫的拜占庭風格的巖窟教堂。徒步穿越卡帕多奇亞繁多的峽谷,是探尋這些壯觀巖窟教堂的最好方式。其中,最有名的是被列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chǎn)名錄的格萊梅(G.reme)露天博物館。
獨特的地形,使卡帕多奇亞成為基督教徒躲避羅馬迫害的避難處。公元7世紀,他們逃于此,鑿穴而居,縱深地下幾十米,形成“地下城”風貌。走進地下城,仿佛置身一個復(fù)雜多孔的巨型乳酪,到處皆是洞。小路縱橫交錯,上上下下綿延數(shù)十層,必須要順著墻上的箭頭才不至迷路。地下城中,隨處可見穴居生活的痕跡,儲存油、酒和水的罐子,擠壓葡萄的水槽,油煙熏黑的公共廚房,牛棚馬圈和深到不可思議的井……雖然彎腰鉆洞很辛苦,卻沒有出現(xiàn)空氣不暢、呼吸困難的問題。原來,地下城的通風設(shè)施設(shè)計精妙,內(nèi)有通氣孔與地面相連,通風道密如蛛網(wǎng),兩壁上仍清晰可見人工開鑿的鑿痕。
地下城齊全的設(shè)施和當時人們生活的精致,不得不令人贊嘆。如今,這些地下城裝設(shè)了照明裝置,以便游人觀光。而且,他們還開鑿了寺廟和教堂。早期的基督教徒在這些教堂中繪制壁畫,以表示自己的虔誠。時至今日,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了超過600個民居、教堂和寺廟的遺址,其中大部分裝飾有壁畫。通過這些繪畫,可以看到卡帕多奇亞的守護者——拜占庭帝國,在歷史上遭受的苦難。
提到卡帕多奇亞,熱氣球是必“打卡”項目。乘坐熱氣球?qū)τ谔鞖庥泻芨叩囊螅酗L又不能很大。熱氣球越飛越高,如果一味加熱,它的上升速度會很快,所以是間歇加熱。熱氣球飛行員通過打開燃氣閥門噴火,或是拉動氣球外的鋼索來調(diào)整飛行高度和修整飛行方向,以確保飛行安全,也為了使我們在最好的角度觀賞神奇的卡帕多奇亞。
熱氣球帶著我們緩緩升空,隨風飛向遠方的峽谷。飄過城鎮(zhèn),飄過村莊、農(nóng)田、葡萄園……熱氣球中俯瞰卡帕多奇亞,在陽光和云影的變幻中,奇特的巖石、神秘的古堡也不斷變幻著色調(diào)。
熱氣球著陸,便結(jié)束了卡帕多奇亞之旅,前往孔亞。
孔亞:旋轉(zhuǎn)舞起源地
孔亞是土耳其最古老的城市之一,也是土耳其傳統(tǒng)的宗教文化中心。在文化、政治、宗教都得到發(fā)展的那個時代,梅芙拉納·杰拉萊丁·魯米創(chuàng)立了在西方以進行旋轉(zhuǎn)舞祈禱而知名的蘇菲教團。以他命名的梅芙拉納博物館是孔亞為數(shù)不多的一級景點,而創(chuàng)始人梅芙拉納也埋葬其中,每年至少150萬人造訪此地。
博物館外觀十分醒目,遠遠就能望見笛子般的尖塔,及塔身所覆蓋的藍綠色磁磚。進入博物館內(nèi),中庭的水池過去曾供苦行僧侶凈身,今天也可讓前來朝圣的信徒使用。中庭兩側(cè)分成兩個主要展區(qū),一邊是梅芙拉納的陵墓及伊斯蘭圣器,另一邊則展出旋轉(zhuǎn)僧侶的苦行生活。
陵墓入口左手邊有一個大的銅碗,稱作“四月的碗”,里面裝著4月春天的雨水并浸著梅芙拉納的頭巾,傳說具有治病的作用。繼續(xù)往前走,視覺焦點就是那一座座大大小小的石棺。最大的那座便是梅芙拉納,石棺上纏著巨大頭巾,象征其無上的精神權(quán)威。
陵墓旁邊是儀式廳,過去苦行僧跳旋轉(zhuǎn)舞時,便在此進行。如今,陳列了儀式進行時所演奏的樂器、僧侶配戴的念珠、法器等。這里每年12月上旬,會舉行盛大的旋舞祈禱儀式。舞者全部為男性,著白色衣裝,就像上了發(fā)條的陀螺般不停旋轉(zhuǎn),將觀看的人們引入一個空悠、神秘的世界,似乎在傾聽上蒼的呼喚。
離開孔亞,乘車前往土耳其另一著名旅游圣地——帕姆卡萊。
帕姆卡萊:棉花城堡
Pamukkale音譯為帕姆卡萊,由Pamuk(棉花)和Kale(城堡)兩詞合成,即棉花城堡。如此可愛的名字,源自其外形像鋪滿棉花的城堡。所謂“棉花”,就是泉水從山頂順流而下,所經(jīng)之處歷經(jīng)千百年鈣化沉淀,形成層層相疊的半圓形白色天然石灰?guī)r階梯,遠看像大朵大朵的棉花矗立在山丘上。
遠在十多公里之外,就能看到黃土地上驚現(xiàn)一抹白色,仿佛一片冰川。逐漸接近時,映入眼簾的儼然就是一座巨大的白色城堡。白蓮花般的玉階像層層梯田鋪滿山坡,涓涓細流順山勢在丘巖間潺潺而下。平臺處蓄水成塘,一汪汪淡藍的泉水似翡翠般嵌在座座白玉臺上,一個個潔白棉朵般的石階披著清凌凌的水紗在陽光下熠熠生輝。置身其間,宛如踏上天國之梯,又像夢游玉宇瓊樓的瑤池仙境。
棉花堡的景點以溫泉為主,必須赤腳進入,以防鞋底磨損石灰?guī)r。水溫終年保持在36℃—38℃。據(jù)科學(xué)鑒定,泉水富含鈣、鎂等礦物質(zhì),對風濕、皮膚病、婦科病、消化不良及神經(jīng)衰弱等有神奇療效,還可飲用。
然而,“棉花”踩上去跟它的名字全然不同,并不光滑,甚至有些硌腳。但為了保護這片大自然的禮物,游人索性當其是指壓板的腳底按摩。伸腳踏進去,暖暖的泉水讓人產(chǎn)生一種泡浴的沖動。
棉花堡最早由羅馬人發(fā)現(xiàn),當時的達官貴人與財閥富豪,都以到這里來泡溫泉、安享晚年為榮,甚至在此終老。對于古代人而言,如此美麗的景色是神所生活的地方。因此,修建于棉花堡之上的城市——希拉波利斯,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的朝拜者,并于1988年被列為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chǎn)。
在棉花堡你會聽到這樣一個傳說:當年,牧羊人安迪密恩為了和希臘月神瑟莉妮幽會,竟忘記了擠羊奶,致使羊奶恣意橫流,覆蓋整座丘陵,棉花堡便由此而來。
告別美麗的棉花堡,乘車前往庫薩達斯。
庫薩達斯:愛琴海邊的“鳥島”
庫薩達斯是愛琴海邊一個優(yōu)美的港口小鎮(zhèn),因面積小如鳥又被稱為“鳥島”。在古代,庫薩達斯曾經(jīng)是以弗所古城中富人們的度假勝地,在奧斯曼帝國統(tǒng)治時期也是一座著名的貿(mào)易港口。
這座極具歐陸風情的愛琴海港口小城,依山傍海,景色迷人。小城玲瓏秀美,沙灘細軟舒適,海灣碧海銀波,有超長的休閑海灘和觀賞日落的濱海大道,是一座渾然天成的度假勝地。庫薩達斯以旅游產(chǎn)業(yè)為主,生活娛樂設(shè)施非常完備,現(xiàn)代時尚的賓館林立,街邊許多古老房屋改造成的酒吧、咖啡館,保留著古樸濃厚的浪漫情調(diào)。
庫薩達斯相距以弗所遺址僅20公里,是棉花堡去以弗所的一個中轉(zhuǎn)站。
以弗所古城建于公元前10世紀,曾是古羅馬帝國亞細亞行省的首府和總督駐地,被譽為亞洲第一大都會。2015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在土耳其眾多古跡中位居首位。
以弗所被西方人稱作“東方龐貝”,《圣經(jīng)》中的很多故事都發(fā)生在這里,據(jù)說圣母瑪利亞的晚年也是在這座城市中度過的。古希臘哲學(xué)家帕拉圖、著名詩人荷馬、亞歷山大大帝、埃及艷后和十二使徒等歷史名人,都曾在此駐足。
以弗所古城完好地保存著兩條街道,一條是用大理石鋪成的克里特斯大街,道路兩邊建有劇場、神殿、圖書館等建筑,另一條則是通往港口的阿卡迪亞納大道。
克里特斯大街又稱羅馬大道,公元前400年就有街燈,曾經(jīng)燈火通明,徹夜不眠,見證了以弗所的繁榮與輝煌。
克里特斯大街與阿卡迪亞納大街的交匯處,聳立著一棟氣勢恢宏的建筑——塞爾蘇斯圖書館。在拜占庭時代,是世界三大圖書館之一,曾藏有1.2萬卷圖書,是以弗所中最為奪目的建筑。圖書館主體建筑為二層樓,原本有8座塑像分上下兩層排列,如今上層塑像已不復(fù)存在,下層正面有四個壁龕豎立著4座女神像,分別代表知識、智慧、美德、耐心。
以弗所憑借著便捷的海上通道的優(yōu)勢,逐漸發(fā)展成地中海地區(qū)最為繁榮的文化貿(mào)易城市。歷經(jīng)百年變遷,其入??谥饾u被淤泥填塞,這座輝煌的港口城市賴以生存的海上貿(mào)易就此終結(jié)。
踩著幾千年前的大理石,輕撫斑斕的古城墻面,仰望精美的古城建筑,傾聽精彩的講解……盡管時光把古城碾磨成斷壁殘垣,依然能窺見古羅馬帝國當年的強大與昌盛。
伊斯坦布爾:橫跨歐亞兩洲的城市
此行最后一站是土耳其最大的港口城市——伊斯坦布爾,也是世界上唯一橫跨歐亞兩洲的城市。從拜占庭到奧斯曼帝國,伊斯坦布爾一直是世界的核心城市之一。拿破侖曾說:“如果世界只有一個首都,那一定會是伊斯坦布爾?!?/p>
作為古代絲綢之路的重要驛站,東西方文明在這里交匯,基督教與伊斯蘭教在這里共存,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在這里碰撞,歐亞文明在這里共冶一爐。帝國的余輝讓伊斯坦布爾綻放著迷人的光芒,幾千年的歷史,不同文化的融匯,讓這座城市散發(fā)著獨一無二的魅力。
圣索菲亞大教堂作為宮廷教堂,整整持續(xù)了9個世紀。1453年,土耳其軍隊攻入君士坦丁堡,將其改為伊斯蘭教的清真寺,并進行擴建。從前世的教堂,到今生的清真寺,再到現(xiàn)在的博物館,圣索菲亞大教堂已走過14個世紀,超越了宗教的界線,成為人類文明的一個珍寶。
人們可以從內(nèi)外兩種不同風格看到大教堂復(fù)雜的經(jīng)歷,內(nèi)部的鑲嵌圖案上有基督的畫像和名言,外部則是典型的清真寺圓頂和塔尖。教堂內(nèi)除了被大理石覆蓋的墻壁,其余部分均用金、銀、玻璃和五顏六色的石頭做成精美的馬賽克裝飾。這里每一個陳設(shè)都值得細細玩味,可能無意間掃過的青銅燈是蘇萊曼大帝送出的禮物,不經(jīng)意路過的立方體大理石是穆拉德三世從伯加馬特地帶來的禮物……
圣索菲亞大教堂的對面,就是著名的藍色清真寺。它建立在君士坦丁堡大皇宮上,擁有六座宣禮塔,象征伊斯蘭教的六大信仰。藍色清真寺的建造沒有使用一根釘子,卻歷經(jīng)數(shù)次地震仍屹立不倒。大殿內(nèi)壁的1/3高度以上,都裝飾著伊茲尼克鎮(zhèn)燒制的蘭菜油帖瓷。光線從彩色玻璃的窗戶投射進來時,瓷磚上散發(fā)出奇妙的藍色,“藍色清真寺”由此得名。
與藍色清真寺一墻之隔的古羅馬競技場,是古羅馬帝國最鼎盛時的象征之一。這座偉大無比的建筑建成時,整個羅馬歡呼慶祝了長達100天,并宰殺了超過9000只羊。可以說,古羅馬競技場是古羅馬繁榮順應(yīng)而出的產(chǎn)物,從建造之初就被打上了古羅馬盛世的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