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澍婕,鄭 楊
(1.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2018級中西醫(yī)臨床,黑龍江 哈爾濱 150040;2.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黑龍江 哈爾濱 150040)
肺通調水道是中醫(yī)藏象理論之一,同時也是中醫(yī)學中辨證施治的理論基礎。如何更好的理解這一概念,并能夠運用中醫(yī)理論進行思考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本文將通過展示對肺通調水道的概念、影響因素、與其他功能聯系、與其他臟腑聯系的思考過程來對理解該理論的方式作進一步闡述。
肺通調水道的出處源于《素問·經脈別論》的 “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并行。”肺通調水道這一術語是指肺氣的宣發(fā)和肅降對體內水液的輸布、運行以及排泄起著疏通和調節(jié)的作用[1]。
近年來,關于通調水道有很多學者從不同角度進行了研究,如郭瑨老師等基于隱喻結構理論講解通調水道,得出中醫(yī)學的水代謝就是大自然的水循環(huán)[2]。孟慶巖老師等認為津液同氣血之間有著密切關系,并通過大量醫(yī)書原文得到論證[3]。劉瑞林老師等通過從中醫(yī)學的整體觀念理解通調水道的運行機理治療干燥癥取得了另辟蹊徑的效果[4]。
肺的宣發(fā)肅降是其通調水道的作用基礎,因此影響肺通調水道的因素也從這兩方面來思考。
(1)肺氣宣發(fā)有三個方面的功能。其一為脾氣散精,上歸于肺。也就是指肺將自脾氣升騰輸導而來的水谷精微布散到人體全身去,包含人體臟腑、四肢百骸、皮膚腠理、皮毛等。其二是宣發(fā)衛(wèi)氣。衛(wèi)氣在肺部合成,需要通過肺宣發(fā)的功能排到體表。其三是清陽出上竅。人體的清陽之氣依靠肺的宣發(fā)功能往上滋養(yǎng)頭面部,從而使得眼、耳、鼻、舌等發(fā)揮正常功能。由于津液向上布散是由肺氣的宣發(fā)作為推動力,因此肺氣宣發(fā)是通調水道在頭面部發(fā)揮作用的作用基礎,在極大程度上影響著肺通調水道的作用效果。
(2)肺氣肅降是指肺在呼吸時吸入清氣,通調水道,肅清異物,并將其清氣與津液及水谷精微向下布散,下輸于腎,成為尿液生成之源。肅,是清肅之意。是指肺氣益清益降,才能保證功能正常。肺氣肅降的功能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吸入自然界的清氣,并與腎主納氣共同作用,將外界清氣化為體內元氣;二是向下布散水谷精微和津液,脾主升清的功能將水谷精微等營養(yǎng)物質向上升舉至肺,肺再將其輸布至腎,用于生成尿液;三是清肅肺內和呼吸道內的異物,使呼吸通暢,氣息調勻。肺氣的肅降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著津液在臟腑及四肢的輸布,是通調水道在身體各處的作用基礎,是影響肺通調水道的主要因素之一。
筆者是這樣理解的:在通調水道中,通是疏通的意思,調是調節(jié)的意思。水道是水液運行和排泄的通道。肺如果受到外邪入侵或者本身虛弱,就會造成宣發(fā)功能不足,導致衛(wèi)氣不能宣發(fā)于表保護機體,出現容易感冒、出汗多、皮毛憔悴等癥狀。如果肅降出現問題其原因通常是肺陰不足,易致體內虛火旺盛,導致咳喘或氣逆癥狀出現,同時也會影響尿液量。王振亦老師等通過實驗發(fā)現呼吸系統(tǒng)有疾病會導致腎臟排泄尿量改變[5]。
(1)肺主氣司呼吸,《素問·六節(jié)藏象論》說:“肺者,氣之本?!狈斡兄骱粑畾夂椭饕簧碇畾獾纳珊瓦\行的功能,同時通過肺氣的宣降作用還能調控全身氣機運行?!夺t(yī)門法律》中說:“一身之氣,稟命于肺,肺氣清肅,則周身之氣莫不服而順行,肺氣壅濁,則周身之氣易至橫逆而犯上?!睔馐峭苿咏蛞哼\行的動力,津液是氣的載體,氣需依附于津液才能運動,二者相輔相成,且肺氣具有通達三焦的作用,可以輔助水液的運行并將體內的津液之濁者排出體外。
(2)肺朝百脈,“朝”通 “潮”,《素問·五臟生成論》指出:“諸氣者皆屬于肺,此四肢八溪之潮汐也?!边@里的脈是指經絡。人體所需的精微物質通過經絡輸布至全身各個部位,同時為體表提供防御物質。全身的氣血津液通過經絡會聚于肺,肺通過呼吸運動推動經絡內氣血的流動運行。因此稱為“肺朝百脈”。
肺對氣、血、津液的治理和調節(jié)作用,稱為“肺主治節(jié)”。其高度概括了肺的主要生理功能。所以肺的宣發(fā)肅降、肺主氣、肺朝百脈三者互相影響,關系密切。
主要是肺與脾腎的關系。脾胃、肺臟、腎臟之間的關系可以用水庫、閥門、水龍頭來類比。脾胃為水庫,水由水庫而來。肺是閥門,水液通過閥門開合由管道流通全身,其中一部分從水龍頭代表的腎放出。脾肺腎任何一者出現問題,水液代謝失常,濕邪便會停聚在體內。故有“脾為水之制,腎為水之主,肺為水之標”之說。
水液停滯會導致痰飲的產生。人體水液代謝形成的病理產物之一,是痰飲。痰飲屬繼發(fā)性病因,其中較稠濁者稱為痰,較清稀者稱為飲[6]。痰飲為實邪,一旦產生便會隨一身之氣沿經絡流動,危害五臟六腑,四肢百骸。正如《雜病源流犀燭·痰飲源流》中所說:“其為物則流動不測,故其為害,上至巔頂,下至涌泉,隨氣升降,周身內外皆到,五臟六腑俱有”。
水腫也是因體內水液停留導致的周身浮腫的疾病。趙紹琴老先生在其文獻中講到,水腫原因有很多,主要是因為肺脾腎三者功能不調,三焦水道不利所導致[7]。有些是因為肺氣宣發(fā)功能失調,導致濕熱內蘊,風邪外襲,表現為身熱頭暈,眼瞼頭面浮腫,需要宣肺氣以化濕邪,通過利三焦而消水腫;有些是因為肺氣不能宣發(fā),導致濕熱蘊蓄,身熱煩渴,全身浮腫,需要清熱涼血,宣肺化濕以退水腫;有些是由于熱與水結而導致的三焦不通,表現為周身沉重,胸脘痞滿,小溲黃少,需要用宣氣機以利三焦,泄腑濁峻下逐水。
肺通調水道雖然在《中醫(yī)學基礎理論》中有很短篇幅的說明,但是該理論對于今后辨證施治診斷疾病卻有積極而重要的意義。
通過分析肺通調水道這一中醫(yī)名詞,不僅能加深對此概念的認識,還能全面的把握肺的生理功能,更能通過肺通調水道與脾腎的聯系深刻認識到中醫(yī)的整體觀,達到舉一反多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