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滿足社會對應用型人才的需求,響應學校的辦學理念,商洛學院現(xiàn)代當代文學教學團隊把“雙四六”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模式運用于實踐教學中,在授課時,教師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一是重視文學原典的閱讀,注重學生文學感悟能力的培養(yǎng);二是優(yōu)化課程設置,重視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三是教學方法多樣化,注重學生審美能力的提高。經(jīng)過兩年多的實踐與探索,教師在工作中提高了教學水平與科研能力;學生在文本感知與分析,健全人格形成及文學作品欣賞等方面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實踐證明,“雙四六”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模式在漢語言文學專業(yè)應用不僅是可行的,而且也為服務地方、服務社會提供了一種新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
關鍵詞:“雙四六”;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模式;漢語言文學;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1-7836(2019)12-0048-03
引言
近年來,商洛學院秉承立足地方,服務社會的辦學理念,在與地方經(jīng)濟發(fā)展相互融合與促進的過程中,逐漸摸索出一套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的思路與方法。目前在學?,F(xiàn)有專業(yè)中,采取加大專業(yè)課程和實踐教學比重的做法,探索實踐“通識教育與專業(yè)教育四六開、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四六開”的“雙四六”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模式。“雙四六”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主要內(nèi)涵:一是通識教育與專業(yè)教育四六開,通識教育包括公共基礎必修課程和公共基礎選修課程,占總學分比例為40%;專業(yè)教育課程包括專業(yè)基礎課程和專業(yè)課程,占總學分比例為60%;二是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四六開,要深刻認識實踐教學的內(nèi)涵,擴大學生自主參與的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增強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各專業(yè)學生自主參與的動手(動口)實踐環(huán)節(jié)占總學分的比例原則上不得低于40%?!半p四六”人才培養(yǎng)模式非常鮮明地突出了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課時比例,是商洛學院在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方面所做出的大膽嘗試與創(chuàng)新。我們也堅信“雙四六”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實施,必將有效地推進商洛學院專業(yè)課的教學實踐與改革。
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是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的專業(yè)基礎課,它對促進學生健康人格及審美觀的陶冶與形成有著重要的影響。但是就教師在上課前對學生發(fā)放的“現(xiàn)當代文學閱讀”問卷的調(diào)查結果看,不了解“魯郭茅巴老曹”等現(xiàn)代名家作品的學生很多,不明了當代尤其是新世紀以來的作家作品的現(xiàn)象更是屢見不鮮。面對這種情況,我們在教學中應該注重文學史講解,還是作家作品分析呢?有人認為應該在學生閱讀的基礎上授課,注意結合學生閱讀印象和問題來分析作品,側重發(fā)掘與培育學生對文學的感受力和分析評判能力[1]。在實踐教學中,面對時間跨度長、名家云集、文學團體層出不窮的中國現(xiàn)代文學,主講教師可謂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但是大家心里很清楚,現(xiàn)當代文學基礎課的“基礎”性主要體現(xiàn)在對學生文學審美能力與文學批評能力的培養(yǎng)上,除此之外,還要讓學生站在“文學史”這棵大樹上來品評作品。
多年來,商洛學院人文學院的漢語言專業(yè)始終緊跟學校發(fā)展形勢,不斷探索增強學生專業(yè)核心競爭力的方法與途徑,目前已經(jīng)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雙四六”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指引下,人文學院現(xiàn)當代文學教學團隊在教學中不斷探索,形成了特色鮮明、與眾不同的教學方法。我們現(xiàn)當代文學教學團隊的成員們,自覺地把“雙四六”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模式運用在教學中。
一、凸現(xiàn)“文本為本”: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文學感悟能力要把“雙四六”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模式貫穿到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教學實踐中,不僅要讓學生弄明白“雙四六”的內(nèi)涵,更要讓學生心里清楚“現(xiàn)代文學”是用現(xiàn)代文學語言與文學形式,表達現(xiàn)代人的思想、情感、心理的文學[2]。既然現(xiàn)代文學是表達現(xiàn)代人情感體驗、心理變化的藝術形式,那么教師就要在學生閱讀文學作品時做他們的引路人,讓他們把作品閱讀當作一種精神享受。通過兩個學期的實踐教學,讓學生在閱讀中凈化心靈,感悟人生,提高自己的文學感悟能力。
談到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教學改革要以“文本為本”,無疑是要教師在教學大綱制定、教學手段、考試評價體系等方面都要立足文學文本,以文本為中心,突出文本在教學中的地位。教學中要凸現(xiàn)“以文本為本”,教師在備課中不僅要細讀文本,而且要吃透各種理論;在講課中就要以文本為中心,通過剖析作品中的“精彩情節(jié)”,引領學生在學習中,學會評價文學現(xiàn)象和鑒賞文學作品的方法。在講解“張愛玲與文學世界”的過程中,對于傅雷、夏志清等評論家的評論要做濃縮式的闡述。課前讓學生通讀張愛玲文集全本,尤其是《金鎖記》《傾城之戀》《白玫瑰與紅玫瑰》等作品。眾所周知,張愛玲的《金鎖記》中塑造了曹七巧這個黃金奴隸,曹七巧扭曲變態(tài)的心理在其兒女身上展示出來。小說里七巧輕描淡寫對準女婿童世舫說道:“她再抽兩筒就下來了。”[3]學生讀后知道七巧斷送了女兒后半生的幸福,但學生可能讀不出作為母親七巧的自私與狠毒,通過教師的點撥后,理解曹七巧扭曲變態(tài)的心理是如何產(chǎn)生的。正如王又平說的:“文學的本質(zhì)直接聯(lián)系著人類自身的思考和想象,在這里,我們能夠通過自我意識而上升到主體的存在并追問自身為何存在?怎樣存在?”[4]在中國現(xiàn)代文學中,思考人生,表達人生存困境的作品比比皆是?!棒敼┌屠喜堋敝械聂斞缸鳛楝F(xiàn)代文學史的領軍人物,他在《孤獨者》《在酒樓上》中通過呂維甫、魏連殳等知識分子的塑造,揭示出舊時代知識分子的尷尬處境。為了更好地在專業(yè)課教學中實施“雙四六”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模式,中國現(xiàn)代文學教學應凸現(xiàn)“以文本為本”,教師在教學中從文學語言、文學意象、文學審美等因素入手,分析作品,展開討論,來滿足“學生對作品分析感悟能力的培養(yǎng)”的要求。
所謂的以“文本為本”,培養(yǎng)學生對文學作品的文學感悟能力是我們在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教學中貫徹“雙四六”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舉措之一。因此,教師應在授課前讀透教材、精選文本、搜集影像資料等方面下功夫。
二、整合各種教學資源:重視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
今天,人才戰(zhàn)略是提升國家綜合實力和核心競爭力的重要舉措,而承擔人才培養(yǎng)任務的高校可謂是任重而道遠。提高教育的質(zhì)量,則是我們應用型本科院校義不容辭的責任。胡錦濤同志在慶祝清華大學建校100周年紀念大會上明確指出:“不斷提高質(zhì)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線,必須始終貫穿高等學校人才培養(yǎng)、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chuàng)新各項工作之中。”[5]作為服務社會,立足地方,面向全國的應用型本科院校,我們更要重視學校整體教育水平的提高,而學生實際操作能力的提高也是教育水平提高的一個重要方面。
目前,人文學院處在漢語言文學一流專業(yè)培育的關鍵時期,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作為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的基礎課程理應率先做好迎評工作。為了凸顯學校的辦學理念,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教學團隊成員就應該打破各種束縛,通力合作。具體來講,就是要整合教學資源,重視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
要整合教學資源,首先是要打破學科、專業(yè)界限,目前我們有漢語言文學、英語、秘書、新媒體、歷史學五個專業(yè),承擔教學任務的教師絕大多數(shù)獲得了文學碩士、博士學位。從師資方面講,我們?nèi)詫儆谌宋纳缈菩宰顝姷膶W科,從學生角度講,他們將來所從事的職業(yè),無疑要與基礎寫作、影視欣賞、新媒體編輯等密切相連,而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不單單是現(xiàn)當代文學教學團隊所能完成的。在現(xiàn)當代文學教學實踐中要實現(xiàn)資源整合,全面實施“雙四六”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模式,就應該邀請創(chuàng)意寫作、影視欣賞、新媒體編輯等授課方向的教師加入,讓他們在現(xiàn)當代文學的教學大綱設置、考試大綱修訂中出謀劃策。在保證理論教學課時的基礎上,可以讓他們引導學生展開創(chuàng)意寫作、影視欣賞、新媒體編輯等實踐課的學習。
目前很多文學作品,已經(jīng)改編成了影視劇,諸如《阿Q正傳》《雷雨》《圍城》《茶館》《駱駝祥子》《紅高粱》《白鹿原》《長恨歌》等,而深受影視文化影響的學生對精彩紛呈的影視劇表現(xiàn)出格外的關注。于是,筆者在講授張愛玲的《金鎖記》時,就讓學生把小說、電影、電視劇、京劇結合起來閱讀、觀看與分析,讓學生在課前感受文字與鏡頭在表現(xiàn)人物心理的差別。與此同時,在上課時筆者專門請到了學院里主講影視文學的教師來給學生從影視欣賞角度解讀了《金鎖記》,讓學生理解鏡頭與文字在敘事中的差別。
負責《民俗文學》教學的教師還與賈平凹研究中心的研究員們一起帶領部分學生深入商洛“六縣一區(qū)”對賈平凹作品里的喪葬習俗、婚嫁習俗展開了調(diào)查。商洛地區(qū)各地不同的習俗不僅令學生大開眼界,進而加深了學生對賈平凹文學世界里民俗描寫的理解。走訪商洛“六縣一區(qū)”不僅僅展開民俗學調(diào)查,更重要的是繪制出賈平凹“商州”世界的文學地理圖譜,繼而對賈平凹的作品展開文學地理學研究。
三、教學方法多樣化: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目前,人文學院現(xiàn)當代文學的授課群體主要是2018級學生,這群學生絕大多數(shù)是00后,他們在成長中明顯受到了視覺文化、網(wǎng)絡文學的影響。面對這種情況教師就要在上課中采用多樣化教學方法,做好學生成長的引路人。
教師首先明確告訴學生要重視文學作品在其人格塑造、行為養(yǎng)成中的作用。在中國現(xiàn)代文學中魯迅的“立人”思想、冰心愛的哲學思想、朱自清的“健全人格”的教育理念、梁實秋的文學表現(xiàn)“普遍的人性”觀點,周作人、林語堂的“閑適、性靈”的人生觀對幫助當下青年人成為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shù)纳鐣髁x建設者起著巨大的促進作用。與此同時,中國當代文學中路遙《平凡世界》中孫氏兄弟的“奮斗精神”、余華《活著》中富貴對苦難的承受意識、閻連科作品中“死亡敘事”、莫言作品中民間世態(tài)人情、殘雪作品中對人生存困境的追問,足以讓學生產(chǎn)生巨大的心靈震撼。通過教師的引導,幫助學生順利度過身份轉變的斷乳期,因為此前見過太多中學品學兼優(yōu)的學生到了大學逐漸頹廢了。學生通過閱讀大師級的文學作品,讓他們感受不同的心靈,體驗各具個性的內(nèi)心世界,變得更能理解人,更富有同情心,一句話,變得更具有審美判斷力,而又更具有理性的批判力量,從而形成一種健全的人格[6]。學生一旦具有理性批判力后,他們就會超越世俗眼光來審視世界,繼而形成健康的審美觀念和道德情操。
其次,教師應充分利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手段,借助智慧樹、超星爾雅等大型網(wǎng)絡教育平臺對學生進行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對于短篇小說,教師可以注冊公眾微信號,為學生精選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的優(yōu)秀作品,定期推送;對于長篇小說,教師可以把作品發(fā)送到自己的QQ空間里,讓學生自行下載閱讀。
最后,教師可以根據(jù)自己的研究專長,對學生進行學術論文寫作訓練。目前,學院里的教師各有研究專長,有對賈平凹進行長期跟蹤研究的教授,也有對商洛文化與商洛戲曲進行文獻整理研究的教師??傊?,教師不僅應該把教學與科研結合起來,而且還要讓學生參與進來,讓他們通過申報與教師研究相近的大學生創(chuàng)新訓練項目,提高自己的文獻整理、課題申報書書寫及展開合作研究的能力。在實施“雙四六”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過程中,教師要充分激活學生的學習熱情。教師應該引導學生進行學術閱讀,主要閱讀現(xiàn)代文學權威期刊與重大課題成果,追蹤學科前沿。通過了解最新學術研究信息,要讓他們認識到學習和研究是相輔相成的,學術閱讀不僅為學科小論文寫作提供學術積累、增加理論厚度,而且能為本科生論文寫作提供可供模仿的思路和寫作技巧。
我們教師教學要多種方法并用,不拘泥于傳統(tǒng)教學中的“一言堂”。在教學中,教師努力成為學生學習的助推器,主要是為了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結束語
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作為中國社會發(fā)展的文學載體,它無疑有著特殊的使命和任務。近百年來的國情、民情無疑為作家提供了鮮活的書寫素材,處于青春期的大學生在閱讀與學習中培養(yǎng)了語言感悟能力,通過書寫影視評論、作品結局續(xù)寫與改寫提高了自己的寫作能力。學生通過參加讀書會、寫作工坊、寒暑假田間調(diào)查擴大了自己交際圈子,提高了自己的情商,這為提高大學生核心競爭能力打下了基礎。教師通過多樣手段展開實踐教學,不僅僅是為了將“雙四六”人才培養(yǎng)模式貫穿于自己的課堂教學中,更重要的是提高課堂教學質(zhì)量,促使學生愛學、樂學,在今后的學習與生活中做到活學活用。為提升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的整體教學水平,乃至促進整體學科的發(fā)展 ,我們要果斷地展開教學改革。
教師在實踐中以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的教學改革與實踐為例,探討在“雙四六”人才培養(yǎng)模式下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課程的改革與實踐,重構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課程的教學內(nèi)容,積極進行教學方法改革,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從而提高學生語言文學研究能力及跨文化交流能力,對于更好地實現(xiàn)我校的轉型發(fā)展,完成高素質(zhì)、應用型漢語言文學人才的培養(yǎng),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俗話說“冰凍三尺,絕非一日之寒”,教師在教學中要排除一切困難,堅定不移把“雙四六”人才培養(yǎng)模式運用到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課程的改革與實踐中。
參考文獻:
[1]溫儒敏.關于現(xiàn)當代文學基礎課教學改革的思考[J].中國大學教學,2004(2):31.
[2]錢理群,溫儒敏,吳福輝.中國現(xiàn)代文學三十年[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38.
[3]張愛玲.金鎖記[G]//張愛玲文集.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5.
[4]王又平.新時期文學轉型中的小說創(chuàng)作潮流[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5]陳國恩.近年來武漢大學的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教學[J].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2007(4):270—282.
[6]胡錦濤.在慶祝清華大學建校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1-04-25(02).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of “Double Four and Six”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Training Mode in the Major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Taking the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 of Shangluo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LI Bo
(School of Humanities, Shangluo University, Shangluo 726000, China)
Abstract:In order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society for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and respond to the school-running philosophy, the teaching team of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of Shangluo University applies the “Double Four and Six”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training mode to practical teaching. During teaching, the teachers mainly start from the following three aspects. First, attach importance to reading the original literary works 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literature perception ability. Second, optimize the curriculum and lay stress on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Third, diversify teaching methods 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improvement of students aesthetic ability. After more than two years of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teachers have improved their teaching level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in their work; students have made certain achievements in text perception and analysis, sound personality formation and literary works appreciation. Practice has proved that the application of the“Double Four and Six”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training mode in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is not only feasible, but also provides a new talent training mode for serving the local and the society.
Key words:“Double Four and Six”;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training mode;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Chinese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責任編輯:侯秀梅)
doi:10.3969/j.issn.1001-7836.2019.12.015
收稿日期:2019-04-28
基金項目:陜西省教改項目“轉型高校雙四六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研究與實踐”(17BY102)與商洛學院教改項目“雙四六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模式下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教學的改革與實踐”(17jyjx102)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李波(1979—),女,陜西山陽人,講師,碩士,從事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與影視文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