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冬云
(南京理工大學紫金學院 人文學院,南京 210046)
2016年12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作出指示, “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1]。習總書記的指示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明確了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對大學生群體所具有的親近、吸引的潛在功能,以及大學生在過程中產生的親近感、趨同感”[2]。當今社會呈現(xiàn)價值多元化特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這一“以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為核心內容的教育實踐活動”的親和力提升,既面臨挑戰(zhàn)也擁有機遇。如何應對挑戰(zhàn),利用機遇,選好路徑,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贏得大學生對其的親近感、趨同感,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和現(xiàn)實意義。
1.社會多元價值激蕩,使得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主導地位受到?jīng)_擊。在全球化浪潮、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和新媒體的推動下,當代中國思想文化領域各種社會思潮不斷涌現(xiàn)和廣泛傳播,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本土與外來、主流與非主流等多元價值理念相互碰撞和沖擊,正在全社會上演著一場緊張激烈的信仰爭奪戰(zhàn)。社會多元思潮及價值,以“學術”、“藝術”、“普世價值”、“獨立思想”等面貌出現(xiàn),標榜“自由”、“個性”、“文明”等屬性,善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時髦的語言和平臺,對青年人產生了較大的吸引力。當代大學生價值信仰呈現(xiàn)出多元化特征,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主導地位不再牢不可破?!扒嗄甏髮W生馬克思主義信仰斷層、危機問題不容忽視,青年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建構,已成為關系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興衰成敗的當務之急?!盵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由此面臨嚴峻挑戰(zhàn),即如何增強自身的競爭力、親和力、吸引力,使青年大學生在多元社會思潮下仍然鐘情于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提升由此必須迎接這樣的挑戰(zhàn),即能否放下傳統(tǒng)高高在上的說教姿態(tài),以比社會多元價值更親和的、更富吸引力的姿態(tài)出現(xiàn)。
2.大學生獵奇求新心理,導致對“一直在場”的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產生審美疲勞?!皩徝榔凇痹敲缹W術語,指對審美對象的興奮減弱,不再產生較強的美感,甚至對對象表示厭棄。根據(jù)心理學原理,當刺激反復以同樣的方式、強度和頻率呈現(xiàn)的時候,反應就開始變弱。即對于一種事物的反復欣賞將產生厭倦心理。
當代大學生處在信息傳播快、知識獲取便捷的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他們思想活躍、個性鮮明、喜歡獵奇求新、追求與眾不同,新的價值觀念對他們有極大的吸引力。傳統(tǒng)的主流價值觀則因反復出現(xiàn),缺乏新鮮感和另類感,學生對其產生審美疲勞。他們往往錯誤地認為新的東西就是好的東西,排斥傳統(tǒng)標識為“崇高”、“正確”的事物,“專家”被貶稱為“磚家”,“正統(tǒng)”等同于“正桶”,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變成“老生常談”、“過時之談”、“乏味之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一些學生心目中變成阻礙“個性”發(fā)展的絆腳石,變成“如果喜愛”,就不“時髦”的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提升由此必須應對這樣的挑戰(zhàn),即能否變得新鮮和時髦起來。
3.大學生張揚價值評價的主體性,造成對以“科學正確”面貌出現(xiàn)的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產生懷疑。在社會價值多元環(huán)境和大學生主體意識崛起的雙重作用下,當代大學生一方面表現(xiàn)出價值寬容的一面,另一方面也極易陷入價值相對主義的誤區(qū)。價值評價是主體運用一定標準衡量和把握客體價值和意義的觀念活動。價值評價既具有主體性,也具有客觀性,它不是主觀隨意性的認知活動。但在價值多元環(huán)境下,一些大學生錯誤地把價值評價及信仰看成是只與我個人立場有關的個人私事,他人無權干涉,甚至有提出這樣的觀點:“就價值評價來說,只要我認為正確的,哪怕全世界認為錯誤,在我個人而言也是正確的。”價值評價的主體性被無限夸大,客觀性被抹殺。價值評價沒有對錯之分,乃至不應作出任何價值評價的觀念成為部分大學生的信條。
在上述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倡導主導價值觀的正確性,并積極引導大學生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對價值相對主義的學生來說,是對其主體性的忽視和抹殺,由此形成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反感。他們并不是一定認為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是錯的,只是認為不應該由社會來判定或告知某種意識形態(tài)的正確性。與其說他們在計較一種價值理念是否正確,還不如說他們在計較是否是由他們自己來判斷、建構。由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提升面臨著這樣的挑戰(zhàn),即能否尊重大學生的主體性,尊重其自我建構價值體系的需求。
4.大學生傾向個體本位價值取向,從而對“社會本位價值取向”的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產生排斥。個體本位價值取向和社會本位價值取向,從當今人的生存狀態(tài)層面上來說都具有片面性和不適當性。個體本位價值取向過于強調從個體出發(fā),忽視集體利益;社會本位價值取向則過分強調從集體利益出發(fā),忽視個體發(fā)展要求。合理的價值取向應是協(xié)調“個人與社會”雙重利益的價值取向,也即我國提倡的“新集體主義”。當今社會,傳統(tǒng)以社會為絕對本位的價值取向被打破,個人本位的價值取向受到了重視。這一變化本質上是符合時代發(fā)展要求的,凸顯了時代對個體價值的肯定。但極少數(shù)人由強調自我發(fā)展到“一切唯我”,對社會、集體利益和價值嗤之以鼻,產生極端個人主義?!艾F(xiàn)實中大學生的價值取向在個人和社會之間搖擺不定”[4]。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立德樹人”為核心目標,既具有“個體社會化”的社會本位價值屬性,也具有“促進個體全面發(fā)展”的個體本體價值屬性。但在少數(shù)持極端個體本位價值取向的大學生心目中,兼具“社會本位價值”屬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非為“我”的、是反“我”的,從而產生排斥感。由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提升必須應對這樣的挑戰(zhàn),即能否真正標顯出“以人為本”的屬性,讓學生真正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為我”的特性。
1.把握好開放包容價值觀中的競爭空間,不怕競爭、擁抱競爭。 價值多元時代,大學生對各種價值理念普遍保持開放寬容的心理。他們對任何一種價值觀都虛懷以待,有接受的可能性;也會在接受了某種價值觀后,產生拒斥其他價值觀植入的傾向。在此狀況下,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擁有平等競爭的空間,乃至搶得先機的優(yōu)勢,即可以充分利用高校思政教育平臺,開展有效思政教育,贏得大學生對主導意識形態(tài)的認同。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推崇的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是嚴謹科學的系統(tǒng)理論,是符合歷史發(fā)展方向的真理,是被實踐印證有效的指導思想,是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集合體。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呼吁全黨、全國人民,要深刻領悟和把握馬克思主義真理力量。擁有真理力量的馬克思主義不怕競爭,敢于競爭,在競爭中印證自我,在競爭中發(fā)展自我。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有廣闊的胸襟和足夠的理論自信,在與多元價值的直面中展現(xiàn)自己無可爭辯的理論魅力,贏得理所當然的意識形態(tài)主導地位。
2.把握好自我建構價值觀中的生存空間,積極引導,善于引導 。獨立、自信、果敢、務實是當今大學生身上鮮明的標簽,他們自我建構自身的價值理念體系。對于社會中存在的多元價值,大學生擁有自主選擇權,接受哪種是基于其自身的生活認知、體驗、比較、篩選后的結果。他們關注自我,關注體驗,擁有自己的理性思維和獨立意識,能思考,能分析,會總結。換言之,我們不用太擔心,學生從網(wǎng)絡中接觸到某種價值觀,就會立馬成為某種價值觀的信徒,它會是一個長期體驗、比較、選擇、建構的過程。這就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生存空間。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致力于塑造學生的價值信仰,而考慮到價值信仰的自我建構性和當代大學生的特性,就不能以傳統(tǒng)權威主義施壓的姿態(tài)開展,要做到不強迫、不施壓、不趾高氣昂,要循循善誘,以潤物細無聲之法,引導學生體驗、感悟、比較、篩選后,建構起自我的馬克思主義信仰。
3.把握好信仰缺失下的需要空間,關懷大學生的身心,解決大學生的實際困惑。在當今社會多元價值和轉型期的倫理道德亂象下,部分大學生對主流信仰和核心價值體系懷疑,又無所適從,從而陷入信仰缺失的狀態(tài)。而與信仰缺失相伴隨的精神痛苦、意義失落、價值迷茫、靈魂虛無,又使他們跌入深深的無根感、疏離感和漂泊感之中。他們的內心對信仰是迫切呼喚和積極探尋的。在此情境下,致力于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學生切實需要的,是可以大有作為的。
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過分強調國家、社會等宏大敘事,注重人的工具價值,忽視個體成長發(fā)展的內在需要,從而未能較好地拉近與學生的距離,填補學生的信仰缺失。關懷大學生的實際需求、解決大學生面臨的實際困惑,說大學生聽得懂的話,貼心的話,是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升親和力的必然要求。
4.把握好生存境遇下的體驗空間,理論聯(lián)系實際,用事實說話。馬克思明確指出:“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相反,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盵5]知識社會學創(chuàng)始人卡爾·曼海姆也提出,意識形態(tài)就是視角,人看問題的視角是與他的生活經(jīng)歷、所處的群體、周圍環(huán)境以及社會地位等息息相關的。當前中國社會進入了偉大的新時代,中國人民從來沒有比今天更加接近民族復興的偉大夢想,中國社會實踐正印證著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正確性,每個中國民眾生活其中,親眼目睹、親身體驗,這是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最有利的環(huán)體。
大學生在當前的生存境遇下是能夠對主流意識形態(tài)產生深切認同的,這也正是當前我國“高校意識形態(tài)領域主流積極健康向上,廣大師生對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擁護信任,對黨中央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zhàn)略高度認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充滿信心”[6]的重要原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巨大成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提升的重要立足點,注重理論聯(lián)系實際,用事實說話,用成就佐證,讓學生深有感觸,心服口服,深切認同。
1.遵循“主一容多”之理念,做到兼容并包、統(tǒng)籌引導、為我所用。價值多元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始終強調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一元指導地位,加強宣傳教育,展現(xiàn)主導意識形態(tài)的理論魅力和現(xiàn)實改造力,使青年大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產生深切認同,真心信服。與此同時,也要以成熟社會應有的開放性和包容性精神,給予取向積極健康的多元價值以生存空間,防范不正確的或別有用心的價值理念,做到兼容并包、統(tǒng)籌引導、為我所用。
兼容并包,即思想政治教育要尊重和理解多元價值,以博大胸懷寬容不同聲音的存在。考慮到學生個性和需求的不同,給予個體選擇空間,不一味貶低或排斥主導意識形態(tài)以外的聲音,不制造“只有我正確、只能信我”的孤傲。對于積極健康取向的價值理念要給予肯定;否定不正確的價值理念時,要有理有據(jù)、清晰明確。
統(tǒng)籌引導,即思想政治教育在尊重多元價值選擇的同時,積極倡導和宣傳健康向上的,代表文明發(fā)展方向的主導價值觀,引導大學生樹立共產主義的理想信仰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為我所用,即思想政治教育在統(tǒng)籌引導基礎上,處理好價值間的沖突,挖掘健康的多元價值與主導意識形態(tài)的一致性或互補性等,開展曲線救國之策,實現(xiàn)異曲同工之妙。
2.形塑“瓜熟蒂落”之過程,謀求自覺、自明、自信。在價值多元環(huán)境中,結合當代大學生的個性、獨立、理性等特質,根據(jù)人的思想品德形成發(fā)展規(guī)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耐心、細心、用心,促使“自覺”、“自明”、“自信”,形成瓜熟蒂落之勢。
自覺,即要讓學生體驗感悟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真理性。多元價值碰撞的時代,要給予學生以體驗、比較的空間,不能通過話語權的絕對掌控,來確立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主導地位。信仰的確立是一個自我建構的過程,“不同于傳統(tǒng)價值權威的‘自然天成’,現(xiàn)代核心價值觀念的建構與現(xiàn)代社會獨有的‘文化自覺’緊密關聯(lián)?!盵7]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覺”,則來源于青年大學生在多元價值的體驗比較中,覺察和覺悟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真理性。
自明,即要使學生擁有明晰、明辨多元價值的能力。信仰的建構是建立在準確認知和理解之上的理性認同。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青年在各種紛繁復雜的社會現(xiàn)象、思潮以及各方面的人生考量面前要‘學會思考、善于分析、正確抉擇,做到穩(wěn)重自持、從容自信、堅定自勵’,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一個在思想價值觀念多元多樣多變中明方向、立主導、強共識的過程?!盵8]
自信,即學生在自覺、自明的基礎上,將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認同為自己的信仰?!白孕拧笔亲约阂牛恰拔乙拧?,不是“要我信”,是真信仰。這層次的信仰具有忠貞性、持久性、奉獻性,不輕易改變,經(jīng)得起考驗,愿意為之努力奮斗,必要的時候可以犧牲個體的利益,乃至生命來維護信仰。
3.落腳“以人為本”之內容,善于說“小”話、“人”話、“實”話。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目標是立德樹人。 可見,實現(xiàn)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是最終落腳點?;诖?,思想政治教育要以人為本,要慰藉人的心靈世界,要成為大學生最知心的好朋友。在內容上具體表現(xiàn)為少說“大”話、“官”話、“空”話,善說“小”話、“人”話、“實”話。
說“小”話,即說從“小”出發(fā)的話,以“小”見“大”的話。說“小”話,不是不說“大”話,不是不說與國家、社會相關的宏大敘事的話,而是善于從“小情懷”出發(fā),闡述與國家、社會相關的宏大敘事。把家國“大”情懷與私人“小”情懷有機統(tǒng)一起來,不搞對立,不非此即彼。要呼應私人“小”情懷來喚起家國“大”情懷,要將家國“大”情懷融于私人“小”情懷。
說“人”話,即說與“人”相關的話,從“人”出發(fā)的話,讓“人”聽得懂的話。說與“人”相關的話,即說與人的全面發(fā)展相關的話,所有的話要服務于人的全面發(fā)展;說從“人”出發(fā)的話,即以“人”為本位和出發(fā)點組織話語的邏輯;讓“人”聽得懂的話,即說深入淺出的話、通俗易通的話、不故弄玄虛的話、不官腔十足的話。正如列寧所言,“最高限度的馬克思主義等于最高限度的通俗化?!盵9]
說“實”話,即不把話懸在“空中”,說“實際”話、“實在”話、“實心”話。說“實際”話,即真正關涉學生的實際問題、現(xiàn)實困擾和需求,始終與時代實際緊密結合;說“實在”話,即說真實、切實、具體的話,避免抽象空洞的純理論說教,不玩虛弄假,不夸大其詞,也不迎合情緒故意貶低,有理有據(jù),不卑不亢,邏輯嚴謹,論證充分,客觀實在;說“實心”話,即向青年學生掏心窩子,說體己話,說貼心話,說真心話。
4.采用“投其所好”之方法,凸顯針對性、建構性、滲透性。多元價值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研究教育對象的特點和需求,遵循“投其所好”的方法理念來開展。要知道“不講究方式、方法,不分對象、條件、場合,照本宣科,生搬硬套,老生常談,空話套話連篇,絕對不會有成效”[10]。“投其所好”不主張方法上的無底線、低俗化迎合,而是強調根據(jù)教育對象的興趣愛好、接受習慣、心理需求等,選用合適的方式方法,使其自我學習、自我教育、潛移默化,凸顯為方法的針對性、建構性、滲透性。
針對性,即根據(jù)當代大學生的思維方式、心理特點和接受習慣,想方設法調動其積極性、主動性,針對不同教學對象、教學內容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關照學生喜動愛玩的個性特征,關照學生網(wǎng)絡化的生活方式,關照學生所處的時代趨勢,借勢發(fā)力,因勢而新。區(qū)分不同群體和個體差異,實現(xiàn)集體教育與個別教育的有機結合,分類指導,有的放矢,克服信仰教育的“空轉”現(xiàn)象。
建構性,即注重讓學生自我建構價值信仰,促使“自覺”、“自明”、“自信”。建構性原則突出主體性與實踐性,遵循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發(fā)展規(guī)律,強調自我學習、自我教育,具有非強制性和非灌輸性,給予教育對象自由感和選擇權,教育者在過程中發(fā)揮主導作用,使學生在引導下自主建構起符合社會需求的自我價值信仰。
滲透性,即要求徐徐深入,潛移默化,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接受主導意識形態(tài)。其作用機理主要是“著眼無意識接受、著眼情感相容、著眼意志強化”[11]。思想政治教育除了要滲透進專業(yè)課教學、校園環(huán)境和文化營造、日常教學與生活管理中外,同時要探索在顯性思想政治教育課程中引入滲透教學策略。注重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和顯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結合,全方位實施滲透理念,贏得大學生的親近感。
5.借助“與時俱進”之載體,實現(xiàn)時代化、多元化、立體化。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變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跳出傳統(tǒng)載體的框框,與時俱進,占領新平臺,創(chuàng)新新載體,實現(xiàn)載體的時代化、多元化、立體化,贏得大學生的親近感。
時代化,即要緊跟時代潮流,不拘泥于傳統(tǒng)載體,開發(fā)新載體。大學生是喜歡追逐時尚潮流的群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具有敏銳的時代嗅覺,如利用流行的微博、微信和微視頻等新媒體互動載體進行“思想互動微交往”[12],給學生營造一個日新月異、緊跟時代不落伍、乃至引領時代的形象,讓思想政治教育擁有“時髦”的外衣。
多元化,即不能單一固化載體,要多樣靈活、合力育人。要全方位占領和建設好各類載體,不僅包括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堂教學載體,而且包括社會實踐載體、校園文化載體、校園管理載體、校園服務載體、網(wǎng)絡教育載體、專業(yè)課程載體等多種主陣地載體。
立體化,即載體間要有層次性、多維性,構成有機系統(tǒng),形成系統(tǒng)協(xié)同機制。要以思想政治理論課為主教學載體,實施系統(tǒng)化理論育人;以社會實踐為實踐載體,實施實踐協(xié)同育人;以校園文化為環(huán)境載體,實施環(huán)境協(xié)同育人;以校園管理為管理載體,實施管理協(xié)同育人;以校園服務為服務載體,實施服務協(xié)同育人;以網(wǎng)絡媒體為網(wǎng)絡載體,實施網(wǎng)絡協(xié)同育人;以專業(yè)課程為專業(yè)載體,實施專業(yè)協(xié)同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