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衛(wèi)
摘 要:微課是以闡述某一知識點為目標,以微視頻為載體,以學習者的自主學習為中心的數字化學習資源,微課也可以稱“微視頻學習資源”。近年來,隨著社會科技的發(fā)展,網絡技術在人們生活中得到了具體且廣泛的運用,對于教育來說,利用網絡信息技術的“微課”模式來教學,越來越受到青睞。以“微課”為論題,通過對當下小學高年級數學課堂的研究分析,并結合具體案例,探析如何有效地開展小學數學高年級微課堂。
關鍵詞:小學數學;高年級;微課;分析;策略
一、對當下小學數學“微課堂”存在問題的分析
(一)維度廣,不能聚焦教學重難點
自微課誕生以來,許多教師在進行微課教學時,并沒有抓住微課的實質,而是換湯不換藥,將傳統課堂一改為微課堂,那么在實際的教學中,這種所謂的微課堂就會失掉它原有的精準作用,表現得空洞、乏味,而且無法凸顯教學的重難點,不能夠對孩子進行針對性教育,所以從終極的教學目標來看,這種看似維度非常廣的微課堂,實則是沒有多大教學意義的。
(二)局限地利用微課
目前微課雖已得到廣泛普及,但是在具體的教學中,少數教師對微課的理解還是比較片面,思想上有一定的局限性。他們覺得微課就是在課堂上運用一定的視頻去教學。而這種局限的看法,不但不會讓微課發(fā)揮它獨有的優(yōu)勢,還會妨礙原來的教學進度,從而降低了課堂教學效率,讓微課影響了原本正常的教學。
二、如何在小學高年級數學課堂中有效運用微課
(一)利用微課進行復習先導式學習
每一節(jié)微課的開始,首先都是復習鞏固,引入新課。我們在進行新課的學習之前,都要運用多元化的微課表現方式,引導學生對以前所學知識進行回顧和練習。比如學習“分數的初步認識”時,我們應該首先準備一段視頻,視頻的時間控制在三分鐘左右,前一分鐘是復習以前的“平均分”。我們可以選擇一段動畫,比如“小猴分蛋糕”,然后在視頻里具體涉及分數的時候,將那一段延伸出來,動畫演示:一個蛋糕,平均分給兩只猴子,每只小猴分得這塊蛋糕的幾分之幾呢?學生從視頻中可以很容易地發(fā)現是二分之一,從而很自然地把孩子引入到“分數的初步認識”中來,提高孩子學習的積極性。課前幾分鐘的微視頻充分吸引了孩子們的注意力,有效地讓他們回顧了以前所學的“平均分”,由此可見,教師在微課教學時,可以合理利用微課的先導環(huán)節(jié),為接下來學習新知識做好鋪墊。
(二)利用微課進行情境式教學
生動的情境對于孩子有著莫大的吸引力,我們可以利用微課在課堂中創(chuàng)設一個生動的情境,讓孩子們融入情境之中去。比如在學習“小數乘法”時,我們可以先確定好本課的教學重點:熟練掌握小數乘法的計算方法,以及難點:利用小數乘法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然后我們借助動畫創(chuàng)設一個“學習用品商店購物”的情境,再根據教學內容,將商店里的商品通過多媒體表現出來。通過創(chuàng)設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能夠直接培養(yǎng)孩子們的數學實踐能力,從而做到既提升他們的思維,又培養(yǎng)他們的數學實踐活動能力。
(三)利用微課進行針對性概念學習
在小學高年級的數學教材中,會涉及一些空間圖形的學習,而空間圖形不比一般的數學概念,它對孩子空間想象能力的要求較高。然而,即使是高年級的學生,他們的空間想象能力也未必能達到這種高標準的能力要求,所以我們在教學這種難度較高的內容時,可以利用微課。比如在學習六年級數學“圓錐的體積”時,我們可以直接利用微課,設計一個關于圓錐的視頻,通過展示特制的視頻,向學生立體展示圓錐的構成、圓錐的體積與和它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的關系,通過視頻演示,讓學生真正理解圓錐的體積等于與它等底等高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這樣很輕松地讓學生掌握了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不僅如此,這樣的教學,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在進行空間立體圖形計算時,大腦自然而然地產生對圖形的聯想能力,能夠不由自主聯想到教學過程中微視頻所展示的圖形對比,從而在今后的學習中,逐漸提高自身的空間想象能力。
微課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是對過去“課堂實錄”式的視頻教學資源建設的反思和修正。它可以通過視頻,將知識立體化地展現在學生面前,聚焦他們的學習興趣和注意力。無論是對學生,還是對教師而言,微課無疑都是一場思想改革。它促成一種自主學習模式,同時促進教師自我提升,最終達到高效課堂和教學相長的目標。所以我們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一定要積極運用微課,充分發(fā)揮微課的針對性,讓微課在課始進行有效先導,在課中進行情景式教學和針對性教學,這樣才能夠全方位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綜合能力,讓數學課堂更具延展性。
參考文獻:
[1]李燕.以“微”為媒,以“趣”相助:淺析“微課”在小學數學高年級教學中的應用[J].數學大世界(上旬),2018(1).
[2]洪素求.以“微”促學,構建高效課堂:論“微課”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合理運用[J].課程教育研究(新教師教學),2016(12).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