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閱《中國歷史地圖集》,在唐代的版圖上尋覓,偶然發(fā)現(xiàn)濟源與洛陽之間的黃河上,有一個特殊的地理標志——河陽橋。初閱時心疑:古代黃河上真有橋嗎?后來仔細閱讀該地圖說明,方知《中國歷史地圖集》是中國社會科學院20世紀50年代遵照毛澤東主席的指示,組織數(shù)十名專家學者,歷時20多年修編完成的,是目前最為權(quán)威的一部中國歷史地圖集。于是,便信而無疑。
雖然河陽橋的標志,出現(xiàn)在《中國歷史地圖集》唐代的版圖上,但是,據(jù)孟州市政協(xié)文史委編印的《孟州文物》一書記載,河陽橋的修建,要比唐代還要早幾百年。《晉書》曰:“泰始十年(274年),杜預造橋,以孟津渡險?!边@里所說的“杜預造橋”,造的就是河陽橋。據(jù)說河陽橋是用上千只木船一字排開,再用木板相連而成。查三國時期晉武帝(司馬炎)泰始年間之前其他各個朝代的版圖,從黃河源頭至入???,均不見任何橋梁的蹤影。因此可以說,河陽橋,乃古代萬里黃河第一橋。
河陽橋位于孟州市西南18公里的黃河上,北起今洛陽市吉利區(qū),南至洛陽孟津。歷史上,三國、兩晉、南北朝是一個朝代多變、多國并存的時期。濟源現(xiàn)在的轄區(qū),曾先后屬北魏、東西魏所轄。到了唐、五代、北宋時期,今濟源南部的坡頭鎮(zhèn)和洛陽吉利區(qū)一帶,曾設(shè)河清縣。即使是現(xiàn)在的吉利區(qū),也是20世紀70年代因建煉油廠,分別從濟源市和孟州市析出一部分村莊組建并成為黃河之南洛陽市新的行政區(qū)劃。如此說來,河陽橋與孟州有緣,同樣也與濟源有緣。
河陽橋的選址,有著特殊的地理優(yōu)勢。這一帶地處黃河中游,是黃河較為寬闊的河道。水寬則水淺,適宜架橋。在古代,黃河中下游具有漕運的功能,從此岸到彼岸也多以船載擺渡往來。那么,在古代科學技術(shù)還不發(fā)達、人類征服自然的能力還很弱的情況下,河陽橋以船相連橫臥在黃河之上,使天塹變?yōu)橥ㄍ?,不能不說是一個偉大的創(chuàng)舉!
值得一提的是,河陽橋不僅僅是一座橋。到了北魏、東魏時期,在河陽橋的南北兩端和與之相連的橋中間的夾河灘上,還相繼修建了三座城池,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河陽三城”。 “河陽三城”者,乃北中城、中潬城、南城也。河陽橋與“河陽三城”,是古代洛陽北面重要的防御要津,古代曾在此置河陽關(guān)。其中,北中城位于河陽橋北端,筑于北魏太和二十年(496年),與南岸的白鶴渡口對峙,乃歷代軍事要沖,兵家必爭之地。金大定年間,北中城被河水所毀。南城,據(jù)《方輿紀要》記載,為“東魏武定元年(543年)筑,在黃河南岸,漢光武帝陵西牛家莊半坡上……臨河稱為南城,居高臨下,易守難攻,是古都洛陽的北大門”。據(jù)考,南城也是水毀于金代。現(xiàn)在黃河南岸的牛家莊一帶,城池痕跡仍依稀可見。中潬城,建于東魏元象元年(538年),位于南北兩城之間的夾河灘上。這里與濟源市坡頭鎮(zhèn)的西灘村(該村因小浪底修建二壩即西霞院水庫已遷出)相連。西灘村位于黃河中間的萬畝灘涂綠洲之上,四面環(huán)水,形成小島,“水漲灘高”,從不淹沒,有人類居住,也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jīng)》開篇《關(guān)雎》中所提到的“在河之洲”。黃河水在西灘島一分為二,形成南北二流之勢,過中潬城又合二為一,東流入海。中潬城是抗拒北方來敵的第二城堡,宋嘉祐八年(1063年)因黃河水泛濫被毀。由于中潬城是建在黃河中間的夾河灘上,到了唐代,又有官員在城池西側(cè)的灘涂上建造了游亭,供南來北往的行人或游人小憩、游玩。唐代詩人溫庭筠曾有《河中陪帥游亭》詩曰:“倚闌愁立獨徘徊,欲賦慚非宋玉才。滿座山光搖劍戟,繞城波色動樓臺。鳥飛天外斜陽盡,人過橋邊倒影來。添得五湖多少恨,柳花飄蕩似寒梅。”曾在王屋山學道的唐代詩人李商隱,也曾到此游玩,并題《奉同諸公題河中任中丞新創(chuàng)河亭四韻之作》詩云:“萬里誰能訪十洲,新亭云構(gòu)壓中流。河鮫縱玩難為室,海蜃遙驚恥化樓。左右名山窮遠目,東西大道鎖輕舟。獨留巧思傳千古,長與蒲津作勝游。”這兩首詩中的意境非常之美,不僅有樓臺亭閣,而且有鳥語花香。如此風光,堪稱黃河一景。
在唐代,濟源與大唐帝國的東都洛陽僅一河之隔,黃河上的這座河陽橋,對于當時濟源經(jīng)濟社會的發(fā)展尤其是王屋山道教的興起,曾發(fā)揮過重要作用。唐代是中國歷史上最為鼎盛的時期之一,疆域遼闊,經(jīng)濟繁榮。太平盛世的唐之國都,又有西安為西京、洛陽為東都之分。濟源為東部洛陽之京畿重地,又是北方通往都城之門戶。更重要的是,唐代推崇道教,并把道教作為國教在全國推廣。唐皇室不僅身體力行,而且還讓道教上清派茅山宗第四代宗師司馬承禎入宮講學,并讓其在王屋山自選形勝,修建“三宮”(陽臺宮、紫微宮、清虛宮),與其幾乎同期修建的迎恩宮,就因“唐親王駕臨”而得名。唐玄宗還令其胞妹玉真公主入王屋山修道。之后,皇家公主入道之風大開,又有十一位公主先后入道,甚至楊貴妃也曾被度為太真宮女道士,號太真。繼而社會賢達、文人墨客、普通百姓也以崇道為時尚,道風席卷整個唐朝廣袤的國度。濟源的王屋山,就是在這種背景下成為唐代道教活動的中心,并且形成了第一個高峰期。王屋山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來往于王屋山至京城洛陽的客流眾多,因為有了河陽橋飛架南北,使天塹變?yōu)橥ㄍ?,也就打開了東都洛陽通往王屋山的方便之門。這樣,云集京城的社會名流、達官貴人、文人墨客,可以很方便地通過河陽橋到濟源漫游太行山水,到王屋山朝拜道教圣地,或吟詩作畫,或?qū)さ涝L仙。據(jù)史料記載,自從司馬承禎入主王屋山后,先后有李含光、玉真公主、薛季昌、焦守靜、張?zhí)叫⑷羲?、謝自然、杜光庭、張果老、侯真定、魯希言、魯和光、李仲卿、王損之、柳默然等名師道羽到王屋山悟道。唐代著名的詩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隱、岑參、杜牧、孟郊等,都曾到王屋山訪道詠詩,為濟源留下了豐厚的文化遺產(chǎn)。
近年來,海內(nèi)外很多學者都認為,唐代,是王屋山道教的第一個高峰期,金元時期,是王屋山道教的第二個高峰期。但是,金元之后直至明清,隨著國都的變遷和河陽橋的消失,加上種種政治因素、社會因素,王屋山道教也因此進入了由盛轉(zhuǎn)衰時期。時至今日,當人們談起王屋山道教興衰史時,當人們看到橫跨在黃河之上的一座座鋼結(jié)構(gòu)和水泥結(jié)構(gòu)的公路、鐵路橋梁時,又有多少人能夠想到河陽橋呢?